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消费真相
2647700000005

第5章 知己知彼的攻心计(5)

后来的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炫耀性消费的商品称之为凡勃伦物品,甚至画出了一条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经济学家们发现,凡勃伦物品包含两种效用,一种是实际使用效用,另外一种是炫耀性消费效用,而后者由价格决定,价格越高,炫耀性消费效用就越高,凡勃伦物品在市场上也就越受欢迎。

按照凡勃伦物品的定律,如果价格下跌,炫耀性消费的效用就降低了,这种物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对于一位凡勃伦物品的崇拜者,同样是这部20万元的手机,如果现在1万元卖给他,他也许根本不会瞧一眼,同样是一顿20万元的年夜饭,如果现在请他免费品尝,大概也会被拒绝。因为这些物品里只剩下实际使用效用,不再有炫耀性消费效用。

凡勃伦说,有闲阶级在炫耀性消费的同时,他们的消费观点也影响了其他一些相对贫困的人,导致后者的消费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炫耀性的成分。。

诡计分析:

1899年,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出版了《有闲阶级论》,首次提出了“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consumption)这一概念。凡勃伦认为,要获得尊荣,并保持尊荣,仅仅保有财富或权力是远远不够的,有了财富或权力还必须能够提供证明。炫耀性消费就是为财富或权力提供证明以获得并保持尊荣的消费活动。

炫耀性消费效用有二:一是“消费的象征”。即借助消费者消费表达和传递某种意义和信息,包括消费者的地位、身份、个性、品位、情趣和认同;二是“象征的消费”。即消费者不仅消费商品本身,而且消费这些商品所象征的某种社会文化意义,包括消费时的心情、美感、氛围、气派和情调。

《纽约时报》发布的2006年度奢侈品报告中指出:中国奢侈品消费已达20亿美元,这个数字虽不算大,上升幅度却是全球之最。走入上层社会的消费群体渴望通过品牌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这不仅是中国人独有的心态。

炫耀消费时代有三个特征,一是宏观消费环境提供了炫耀消费的物质基础;二是微观消费心理提供了炫耀消费的动力;三是消费的主力军提供了炫耀消费的巨大能量。之所以说中国开始进入炫耀消费时代,是因为上述三个特征都已经开始具备。

中国宏观消费环境: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催生炫耀消费。

如今,中国已经进入“城乡居民收入加速增长、消费能力快速提升、消费结构迅速升级的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成长阶段,这个宏观消费环境的变化,既加快了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也催生了炫耀消费。

从2000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逐步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消费重点由生存资料转向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2007年,党的十七大更是提出了“共享改革成果”的利益分配主张,在政策上由“效率优先”向“保护效率、兼顾公平”过渡。

中国微观消费心理:金领和中产阶级的身份地位证明心理,催生日常炫耀消费。

无论是处于消费金字塔塔尖上的金领阶层,还是正在迅速形成的中产阶级,都有证明自己身份和地位的心理。要证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只有靠消费来证明。既有消费能力又有消费动力,所以,这一阶层迅速推动了炫耀消费。

现在,大量崛起的中产阶层和新富阶层,正在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中产’、‘都市白领’应该怎样生活?”等方面的内容,甚至出现有人专门熟记酒牌与口味、服装、化妆品品牌以显示自己不凡的极端案例。

消费指南

种种开销让人荷包紧缩,如何过得既省钱又温馨?调查中,不少市民纷纷贡献自己以往过年的省钱诀窍,一位省钱达人总结了省钱秘诀:

一、购物“拼单”获优惠。

临近春节了,不少商场超市都推出了购物满多少元就送多少元的活动,为了获得这个优惠,可以选择与别人“拼单”,然后再按照消费金额的比例把优惠券进行平分。这种“拼单”消费方式,确实能带来不少实惠。

二、列清单、提前选择购物时间。

在春节来临前半个月就做好购物准备,所购物品要列清单并设定消费额度,尽早开始进行价格比较,选择真正符合需求的年货。像米、面、食用油呀,这些易保存的年货,遇到“特卖”时,完全可以早点购买。另外,还有精明的市民去超市无论买什么,都买促销中的最大包装,回去拆开大家分,这样可以“花小钱省大钱”。

诡计8:咱老百姓好攀比

消费者的攀比心理是基于消费者对自己所处的阶层、身份以及地位的认同,从而选择所在的阶层人群为参照而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相比炫耀心理,消费者的攀比心理更在乎“有”——你有我也有。如很多商品,在购买的前夕,萦绕在消费者脑海中最多的就是,谁谁都有了,我也要去买。

情景再现1:

9岁的小斌正在上小学三年级,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爸妈月工资加在一起不到四千元。但爸妈很宠小斌,他想要什么东西都尽量满足。快过年了,他告诉爸妈要买一套名牌运动装和运动鞋,说自己好几个同学都有。小斌的爸妈到商场一看,这些东西加起来要两千出头,有点舍不得。小斌不高兴了,接连两天不好好吃饭。爸妈心疼儿子,咬咬牙给小斌买了。儿子还要一件新羽绒服,爸妈答应他一发奖金就给他买。

一套变形金刚组合玩具398元,一件男童外套498元,一盒净重900克的儿童奶粉134元……在我市一些儿童用品专卖店、专柜,儿童消费品如此高价已是屡见不鲜。受攀比心理和广告的影响,儿童用品的价位赶超成人,各大商家也是抓住商机,做足“儿童经济”。

六一儿童节,张女士6岁的女儿收到一份礼物——一套珍藏版芭比娃娃。张女士说,娃娃确实好看,价格却不便宜,299元。记者在儿童用品店采访时发现,一件5岁男童穿的小风衣要价498元,儿童护肤品每样价格都不比大人用的便宜。

诡计揭秘1:

儿童的消费心理大都受两方面影响:一是模仿和兴趣;二是广告影响。孩子在幼儿时期还不懂得价值,在吃、穿、用、玩等方面只是进行单纯的模仿性消费,要求“别人有的我也要有”或是模仿周围人的消费习惯。我们有时会在商店里看到这样一种情形:小孩吵着要购买某件商品,而父母却不愿意,结果孩子就在那里又哭又闹,甚至一屁股坐在地上不起来。此时大多数父母只好同意购买。其实,那件商品未必是孩子需要的,只是孩子对它发生了兴趣而已。此时,做父母的应该掌握一个原则:不需要的东西坚决不买。一次次屈从孩子的无理消费,会给孩子一个错觉,那就是我想要的东西肯定能够得到,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情景再现2:

不久前媒体报道,山西某地的煤老板买车时相互攀比,先后购进一批150万元一辆的美国悍马车。据山西一家汽车贸易公司调查,目前山西私人拥有宾利、奔驰、悍马、劳斯莱斯、宝马等典型豪华车的数量已突破1000辆。暴富后的一些煤老板,买车心态是“你买啥车,我也买啥车”,在买房等方面,也都相互比阔,一个人买什么,其他人也一拥而上跟进甚至超越。(山西煤矿老板显阔购20辆悍马)

无独有偶。有媒体报道,不久前,有人在上海金茂大厦,举行了一场耗资高达100多万元的豪华婚礼,所有墙面用闪光片铺设,还有一面特制的水晶墙。(上海:一场婚礼花费超过一个农民一辈子收入)

诡计揭秘2:

他们的斗富行为,对社会风尚起到了不好的导向作用。这种炫耀性消费,一方面让人追求及时行乐、醉生梦死,产生颓废消极的人生观;另一方面,浪费了稀缺宝贵的资源。最可怕的是,它还可能是催生违法犯罪的“酵母”。

也许有人会说,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原动力,不鼓励消费,生产怎能发展?况且,任何人都有消费的自由选择权。这些都没有错。但是,在一个理性社会里,消费不仅仅是一个人如何花钱的问题,而是如何合理使用资源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这就决定了任何人在消费时,必须顾及资源的承受能力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消费必须以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为界,不能消费过度;必须以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为界,不能竭泽而渔。消费,但不能铺张浪费;即使有足够的财力,但也不能暴殄天物。而“斗富”行为浪费了资源,实际上是对社会其他成员、对子孙后代资源使用权的一种变相剥夺。

古人说“俭以养德”,理性节约,是一种科学生活方式。只有人人都树立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观念,那种讲排场、比阔气、相互攀比的消费方式和观念,才会渐渐失去市场。

情景再现3

“再这样下去,我实在受不了了!等囡囡大一点以后,我一定要搬家!”1月8日下午,囡囡妈妈气哼哼地甩了这样一句话。

想当初,做大学老师的囡囡妈也是千挑万选才定下了现在的居所:重庆为数不多的低密度花园洋房小区,环境优美,可谓“离尘不离城”,她认为,这样的环境最适合养育宝宝。这才入住不过三四年,怎么就想搬家了呢?

原来,是楼上的邻居让囡囡妈备受刺激:那家的宝宝,吃穿用度都专挑最贵的,还有一个时时不忘炫耀的外婆,“从婴儿期就开始高消费,还要攀比,这样的风气对我们囡囡成长一点好处没有。”她的农村婆婆更是忍不住咋舌头:“城里养一个娃儿硬是不得了,一个月的花销比我们乡下一家人一年花得还要多!”

用自制尿布成了另类婴幼儿用品攀比步步攀高

因为两家是楼上楼下的邻居,欢欢外婆常常来串门,每来一次,就要把欢欢新添的高档用品报一遍价格。

比如,一条400元白色的牛仔裤,只在秋天穿了两次就穿不了了;一件羽绒服999元,明年冬天肯定穿不下的型号。囡囡妈妈很是郁闷,欢欢还是个不到1岁的婴儿有什么必要买那么贵,“我都还没穿过900元多的羽绒服呢”。

在这个小区,囡囡妈是少数派,要不是心态和定力都不错,早就加入攀比大军了。她每次抱着囡囡出门,小区里总有不少人和保姆对囡囡穿的那洗得发白的旧尿布投以惊诧的目光。

因为是高尚小区,这里很多婴儿白天夜晚都用纸尿裤,每月光纸尿裤一项就要花费好几百元。而囡囡妈妈则坚持只在晚上用,“我们小时候,用的都是父母旧棉内衣改的尿布,也没见有什么不好呀。”她刚刚从网上给囡囡淘到一件印花的棉衣,才18元。

诡计揭秘3

“这年头,育儿真是一种高消费的奢侈享受,父母都堪称‘育霸’。”有人在网上发帖感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现代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钱已越来越多。婴幼儿用品市场早就摆脱了过去“奶瓶+尿布”的格局,吃、穿、用、行、玩,品种花样日益繁多,婴儿游泳、儿童摄影、亲子课、早教班等也随之火爆。

诡计分析:

美国营销协会是这样为品牌定义的:“意在识别一个或一群卖主的商品或服务,并将其与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区分开来的名称、术语、标识、象征、设计或其总和。”品牌专家琼斯:能为顾客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或附加值的产品。

品牌整体含义可分为六个层次:1.属性。奔驰意味着工艺精湛、高贵等。2.利益。这种车让我感觉自己很有面子,并受人尊重,体现了情感性利益。3.价值。奔驰代表着高绩效、安全、声望及其他东西。4.文化。奔驰汽车代表着德国文化,高效率和高质量。5.个性。奔驰可能会使人想到严谨的老板,动感地带,年轻人的世界等等。6.用户。品牌暗示着购买或使用产品的消费者类型。Lv,有钱人。宝马,暴发户。

以上这些对于品牌的理解和描述貌似都很合情合理,貌似企业和消费者在这其中得到了双赢。但是,它真的是现代社会的慢性毒药,他毒害人们的心灵,侵蚀人们的情感。

其一,商品价格虚高。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清楚,在此不再赘述。

其二,情感绑架、控制。在广大广告人员和营销人员的包装和鼓吹下,企业在品牌推广上投放了巨大的资金和注意力,企图维系与消费者之间的长久关系,非其不买。这种策略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情感绑架和控制。而且他们的这种绑架和控制行为极其的隐蔽,利用的都是冠冕堂皇的理由,并在潜意识里潜移默化的影响消费者。一旦消费者上钩,消费者就自愿购买该品牌的商品,并乐此不彼,很少再尝试其他品牌的商品。这就是被人卖了还替别人数钱。肉体上的控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情感上的控制。

其三,人性的扭曲、异化。现代社会所追求的是民主、自由、平等。但是反观品牌,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品牌早已把我们当今的社会分化成了三六九等。劳斯莱斯代表着地位和身份,甚至公司曾经有过这样的规定:只有贵族身份才能成为其车主。奇瑞qq,仿佛是穷人专用车,开奥迪的仿佛都是官员!

再者,就是它迎合了人们贪婪的虚荣心,客观上促使人们心灵的堕化,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理。

其次,企业对于品牌的大力推广和宣传使得越来越对的人们购买行为越来越偏激,甚至极端。看看现在的体育运动市场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人,特别是部分当下的高中生和大学生,非阿迪达斯或耐克不买的大有人在。对于有钱的学生倒还无所谓,但是在当下的社会风气下,相当多的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也是非阿迪和耐克不买,难道这不是人性的扭曲么?

确切的说,这就是一个由广大广告和营销“大师”们所精心设计出来的阴谋,一个毒害了当代人们几十年的诡计!

消费指南:

消费时精打细算,在乎商品的美誉度和性价比,考虑自己是否真实需要,越有经济基础越聪明消费、理性消费,这才是一个现代男人的品质和品位。

生活在商业社会,学会理财才能发财。

过度超前消费、盲目攀比,使手中可理之财枯竭了,那么,创富的基础又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