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演讲好口才
2650100000007

第7章 使你的谈吐更动人(3)

和女性谈话时,你得先开个头,然后她就会接下去。询问天气;询问她亲朋的健康;询问书籍、金鱼、花草或其他种种事物。总之,只要是她们感兴趣的话题。同时,切记一切以她为中心,采取一种能增加对方感情的谈话口气、态度和方式,那么,你们的交谈就能愉悦而顺利地继续。女性喜欢谈自己及其家庭还有她的爱好,更喜欢向别人描述自己有多么好。她需要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假若你想用谈话吸引女人,那么,就不要轻蔑地以为她们知道的比你少,或她们的意见毫无价值。像对待和自己智力同等的人一样地和她们交谈,这样,就能迎合她们的天性,她们也会觉得与你谈话十分快乐。

和老年人谈话要谦虚。我们常听到长辈教育后辈时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这是很有道理的,老年人虽然接受的新知识比你少,可是他的经验比你丰富。因此谈话时,必须谦虚。

老年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年高,他们喜欢显得比真实年龄更年轻,或努力获得一个青年人的活力和健康的神气。所以与老年人谈话时,首先,不必直接涉及到他的年纪,只提起他所干过的事,这一话题就能深入他的心,他也会觉得你非常惹人喜欢。

比你年幼的人,有些思想太超前,有些懂得没有你多。前一种情形下和他们交流没有丝毫的困难,你只需深沉一些就行,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还要注意不要给他们直呼你姓名的机会,也不要同他们辩论。你只要让他们知道,你希望他们尊敬你,而且你也一直在维护自己的尊严。要知道,人们总是因你自己看重自己才尊重你,尤其是那些比你年幼的人。

另外,说话要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要适应交际的广泛性,就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说话的不同特点,要与说话对象保持一致。从事不同职业、具有不同专长的人所具有的信息类型和兴奋点常常是不一样的。他们会因为不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储存对不同的话题津津乐道。如果从对方一窍不通或一知半解的问题引出话题,他们就会觉得味同嚼蜡或者无言以对,这样,要想深谈下去是很难的。如果能抓住对方职业或专长的特点,诱发话题,就能较容易触动他心灵的“热”,进而产生共鸣。

因人而异的谈话方式不仅能表现出自己的素质修养,更能让对方在与你的谈话中感受到尊重与信任,这一点不可不知、不可不学。

巧妙地表达不同意见

生活中,不乏其人、不乏其书劝诫人们不要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不同意见。这种见解、这种行动,其实是十分片面、非常肤浅的,而且也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与此截然相反,生活中也有另外一种人,他们差不多成了习惯,事事要与别人作对,无论别人谈论何事,即使他毫无此方面的成熟意见。也要照例加以反驳。你说“是”时,他一定要说“否”;你说“否”时,他又一定要说“是”。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陋习,而且有此陋习的人还很多,他们往往因为喜欢表示和人意见不同而得罪了许多同事或朋友,而且自己还一无所知察觉不到。

为什么有的人爱与人作对呢?因为他心目中只有自己,他不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另外,这种人自以为比别人高明,事事要占上风。有这种习惯者常常被同事和朋友所孤立。没有人愿意为他贡献一点有益的意见,更没有人敢向他提出缺点、进一点忠告。退一步说,即使我们真有比别人高明的见识,也不能故作卖弄、哗众取宠;即使是他人有误,而我们却一点也不为对方留一点余地,好像要把他人窘迫到无路可走才觉得满意,那也是一种极不好的态度。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和人执拗的脾气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我们应该明白,在我们日常谈论的事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标准的、非绝对的,我们所发表的意见不一定是对的,而别人也不一定是错的。只要认真这样反复想一想,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事事反驳他人呢?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反对以与人意见不同来表现自己,而就不发表自己的真实意见、人云亦云。如果我们与人交谈,对他人的每一句话都随声附和,不说一个“不”字,也许初次相交能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但久而久之,不免会被人认为是滑头。那种到处随声附和而无主见者,也是没有人看得起的。

那么,怎样才能诚恳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又不得罪人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得罪人的不一定是我们的意见本身,而可能是我们对别人提出意见的态度。如果我们细心地观察社会和人生,就会发现只要我们的方法得体,向别人表示自已的不同意见,不但不会得罪他人,而且还有可能大受欢迎,使人有“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之感?相反,如果我们在表示不同意见时,把自己的意见看做绝对正确的,而把别人的意见视为愚蠢幼稚、荒诞无稽的,那就很严重地中伤了别人。

其次,我们在表示自己的意见的时候,要承认自己的意见也可能有错。我们不能强迫别人立刻接受和相信我们的意见,而是要允许别人有充分的时间来考虑我们的意见,而且还要提供给别人考虑我们意见的根据。若要别人也像我们自已一样地相信我们的意见,我们就必须给对方充分的资料,使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我们的意见,既不盲从,也不武断。

再次,我们还要表示出愿意考虑别人和我们不同的意见,请对方拿出更多的说明、解释和证明。假使别人能够使我们相信他的意见,那么我们就表示立即抛弃自己原来的看法。这样,一方面老老实实地说出自己真正的看法,一方面又诚诚恳恳地尊重别人的思考能力,这才是最理想的相互交换不同意见的方式。

谈话无“礼”惹人反感

有些人喜欢翻来覆去地述说一件已经说过几次的事情,也有些人会把一个土得掉渣的笑话当成新鲜的笑料。作为一位听众,此时,就要练一练忍耐的美德了。不能对他说:“这话你已经说过多次了。”这样,会伤害他的自尊心。你惟一能做的就是耐心倾听,在心中想想他的记忆力不好,并真正同情他,而且他说话时充满诚意,你就用同样的诚意接受他的善意。但如果说话的人滔滔不绝而你又毫无兴趣,觉得不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忍耐,就应该巧妙地停止他乏味的谈话,但千万注意,不可伤害对方的自尊心。最好的方法是不动声色地将话题引向对方在行而自己又感兴趣的内容。

在说话时,别人最怕不诚恳、不老实的人。而一般人在交际时常常喜欢胡乱恭维。

在说话时,别人最讨厌自高自大、惟我独尊的人。而有的人却自以为别人都会敬佩自己,反而因此获得了别人的鄙视。

在说话时,别人最怕对什么都无动于衷的人,所以和别人谈话时要有所反应。时不时点头微笑;时不时对别人的观点表示赞同;时不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听到别人进发出的妙语警句时,不妨大大赞赏一番。

既要善于聆听对方的意见,也要适时发表个人意见。一般不提与话题无关的事;更不要左顾右盼、心不在焉;也不要漫不经心地看手表、伸懒腰、玩东西等表现出不耐烦。

在社交场合或与外宾谈话时,“见了男士不问钱,见了女士不问身”。不要径直询问对方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与女士谈话不要说她长得胖、身体壮、保养得好等,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也不要追根问底。不慎谈到对方反感的问题时,应及时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

与人交谈时要竭力忘记自己,不要老是没完没了地谈个人生活、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事业。你要在交谈中给对方发表意见的机会,可以尽量去逗引别人说他自己的事情,同时,你以充满同情和热诚的心去听他的叙述,一定会让对方高兴,给对方留下最佳的印象。

另外,说话时,一定要注意用词,切忌尖刻难听。

说话尖刻的人,未尝不知其伤人,而仍以伤人为快,这完全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之所以这样,也自有其根源,换句话说,就是环境带他走入歧途。第一,这种人有些小聪明,且颇以聪明自负,而一般人却不承认他聪明,因此他有怀才不遇之感。第二,这种人富有强烈的自尊心,希望别人都尊重他,偏偏没有这回事,因此他仇视任何人。第三,仇视的心理一直郁积在心里,始终找不到释放的机会,他又不会自身修养,于是只有四处寻找发泄的对象。因为刺激的方面太多,每个与他接触的人都成为发泄的对象。他认为人们都是可恶的,不问有无旧恨、有无新仇,都伺隙而动、滥放冷箭。

这种人只会失败,不会成功,在家里,即使父兄妻子等亲人也不会和他关系融洽;在社会上,别人则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最终会成为众矢之的。所以说,说话尖刻足以伤人情,而最终是伤自己。

人都有不平之气。若觉得对方言语不入耳,不妨充耳不闻;若觉得对方行为不顺眼,不妨视而不见。不必过分计较,更不要伺机嘲弄、冷言冷语,甚至指桑骂槐。快语伤人并无裨益,谈话无“礼”惹人反感。

不提敏感话题

聊天时应该注意避开那些不合适的、不受欢迎的话题。

一旦做到避开下列不适宜的话题,你就可以轻松自在地去聊天,再也不必担心自己由于出言不慎破坏愉快的气氛。

不受欢迎的话题包括“意识形态”、“宗教”等等。此外,还有和身体缺陷有关的话题、各种歧视问题等。

因为上述话题都具有强烈的立场,一旦谈起来可能会引起激烈的争辩,此外,我们在聊天时经常会谈到:“哇,你瘦了许多”“你发福了”……也许你本人并没有注意到,但是,有关别人身体上的改变其实以不说为妙。

对方也许会因为你说他(她)“胖了”而担心自己是不是体态走样了,尤其是女性,闻“胖”则喜的恐怕像天上的月亮一样稀少;相对地,也许你说他(她)瘦了,刚好那时对方正受到疾病的困扰,而误触人家的伤心事。总之,个人想法、立场不同,某个话题,也许你认为没什么,却可能是别人的禁忌,特别是别人身体上的改变,尽量少拿来做寒暄的话题。

我们都知道,人们对价值观的判断往往会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有些会被视为“敏感话题”的话题现在看来已稀松平常;而有些原本无所谓的话题却成了“烫手的山芋”。无人敢碰。

在对待敏感话题,反应一定要快。有人会想,以前谈及这一类话题都没问题,现在必定也一样。这种“轻忽”态度很要不得。

在这方面,最典型的要属“什么时候结婚?”、“家人还好吗?”、“孩子怎么样?”等家庭方面的话题。这种话题经常被人们提及,但是,当今社会的家庭状况已呈现多元化倾向,很多人过单身贵族生活,不打算结婚;有些夫妇则因双方都是上班族,由于经济等各方面条件而暂时不想要孩子;更何况目前离婚人数剧增,而再婚人数也呈现上升的趋势。

人们对于隐私权也越来越重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果询问对方有关生活部分的隐私,如“家人还好吧?”、“孩子怎么样?”之类的话题,便很可能让对方陷入尴尬境地,谈也不是,不谈也不是。因此。在不甚了解对方家庭状况的情况下,不宜贸然提及。另外,也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以前这样问都没问题,现在必定也没问题。要知道,现实生活的节奏及变化实在太快了。

再举一个应该回避的敏感话题的例子。一般人在大街上遇到朋友时,常常会随口问上一句:“你怎么在这儿?”或“你要去哪里?”

这种问法也是十分不妥当的。为什么呢?因为我经常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散步,遇到这种问法,自然是张口结舌答不出来,有时我可能去好几个地方;还有些时候,基于某种原因,我不想讲自己去什么地方。在这些时候如果被问“去哪里?”我会很难回答。

而且像“去哪里?”这一类涉及个人活动的话题,有时会招致对方的反感:“我去哪里是我的自由,问那么多于什么?”人家心里很可能这样想。因此,“去哪里?”之类的话题还是不提为妙。

除此之外,大家应该了解的一个原则是:特定的场合有着特定的敏感话题,不要“误踩地雷”。这样,在一些喜庆场合,千万不要讲晦气的话题;相对地,在葬礼等场合,就不应该讲开心的话题。

有一次,结婚典礼宴席上时,忽然有个人谈起了“离婚”话题:“千万不要离婚。我离过三次婚,对这一点太有体验了;所以我要对你们提出忠告……”这人实在是大煞风景了。怎样才能避免类似的错误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来看待自己的言谈。

以上提到的说话禁忌,都是在谈话中被人所讨厌的,如果我们不做这些人物中的一种,那么,我们就易于被人接受。尽管你的学识不够深,经验不够丰富,反应不够敏捷,只要你不做上述这些类型的人,你仍然是一个受欢迎的人。道理很简单,因为你不会去伤害别人,也不会去扫人家的兴。

不是一夕之间就可以驾驭你的谈吐的。随着不同场合、对象和时机的变化,在一生当中你必须面对各种说话情境而不断学习,从中积累经验,以培养高超的说话艺术,成为说话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