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卓越之道:杰出人物领导艺术全书
2662400000020

第20章 用人和塑造优秀团队的领导艺术(7)

1943年,盟军决定发动代号为“霸王”的作战行动,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任命艾森豪威尔为总指挥。艾森豪威尔深知巴顿在战场上的重要作用,力排众议,任命巴顿为第三集团军司令。巴顿于1944年1月来到伦敦,迅速配备参谋人员,训练部队,准备投入欧洲战场。为了掩盖盟军真实作战意图,盟军指挥部制订出代号为“坚韧”的掩护计划。由于巴顿战绩卓著,德军把他当成最危险的敌手,甚至认为巴顿将指挥美军主攻,因此他出现的方向就是主攻方向。巴顿成了“坚韧”计划的主角。他到处旅行,先后到过科西嘉、马耳他、意大利等地。德军煞费苦心地寻找巴顿,希望从中发现盟军意图。盟军运用一系列手段,给德军造成了盟军将在加来海峡登陆的假象。他们在加莱海峡部署了19个师,以对付巴顿的“集团军群”,而在诺曼底只部署了10个师。

1944年6月6日,盟军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登陆战——诺曼底登陆,较顺利地登上了诺曼底滩头。根据“霸王”计划,7日,第三集团军在科唐坦半岛集结。巴顿开始了他在欧洲大陆的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进攻战。

赤胆铁心尽显英雄本色

1941年,在本宁堡的一次会议上,巴顿指出一个装甲师需要“勇敢”和“机智”,才能在战斗中发挥成效。在报上刊登的巴顿发言中,“勇敢”和“机智”变成了“赤胆和铁心”。巴顿的这个绰号就传开了。

巴顿将军是一个典型的职业军人,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纽约时报》对他的评论是:“他引人注目,妄自尊大,枪不离身,笃信宗教而又不亵渎神灵。由于他首先是一个战士,因而容易冲动而发火;由于他在急躁的外表之下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易受感动而流泪。他是一个奇妙的火与冰的混合体。他在战斗中勇猛而残酷无情,他对目标的追求坚定不移。”巴顿十分注重其留给部下的形象。他穿着讲究,上身着战斗夹克,双肩和衬衫领处别着将星;下面穿的是马裤,脚穿擦得发亮的深筒骑靴,后带马刺;腰系配有钢带扣的皮带,两边各配一支手枪,枪柄上嵌有珍珠和四颗金星;手握马鞭,头戴发亮的钢盔,也有四颗星。他总是乘坐一辆敞篷吉普车,前后都标有表明其军衔的大号将星。当巴顿视察部队,司机总是按动警笛或法国制造的多音喇叭,宣布巴顿的到来。他的一对手枪、笔挺的军装、吉普车,成了特有的标志,还曾有过“双枪巴顿”的绰号。

巴顿的语言非常有特色。他常用生动、泼辣的语言鼓舞士气,采用激烈的措辞来激发士兵的战斗精神,巴顿的讲话中掺杂着一些毫不掩饰的粗话。士兵们认为他看上去像一位将军,可讲起话来却像一名军士长。在发动进攻前,在战斗胜利后,巴顿常常用他特有的讲话方式来激励部队。他性格暴躁,易动怒,常训斥人,在西西里发生的打耳光事件就是典型的例证。不过,他又关心士兵的福利,常常视察前线和医院。还信仰宗教。其性格中的矛盾,使许多人感到诧异,使得巴顿成了一个神秘人物。

巴顿熟读军史,他自己拥有一个大而全的图书室。他认为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军人,必须知道历史,以至于前往诺曼底指挥作战时,还带上一本《诺曼人征服史》。巴顿熟悉战略战术,对古德里安、隆美尔等人的战术思想作过研读,还搜集德军战例加以研究。他还是一个坦克战专家,对武器、装备的性能很了解。作为一名军人,他作战勇猛,经常亲临前线,身先士卒。作为一个指挥官,巴顿自信、果断,能够迅速下决定,具有敏锐的军事预见性,常常不间断地进攻,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正是由于这些素质,使得巴顿战绩卓著,不仅赢得士兵的信任,还获得对手的尊重。许多德军将领对巴顿十分重视。

巴顿治军严谨,善于训练部队。在北非,他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改变了第二军士气低落、萎靡不振的状态。他还善于用他的战斗精神和个性影响部队,使得第三集团军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果最佳的部队之一。巴顿注重用严格的纪律约束部队,其中一方面就是对部下的着装严格要求。在摩洛哥,他下令部队随时戴好钢盔,衣着整齐,包括打好绑腿;在阿尔及尔,他要求第二军包括护士在内的每个军人都必须戴钢盔。巴顿还要求所有军官在头盔上印上他们的军衔标记,以便指挥部队。此举遭到不少军官反对,因为印上军衔标记就会成为敌军狙击手的目标。但巴顿的行为给他们树立了典范:他自己经常佩戴显眼的将星,冒着枪林弹雨上前线。巴顿认为:“我们在西点军校所学的一切本领中,纪律训练最为重要,因为纪律要求并且产生警惕性、无条件服从和自信心。在高速度的机械化战斗中,疲沓的士兵会因信心不足和执行命令不及时而丧生。作为战争的指挥者,如果我们不要求严格执行在西点军校所学的那种纪律,我们就是凶手和自创者。”

巴顿常常出现在战场上。他认为每个人在自己适当的职权范围内都要身先士卒。每当占领一座城镇,巴顿总是与第一批入城的部队一起进去;两栖作战时,他常常不待驳艇靠滩就跃入水中,冒着呼啸的子弹和炮火涉水上岸。一会儿在滩头卸船,一会儿在指挥所视察,一会儿帮士兵推车。他命令其下级指挥官要身先士卒,强调“一个忠于职守的将官,必须出现在战斗前沿,否则他就不能面对自己的部属,去命令他们干他自己害怕干的事情”。他曾爬到一辆被打坏的坦克下,帮助机械师修理坦克。北非登陆时,由于卸货迟缓,部队缺乏支援武器、车辆、通讯设备,巴顿冒着炮火和飞机的扫射,亲自帮助士兵推船卸载。他说:“我的理论是,一位军队指挥员应该去做完成任务所必须做的事情,他的任务近80%在于激发他的士兵们的士气。”由于巴顿的传奇性格,自信、勇猛的形象,战场上的功绩,每当他乘坐吉普车出现时,士兵们都发出欢呼;当他视察前线时,甚至有士兵不顾危险,跃出单兵掩体,高呼:“巴顿来了。”许多第三集团军的士兵以在巴顿手下冲锋陷阵而自豪。

巴顿被称为攻击型的将军。他打仗的座右铭是进攻。这与其勇猛、敢于冒险的性格有关。在战斗中,他常常命令部队不顾一切地推进。他相信:不让敌人进攻你的办法是你去进攻他,不停地向他进攻,这样可以防止故人重整旗鼓。你投入的力量越大,进攻越猛烈,自己的损失比例就越小。他命令部队:“记住,我们是进攻者,拥有主动权。我们必须始终迅速、猛烈、无情和不间断地进攻敌人,保持我们拥有主动权这一极大的优势。你们可能极度疲劳和饥饿,但敌入只会更加疲劳和饥饿。坚持战斗下去,上帝与我们同在。我们必胜……”在油料供应困难时,为了保持进攻的势头,巴顿想方设法搜寻汽油,缴获敌军的,甚至偷友军的。实在无法解决时,命令装甲部队将3/4坦克中的汽油集中供1/4的坦克使用,直至发动机油干滴尽,然后步行前进。

第三集团军的迅速进攻常使其侧翼失去掩护。巴顿告诉手下不要为侧翼担忧,“我们必须警戒我们的侧翼,但不能舍此而无所其他作为”,“让敌人去担心它的侧翼吧,我们不担心。在必要时,巴顿调动空中力量掩护其侧翼。防守对巴顿来说是件讨厌的东西。“我们怎么也不去固守!让德国佬去干那种事。我们要不断前进,除了揪住敌人以外,对守住什么东西没有兴趣。”在到达最后的目标之前,他绝不允许部下挖壕固守,撤退更是不能容忍的。为了推进,巴顿还与盟军和其上级指挥官吵架。

巴顿在进攻中残酷无情,但他对部队的伤亡还是十分关心的。不顾一切地进攻正是为了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敌人的最大伤亡。“我们逼得越狠,就越能多杀一些德国人……催逼意味着减小伤亡。”巴顿命令部下不要节省子弹,因为他认为造就一个士兵至少要18年,而制造弹药只需要几个月。正因为如此,巴顿的部队伤亡人数总是较少的。如果部队减员严重,他会撤换指挥官。

每逢夺得战利品,第三集团军的士兵们都能分享到。1944年8月,部队夺取了一座在兰斯的酒库,巴顿为官兵们每人准备了7瓶酒以备感恩节饮用;一次缴获了大批德军牛肉,这样官兵们又吃上了牛排、牛肉。巴顿自己希望给士兵奖励,他对立功的士兵决不吝惜奖章,经常由其副官带着,同时记下立功表现。他视察医院时,常常给英勇负伤的士兵颁发奖章。他认为让士兵及时知道自己的出色表现很重要,立功受奖对提高和保持士气十分重要。

巴顿认为“一个职业军人的适当归宿是在最后一战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而干净利落地死去”。巴顿虽然在战场上九死一生,终究未能丧生疆场,而是在一场车祸中罹难。1945年10月9日,巴顿在打猎途中与一辆卡车相撞。12月21日,这位身经百战、战绩卓著的将军因伤去世。

恩威并重的领导艺术

许多人相信,巴顿的成功主要归咎于他那生来就有的军事天才和敏锐的第六感觉,也与祖先对他的神秘启示和召唤有密切的联系。这很容易使人产生英雄崇拜的感情,从而导致对巴顿真实面貌的曲解。巴顿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与其他人一样,他之所以能取得不朽的功绩,除了他所从事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质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空前强大等客观因素之外,主要与他本人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指挥艺术有直接的关系。

狠抓部队的军事训练和纪律,是巴顿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时,巴顿认为,对于长期处于和平状态的美国公民来说,战争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他和其他美军将领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就是把这些和平公民改变成为守纪律、能战斗的战士,完成这一转变的手段是训练,而训练的基本内容则是向将士们灌输严格的纪律和杀人的本领。巴顿写道:“一个人要成为一名好军人,就必须遵守纪律,有自尊心,毫不犹豫地执行命令。”他还常说:“一个人要想活下去,杀死更多的敌人,就必须从平时的刻苦训练抓起。我始终相信一句古老的格言:平时多流一滴汗,战时少流一滴血。”

巴顿坚持认为,军事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和实战能力,因此决不能摆花架子,必须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因此,巴顿在抓部队例行军事训练的同时,特别重视抓针对性较强的军事训练和实战演习。在为北非战役做准备时,为了使部队适应非洲沙漠地区的环境,他把部队带到美国内地的一个荒漠地区进行模拟训练。那里的气候酷热干燥,寸草不生,白天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在这地狱般的地方,巴顿狠抓高强度训练:长途急行军、坦克实战演习、挖掘战壕、野外生存训练等等。面对叫苦连天的士兵和军官,巴顿一方面坚持抓训练,一方面反复讲述这样一个道理:“高超的军事技术和适应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部队的伤亡,一品脱美国人的汗水可以挽救美国人一加仑鲜血。”

巴顿一向对军队的纪律问题十分重视,他认为:“纪律是保持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士兵们发挥最大战斗潜力的关键,所以,纪律应该是根深蒂固的,它甚至比战斗的激烈程度和死亡的可怕性质还要强烈。”大部分军事将领都很关注军队的纪律问题,但巴顿对军纪的管理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其一是他的纪律标准十分严格,而且常抓不懈。对此他常常告诫部下:“纪律只有一种,这就是完善的纪律。假如你不执行和维护纪律,你就是潜在的杀人犯。”其二是巴顿对部队的着装问题十分重视。巴顿认为,着装问题与军人的风貌和战斗力息息相关。他十分严肃地指出:“稀拉兵不能打仗。严明的纪律,威武的军容,既反映了军队的精神面貌和军事素质,又能增加将士们的自豪感和战斗力。”因此不论平时还是战斗期间,巴顿部队的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一种“标准的军人姿态”:胡子刮得光光的,戴钢盔,系领带,打绑腿,皮靴擦得锃亮。每一个参加过巴顿部队的人,都能从他们的军容风纪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只有一支战无不胜、充满信心的军队,才能展示出如此雄壮的军威!

一些研究巴顿的学者指出:“作为统帅人物,巴顿将军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他本人的尚武精神去激励部下,用他的个性去影响部下。”巴顿本人也宣称:“在一周之内,我能使任何部队的士气高昂。”巴顿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的无与伦比的演说才能和以身作则的实干精神起了重要作用。重视言传和身教是巴顿最突出的领导技巧和军人品格。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起,巴顿就用他天生的演说才能来鼓舞士气,贯彻他的战术意图。无论在训练中还是在战场上,无论在胜利之后还是在受挫之时,只要一有机会,他总要发表即兴演说,向将士们讲解战争的目的和作战部署,激发部队的士气,表彰作战勇敢有功者,鞭策激励那些胆小懦弱的人。他讲话一般不用讲稿,信口开河,滔滔不绝,音调非常高,听起来有些刺耳。在许多场合,他的讲话直率泼辣,妙语连珠,但往往粗俗不堪,具有一种狂热的气质。还有一些话则不堪入耳,听之令人脸红。巴顿本人也清楚,自己的粗话是对人的尊严的一种冒犯,但他认为,这对于刺激和提高部队的战斗意志很有必要。他指出:战争本身就不是一件斯文的事情,斯文的人一定打不过那些满怀仇恨和具有狂热精神的人。“美国士兵唯一不具备的气质就是狂热,当我们与狂热者作战时,这是一个极为不利的因素。”因此,他要用粗俗、泼辣和露骨的语言唤起这种狂热气质,努力使士兵们仇恨敌人,以凶猛拼命的姿态投入战斗。

但巴顿并不是不分场合随意使用粗俗的语言。除了大量即兴讲话之外,他还经常发表一些正式演说、文告和书面命令,它们以措辞规范、行文典雅和感情深邃而著称,有一种拿破仑式的威严和英雄史诗般的韵味,听罢会使人产生一种荡气回肠、精神振奋的感觉,犹如战斗的号角和长鸣的警钟,又像胜利的召唤和殷殷的嘱托令人热血沸腾,充满战斗的豪情。

但巴顿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浮夸之人,他是一个十足的实干家,注重用自己的形象和实际行动去影响部队和士气。巴顿常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战场上的将军就是一个演员,他必须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部下,并尽力使他们仿效和追随。”巴顿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作为无声的语言,向部队传递着自己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