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梦幻人生
2653200000067

第67章 苦尽甘来(1)

在中国历史揭开新的一页后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沉冤多年后彻底平反,重获新生的永强再次娶妻生子。他的子女们现绝大部分已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生活富裕。八十高龄的林永强,现在的日子可谓苦尽甘来,四代同堂,尽享天伦之乐。愿上苍保佑他长命百岁,五世同堂。

曾因林永强的冤案长期受株连,生活坎坷的雪梅,也总算脱离苦海,生活日趋平静。

开始过上平静生活的梅子,和卓为、秀妺商量后,于1978年再次把父母接进城。不久,秀妹调进城工作,父母多数时间均住在她家。幺妹全家也进了城,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孩子们也已成家立业,有房有车,生活无忧。

雪梅的父母于一九九五年相继寿终正寝。雪梅回忆这对八十六七高龄的老人,一生受尽折磨,受尽煎熬。历经生离死别的痛苦,饱尝贫穷落后的苦头。晚年在儿女们的孝顺,特别是秀妹的照管下,生活还算过得不错,享了几年清福。父母含辛茹苦抚养成人的这四兄妹,算是赶上好年景,越过越开心。老人们的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

随着国家政治生活日趋正常,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貎发生巨变。雪梅的家庭也迎来了百花争艳、万物复苏的春天,喜事接蹱而至。

一九八〇年夏末秋初,宁参加高考,被省外陆军学校军事指挥专业录取。

雪梅从心底里为之高兴。意识到孩子的基本素质不错,对自己要求很严,有优良的思想品行,这样优秀的孩子出远门她也就放心了。

其实,儿行千里母担忧。当卓为把不满十七岁的宁送出省的那一刻,雪梅的心顿感空空荡荡。看着三个孩子吃晚饭,自己一点胃口也没有。事实上,三姐弟也吃得不多,话也少了,看得出他们也很想念哥哥。

这一夜,雪梅无论如何也睡不着,无穷无尽的忧虑涌进她的心头。她担心孩子年纪小,第一次出远门照顾不好自己;担心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怕外地人欺生;担心他的性格太谨小慎微,生怕他学不好;担心他体质弱,文质彬彬的,吃不了苦,经不住严格的军事训练……

无休无止的担忧让她寝食难安,困扰她整整一年半。雪梅一年半后见到宁,他个子长高了,身体长结实了,性格也变得成熟老练,豁达开朗多了。雪梅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不无感慨地自言自语:“儿子长大了,成熟了,懂事了!部队真好,真能锻炼人,就忍下心来让他去磨炼吧。”

自此,她一想到远离家乡的宁,自信、自豪、宽慰远远超出担心。

一九八二年七月,夏日炎炎的夜晚。卓为带着刚结束高考的静,到各科科任老师那里,请老师帮助分析评估,到底静这次高考总分能达到多少,以便恰当地填报升学志愿。吃一堑,长一智,这是卓为和雪梅从宁填报志愿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同时也是静的要求。

夜深人静,父女俩才回到家。卓为告诉雪梅:“根据静儿对答题的回忆和老师们的分析评估,总分不会低,可以填个好一点的学校。”

卓为还绘声绘色地说:“静儿在回忆她的答卷时,记得清清楚楚,老师们都刮目相看,称赞她的记性太好,学得很扎实,是下了功夫的。”

雪梅由衷地感到自豪,心想:这就是我的女儿,我的女儿就是如此。想到孩子这一年多来的辛苦,她心疼地催促她赶快睡觉。静真的太疲倦了,瞬间就沉沉入睡了。

雪梅走近女儿床前,伸手给她拉好被子。看着熟睡的女儿那白皙而疲倦的脸庞,那柔弱瘦小的身子,想到女儿相比半年前体重减轻五六公斤,她的心很痛,不禁在心里狠狠地骂自己:我真是个疯子,在学习上总是对儿女们苦苦相逼!

对待这个唯一的宝贝女儿,卓为和雪梅既疼爱又严格要求,比对三个儿子还疼爱还严格。

在这一点上,雪梅比卓为表现突出,而且方法不一样。雪梅对女儿的疼爱深藏于心,而严格却表现在行动上。内心越疼爱,管教就越严。这也许和雪梅生长的年代、成长的家庭和曲折坎坷的经历有关。

自女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她就把这来之不易的小生命视为自己的心头肉,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她发誓:对女儿不能娇生惯养,不能溺爱。要让爱起到鞭策促进作用,让女儿铭刻于心,受益终身。

她遵循古训:“养子不教父之过,养女不教娘的错。”她深深意识到教育女儿是她不可推卸的责任。她要求女儿既要文文静静,具备东方女性的传统美德,又要勤奋好学,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新女性。她最担心女儿成为一个无所作为、唯唯诺诺、任人摆布,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小羔羊。在这方面,雪梅真是煞费苦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静刚柔相济的个性非常突出:心地善良,能分清是非好坏曲直,好打抱不平;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难,独立生活能力较强;聪慧好学,上进心强……

雪梅感到放心了,她总觉得这孩子如果出远门,肯定用不着她操多少心,所以她非常希望静这次能考到省外。第二天中午雪梅下班刚进家,静就对她说:“妈妈,爸爸陪我去把志愿表填好交了。”“这么快就填好交了?填的是什么学校呀?”雪梅有些紧张地问。“黔筑省财经学院。”静回答。雪梅着急地说:“为什么呢?昨天不是说,老师们都认为你考得不错,可以填个好学校。你为什么不填个外省学校呀?”卓为从里屋走出来说:“填都填了就算了,这样填更有把握些。”雪梅差点肺都气炸了说:“什么有把握,我不管!请你带着孩子去把志愿改了!”卓为说:“不能改了!”雪梅对女儿说:“静儿,你把铅笔和橡皮擦带上,陪着你爸爸去。只要有一个人改志愿,你们就坚持要求改填外省财经学院。如果没人改,那就算了,自认倒霉吧!”两小时后,父女俩高高兴兴地回来了——志愿改成了。

八月金秋,桂花芳香袭人之际,静收到了高考录取通知书,录取到省外财经学院金融专业。这是天大的喜讯,雪梅喜出望外,兴奋不已。她情不自禁地对女儿说:“孩子,本科毕业不是你的最终目的,一定要有毕业后继续报考研究生的打算。学习是很辛苦,但考研应该没有高考的压力大。社会越发展,竞争就越激烈,要求就越高。要想过上好日子,就要自力更生。女人更是这样,千万不要依赖别人……“

这以后,雪梅一下班就抓紧替女儿准备行李和衣物。考虑到静是到大城市求学,又是女孩子,想在行装和衣着上尽量为她准备得充分、理想一些。但由于经济拮据,再尽力还是显得简陋而寒碜,雪梅倍感愧疚,对不住孩子。

好在懂事的女儿心思都放在学习上,从不计较这些,从不对父母提要求,还帮助父母照料外公和两个弟弟的生活,替母亲分忧解难。

静要离开了。雪梅的心再度揪紧,有说不出的担忧。经过几天的魂不守舍和两夜的失眠、落泪,她痛下决心:尽管自己晕车,不惜被扣几天事假工资,也要陪着卓为把孩子送到目的地,看个究竟才放心。

于是和卓为商定后,由静请她高中的同班同学帮助照顾几天七十多岁的老父亲和还在上中学和小学的波和春。

九月初,风清气爽的早晨,雪梅、卓为和女儿带上行装,坐卓为的好友陈师傅开的货车,离开了临山县城。

在距目的地还有一半路的地方,陈师傅要装车返回临山,雪梅一家三口便改乘火车。到达财经学院时已是第二天下午五点左右。由于她们早到了三天,新生接待工作还未开始,但学院管后勤的同志还是热情地帮助落实了住宿。

为了打发这三天的时间,两人带着女儿在学校附近的那些街道闲逛。其间又买了两把雨伞,为女儿添置了一个搪瓷盆。加上早来这几天的生活费用,开支已超出了计划。

出门之前,雪梅也想多带点钱在身边,以防万一。可留下家中老小的生活费,留下两个孩子的学杂费,剩余的钱也没多少。这样一来,她带来的钱就必须精打细算,否则回家的路费都成问题。所以,他们一日三餐都点最便宜的饭菜。卓为最喜欢点当地的名小吃担担面,但一小碗担担面下肚,根本吃不饱。

雪梅说:“我已经吃饱了,你们一人再吃一碗吧!”两父女又吃了一碗后都说够了,不吃了。雪梅知道正值壮年的卓为和正吃长饭的静都是为了省钱,心中隐隐作痛,非常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