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的力量——相信你能行
曾听一个朋友讲过一件事:
一天晚上,我在医院陪伴住院的妈妈,出来已经快到午夜12点了。我打了辆车,希望早点儿到家,赶上电梯,不然的话,我就要自己爬上13层楼了。
上了车,第一个感觉是干净。我不禁赞叹道:“呀,这车可真干净!坐这样的车真舒服!”
“那当然,咱就是干这个的嘛!”司机一边开车,一边回答。知道我赶着回家,他走了条近路。
“您对北京的道路真熟悉,这样我能赶上电梯了。”
“那当然,咱就是干这个的嘛!”
“您的服务态度真好,坐您的车可真有福气!”我发自内心地感谢他。
“那当然,咱就是干这个的嘛!”
下车的时候,应该付11元钱,可实在找不出零钱,司机只收了10元。我连忙地说:“真抱歉,本来晚上就挺辛苦的,您还少收了钱,这可怎么好……”
“不要紧,欢迎您再坐我的车。”司机说完哼着小调开走了。
你看,得到了别人的欣赏,证明他的服务让人满意,司机是多么的开心!
渴望被欣赏是人的一种基本精神需求,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抱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对人的教育,尤须重视这“欣赏效应”。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将学生分成3组,他经常对第一组学生表示赞赏和鼓励,对第二组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对第三组则不断给予批评。试验结果表明,被经常赞赏和鼓励的第一组学生进步最快。
21世纪提倡素质教育,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教学的重点,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赏识教育的态度模式是“爱”字,使被教育者在学习中得到赏识,积累成功;赏识教育的行为模式是“导”字,使被教育者在赏识中获得成功。学生之间能力存在差异,作为教师要特别爱护差生,要善于发现,及时抓住,分析引导,给予肯定评价与热情鼓励,使一个小小的进步逐渐扩大发展,让这些星星之火,燃烧成燎原之势。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这些后进生来说,“成功更是成功之母”,而对老师来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成功,教师能力的转化也在成功的过程中实现了。
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我在小学曾教过这样一名学生,他好“懒”,讨厌做数学作业,拖拉、潦草、“短斤缺两”、错误百出是经常的事情。更糟的是,他好“管”,“对己自由主义,对人马列主义”,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不是检举同学作业不认真,就是嘲笑同学作业错误多。但是,他在课上回答问题或考试时却是常胜将军。典型的学习态度差,且屡教不改!咋办?
我尝试改用欣赏的眼光审视他、引导他、教育他。首先允许他自愿做作业,可以全做,也可以选做,还可以不做,然后赋予他管教的权力,让他批改和辅导学生作业,最后由我检查他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的情况,据此替代他的作业成绩和评定他的学习成绩。在我的欣赏下,他的缺点变成了他的优点,“检举别人”变成了“督促别人”,“嘲笑别人”变成了“帮助别人”,并且他还体会到了以身作则和“下水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开始主动又认真地做起了作业。后来的他就不再是原来的他。
欣赏可以使学生的缺点变成优点,优点变得更优。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欣赏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应让学生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不是在“我是坏孩子”的心态中沉沦。
1.以公正的态度欣赏学生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赞赏,教师的一次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表扬就如同一场知时节的好雨,赋予幼苗向上的信心和生长的力量。如果教师把欣赏的目光、成功的机会只投向个别学生的身上,那么,作为“陪衬品”、“附庸物”的绝大部分学生弥足珍贵的自尊心、自信心必然蒙受重创,对教师,对集体的情感也会随之淡化。所以,教师一定要以公正的态度看待学生。
2.以发现的目光欣赏学生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学生间的禀赋、品性也各有差异。要使学生的潜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就必须用善于发现“美”的目光去捕捉、欣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不同的学生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有时欣赏他们微小的闪光点,比喝斥其显著的劣迹更有效。
就让我们以欣赏者的身份,把这股“生命的力量”馈赠给我们的学生,相信我们的眼睛里,一定会有更多惊喜的发现。
信任的力量——你很重要
美国的一所学校,刚刚装修的大厅安了一道门,可是自启用那天起,这道门就不停地挨学生踢。这些十五六岁的少年下课的时候,手捧着足球往外冲,到了大门处伸脚就踹;放学的时候,手里拿着文件夹,背上背着书包,挤到大门处依旧用脚把门踢开……一道新门,没过多久就被踢得伤痕累累,乃至不得不撤换。学校想了很多办法制止学生踢门现象的行为,讲道理进行教育,不管用;在门上贴警示语:不要踢门,照踢不误;抓几个“肇事者”的进行现场批评教育,以“杀鸡给猴看”,顶多平静一天,踢门依旧……在换了几道门之后,教务长愁眉不展地对校长说:“我看,不如换一道铁门。他们不是喜欢踢吗?就让他们踢去,看是他们的脚结实,还是铁门结实!”校长笑了笑说:“放心吧,我已经为学生们准备了最坚固的门。”可是当校长所说的“最坚固的”的门安上之后,所有的老师都哗然:校长安装的竟然是最容易破碎的玻璃门!所有的人都认定:此门不消片刻,必死无疑。
下课了,孩子们一如既往地冲向大门,可是奇迹出现了,当他们走到洁净透明的玻璃门前,都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脚步,然后轻手轻脚地、小心翼翼地推开它,侧身出去后再轻轻关上它。
此后,每个孩子经过这道门,都是这样的一系列动作,再没有人伸出脚来开门。
校长用一道易碎的门表达自己对学生的信任,而孩子们珍惜这份信任,于是本是易碎的门,反倒成了最坚固的门了。这就是信任的力量。
还是在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测验:他对一所中学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结束后他当场公布了一些他随意抽取的学生名单,说名单上的学生的未来具有最佳的发展前途。一年以后,心理学家又来到这所学校调查。结果发现,凡是名单上的学生都有很大的进步,成绩平均都大大超出其他学生,而且个个开朗活泼,充满了自信。
这与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如出一辙,说明的都是一个道理:这些学生在学习条件、教学方式及管理等与其他学生一样,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大的进步,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个权威的心理学家“相信他们具有最佳的发展前途”。这也是信任的力量。
信任,能使人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充分挖掘潜力,释放能量。当受到信任时,他会觉得他的身后有许多人支撑着,他有不负众望之心,就不会被任何重负压倒。
一个人发现自身的价值,往往是通过别人的信任。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渴望得到大人的信任,希望大人“委以重任”。
如果你不重视他们,孩子还是会用种种方式去“谋求”别人的注意。有的方式是正当的,例如认真读书,为集体做好事;有的方式是不太正当的,例如扰乱课堂秩序,打架闹事,搞恶作剧等等。
信任不仅能激励人,更能教育人。
有个女孩丢了50元钱,她知道是班上一个同学拿的,回家问爸爸怎么办,要不要告诉老师是谁。爸爸说,这样不好,拿钱的女孩以后会抬不起头来。你要信任她,她会把钱还给你的。
第二天老师问起这件事,女孩大方地说:“老师,我的钱找到了,是我不小心放错了地方。”
课后,拿钱的同学把钱还给了她,十分感激:“谢谢你这样做。”
我佩服这位爸爸。他看重的不是50元钱,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孩子。50元可以害一个人,也可以救一个人。信任可以唤回一个人的良知。
时代在进步,教育方式也在变化。许多老师在培育孩子的诚实品质方面,充分发挥了“信任”的力量。
我还曾听过一个感人的故事——“老师真有办法”:
前几天,我们班发生了一件怪事——“讲桌”偷拿了同学的钱,在大家的一通批评教育下,他不仅承认了错误,还把钱还了回来。信不信由你。
那天,李莉突然发现她装在钱包里的十元钱不见了。是谁拿走了呢?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正在同学们相互猜疑的时候,一直站在前面不作声的于老师发了言。
“同学们,大家不要胡乱猜疑了,这首先是对同学的不信任、不尊重。这十元钱,我知道是谁拿的。”
教室里安静极了,大家都瞪大了眼睛。于老师叹了口气,说:“这件事是我的讲桌干的,我希望同学们能对它进行批评。”
什么?是讲桌干的?怎么可能呢?可是看看于老师的表情,又那么认真、严肃,真不明白于老师的宝葫芦里装了什么药。
于老师仿佛看出了大家的心思,接着说:“请同学们到前面来,告诉这张讲桌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对它进行批评教育。”
同学们面面相觑了几秒钟,开始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有的是严厉的批评指责,有的是耐心的帮助教育。
忽然,于老师拍了拍手说:“好了,批评教育先到这儿,你们看不到我看到了,讲桌已经后悔地哭了,你们快告诉它下一步该怎么办吧!”
同学们又活跃起来,有的说:“把钱偷偷地放回去,我们还会喜欢你的。”有的说:“写一个纸条向李莉道歉,她会原谅你的。”还有的说:“要不你就交给于老师吧,她一定会替你保守这个秘密的。”
最后于老师发言:“同学们,今天你们都说得特别好。我想,这张讲桌一定会吸取教训,尽快改正错误的,谢谢你们给了它一个机会,一个找回诚实、找回自尊的机会。”
你知道吗?这张讲桌真的改正了错误,第二天李莉在书包里发现了讲桌“交”回来的十元钱,同学们都说:“咱们的于老师可真有办法!”
于老师的确很高明,她能巧妙地处理这件事,根本原因是她信任她的学生。
信任是美丽的,信任是无价的,世界因信任而精彩,教育因信任而辉煌。
让我们在信任的路上,用心开垦这一片芬芳的园地,共同创造教育的奇迹!
发现的力量——你就是奇迹
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自己找一份谋生的差事。父亲的朋友问他:“数学精通吗?”青年羞涩地摇头。“历史、地理怎么样?”青年还是不好意思地摇头。“那法律呢?”青年窘迫地垂下头。“会计怎么样?”父亲的朋友接连地发问,青年都只能摇头告诉对方——自己似乎一无所长,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那你先把自己的住址写下来吧,我总得帮你找一份事做呀。”青年羞愧地写下了自己的住址,急忙转身要走,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年轻人,你的名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你不该只满足找一份糊口的工作。”把名字写好也算一个优点?青年在对方眼里看到了肯定的答案。数年后,青年果然写出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法国18世纪著名作家大仲马。
世间许多平凡之辈,都拥有一些诸如“能把名字写好”这类小小的优点,但由于缺乏“伯乐”而常常被忽略了,更不要说是一点点地放大它了。其实,每个平淡无奇的生命中,都蕴藏着一座丰富的金矿,只要肯发现,你会挖出令自己都惊讶不已的宝藏……
怎样去发现呢?
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唤起“后进生”信心的故事,令很多教师感动。
他说——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想,这对“后进生”同样适用。每当我自己感到学生不听我的话时,就问自己:“我的这些话,是否点燃了他心灵深处向上的愿望和信心?”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当学生自己有强烈的上进愿望和信心时,他的进步才会出现并得以持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转化后进生”,更多的时候就是不断发现他可取的地方并设法唤起他向上的信心。
看待孩子也一样,许多优点、长处常常被埋没、被忽略。北京前门小学钱红石校长有一句名言:“只要看重您的孩子,就会让蒙尘的金子闪光!”重视孩子,就是最富有力量的爱。
我去西安兵马俑参观时,导游为我们讲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参观兵马俑时,曾问:这兵马俑是谁发现的?人们告诉克林顿,是一位姓杨的老农民。他在家里挖井时,挖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瓦块,感觉很不一般,就交给了当地的文物部门。经过考察,结论是这个瓦块是秦始皇时代的殉葬品——兵马俑。克林顿十分佩服这位老农民,提出想与他见见面。老农民来后,克林顿掏出一个小本子,恭恭敬敬地请老人签名。老杨头不识字,便认认真真地在上边画了三个圈。
克林顿走后,当地一位书法家教老杨头写字,只写他的名字那三个字。现在,这位老人天天在兵马俑博物馆签名售书,吸引来大批游客。
导游还告诉我,由于发掘出了兵马俑,这里昔日贫瘠的土地成了旅游胜地,中外宾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过去生活贫穷的农民也一天天富裕起来。当地农民中流传着一副挺有趣的对联:
上联:翻身不忘共产党
下联:幸福不忘兵马俑
横批:感谢老杨
仔细想一想,我们应该感谢老杨。他挖出一个瓦块,看到了它的不同,发现了它的价值。
我们做教师的,如果也有老杨这样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孩子也会感谢我们的。
武汉市有个学习不太好的学生,上课特别爱举手,有时老师的问题还没有说完,他就把手高高举起。可叫他起来回答,他又答不上来。
老师课下跟这个同学聊天,问他原因。
“同学总笑我成绩不好,说我笨。我不服气,所以老师提问我总举手,想让大家看看,证明我不笨,可实际上我不会。”学生对老师实话实说。
老师了解了真情,表扬了他的积极性,并且跟他订下“君子协议”:“以后老师再提问的时候,如果真会回答,你举左手;如果不会,你举右手。”
老师心里有了底,以后上课就抓住这名学生举左手的机会,让他回答问题,并经常表扬他。从那以后,这个学生在学习上变得很有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