当孩子10岁以后,就有了较为长远的目的,行为可以不为直接目的所左右了,行动的冲动性和受暗示性也开始减弱。个人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来说,孩子行为的果断性和坚持性依然较差,经常在“果断”中暴露出其盲动性,在坚持中表现出依赖性。因此,要教育好孩子,妈妈必须了解孩子在这个时期的行为特征。
(3)个性特征
学龄期是孩子兴趣和爱好的形成阶段,妈妈们要留心这个阶段孩子的个性特点,及时发现孩子兴趣、爱好成绩好坏,及时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任何两个孩子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点完全相同。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兴趣,不管孩子的兴趣是什么,妈妈都要小心地培养和呵护孩子的兴趣。
(4)情感特征
学龄期孩子以学习为其主要活动,其大量情绪情感内容与学校生活相联系。学习的成败、在班集体的地位、同伴间的关系,都会让孩子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
学龄期孩子的情绪表现比较外露,他们容易激动,具有很大的冲动性。对孩子好冲动这一现象,妈妈们没有必要为此而着急上火,因为随着孩子对学校生活的适应,他们的情绪会逐渐稳定下来,在总体上说是平静而愉快的。
(5)自我意识特征
同学龄前儿童相比,学龄期孩子的自我意识更加明确,他们能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与中学生相比,他们的自我意识又较多地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权威人物的评价——主要是教师和妈妈。因此,妈妈要时常表扬和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乐观精神,让孩子充满自信地走完小学阶段。
3明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接触事物的增多,孩子的好奇心也开始不断增长。当孩子渐渐懂事后,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用听、看、触摸、抓握等感官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他们慢慢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心理需求。
对于那些还未进入社会的孩子们来说,“家”是他参与的第一个组织,妈妈是他最亲近的人。在所有的亲人中,妈妈又是和孩子接触最多的人。由此可见,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妈妈在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所以,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妈妈们,为了让你的孩子健康成长,请先明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那么,孩子的心理需求主要有哪些呢?通常说来,有以下几种:
情感依赖的需求
孩子这种情感依赖在婴儿期表现得尤其明显。两三岁的小孩表现得特别“缠人”,妈妈去哪儿,他都要跟着,这也是情感依赖的表现。小孩往往是寸步都不想离开妈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的情感依赖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有些妈妈说:“教育孩子,就得使用大棒政策,跟他讲道理没用。骂一顿、打一顿反而就听话了”。持这种观点的妈妈其实是不了解孩子。她们采用老一辈沿袭下来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做的结局是让孩子从小对妈妈产生了畏惧,长此以往,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其实,孩子表现出“缠人”的特点,是因为情感依赖没有得到满足,妈妈只需要多花点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满足其情感依赖,这种情况就会慢慢消失。
归属感的需求
归属感的需求其实并不仅仅体现在孩子身上,这是人类的一种最基本需求。只不过,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归属感的需求在小孩子身上更明显。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归属于某一团体,能够被这个团体中的其他人所接纳和肯定,也希望自己在团体之中能占一席之地,从而在这个团体中获得个人安全感。
孩子同样如此。作为家庭中的一分子,他们也希望能够在家庭中拥有自己的地位。但他们的这种归属感需求,常常因为妈妈的某些行为而得不到满足。
孩子:“妈妈,让我来帮你扫地!”
妈妈:“不用了,你做不了这些事。”
失落的孩子心想:“妈妈嫌弃我,妈妈不喜欢我,我再也不干家务了。”
第二天,有客人马上要来,妈妈着急地对孩子说道:“宝贝,快和妈妈一起收拾一下客厅,一会儿有客人来。”
孩子坐着不动,心想:“我才不管呢,反正我不做你们也会做好。”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并不非天生就是懒惰的,而是当他们希望融入家庭这个集体时,被妈妈给拒绝了,这时,孩子的归属感就没有得到满足。当孩子的归属感得不到满足时,他不仅不会与妈妈合作,还会变得特别没有责任感。
因此,在平常,妈妈要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机会,让孩子证明他对家庭是有所贡献的。如饭后让他帮忙收拾碗筷,之后真诚地对他说“谢谢”等。这时,孩子就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我是有用的,妈妈需要我,从而更会积极地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也是孩子归属感得到满足的表现。
被关注的需求
今天的妈妈们也都要和男人一样为忙于生计、在外打拼,这样,难免就会忽略孩子的各种情感需求。当孩子得不到妈妈的情感和认同时,他们就会用一些有破坏力的行为来引起妈妈的注意,哪怕这种行为极具危险性。
妈妈忙碌了一天,回到家,开始准备给孩子做晚饭。
正在客厅做作业的孩子见到妈妈回来了,高兴地迎了上去,嘟哝着要妈妈抱。
妈妈一把推开了孩子,径直去了厨房。孩子呆呆的站在客厅。
妈妈自顾在厨房忙着准备晚餐。
突然,从客厅传来一声巨响。妈妈跑出来一看,餐桌上的小鱼缸掉在了地上。
妈妈生气地对孩子大嚷:“你这是怎么回事?”孩子心想:“你不爱我了没有关系,至少我还能用破坏东西来吸引你的注意力。”
孩子们是个很会察言观色的小“观察家”,他们很清楚“自己什么样的行为会引起妈妈什么样的反应”,但是,他们常常会对妈妈种种反应做出错误的解释。如上面的事例中,当妈妈冷落孩子时,孩子就会认为是妈妈给他的爱减少了。于是,他们便会用坏行为来吸引妈妈的注意力,就算是再次被妈妈打骂他们也不在乎。因为他们会认为:虽然我得不到妈妈的情感和接纳,但至少我还可以得到他们的注意。长此以往,孩子很易发展成叛逆少年或不良少年。
所以,生活中,妈妈再忙也不能忘记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妈妈要分析其心理原因,在满足孩子正当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尽快结束孩子的这种“我吸引你注意”的游戏。
被尊重的需求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同样也是如此。但是,很多时候,妈妈们总是以居高临下的态势对待自己的孩子,用不恰当的评价、批评、指责,尤其是当面批评,使孩子大伤颜面,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妈妈样做的结果导致原本聪明伶俐、成绩优秀的孩子,最后都郁郁寡欢,成绩一落千丈。最可怜的是,妈妈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的错。
妈妈把孩子屋内废包装盒纸板折迭清理,准备当废品处理。孩子见了非常伤心,难过地说那上面有自己喜欢的图案,准备剪下来收藏,为什么不问问我有用没有就收走毁掉?你们不喜欢,难道我不喜欢吗?我一点自由都没有吗?为什么总翻动我的东西,不问我就扔我的东西?你们不尊重我。
显然,妈妈的“想当然”,伤害到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其实和大人一样有被尊重的需求。那么,做为陪伴孩子的妈妈,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认真倾听孩子说话是尊重孩子的重要表现。
其次,妈妈还要学会向孩子请教,用心理学来研究孩子是怎么想的,研究他们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是什么,这样就容易得到孩子的配合。
被信任和肯定的需求
尽管孩子很小,但他们也非常希望妈妈能信任他们。然而,大多数妈妈总认为他们是孩子,不可靠,不可信,再加上又缺乏对育儿知识的了解,因此,常常遗忘了孩子也需要信任这一育儿心经。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有渴望被信任的心理需求。
小宇是一个平时不怎么爱说话的孩子,在唱歌方面也是五音不全,一张嘴就会招来全班同学的嘲笑。
又接近期末测试了,小宇整天惶恐不安,担心音乐课的考试。小宇的反常表现,引起了妈妈的注意,通过一番了解,妈妈知道了实情。
在期末测试那天,妈妈出现在小宇身边。老师刚点到小宇的名字,就有同学偷偷地笑,还有个别同学干脆直接对老师说:“老师,她不行的,别让她唱了”。
这时,妈妈用赏识的目光、信任的眼神来激励她,在妈妈的鼓励和老师同意妈妈带她一起唱的情况下,小宇怯生生地来到讲台上,然后按测试的要求进行表演。表演的结果是只有妈妈的声音,而小宇只是动了动嘴唇,没等唱完,她已经迫不及待地跑回自己的座位,把头深深地埋在课桌下,此景引来一片哄笑。
这时候,妈妈对小宇说,你今天大胆站上舞台了,就是一大进步,妈妈为你的进步感到自豪。
小宇感受到了妈妈的鼓励,过了一会儿,主动举起手来,要求再考一次。这一次,小宇获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从此,小宇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非常自信。
要给孩子们力量,就要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就像上面的例子,小宇在妈妈的鼓励、肯定下变得自信和自强。
从这个孩子身上,妈妈们应该领悟到:信任和肯定孩子是多么重要。其次,妈妈要学会崇拜孩子。因为我们的孩子是天下最好的孩子。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此,每个生命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作为妈妈就应该坚信自己的孩子能成为最好的孩子。
4妈妈最容易犯的十大错误
在我们的身边,总能见到这样的孩子,见到叔叔、阿姨总会热情地打招呼;同样,我们也经常能见到这样一类孩子,他们总是一会破坏公共设施,一会欺负比他小的孩子。
那么,同是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为什么在这么小的年龄就会出现如此明显的差距,除了性格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呢?
针对这一现象,儿童心理学家经过深入研究认为,除去特殊情况,每个孩子的智力都是不相上下的。换句话说,孩子之间因智力而引起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相反,后天的教育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之间的差距。
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提到过,家庭教育一定要慎重又慎重,不可以掉以轻心,他说:“教育上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清洗不掉的。”
所以,妈妈在教育孩子之前,确实有必要知道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至少应该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教育孩子时一定不要犯哪些错误。
为了帮助妈妈能更好的教育孩子,我们在专家的帮助下,整理了以下这些大多数妈妈在教育孩子时容易犯的错误,希望妈妈们了解了以后,不要在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同样的错误。
错误一:没有任何原则地向孩子妥协
妈妈的妥协与放任,往往会让孩子做事半途而废。比如孩子练钢琴练到一半,就央求妈妈让他玩一会。本来妈妈不许的,但是经不住孩子软磨硬泡,只好说:“好吧,好吧,去玩一会,下次不许这样。”可是有了一次,下次他又故伎重演。最后妈妈也懒得去管。孩子也许从此就干脆不练琴了。
一些原则性的事情,身为妈妈,不能答应,就是不能答应。比如孩子深更半夜要起来玩耍,要吃家里没有的东西,你必须让他明白,无论他怎么闹,这个无理的要求就是不能答应。孩子“碰壁”了一次,知道耍赖也没有用,那么下次他也不会再如此了。对于过分的要求,没有“下不为例”可言。
童童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做母亲的,总觉得孩子没有父亲很可怜,所以他有什么要求,也尽量满足。甚至一些无理的要求,能做到的,她也一定做到。童童一直被妈妈这样宠着,也慢慢有了小脾气。有的事妈妈不答应,他就耍无赖,使小性子。有一次,睡到半夜,童童忽然醒了,硬是要吃水果。深更半夜的,到哪儿去买水果?母亲为难了。她只能安慰孩子:“现在外面没有卖水果的。咱们再睡一会,天一亮,妈妈就给你去买,啊。”童童仍然不依不饶,哇哇大哭起来。做母亲的最后也火了,把孩子狠狠打了一顿。她也终于明白自己的溺爱害了孩子,也苦了自己。
很多妈妈就是这样自己给自己制造负担的。在该拒绝孩子的时候“心慈手软”,孩子也就在这样的“妥协”中放任自己,甚至变本加厉。
“下不为例”的话千万不要说。你给他破例一次,他还会贪心第二次。而妈妈在孩子面前是最狠不下心的。等到第二次,说不定又一句“下不为例”就过去了,而忘记孩子已经无理要求两回了。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让孩子尝到了一次甜头,学到了乖,后面就没有罢休的时候。人的欲望也是无限扩大的。有了小小的便宜,还不够,希望有更多的、更好的。妈妈能满足孩子到什么时候呢?一时的心软,带来的是无穷的“后患”。
错误二:试图通过物质来弥补亲子时间的不足
小刚是一个学习成绩很不错的男孩。妈妈生意做得很大,拥有几台名车,带花园、泳池的豪宅,高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但就是没时间在家陪小刚。为照顾小刚的饮食起居,妈妈以高薪雇了一名“超级保姆”。因为他学习好,妈妈很欣慰、对他也放心的,为了不让他感觉无聊,妈妈特意为他买了几条小宠物狗,给他做伴。无论小刚提出什么要求,妈妈都会给予满足。
生活中,像小刚妈妈这样的母亲很多,因为忙于事业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就给孩子买很多各式各样的东西,以此来弥补对孩子的歉疚。
其实。这种过度以物质的方式来补偿孩子的做法是非常不理智的,这样做的结果会导致孩子认为妈妈觉得钱重要。这样,他也会不自觉地将物质看作是至高无上的,从而会在心中形成一种扭曲的认知。
有关研究表明,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母亲在孩子12岁前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此呼吁,妈妈们千万不要忽视对孩子的教育。
即便您真的是属事业型妈妈,也要尽可能多的通过电话和自己的孩子多沟通,和他分享你的收获,让他了解你的辛苦,让孩子知道无论何时,妈妈都在惦记着他。
错误三:不让孩子做家务
一所学校通知学生打扫卫生,只见妈妈们拿着扫帚、抹布和铁锹,成群结队来到学校,她们怕孩子累着,亲自出马上阵了。当有人问一位年轻妈妈:“你孩子在家做家务吗?”那位母亲毫不含糊地回答:“疼还疼不过来呢,还让他做家务?”
每天,孩子的书包,妈妈代替收拾;孩子的铅笔,妈妈代替削尖;孩子的钢笔,妈妈代替灌水;老师告诉孩子的事,妈妈全替孩子想着。
有一天,一位二年级班主任批评几个没带齐用具的学生,几个孩子都埋怨起来。这个说:“都怪妈妈没给我装上!”那个叫:“都怪妈妈没给我收拾好!”好像一切过错都是妈妈的,他们什么责任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