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浪漫言情边缘
266500000021

1

1

跳房子: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用一小片碎瓦或一小截粉笔在地上划出的几个连续方格子。每间房子里都有编号,谁先跳到顶上的房子谁就先取胜--这就是跳房子。

这是不是最最简单的游戏?但有的女孩子却可以把这样简单的游戏一个人玩上一个下午,在她童年的每一个下午。

也许,跳房子是专门为女孩子而发明的吧。

2

滚铁圈:现在的孩子一定没有听说过滚铁圈这个游戏,即使他们知道了,一定会对滚铁圈嗤之以鼻,“那样老土的游戏。”的确,这已经是一个失传的游戏了。很多人也只是看自己的大哥哥们玩过--倒不是他们不想玩,就是因为没有人来帮他把那个被扭过的铁圈弄圆一点。

这样的情形以后大概只有在电影中才会出现了吧--

田野里,油菜花象黄色的海洋一样,滚铁圈的小人儿在海洋中隐隐现现,头顶上飞满了采蜜的峰群和千姿百态的蝴蝶,后面还有一只小花狗跟着他们欢快地跑。

3

彩虹:从外到内数一数,红橙黄绿蓝靛紫。

天上的彩虹是奇罕的现象,是天上的桥,是神仙们造的桥,是他们喝酒的地方。天上一日,地下一年。神仙们不能一天到晚都在喝酒,他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所以我们一年还碰不到几次彩虹。

而孩子们总是相信传说的,相信看到彩虹会给他们带来好运,也许还能从彩虹桥走到天上去,看一看玉皇大帝。可彩虹是可遇不可求的,于是孩子们经常盼着下雨,因为雨后才会有彩虹。

在每一次大雨后,恰好又有太阳公公重现江湖照耀湿漉漉的天空,孩子一定会爬上高高的屋顶,或者高大的柳树,或者是屋后的小山冈。在那他所能到达的最高处向着东边的天空张望,期待彩虹的出现。空等一场是预料之中的,但只要彩虹真的出现,孩子便会无比的兴奋,整整一个星期的日记都会和那次彩虹有关。

天上的彩虹,童年的你看过几次?

4

宠物: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宠物,一只小花猫,一只小黑狗,几只灰鸽子,一对每天都会飞进自家院子的蝴蝶,鱼缸里的金鱼、小虾,或者是趴在桑叶上的蚕宝宝们。

猫是灵巧的,调皮的,猫又是高贵和慵懒的,白天呼呼大睡夜里踮起脚尖走来走去--抓老鼠。除了抓老鼠吃,猫还喜欢喝牛奶,有时候也会抓你家鱼缸里的金鱼改善改善伙食。

猫有一个别的小宠物没有的本领,那就是猫可以从很高的地方掉下来而毫发不损。狗就不行,所以狗不会上树,老老实实在地下呆着,在你的脚边转来转去,晃来晃去的尾巴是它对你的感情。

乖乖的小狗会帮你看家门,偶尔也会帮你抓抓老鼠。

一般情况下,狗是男孩子的最爱,女孩子的最爱则是安静的兔子。

如果家里人嫌麻烦不让养猫养狗养兔子的,会允许孩子养上一窝蚕。每天去采新鲜的桑叶,每天清理蚕粪--后来我知道蚕粪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蚕沙,中医可以入药,等蚕宝宝脱了四次皮后,便会吐丝结茧,然后羽化成蛾破茧而出,交配产卵然后静静死去--蚕蛾死掉的时候也是孩子们伤心的时候。留有蚕卵的蚕纸存到来年再用,空空的蚕茧则是向伙伴炫耀的证物。

也许你有的只是一个盛着碎木屑的盒子。没有关系,谁都知道你的盒子里住着一只小刺猬,或者是一只小白鼠,或者是辛勤的蚂蚁一家。

养鸟的很少,养乌龟纯粹是因为乌龟够憨厚、长命和耐摔。也有养蜗牛的,每每向小伙伴说起自己的蜗牛,总是一脸得意地说:“我家的牛又长大了。”

有养宠物自然会给自己的宠儿取一个顺口又好听的名字。小猫就叫做喵喵、咪咪、阿花什么的;小狗叫做小白、小黑、飞虎、毛毛、皮皮(有个长不大的孩子把自己的黑狗叫李逵,那是一个例外。);小刺猬是针针,至于蚕宝宝……,太难了,我想没有谁能分辨出这只蚕和那只蚕之间有什么相貌上的区别吧。

5

英雄儿女:投降不投降?!我是李向阳!--这是一句很经典的台词,流传于那时大院小巷里的各个“游击队”间。

《小兵张嘎》、《地道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这些老电影看多了,男孩子的英雄情结迅速增长,举着炸药包炸碉堡或是背着发报机喊“向我开炮”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了,实枪实战的游击仗才是最令人热血沸腾的。

不同于警察抓小偷那些游戏可以一天来一次,对于男孩子来说游击仗是很难得的。七八个孩子聚在一起,猜手掌的正反分出正派和反派。通常情况是一半人做游击队员,队长轮流做;剩下的一半人就是日本鬼子了,没有官职之分的。枪是纸做的,积木一样一块一块拼起来,子弹是随手拾来的小石子和树上摘的野果子,服装是临时弄上去的,游击队员们在脸颊上画一个闪闪的红星,然后把一块白手帕扎在头上,“李队长”待遇最好,还有一顶绿色的小军帽戴,鬼子们地位低下,不但没有统一的服装,额头上贴的还是一块狗皮膏药。

开仗之前,双方会商量好各自的活动范围,哪里是战区哪里是和平区,然后,开始隐藏,……

这样的游击仗可以持续打上一个下午,太阳都快西下了,鬼子们还在死死抵抗。等那边有人在喊“明明,回家出饭啦!”,这边的战斗终于到了**,“李队长”一声“弟兄们,跟我冲!”,鬼子们在我方的重重包围下纷纷缴械投降了。这也正好应了那句歌词--

“西边的太阳快要下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了。”

6

夏天:夏天是什么?夏天不是奶奶手上的大蒲扇,夏天也不是热辣辣的太阳,夏天更不是被烤得冒热气的柏油马路,在孩子们的眼里,夏天是洒在身上香香的花露水,夏天是两毛五分钱一支的冰棍,是树上晃来晃去红灯笼一样的石榴,是永远“知了”其实什么也不知道的鸣蝉。

为什么要知道那么多,为什么又要去想那么多为什么,在孩子们的眼里,夏天意味着可以出去疯,可以和哥哥一起去小河湾里泡上一下午--比以前更加无休止的玩耍。

但有的事情还是要知道的,比如说一辆自行车可以给他们带来好吃的冰棍。

孩子们知道一个和详的老爷爷,他有一辆老式的自行车,自行车的后座上载着一个不大不小的木箱子,打开盖子里面还有一层棉被。棉被下又是什么呢?棉被下就是一支又一支包裹着朴素印花蓝纸片的小冰棍。

冰棍老爷爷会在每天那个时候推着他的自行车出现在巷子口的梧桐树下,孩子们则捏着妈妈给的钱不约而同地聚了过去,这只需满脸笑容的老爷爷轻轻地吆喝一句--

买--冰棍--咯--

是呀,老爷爷吆喝的是“买冰棍”,而不是“卖冰棍”,因为他知道孩子们一定会来买他的冰棍。

孩子们挡不住冰棍的诱惑,从来都挡不住。

有一个下午,也许每个下午都是这样,在梧桐树的树阴里将冰棍舔成了木棍,孩子还不甘心,还在吮着那根单薄的木棍,似乎要把最后一丝牛奶从棍子里吸出来才罢休。

在吮到舌头要抗议了之前,孩子们开始寻找下一个可以消遣的对象,目光穿出树阴落到了不远处一个院子的围墙上。那是什么?一棵石榴树,树冠茂盛,半个脑袋露在围墙上面。

不是的不是的,让孩子们的眼里闪起惊奇光芒的不是那棵树,而是挂在枝头那些红灯笼,那些石榴果。

石榴都不是很大,还没有完全到可以摘下来的时候,可哪个孩子能够说服自己不去摘一个呢?

摘一个下来吧,每个孩子的心里都这么想。

于是一个孩子小心翼翼地攀到了围墙上,其他的孩子在他的下面告诉他应该去够哪一颗石榴。孩子们其实很矛盾,摘哪一个最好呢?摘那个小的吧,不行,太小了,不好玩。摘那个大的吧,也不行,太可惜了,也许它还可以长得更大一些。

最后,围墙上的孩子摘下了自己头顶的那一颗石榴。正要从围墙上下来时,孩子有了额外的发现,原来这个院子里住着另一个老爷爷。那个老爷爷没有自行车,但他有一只大黄狗……

之后的故事是这样的--

老爷爷粗声粗气地问孩子,小鬼,你爬到围墙上干嘛呢?!围墙上的孩子没有回答,因为他已经吓得掉了下来,和下面的小伙伴摔成了一团,手中的石榴落在地上,咕噜噜地滚开了。咿咿哑哑,老爷爷打开了院门,大黄狗“呼”的一声跳了出来,孩子们不要石榴了,开始四处逃窜……

但是,故事最后的结局是这样的--

没有自行车的老爷爷把孩子们都喊了回来,给他们摘最大最红的石榴。大黄狗其实非常乖,对着孩子们一声也不吭,任孩子们摸它毛茸茸的脑袋,只是一个劲地摇着它的大毛尾巴……

夏天是什么?夏天就是冰棍、石榴和蝉,孩子们一边吮着石榴又红又甜的汁水一边说。

蝉?蝉又是什么?孩子们也说不上。蝉不就是那趴在树上一天到晚“知了知了”的虫子嘛。可是蝉在哪里呢?

那蝉在哪里呢?蝉就在那里嘛,不是吗。孩子们咯咯地笑着,一哄而散了。

7

天生收藏家:从那时起,不管孩子们将来的理想是什么,李时珍般的医学家或者鲁迅般的文学家,哥伦布般的航海家或是爱因斯坦般的物理学家,不管什么家,孩子们都将是一个收藏家,一个天生的收藏家。

一堆桔子皮算什么?在大人们的眼里,收藏品至少应该是值钱的,而不是一小堆搁在抽屉里又干又皱的桔子皮。可孩子们的想法却完全不是这样,孩子们固执地认为--同时也是是美好地认为,认为他们的小抽屉其实就是阿里巴巴的宝库,里面的东西就是无价之宝。

那么,让我们喊一声“芝麻开门”吧,来瞧瞧孩子们的抽屉里都藏着些什么宝贝吧。

除去刚才那堆桔子皮,首先摸到的是一堆小石头,长的、方的、圆的、扁的,那是孩子们收集来的,每一块石头都来自于不同的地方,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带着同样的特征,零零碎碎地聚在这里;然后是一小袋子的玻璃珠,红的、白的、蓝的、黄的,大的和小的,都是未曾用过的崭新的;再然后是几块牙膏皮--而且一定还要是中华牌的,以便于日后让一个厉害的老爷爷把它变成手拿金箍棒的孙悟空;是一扎洋糖纸片,各种各样的图案,在阳光下一晃一晃闪着光,纸片上还留着曾经包裹过的糖果的味道。

就这些吗?当然不是啦。还有什么呢?孩子在清点他的收藏品,把抽屉再拉出来一点。哦,那个角上还有好东西呢。几本连环画,内页已经破得不能破;几支蜡笔,颜色已经分辨不清;几根粗细不同长度不等的电线;几个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拾来的,也可能是从某个电动玩具上拆下来的开关;还有,那还有一团牢牢粘在一起的磁铁--磁铁也许是这世界上孩子们最想弄明白的东西了,“为什么它们的那两边就不能粘在一块儿呢?”

磁铁们抱成一团偷偷地笑,其中一块磁铁的南极故意板着脸问另一块磁铁的南极,“嘿,兄弟,你说,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粘在一块儿呢?”

既然磁铁们自己都不知道,孩子们就更想不到是为什么了,不过这些收藏家们并不为这个过分操心,收藏家的任务在收藏,从琳琅的小物品中找到自己心仪的那一件,然后,放进自己的宝库。

于是孩子们再次出发,像辛巴达那样去历险,去寻找新的宝藏。

再出发,找呀找呀找。透明的玻璃片和半透明的小瓷片会躺在哪片落叶下,一节旧电池和一把生锈了的铜锁会被埋在哪片泥土中,那片金黄色的银杏叶会落在哪一块青苔上,孩子们要赶紧找到它,在它还没有腐烂之前把它夹进心爱的本子里。还有清水渠里的小鱼小虾和树干上栖息着的小虫子,它们也在孩子们的收藏品之列,以一种更鲜活的姿态被收藏--孩子们会把它们养着。因此此时,它们正小心翼翼地躲在水草丛中或者努力把自己变成灰褐色,它们强忍住笑声屏住呼吸,为了不让孩子们那么快就找到自己,它们是在和孩子们玩捉猫猫的游戏。

可是,它,它们,那些散落在各处的孩子们的爱物,从没想过要逃跑,只是在不同的地方静静地等待着,它们知道,它们是生来就属于孩子们的,只有在孩子们的手心它们才会发光。

孩子拾起沿途的宝藏,装进口袋,然后继续寻找,直到遇上了另一个孩子,另一个怀着和他同样探险精神的孩子。

他们向对方展示自己口袋中的收藏品,通过短暂的交谈,交换了部分各自喜欢的物品,比如说一个鸭子形状的哨子和三颗雨花石就相互交换了一下住所--虽然这桩交换在表面上看来是不等价的。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我们能带来的快乐值是一样的,”哨子和石头彼此点点头,“而我们,将会有一个新家”,所以它们也和孩子一样快乐,与此同时,它们不忘赞扬自己的旧主人和新主人,“你瞧,连孩子们都知道收藏的意义不仅在于寻找,还在于交换。”

孩子回到了家,在夜里的灯下,孩子从抽屉里取出几块光滑的石头,和他新得到的雨花石一起装进睡衣衣兜里,然后捂着沉甸甸的衣兜钻进被窝,去兴奋得怎么也睡不着,在妈妈进来给他收拾房间时才沉沉睡去。

在睡梦中,有一种异样温暖的液体会慢慢流进他的心。再然后,孩子的心也越来越沉,孩子开始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块有美丽花纹的雨花石,和其他的石头手拉手,唱着欢快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