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消费真相
2647700000002

第2章 知己知彼的攻心计(2)

“炒作”的背后也反映出中国消费市场从众的消费心理。2008年和2009年车市的反差,车厂和经销商既埋怨媒体将2008年车市炒“冷”,又感谢媒体将2009年车市炒“旺”。在主要信息被车厂垄断后,炒作也带来“报喜不报忧”的恶果。虽然目前广州许多经销商都被库存压力弄得一脸愁容,但仍然要以厂家官方的口吻告诉记者,“我们的库存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从众”心理,由于自己认识不清,完全被外界评价所左右。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车市忽冷忽热也不外如是。

诡计分析:

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表现在购物消费方面,就是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当有一些人说某商品好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人“跟风”前去购买,即使不怎么好,也会在心理上有所安慰,毕竟大家都在买,肯定差不了,上当也不是自己一个人。

所谓的“羊群效应”也就是“从众心理”。是管理学上分析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出合理的预判,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从众行为。“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类似从众的现象。比如,百货商店门口排起了长队,就会引起行人的好奇,在尚未弄清卖什么东西时,先排个队,占个位置再说。他们的心里是这样想的:“那么多人抢购,一定是紧俏货。”这样,好奇心就会转化为人们的行为动力,驱使人们采取购买的行动。

再比如,在市场上常常可以看的这样的情况:两个相距只有几步远的水果摊,同样的品种,相同的质量,同样的价格,如果甲摊有五六个人再围观、在购买,乙摊一时无人光顾,这时来了两个顾客,往往也挤到甲摊,而不去乙摊,他们心里是这样想的:“甲摊的顾客多,一定因为甲摊的货色比乙摊好。”

消费指南

什么时候要从众,什么时候不应该从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理性的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如,绿色消费带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不合理的、盲目从众心理:误导经济的发展,对个人生活也不利。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便不由自主地加入。当别人率先作出示范性消费行为后,他们便仿效和重复,其消费会受到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消费是否从众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我们要有自己的主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要理性消费。

在消费过程中,要有自己的主见,避免盲目从众,做到理智消费。在消费决策时,要注意保持冷静,避免激烈的情绪对消费选择的影响。在消费选择时,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要有合理的消费结构,消费选择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诡计3:咱老百姓信权威

消费者推崇名人和权威的心理,在消费形态上,多表现为决策的情感成分远远超过理智的成分。这种对权威的推崇往往导致消费者对权威所消费产品无理由的选用,并且进而把消费对象人格化,从而达成产品的畅销。现实中,营销对消费者推崇权威心理的利用,也比较多见。比如,利用人们对名人或者明星的推崇,所以大量的商家在找明星代言、做广告;如许多产品在广告宣传中宣传多少院士、多少专家、多少博士的潜心研究;在终端销售中,经常选择名人出席一些活动或放大名人的宣传效应,或者是有效利用一些行业权威与意见领袖。

情景再现1

几乎每一个买过牙膏的人都知道有个叫“全国牙防组”的机构,经过这个机构认证过的牙膏似乎是质量的保证。但是,有几个人知道全国牙防组只有两个人两张办公桌呢。

进行牙膏认证的机构共有4家,则分别是全国牙防组、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凣虽然他们认证的牙膏品种五花八门,凤但认证词却大同小异,凋都是很笼统地称能"防龋防蛀、促进口腔健康"等。

刁南京市民陈先生用过一款牙膏之后,称这种中草药牙膏根本不像包装上所说的能够"帮助远离上火困扰",凫用了很久嘴里还三天两头地上火。因此陈先生凒因此陈先生因此怀疑牙膏包装上一些"权威机构"的认证或推荐有"水分"。凌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凈牙膏"功效"的认证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刨各家属于民间团体性质的认证机构根据自己的标准各自为政,刏其中利益驱动的影子十分浓重,也就是说,这些机构并不具备所谓“权威”的认证资格,而仅仅是具有商业目的的民间组织而已。

诡计揭秘1

这些所谓权威机构存在的意义何在呢?某大型日化公司的公共关系部一位工作人员揭开了这个谜底,刖"可以促进产品的销售。凛功效由厂家说,判消费者不会相信,凹而有认证机构说了就不一样。凵"另一位牙膏厂家知情人士称:这4家机构虽是民间团体,凗但都冠以"全国、中华"等头衔,刎带有很浓的官方色彩。凵消费者潜意识里对于这些机构具有习惯性的高信任度。凮"我们看中的是这些机构的官方背景,划可以借此来吸引消费者,刦推动产品的销售,刟为我们带来巨大的利润。函认证的费用跟认证给厂家带来的利润相比,凥是小巫见大巫了。刋"南京新街口的一家超市的销售人员就告诉记者,创有认证的牙膏比没有认证的牙膏好卖。刣超市平时进货中,刊认证的牙膏要比没有认证的牙膏数量多好几倍。

情景再现2

某酒楼的招牌菜福寿螺导致顾客集体食物中毒入院治疗,事后该酒楼表示曾该事件是由某名师出版的菜谱引发的。事发后菜谱的可靠程度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该酒楼认为其“福寿螺”菜品加热时间不够,是受了该菜谱的误导。

事件后,某杂志记者走访了北京图书大厦。在现场记者看到,在图书大厦美食烹饪图书专区就有超过千种的菜谱在销售。

一位今天特意来选购烤箱菜谱的刘女士拿着几本菜谱边犹豫边对记者说:“来买菜谱,就是为了尝个新鲜,没考虑过这是谁写的,能出成书应该错不了吧!”

记者随机采访了100名在美食烹饪图书专区看菜谱的读者,超过90%的读者均表示,这些书里的内容是哪来的很少想过。并且对那些编者级别越高、头衔越多的书,买时心理越觉得塌实。

诡计揭秘2

中国烹饪协会副秘书长边疆表示,国家除了规定了禁用食材,其他关于菜谱菜品的搭配等并没有相关的规定,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鉴定。

边疆说,中国菜的制作过程不是严格的工艺、工业流程,调料必须分毫不差才能做成,它是具有很大随机性和不可复制性的,所以菜谱只是一个参考资料,不是百分之百正确的东西,也不是只有分毫不差地使用文中所提及的原料才能做出菜肴。

针对目前菜谱市场的情况,边疆强调,菜谱只是参考,不是万金油。比如,照着菜谱做菜,做出来味道不好,下次再使用的时候就应该灵活掌握菜谱的使用方法,不要再在自己身上挑刺。

情景再现3

商家傍央视吸引消费者在很多消费者的心目中,“央视上榜品牌”让人觉得安全可靠。于是,长春市一些出售小家电产品的商家便打起了这个主意。日前,记者对部分商家进行了暗访。在一个家电卖场,销售人员指着柜台上出售的小霸王电磁炉表示:“这是央视上榜品牌”。在亚泰大街附近的一家卖场,小霸王展区入口处放着一个明显广告灯箱,除了产品宣传语外,在灯箱右上角赫然印着“CCTV中央电视台上榜品牌”字样。销售人员介绍说:“我们在央视打过广告。”在央视登过广告就是“央视上榜品牌”了?而据记者了解,中央电视台早在2006年就声明不允许任何企业使用“央视上榜品牌”等宣传字样。

针对长春部分商家利用“央视上榜品牌”进行宣传和销售的行为,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一位负责人表示,中央电视台从来没有搞过类似“央视上榜品牌”的评选活动。针对此类现象,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也于2006年3月发表过相关声明表示,“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从未向任何一家企业颁发过‘央视上榜品牌’的称号或证书,上述企业行为从未得到过中央电视台的许可和承认,望广大的消费者不要受到错误的引导。”

诡计揭秘3

商家以“央视上榜品牌”为自己的商品进行包装,毫无疑问是想借中央电视台的社会认同度,达到宣传自身品牌的目的。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关法规,所以商家的这种做法是在打擦边球,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商家这么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也非常看重品牌效应,但是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在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所以采用了这种既省钱宣传效果又好的方法。”丁肇勇表示,商家使用含糊概念的手段,使消费者对该品牌产生认同感,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吉林省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购买家电产品不能光看广告,要理性消费。

诡计分析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新浪网新闻中心一起,就产品认证等问题实施了一项民意调查。在参加调查的1786人中,54.1%的被访者承认,自己“在购买食品、日用品或家用电器时,会选择带有认证标志的产品”。

消费者去超市或商场购物时,很多都会留意自己需要的商品上是否有认证标志。“现在差不多每个商品上都有五花八门的认证标志,不是这个协会,就是那个指导委员会。既然大多数都有,那没有的一定是质量不过关。”但是,是不是只要有了某个认证标志,商品质量就一定有保证。

调查显示,44.0%的人认为认证标志“有总比没有好”,但同时也有59.5%的人觉得,“‘认证’已经成了企业的促销手段”。据新华社的消息,目前,无论是中国认证机构颁发的认证证书数量,还是国内企业获取的证书数量,都位列全球第一。截至目前,作为中国规模和实力最大的认证机构之一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已累计颁发有效3C认证(对涉及人类健康和安全、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以及环境保护与公共安全的产品,实施的强制性认证——编者注)证书近14万张、各类管理体系认证有效证书3万多张。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表面上看,认证是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手段,实质上却是市场诚信危机下的无奈之举。目前,中国的认证已经发展到泛滥的地步,认证机构良莠不齐。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更是靠着个别“左手交钱、右手盖章”的问题认证,得以招摇过市。这样的认证能让公众相信吗?

消费指南:

光环和宣传将平凡打造成为权威,由此对市场公正造成伤害也就无法避免。在普通消费者看来,权威鲜明的认证图章,就意味着对于每一个产品的使用质量水平的认可。但事实上却是权威机构根本不对消费者承担任何责任,认证图章透露的信息充满了虚假和误导。

对于所谓的权威,尽信之,不如无之。辩证的看待,说到底,真正能够取信的无非还是产品本身,其他的,不过是外延罢了。睁亮自己的眼睛,莫被权威冲昏了头脑。

诡计4:有谁不爱“占便宜”

“占便宜”其实是一种心理错觉,但居于信息不对称原理,消费者不知道底价,只知道凭自己的还价能力把价格还蔫了,于是从中获得心理满足。消费者不仅想占便宜,还希望“独占”,这给商家有可乘之机。比如,女士在服装市场购物,在消费者不还价就不买的威胁之下,商家经常做出“妥协”:“今天刚开张,图个吉利,按进货价卖给你算了!”“这是最后一件,按清仓价卖给你!”“马上要下班了,一分钱不赚卖给你!”这些话隐含如下信息:只有你一人享受这样的低价,便宜让你一人独占了。面对如此情况,消费者鲜有不成交的。

情景再现1:

有一个古董店,铺里有一件珍贵的预期,因为价格太高,一直卖不出去。后来店里来了一个新伙计,他说他能够在一天之内把这件玉器卖出去,掌柜不信,因为这件宝贝在店里摆了一两个月,人们只是问问价钱就摇摇头走了,怎么可能在一天时间里卖出去呢?

这时候店里进来一位客人,在店里转了一圈后,看到那件玉器,问伙计:“多少钱?”

他对妇人说:“不好意思,我是新来的,价钱我也不知道,我先问一下掌柜的。”

说完就冲着后堂大喊:“掌柜的,那件貂皮大衣多少钱?”

掌柜的回答说:“八百两!”

声音很大。妇人听得真真切切,心里觉得太贵,不准备买了。

而这时伙计憨厚地对妇人说:“掌柜的说六百两!”

客人一听顿时欣喜异常,认为肯定是小伙计听错了,自己少花二百两银子就能买到这件宝贝,于是心花怒放,又害怕掌柜的出来就不卖给他了,于是付过钱以后匆匆地离开了。

就这样,伙计很轻松地把滞销了很久的玉器按照原价卖出去了。

诡计揭秘1:

店伙计就是利用了客人的占便宜的心理,成功地把玉器卖了出去。销售人员在推销自己产品的时候,、利用客户占便宜的心理,使用价格的悬殊对比来促进销售来俘获客户的心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优惠是推动销售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优惠政策就是你抓住客户心理的一种推销方式。大多数客户都只看你给出的优惠是多少,然后和你的竞争对手做比较,如果你没有让客户觉得得到优惠,客户可能就会离你而去。所以你不仅要注重商品的质量,还要注意满足客户这种想要优惠的心理需求。

但是,优惠不过是一种手段,说到底是用一些小利益换来大客户,你还是有赚头的,不然商场里也不可能经常有“买就送”“大酬宾”等活动。当然,在优惠的同时,你还要传达给客户一种信息:优惠并不是天天有,你很走运。这样,客户的心里才会更满足,他们才会更愿意与你合作。

情景再现2:

“那就不是一回事。看到的和买到的都不一样。”郑先生这样告诉他的朋友,2008年,他和老伴在家看电视,因为都是60多岁的人了,所以很少再出门逛街,经常看电视打发日子。

“这玉坠可是好得很,您看您看,光泽度好,手感也好……”正在调台的空,郑先生看到了北京台电视购物节目正在卖一款项链和玉坠。

“这是卖什么的?主持人如此激动。”最初,郑先生就是被这种夸张的方式所吸引。后来看到电视上把物品夸得如此之好,还说价钱比市场上便宜很多,于是就打电话给老伴订了一条,价钱400多元。

不超过5天,项链邮寄到家了。郑先生幸亏多了一个心眼,要求当场打开包裹看看。包裹打开后,项链上镶着的玉坠掉了,玉坠的质感也远不如电视上的。邮递员也现场帮郑先生试着安装了一下玉坠,结果依然不行。郑先生坚持要求退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