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而不是攒钱
《塔木德》说:上帝把钱作为礼物送给我们,目的在于让我们购买这世间的快乐,而不是让我们攒起来还给他。
商业是不断增值的过程,所以可以让钱不停地多起来,应该把整个世界的钱为自己所用。犹太人的经营原则是:没有钱或钱不够的时候就借,等你有钱了就可以还了,不敢借钱是永远不会发财的。世界上为什么会有穷人和富人之分?很简单,他们最大的差别就是在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穷人之所以穷,就因为他们把自己辛苦赚来的钱都攒起来,让“活钱”变成“死钱”,理所当然,“死钱”是不会自己增值的;而富人之所以富有,就因为他们把自己赚的钱活用,他们从不攒钱,而是把钱继续投入到赚钱的行业,用所赚的钱去赚更多的钱。
所以攒钱是成不了富翁的,只有赚钱才能赚成富翁,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道理。并不是说攒钱是错误的,关键的问题是一味的攒钱,花钱的时候,就会极其的吝啬,这会让你获得贫穷的思想,让你永远也没有发财的机会。
一个人所具有的思维和感觉决定了他将来是否可以拥有财富。富有的思维创造财富,表现出富人的慷慨和大度;而贫穷的思维造成真正的贫穷,体会到的是穷人的卑微和小气。
人太穷了,就会整天为生存而奔忙和劳碌,他所想到的就是简单的生存,长此以往,便没有了时间去想任何其它的事情,他的头脑里就没有了对更多财富的渴望,也就失去了成为富人的条件。
犹太巨富比尔·萨尔诺大小时候生活在纽约的贫民窟里,他有六个兄弟姐妹,全家只依靠父亲在做一个小职员的微薄收入,所以生活极为紧张,他们只有把钱省了又省,才可以勉强地度日。到了他15岁的那年,他的父亲把他叫到身边,对他说:“小比尔,你已经长大了,要自己来养活自己了。”小比尔点点头,父亲继续说:“我攒了一辈子也没有给你们攒下什么,我希望你能去经商,这样我们才有希望改变我们贫穷的命运,这也是我们犹太人的传统。”
比尔听了父亲的忠告,于是去从事经商。三年之后,就改变了全家的贫穷状况,5年之后,他们全家搬离了那个社区,7年之后,他们竟然在寸土寸金的纽约买下了一套房子。
犹太人世代都在经商,经商成为他们改变人生的首选,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经商才能赚取很多的利润,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一代代犹太人从事经商,赚取了让世人瞠目的财富。赚钱是一个智慧的思维,想要成为一个富人,不但要有能够巧妙赚钱的智慧,更要有与之相应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跻身富人的行列。
“大手大脚的花钱,过舒适的生活,始终记住:不要按你的收入过日子,这样能使一个人变得自信。”好莱坞巨头之一的刘易斯·塞尔兹尼就这样教育他的儿子大卫。大卫后来成为电影《飘》的制片人,这句话后来成为风行好莱坞的经营原则。只有使劲地赚钱,使劲地花钱,这才是富人的做法。
巴菲特是当今世界和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股市投资者,1956年他以100美元起家,迄今为止其个人资产已超过160亿美元,被誉为世界头号股王。
在美国《纽约时报》评出的全球10大顶尖基金经理人中,巴菲特名列榜首;在《财富杂志》评出的“世纪八大投资高手”中,巴菲特同样位列第一。如此的“第一”、惟一”不胜枚举,他是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富翁中惟一从股票市场发家致富的,他一手创立并任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的贝克夏·哈斯维公司,是1996年美国最具盛名的10家公司之一,也是金融业惟一进入前10名的公司。
巴菲特是证券经纪人之子,从小就生财有道。一名友人说,巴菲特5岁时就在奥马哈老家门前的人行道上摆摊子向路过的人卖口香糖。后来又从清静的自家门前转移到行人较多的朋友家前面,售卖柠檬水。朋友说,他想的不只是赚零用钱,而是要致富。念小学的时候,他就宣布要在35岁之前成为富翁。
他曾在当地高尔夫球场上搜集可以卖二手的高尔夫球。他曾跟朋友一起到奥马哈赛马场,在地上找人家无意中随手丢掉的中奖票根;他在祖父的杂货店批购汽水,夏夜里挨家逐户地推销。青少年时他送报纸,每天早上送近500份,每月收入175美元(许多全职工作的成人也不过赚这么多),又原封不动地把每个月的薪水存起来。他经常埋首苦读《赚取1000美元的1000种方法》,这是他最爱读的书。
他迷的是股票,正如别的孩子迷飞机模型。他把股价制成图表,观察涨落趋势。他11岁时首次买股票,买了3股,每股38美元的“城市服务”优先股,升到40美元时脱手,扣除手续费后,净赚5美元——这是他首次在股市的收获。他14岁时,用1200美元积蓄买了16万平方米农地,租给一名佃农。21岁时,巴菲特从各项投资中攒了9800美元;他日后赚进的每一块钱,几乎都源自这笔资金。
财富的真正主人永远都是那些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人,他们不会放弃任何的赚钱机会,并不停地将赚来的钱投入市场,让这些钱持续地滚动,直到滚成—个“大雪球”。
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金钱在社会的作用是决不可以低估的。如果没有金钱。就很少有人会器重你,你也处于一种孤立的边缘地带,处于社会的弱者地位。犹太人这样说“富亲戚是近亲戚,穷亲戚是远亲戚。”犹太人的历史一再地验证了这个事实,他们没有金钱的时候,就处于社会的底层,人们都看不起他们,说他们是“犹太鬼”,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凌辱和压迫。而等到他们有了钱,就可以和贵族平起子坐,让人们对他们仰慕,但更多的是妒忌。
在经历千年的流离失所和磨难之后,犹太人终于认识到了:一个人特别是犹太人要想很好地在社会上生活,要获得尊严和尊敬就必须有钱。没有钱的人注定是可怜的人,没有钱的人必定会成为被社会的弃儿。能花钱的人才能赚钱
《塔木德》说:如果人类没有恶的冲动,应该不造房子、不娶妻子、不生孩子、不工作才对。钱的“准神圣”地位的确立,使犹太人得以最为自由地施展自己的赚钱才干。
金钱为智慧的尺度。即活的钱比不能生钱的智慧重要,但能生钱的智慧比单纯的财富重要;而活的钱与能生钱的智慧不分高下。犹太人正是运用智慧与金钱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摘取了“世界第一商人”的桂冠。
下面这则笑话可以证明:
卡恩站在百货公司的前面,目不暇接地看着形形色色的商品。他身旁有一位穿戴很体面的犹太绅士,站在那里抽着雪茄。
卡恩恭恭敬敬地对绅士说:
“您的雪茄很香,好像不便宜吧?”
“2美元一支。”
“好家伙……您一天抽多少支呀?”
“10支。”
“天哪!您抽多久了?”
“40年前就抽上了。”
“什么,您仔细算算,要是不抽烟的话,那些钱就足够买下这幢百货公司了。”
“那么说,您不抽烟?”
“我不抽烟。”
“那么,您买下这幢百货公司了吗?”
“没有。”
“告诉您,这一幢百货公司就是我的。”
谁也不能说卡恩不聪明,因为第一,他账算得很快,一下子就计算出每支2美元的雪茄每天抽10支,40年下来的钱就可以买一幢百货公司。第二,他很懂勤俭持家、由小到大积累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从来没有抽过2美元一支的雪茄。但谁也不能说卡恩有活的智慧,因为他不抽雪茄也没有省下可以买百货公司的钱。卡恩的智慧是死智慧,绅士的智慧才是活智慧,钱是靠钱生出来的,不是靠克扣自己攒下来的。
犹太人不赞成过分地节俭,《塔木德》说:“当富人没有机会买东西的时候,他会自认为是个贫穷的人。”如果自己拥有了金钱,却守着它们不松动,把它们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里不花,是愚蠢的,更是贫穷的。有钱不能花,不正是穷人的表现吗?所以一个真正的富人,不光会赚钱,更会花钱。
犹太人认为即使追求神圣的精神生活也不应该让自己贫困。信仰上帝和追求享受是可以相提并论的,他们认为自己追求精神的崇高,也应该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一味追求物质的富有,当然不是一种好现象,然而一味追求精神生活而忽略物质上的舒适也是不可取的。
因此,犹太人对自己的生活要求有一种很高的品位,他们喜欢豪华的居所,精美的食物和名贵的车辆,因为只有这样才配得上自己所赚取的财富和自己高贵的地位。
犹太人的节俭精神与他们享受生活并不矛盾。在犹太人看来,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就必须节约不必要的资金。但犹太人也同样认识到赚取财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认为如果赚了钱不用来花,那赚钱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那样做只会降低自己对赚钱的兴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并愿意为这样的高贵的物品付出代价。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经常可以在晚上看到在装饰豪华的中国餐馆和意大利餐厅,坐着颇有绅士风度的犹太人,他们和家人、朋友一边吃着精美的食品、一边亲密地交谈,那惬意的神态让人羡慕不己。他们毫不吝啬地把白天赚来的钱花出去,通常可以为了一顿精美的晚餐而一掷千金。为了享受他们是愿意花钱的。
会赚也要会理财
《塔木德》曾说:赚钱不难,花钱不易。对于犹太人来说,赚钱和花钱只是同一规律的正反运用而已。犹太商经也指出,积攒财富并不是件难事。许多人之所以做不到,乃是因为他们理财基础不健全,未得犹太人经商的精髓所致。
犹太商人在研究了社会最成功人士的致富之道后,发现了理财的五个基本法则,每个法则便是得知怎样创造财富的法宝。这些法宝能使你所拥有的价值至少增加到十至十五倍,那么就能够很容易增加你的收入。
理财的第一个法则是想如何理财,也就是有理财的意识。比如:我如何能在这家公司里更有价值?我如何在更短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有什么方法可以降低成本并提升品质?我能否想出新的系统或制度?有什么新的技术可使公司竞争力提升?
理财的第二个法则就是怎样维持财富,惟一的方法便是支出不要超过收入,同时多方投资。
理财的第三个法则,就是要增加你的财富。你要想加快致富的速度,是跟你把过去赚得的利润再投资——而不是花掉的。要做到这一点,就是支出不要超过收入,并且多方投资,把赚得的钱再拿出投资,以求得“利滚利”,这样所赚得的钱往往能以倍数增长。
理财的第四个法则便是保护你的财富。处在今天这个诉讼漫天的社会里,许多人在有钱之后反而失去安全感,甚至于比没有钱时更没安全感,只因为他们知道现在比任何时刻都有可能被别人控诉。然而别担心,只要目前没有什么官司缠身,就有合法渠道保护你的财产。你是否把保护财产列入考虑范围呢?若是你目前还没有考虑,此刻似乎也应开始跟专家多商量些,并且多跟那些专家学习,就如同你人生中其他的学习一样。
理财的第五个法则就是懂得享受财富。当你致富之后,不要舍不得去享受快乐,大部分人只知道拼命赚钱,等攒到一定的财富时才去享受,不过除非你能够把提升价值、赚取财富跟快乐串在一起,否则就无法长久这么做下去。因此有时候,你得给自己一个奖励(要出其不意)。
房地产巨富——特朗普
美国房地产巨富特朗普出生于一个犹太商人建筑承包商的家庭。
在他13岁时,他父亲送他到军事学校去学习军事。毕业后,他又在福德姆大学上了两年,由于受大学同学的影响,他立志经商。要经商的话,霍顿金融学校是个非去不可的地方,于是他转而攻读商业。在他决定经商的时候,他就决定毕业后的目的地是曼哈顿,因为曼哈顿是纽约的首富之地,许多跨国大公司和大银行都位于此地的华尔街。
特朗普大学毕业的第3年,即1971年他在曼哈顿租了一套公寓房间。这是一套小型的公寓间,室内阴暗窄小。尽管如此,他还是对此倍加喜欢,毕竟他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特朗普搬到曼哈顿以后认识了许多人,开阔了视野,了解了许多房地产,但仍没有发现他能买得起的、价格适中的不动产,所以他迟迟按兵不动。到了1973年曼哈顿的情况突然变糟。由于通货膨胀,建筑费用猛涨。更大的问题是纽约市本身,该市的债务,上升到了令人忧心忡忡的地步,人们惶惶不可终日。特朗普开始担心纽约市的未来,但还不至于彻夜不眠,他是个乐天派。也就是这种乐观使他意识到目前曼哈顿的困境,正是他大显身手的良机。他认为,曼哈顿是最佳住处,是世界的经济中心。纽约在短期内不管有什么困难,事情一定会得到改观,这一点他毫不怀疑,不可能有哪座城市能取代纽约。
从来到曼哈顿的几年来,特朗普一直寻找着一片既便宜,将来又很有发展前途的地皮,经过他的观察哈得孙河边的一个荒废了的庞大铁路广场是个非常理想的选择。所以每次他沿西岸河滨的高速公路开车过来时,他就设想能在那儿建什么。但现在曼哈顿正处于财政危机,根本不会考虑开发这大约100英亩的庞大地产。这个时候,人们普遍认为西岸河滨是个危险去处。尽管如此,特朗普认为,要全面改观并非太难,人们发现它的价值只是时间问题。
1973年,特朗普在报纸上破产广告一栏中,偶然看到一则启事,铁路广场要出售。于是他开始联系出让方。
广场的事最终虽未落实,但出让方提供了另一个信息:名叫康莫多尔的大饭店由于经营不善,已经破败不堪,多年亏损,饭店拥有者想出让这些资产,可是没有多少人对此感兴趣。特朗普去了实地考察,他看到,成千上万的人每天上下班从这里的地铁站上上下下,绝对是一流的好位置。特朗普把买饭店的事告诉他父亲。父亲听说儿子要在城中买下那家破饭店,吃惊不小,因为许多精明的房地产商都认为那是笔赔本的买卖。特朗普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不过他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完美的计划。他一方面让卖主相信他一定会买,却又迟迟不付订金。他尽量拖延时间,他要说服一个有经验的饭店经营人一道去寻求贷款。他还要趁着现在经济不景气争取市政官员破例给他减免全部税务。
一切都按照他的计划进行,特朗普终于买下了康莫多尔饭店,投资进行装修,并重新命名为海特大饭店,特朗普拥有饭店50%的股权。新装修后的饭店富丽堂皇,它的楼面是用华丽的褐色大理石铺的,用漂亮的黄铜做柱子和栏杆,楼顶建了一个玻璃宫餐厅。它的门廊很有特色,成了人人想参观的地方。海特大饭店开张后,顾客盈门,大获其利,一年总利润超过30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