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孩子好动、好模拟的特点,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孩子们在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小事,得到表扬后显得异常兴奋。妈妈应根据孩子的这个心理,对孩子加以鼓励,使孩子感到自己做得对,兴奋地坚持下去,由无意识的模拟动作变成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孩子还常会一面伸手一面说“我来”,要自己吃饭、洗手、穿衣服……这又是进行爱劳动教育的好机会。家长一定要耐心鼓励和帮助孩子独立做这些事,切莫为图省事而包办代替,使孩子对劳动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二、让孩子做事量力而行
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为他们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内容和时间。如让三四岁的孩子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自己吃饭、漱口、洗脸、穿、脱衣服等,让五六岁的孩子学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擦桌、椅,扫地、洗手帕等,让七八岁的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劳动,如打扫环境卫生等等。孩子劳动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在20分钟以内。
三、教孩子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孩子开始学习劳动时,家长必须言传身教,一步步给孩子做示范,手把手地教,以后再逐步让他自己干。并要注重安全、卫生,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四、经常鼓励和表扬孩子
对孩子的劳动成果,家长应及时地表扬和鼓励。还要鼓励孩子不怕困难,敢于实践,动脑筋想办法,使劳动进行得又快又好。
孩子的劳动与成人不同,不应以他们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为目的,而是为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质量和行为习惯。
5让孩子从小养成储蓄的习惯
事件
12岁的赵菲是小学六年级学生。2008年,她收到的压岁钱多达4300元。对于她的压岁钱,赵菲的妈妈已经早早帮她做好了计划。还在赵菲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就在银行给她开了个账户,把每年的压岁钱都存进去。
妈妈给她存的是教育储蓄,用于将来上中学、上大学的花费。今年她就要上初中了,这些钱马上就可以用上。
专家如是说
在当代社会,教给孩子科学的理财方法是每位妈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妈妈不仅要满足孩子对钱的了解认识,还要在实践生活中培养、训练孩子的理财能力。其中之一就是要教孩子养成储蓄的好习惯。可以说,从小没有“储蓄罐”的孩子是不健全的孩子,这是一个颇有见地的认识。妈妈要培养孩子把属他的零钱存进“储蓄罐”,这能为他养成节省“自己的钱”的习惯。
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戈弗雷谈到储蓄原则时指出:孩子们把自己的零花钱放在3个罐子里,第一个罐子里的钱用于日常开销,购买超级市场和商店里看到的“必需品”;第二个罐子里的钱用于短期储蓄,为购买“芭比娃娃”等较贵重的物品积攒资金;第三个罐子里的钱则长期存入银行里。为了鼓励孩子存钱,妈妈可以陪孩子一起到银行存钱,并以孩子的名义开一个户头。当孩子在铅印的存折上见到自己的名字时,会使他们感到自己长大了,变得重要了。银行的另一个好处是:它能使孩子们充分理解钱并不是随便就可以从银行里领出来,而是必须先挣来把它存到银行,然后才能取出来,而且还会得到多出原来存入钱的利息。
孩子到了六七岁时,做妈妈的就应教他们懂得为一个短期目标存钱的思想。比如,孩子要买一件自己喜欢的、并不太贵的玩具时,妈妈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教孩子存钱。妈妈可以为孩子订一个明确的计划:每天应该存多少钱,存多少钱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孩子就会有目的地把妈妈给的零花钱积攒起来。让孩子用“自己攒的钱”得到想要的玩具会比轻而易举地从妈妈处得来更加珍惜,还可以懂得积少成多的道理。当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存钱的耐心至多只能有3个星期,不会更长,时间太长会使孩子感到灰心,失去存钱的兴趣。大约到了9岁,孩子才能懂得为远一些的目标而存钱的道理。
给妈妈的建议
妈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中,学会如何培养孩子养成储蓄的好习惯。
一、给孩子建立“小银行”
为孩子建立个“小银行”,决不是简单地为孩子开一个储蓄账户,你可以从孩子上小学开始,每周或每月让孩子自己存上五元或十元。一是让孩子自己对他的账户存款负责,孩子们总是喜欢他的账户上的钱越来越多,这样,他就不会养成乱花钱的习惯;二是规定他每次花钱时使用量不准超过账户的30%,这样,他买东西时就会开始精打细算;三是告诉孩子,他的账户里的钱还必须尽一些义务,如过年过节时给爷爷奶奶等买些小礼物等,这样孩子还会想应省些钱做别的用途。如此从小练习,孩子的储蓄意识会不断强化。
二、让孩子自己去买礼物
在节日时让孩子自己去买礼物是教他们学会合理消费、学会合理支配钱财的良好机会。首先要让他们确立要买礼物的大致价格,不准超支购买;其次,买礼物时孩子自己必须从“小金库”提出钱来承担礼物的20%~30%,若要使用自己的钱,孩子就不会铺张浪费,避免他们买东西时以为是在花别人的钱而不管三七二十一。事实上,每次让孩子购买他自己喜欢的生活用品时都可以坚持这一点;第三,鼓励孩子购买降价物品,如他们愿意实行,可给予鼓励,这样他们就会从小树立去超市或仓储商场这样的平价商店而不是为图舒适去大商场购物的习惯;第四,假如预算超支,则应劝孩子选择其他礼物,而不能放弃对预算的坚持,这样,才能使孩子有规则的意识。
6培养孩子孝敬妈妈的习惯
事件
上个月张蓉重病住院,可她一直像心肝一样疼爱的宝贝女儿小玲,连句关心的话都没有,再看邻床病友的孩子洗衣送饭,体贴周到,张蓉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直到张蓉病愈出院,小玲都没有对妈妈有过嘘寒问暖的时候。
专家如是说
小玲的状态的确值得忧虑。“孝”是中华传统美德,古训有“百善孝为先”之说,可见,孝敬长辈、孝敬妈妈的道德规范在封建社会占有多么重要地位。虽然我们已进入现代社会,主张营建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但是孝敬妈妈作为传统美德是必须发扬的。有些妈妈忽略了“孝心”教育,致使出现“孝子,孝子,孝敬儿子”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怪”却“寻常”的现象,形成“凡事别惹儿子不高兴”的所谓现代妈妈心理。忽略“孝心”教育,孩子会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对其健康成长危害极大。很难想象,一个连妈妈都不孝敬的人,会去关心他人,关爱社会。
“孝心”教育,能够促进家庭和睦。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在互相尊重,互相体贴的环境中,体会到“尊老爱幼”的幸福。
“孝心”教育,能够推动孩子全面发展。“孝心”能对孩子的行为产生约束力。有“孝心”的孩子,不会随便顶撞妈妈,而会礼貌地讲出自己的理由,与长辈商讨;有“孝心”的孩子,为了不让妈妈担忧,会自觉检点自身行为,择善而为之,如:努力学习、不惹是生非、照顾好自己等;有“孝心”的孩子,感情丰富,乐于付出,会尽自己所能,对长辈反馈关爱,为妈妈分忧,为家庭分担苦难。
给妈妈的建议
“孝敬妈妈”这一品德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相当深远,妈妈必须重视培养。怎样培养孩子孝敬妈妈的好品格呢?
首先,给孩子树立孝敬妈妈是传统美德的观念,明确妈妈与孩子在家庭中的关系。
妈妈应该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明确自己作为家庭经济支柱的重要地位,同时还要明确自己具有指导约束孩子思想行为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妈妈理应得到孩子的孝敬,尽管抚养子女是妈妈的义务。重要的是,必须让孩子领受亲情,心存感激,现在许多孩子已不懂得感激了,体现为一味接受,不知回报,自私冷漠。孩子明理了,民主而且合理的尊长爱幼的家庭秩序也就建立起来了。
其次,增强交流,让孩子感受妈妈为家庭付出的情感与精力,使孩子领悟经营一个和美家庭、教育子女的艰辛。
许多孩子,从没考虑过家里的一切物品是怎样获得的,对于他们来讲,仿佛一切都是与生俱来的,别人有而自己没有,是妈妈无能造成的,甚至产生抱怨情绪。可见,有意识地向孩子说明工作的辛苦及收入情况是必要的,有助于孩子体贴妈妈,珍惜自己的所有,也会产生对妈妈的感激与尊敬之情,并会反馈孝敬行为。
再次,提供机会,培养孩子孝敬妈妈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