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安哲学
2656500000011

第11章 儒家牛仔审美(1)

一、有关孤立的描述

19世纪初期,法国学者和政治思想家亚里克斯·德·托克维尔(Alexis?de?Toqueville,1805-1859)观察到美国人、特别是那些新西部州的美国人中的一个趋势:倾向于孤立和个人主义,其成员对自己邻居的历史知之甚少乃至一无所知,与离自己最近的人的社会互动少之又少,甚至完全没有。伴随路易斯安那购地(Louisiana?Purchase)和昭昭天命论(manifest?destiny),这些新疆域上的居民的特性是,他们是最坚定的个人主义者之一,其标志是独立自主和缺乏与土地上其他为数寥寥的居民的社会交往。牛仔被呈现为与这种卓越的拓展相当的英雄人物。西部是牛仔的驻地,是与世隔绝的人类居处,与周围的其他居处少有交往或者没有交往—或者我们一直是这样被教导的。

牛仔长期以来都是电影的表现对象。许多我们最为崇敬的好莱坞英雄,如约翰·韦恩(John?Wayne)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Eastwood),都体现了美国人的这种个人主义态度。在李安导演的几部电影中,我们发现了对渐渐成为西部及其居民之象征的孤立和独立精神的类似表达。尤其是,在李安的《断背山》(2005年)中的恩尼斯·德马尔(Ennis?del?Mar)(希斯·莱杰[Heath?Ledger]饰)和杰克·崔斯特(Jack?Twist)(吉克·吉伦希尔[Jake?Gyllenhaal]饰)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发现了名副其实地自给自足和孤立于世的牛仔。由于他们的性向和职业,杰克和恩尼斯与主流社会断绝了联系,于是他们发现,自己在其文化纪元中默默地承受着折磨,与彼此和整个社会都切断了来往。由于社会的约束,再加上缺乏对当时被认为是正确的社会习俗的遵从,这两个人物在电影中自始至终都保持了孤立。除了这种对牛仔生活方式的特色鲜明的美国式描述外,李安还探索了在中国清朝(1644—1911,电影发生在18世纪末)这个可资比较的阶段类似的个人主义主题,这个王朝有着地广人稀的西部省份和人口更加稠密的东部城市区域。《卧虎藏龙》(2000年)中的人物—李慕白(周润发饰),俞秀莲(杨紫琼饰),玉娇龙(章子怡饰),罗小虎/半天云(张震饰),乃至碧眼狐狸(郑佩佩饰)—似乎都与见于《断背山》中的个人主义并驾齐驱。尤为令人震惊的是玉娇龙对冒险者生活的渴望,这是一种没有家庭或不受社会规范和习俗约束的生活,这正是她对李慕白和秀莲的江湖(武士的隐秘世界)生活方式的阐释。在这些生动的描述中,这种坚定的个人主义时常会与社会期许发生冲突—也就是说,这种社会期许处在可见于东西方两种文化动态中的社会环境内部。惯常的理解是,一个人必须决定,是要以个人欲望为代价去遵从社会期许,还是让个人的欲望压过社会的接受度。

西方观众常常将此类电影中的行为看成无视社会影响的个人欲望的发展。我们的电影主人公常常被呈现为诸如此类的孤立个体,他们自顾自地过生活,而这些电影中的情节似乎也都与其余世界无关。这些“牛仔”是美国观众的普遍心态的指征,是在美国实际上的西部扩张中得到践行的东西。然而,我认为,李安所宣传的既非这种生活方式,也非这种生活态度。相反,他将这种态度运用于自己的人物身上,同时将他们并置在社会背景之下,以便探索对于我们的身份认同的社会决定性,详细描述一种有关儒家社会互联性的东方观念,但这种观念又对有关社会和个体的所有观念昭然共鸣。

二、儒家社会动态

理解李安对社会了解的一个可能背景是,通过中国传统儒家社会之动态的镜头去看。在孔子(前551—前479)的基本教义—五常—中,孝顺和礼义是李安电影众多描述中的核心关注点(我们可以在有关礼仪、即合宜之举的美国西部文化中看到一种相似性)。儒家社会是这样一种社会:在其中,个人发现自己处于不间断的社会互动之中,被嵌入在一个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与我所谓的牛仔审美形成对照的是,对社会动态的儒家展望会否定基本的个人主义—一种有关自足的、个体的身份认同或表象人格(这是所有社会互动的核心)的西方概念,它要靠本人来加以实现,贯穿了一个人的变化多端、徐徐展开的生活—而赞同这样一种看法:所有人首先要由这些关系来加以定义,在此之后,他们会实行个人的行动。

在表面上,李安似乎是在推行牛仔审美。不过,有几个重要的场景(还有一个贯穿了两部电影的基本语境)都暗示,即使是一种冒险生活,也会通过其社会关联和互动来获得自己的定义和意义。在一个东方观众看来,同志—同事、师徒、兄弟和/或情侣间的关系,都会在那些无所不在、拐弯抹角的参照系中显而易见。值得注意的是,习惯于儒家教义的东方观众可在《卧虎藏龙》的种种对话中找到“礼”的范例。在《断背山》中,人物更符合粗犷的个人主义这一美国概念,但在这里,李安也展现了他对同一主题的微妙把握。在电影一开场,恩尼斯和杰克的个性似乎就受到个体关怀、对个人的自我满足行为的追求或两者的促动。然而,人们很快便意识到,恩尼斯不只是一个孤独的牛仔,而是以一种深层的方式与阿尔玛(Alma)相关联,后者决定了他的许多行为。杰克本人从未渴望一种与世隔绝的独立,但他梦想与某个他在乎的人一起拥有或运作一块牧场。在一种以异性恋为主导的文化中,社会已生成了性的规范,因此恩尼斯不能公开回报杰克的渴望。两个男人都按照社会的期许行事,各自工作并结婚。

李安有关个体欲望和抱负相冲突的社会互动和规矩困难性的反复阐释,是对孔子思想在荀子(约前313—前238)著作中进一步发展的回响。荀子对孔子思想的贡献就在于,他详细说明了诸如此类的社会与个人间的张力,提出了一个建议:为了社会秩序而升华个人欲望—也就是说,事实上,个人欲望要依赖我们的社会定义。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儒家哲学中的五常关系,以及两部电影中的人物是如何不顾其个人主义而实现自己在社群内部的角色的。进一步而言,李安的个人主义—他的牛仔审美—虽然在美国观众那里得到了共鸣,但其实是在荀子理解中的儒家环境内部的个性发展,正是在这一语境中,人们发现了李安的由个人主义和社群构成的哲学。

三、孔子与荀子

正是通过孔子及其追随者的生活和教导,一个有关社会关联的完善体系才得以建立。孔子教义的一个主要方面是,认知并确立社会划分。在《论语》中,孔子鉴别出五种社会关系,并强调这些关系的教育和培养在确保个人成功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性。在这些关系中,孔子认同两个参与者之间在平等和权力方面的固有不平衡性。很显然,权力的悬殊存在于君臣和父子关系间,但孔子的观点似乎是,在那些看似最平等的关系中—同意平等地分担责任的夫妇,或年龄和资历相当的朋友—也必定会出现不平等。简单地说,在夫妇间,尽管有可能存在经济责任的平等,但也存在根植于生物性的不平等的无情差异。在朋友之间,即使在那些年龄和资历相当的朋友间,金钱、天赋或机会上的差异也说明了孔子在所有关系中发现的天生不平等。

这种人、资源、能力和机会间的不同导致了拉帮结派、相互竞争的社会。由于意识到了潜在的灾难,孔子力求确立各种参与者之间的恰当关系,以确保社会的安宁和人际往来。孔子建议,国家的权力动态应当以家庭的权力动态为模型,他力求通过孝或礼的概念来确立社会和谐及秩序。通过依赖在一种关系内部所扮演的角色,上层或下层、特殊的尺度和仪式都会得到制定,以承认那种关系,并尊重彼此和那种关系本身。这些尺度被编成了在衣着、言谈、宗教仪式和职业等方面的法典,在生活中穿衣、说话、表演或寻找适当的职业,就是在维持一个认知体系和社会的和谐。

除了这五种在人类实践经验中如此显而易见的基本关系外,孔子还考虑到了人类本质。像许多哲学家一样,孔子想知道人的天性的善恶。通过思考,孔子认为,人性本无善恶:我们都兼具善恶的品性,善可以通过教育而得到提升,而恶应当通过教育和礼仪予以打压。孔子强调用文化和教育来培养人性,以便提升我们所拥有的善,压制见于我们身上的那些不怎么高尚的倾向。因为教育和知识得到了如此重要的强调,孔子还注意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发展这些关系,构建关于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世界的知识。社会互动便位于借助于教育的个人发展的核心。

他的遗产继承者们对孔子的人性学说进行了各不相同的阐释。孟子(约前372—前289)对孔子的学说和教义进行阐释,旨在指出,人性本善,而通过教导,我们便可培养这些与生俱来的良好品质。孟子主张,人天生具有某些性情,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而教育和成熟的过程只不过是在培养这些天生已有的品质。荀子则接受了一种较阴暗的态度。根据荀子的理解,孔子是想利用教育、劝导和礼仪来拯救人性的阴暗面—那些否定人类的社会环境而致力于追求其无所衰减的自我利益的方面。他用了整整一篇“性恶篇”来驳斥孟子人性本善的言论。荀子的结论是,因为我们必须压抑我们天性中的某些部分,所以孟子的乐观态度对于和谐社会的维护而言并不现实。如果我们只聚焦于我们天生的积极品质,那么比较阴暗的力量就会得不到查验,并有可能变得无法控制。相反,我们应当聚集于天性中的阴暗面,教育自己,迫使自己认识到我们在自己社会关系中的界线和角色。

出于这种与生俱来的自私性质,荀子进而将见于孔子教义中的社会等级制度提升到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层面。只有通过根据五种基本关系而进行的社会划分,人们才能够找到适当的教导来对抗我们邪恶的冲动。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也就是说,没有来自一个处于较高地位的人的正确教诲—我们的欲望便会得不到查验,就会恣意增长,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个体之间的资源冲突,并最终会破坏和摧毁安宁的社会。在荀子看来,如果我们不是一个可意识到各自在我们社会中的角色和长处(以及短处)的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群体,而只是些完全关注自我的个体,我们便终将彼此争斗,而这不会带来丝毫的益处。这种对我们时常自私的欲望的有意关注以及对这些阴暗倾向的压制—这种对待我们的个人生活和人际生活的荀子式的态度—在李安电影对牛仔的呈现中得到了生动的描述。

四、美国牛仔

《断背山》为我们呈现了两个平行的牛仔故事。在电影一开场,我们发现与父母不和的杰克·崔斯特,以及从小就成了孤儿的恩尼斯·德马尔,在申请一份位于生活贫瘠的蒙大拿牧羊场的工作。两个申请同一份工作的陌生人的初次相遇说明了这样的生活所造成的孤立状态和情感壁垒。在乔·阿吉雷(Joe?Aguirre)(兰迪·奎德[Randy?Quaid]饰)的办公室,两个男人谁都不曾试图交流或闲谈。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只是怀疑地彼此打量着对方。在都得到那份工作后,杰克照看羊群,而恩尼斯则做些露营地的内务,他们的交谈始终简单扼要,在情感上保持着距离。杰克做这事只是为了挣到足够的钱,以继续他在牛仔竞技会上的事业。恩尼斯对未婚妻阿尔玛存有忠诚之心,但他必须忍受孤独和寂寞,才能有钱开始与未来新娘的生活。两个男人都一味地努力量入为出,以便在夏季结束时,能够负担得起其欲望所需。声明他们在情感上的疏离,并不愿分享彼此—或就那一点而言的任何人—的生活,将是一种有保留的叙述。恩尼斯说,他对自己父母之死的简短讲述超过了他一年所说的话。他们的爱情始于一次深夜的饮酒和对孤独的相互慰藉之后。不过,正是这样一个场景预示着我们已经在今日文化中逐渐发现的牛仔审美。牛仔被描述为情感疏离的孤独个体,他们不需要任何人,可以为了提供给他们的工作而牺牲个人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