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消费真相
2647700000017

第17章 咬文嚼字的障眼计(1)

诡计25:元角分定价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消费层次日趋分明,“奢、俭”并举的消费心理将成为社会消费的两大主体潮流,消费者按自身经济条件安排生活,规划消费,将成为趋势。因而以收入层次划分的求实心理表现会十分突出。企业在制定产品商品价格考虑消费者这一心态,根据相应的价格策略制定了所谓的“圆角分定价法”,也就是营销学上讲的尾数定价法。

尾数定价策略,又称“奇数定价”、“非整数定价”,它是针对消费者求实求廉心理而采取的定价策略。

情景再现1:

在超市、在专卖店,我们经常看到x.99之类的价格,和2元的酸奶相比,我们往往会选择1.99的。在美国,5美元以下的商品,习惯以9为尾数;5美元以上的商品,习惯以95为尾数。日本的家用电器,习惯以50、80、90为尾数我国许多商品,常以8、88、98、99为尾数。99尾数不仅可满足顾客的求廉心理,而且迎合了消费者追求“天长地久”的传统心理,可增加商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而88尾数则适应了人们对“财运大发”的企盼,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诡计揭秘1:

尾数定价法,是指保留价格尾数,采用零头标价,如9.98元,而非10元。实践证明,在一定程度上,消费者更乐于接受尾数价格。他们认为整数是一个概略价格,不十分准确,而尾数价格会给人以精确感和信任感。此外,尾数可使消费者感到价格保留在较低一级的档次,从而减轻心理抗拒感。

尾数定价法可以使消费者产生便宜的心理错觉。如200元一双的鞋与198元一双的鞋相比,虽然只高出2元钱,但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来说,感觉则是两个不同价格级别的商品,从而冲破他们的价格心理防线;可使消费者相信企业制定的价格是科学、合理、有根据的;给消费者一种数字寓意吉祥的感觉,使消费者在心理上得到一定的满足。如“8”在粤语中念“发”,含发财致富之意,以“8”为尾数的价格,会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

情景再现2:

为了研究价格的尾数对于价格接受程度的影响,一家市场调研公司向1250名妇女展示Diane35(一种口服药物,同时能去除粉刺)的详细用法。这些妇女被分为10组,每组125人。然后给每个妇女看一组价格。第一组的价格都以1结尾,第二组的价格都以2结尾,以此类推。即:价格小组1:

1元、11元、21元、31元、41元、51元……91元价格

小组2:

2元、12元、22元、32元、42元、52元……92元价格

小组3:

3元、13元、23元、33元、43元、53元……93元…………

价格小组10:

10元、20元、30元、40元、50元、60元……100元

研究发现,价格的最后一位数对于参加测试者愿意支付的程度确实有影响。平均下来,从价格小组1到价格小组10愿意支付的价格分别为34.6元、36.7元、36.1元、38.3元、42.7元、39.2元、42.6元、44.5元、43.0元、42.2元等,平均值为39.99元。

与其他小组相比,价格小组8(从8元到98元)的测试者表示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44.5元)。

根据这一结果,“8”似乎是最佳的价格末位数。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尾数较大的价格组所看到的实际价格也比较高。比如说,价格小组1的价格是从1到91,而价格小组10的价格是从10到100,这样一来,第10组的均价就比第1小组的均价要高9元。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调整这一差异:

价格小组1:

34.6+9=43.6(元)价格

小组2:36.7+8=44.7(元)

价格小组3:36.1+7=43.1(元)

价格小组4:38.3+6=44.3(元)

价格小组5:42.7+5=47.7(元)

价格小组6:39.2+4=43.2(元)

价格小组7:42.6+3=45.6(元)

价格小组8:44.5+2=46.5(元)

价格小组9:43.0+1=44.0(元)

价格小组10:42.2+0=42.2(元)

经过调整,第5组的均价最高(47.7元),而第8组为第二高(46.5元)。

诡计揭秘2:

一项在西方的调查发现,人们一般对价格的最后一位数字不太在乎。这样一来,以“9”为尾数的价格就很讨巧(因为在西方人心里,69美元和60美元差别不大)。约克大学的RogerHeeler和AdamNguyen教授对互联网上的零售价格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美国互联网上有37.4%的商品价格以“9”结尾。而中国人对于尾数的敏感程度却与西方人不同。

研究结论表明,在价格方面中国人比西方人更为敏感。中国人不会忽略最后一位,而会5舍6入,就是说中国人会将从66元到69元的价格进为70元,而将61元到65元之间的价格视同60元。因此,在中国把价格的最后一位定成“5”最为合适。

诡计分析:

尾数定价策略是指在确定零售价格时保留价格尾数,这可以对消费者产生如下的心理效果:

首先,可以使消费者产生便宜的心理错觉,例如9.9元的拼图就是比10元的拼图好销;其次可使消费者相信企业是在科学认真的定价,制定的价格是合理、精确、有根据的。如果企业把商品产品价格定为整数如2元、10元、300元等,消费者一般会认为这种价格是不准确的,可能是将尾数进位而凑成的整数,这样容易冲淡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如果将上述整数价格改为尾数价格,即1.90元、9.85元、299.8元,消费者认为这些价格是可以依赖的,是经过商家认真的成本核算得到的,或者认为是整数价格原价的降低,这样就会诱发和增强消费者购买欲望,激发购买动机,增强企业商品产品竞争力,扩大销售,从薄利多销中取得更多盈利。

再次给消费者一种数字寓意吉祥的感觉。如8代表发,9代表最高最好。这一策略现在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消费指南:

数字不同感觉大不一样,整数与比它相差很小的带尾数的数字给人感觉相差很大,其中奥秘在于人对数字的认知过程。多位数是由左向右书写的,人们为了加快对数字的信息处理,倾向于尽可能减少记忆负荷,因此可能简化忽视或根本没注意到价格标签最右端的数字。正如我们平常在提及某种商品价格时,总是先说到整数,尾数则记得不很清楚,我经常买900毫升装的味全每日C鲜橙汁,只记得每瓶大概13块多,却不记得零头多达九毛!人们所简化忽视的数字依赖于总数大小,如果标价为1.99元可能被理解为1.90,标价为99元可能被理解为90元。商家将99或者95作为商品价格尾数既吸引了消费者购买,又使其定价尽可能高,获取最大利润。

诡计26:打折真让利?

笔者在一家服装店看到这样的广告:“清仓5折,挥泪甩卖”。从该店衣架上标出的“原价”、“优惠价”看来,这些服装都在5折出售。笔者看到一位知情人便问:“打5折还能赚钱吗”?“比以前赚的还多。”知情人微微一笑说。“那怎么个赚法”?笔者又问,他毫不含糊地答道:“把货架上的‘原价’都改写成高于原价的3倍,然后再写上‘优惠价’,顾客见了广告就拥来了……”看来,一些商家推出的所谓打折优惠,实则为倒赚一大把。

情景再现1:

服装换季,降声四起。在盐城市中心商业旺地,“全场特价”、“买一送一”、“清仓大甩卖”的标语字样触目可见,看好于打折让利对消费者的诱惑,商家们绞尽脑汁大做换季文章。低廉价格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引发起了新一轮的消费高潮。然而,自以为精打细算的人在季节交换时“疯狂”购物,细算下来并不见得实惠和划算。

“换季的商品货不齐全,很多商品不是缺货就是断码,往往很难买到自己心仪的东西。偶尔能买到合适的,穿不了多长时间就过季,让我们消费者感觉不到多少实惠。”市民杨女士这样陈述对换季商品的印象。记者在一些特价场走访,发现市面“打折让利”虽然表面实惠多多,但背后却暗藏“陷阱”。特价货物中有不少是库存已久的旧货或者有瑕疵的次品,有的品牌店,甚至将成批低价收购来的杂牌混进品牌货中,并以“换季商品,概不退换”醒目字样,来拒绝承担三包责任。有的商家大玩“降价迷阵”,搞虚折假价或含糊宣传。如店门口广告纸上用红色标出“4折”的赫然大字,却在后面用小字跟上一个不起眼的“起”字。

诡计揭秘1:

对此,有关人士指出,消费者能够避开采购旺季,选择淡季购买打折商品不失为一种省钱合理的理财方式。但面对商家手法各异的“打折让利”,盲从购买将使“消费”变成“浪费”。因此,消费者购买换季打折商品,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擦亮眼睛,理性选择,才能够避免浪费,获得真正的实惠。

情景再现2:

某大商场对外散发的商品册页宣传“××品牌床上用品,原价12980元,现促销期间优惠价为1980元”,看似两折不到,颇吸引人眼球,激起人购买的冲动,但经相关熟悉行情的人士了解,其所谓的“原价”也是标标的,该款商品促销前的售价也就两折,促销其实也没有优惠多少钱。

而一家美容美发店的现场海报上写着“迎三八,美发大优惠,日本进口设备,离子烫原价1980元,现价540元。”当执法人员要求其出示其以前原价1980元的收费单据时,老板娘傻眼了:“这价钱是我随意标标的,从来没有收取过,现在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标得高一点,折扣写得大一点,比较容易吸引人,生意好做一些。”

更有甚者,一家门前堆满花篮新开业的服饰店内,服装上也赫然挂着“原价780元,现价120元”的标价签。当工商人员问其原价的出处,店内人员回答:“这是厂家标价,我们都是按现价进行销售的。”

诡计揭秘2:

工商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三月以来,由于商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区各大商家纷纷加大商业促销力度,推出了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打折、送券促销活动,其中一些违规行为也鱼目混珠,混杂其间。

对此,工商所执法人员告诫商家,国家早在2006年就有规定,所谓商品的“原价”是指商家在本次降价前7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如果前7天没有交易价格,以本次降价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作为原价。而上述这些行为,涉嫌构成虚构原价打折和使用令人误解的标价形式诱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行为,工商机关将依照《零售商促销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严肃查处。

工商人员提醒,商家促销是利好,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谨防所谓的甩卖、打折、免费、买一赠一的虚假宣传。购买换季打折商品时,不仅要注意检查打折商品的品质,还要警惕商家抬高商品原价后再打折销售;另外,购买反季商品时要仔细检查,以免买到“问题”商品却不能及时更换,消费权益得不到保护。

情景再现3

家电生产商竞争激烈,连锁卖场也互不服输。为了促进销售,各式降价手段花样百出,老店重装、节日庆祝都可以成为商家打折的借口。“员工价”、“跳楼价”、“大甩卖”此类宣传标语,消费者如今已经见怪不怪了,作为促销最常用、也最管用的降价手段。不过,只要稍加留心就会注意到,不少家电商家几乎天天打折,但真正对比下成交价,降价幅度其实并不大。

诡计揭秘3

另外,不少家电企业还喜欢“先提价后打折”。比如,一台冰箱的零售价原本是6000元,打折时,故意把原价标为7000元,然后再打8.5折销售,折后价是5950元,相当于还是6000元。反正消费者不可能天天逛商场,更不可能记得产品打折前的价格。

还有的时候,明明只有个别型号打折,在宣传时却号称全线降价;明明处理的是过时的滞销货,却声称是回报消费者;明明是带有附加条件的打折,事先却只字不提……类似的打折陷阱,消费者可以说是防不胜防。

诡计分析

时下,商家搞促销,各有各的高招。但关键要看是否诚实与守信。像上述这家服装店不讲职业道德的“假打折”,是蒙骗消费者的“欺诈”行为。一般消费者都是喜欢价格便宜实惠的商品,有些商家就抓住顾客这一消费心理,变着戏法让顾客感觉到有便宜可占,尔后向你举起“温柔之刀”,你挨了宰,还觉得挺划算。

由此可见,“假打折”实际是让人受骗上当的陷阱。其实,“假打折”也是商业竞争中的违法行为。因此,物价部门应审核和监督打折,把商品的进价、销售价以及利润公开,实行明码标“实”或者再降价打折出售,决不能引诱顾客上当而明码标“假”。

当然,真正让利于消费者的打折优惠,应大力提倡,这是商家促进市场购销两旺的明智之举。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商家的打折却是先加了高价后再打折,从中赚取不法之利。

所以,笔者奉劝这些商家还是面对实际,老老实实做生意,认认真真在商品质量和服务上做好文章。同时呼吁物价、市场管理等部门,严查和处罚“假打折”,营造与维护市场“购物净土”,让市场价格活而不乱,维护和确保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费指南:

消费者不要盲目轻信打折信息,要货比三家,在确定价格、款式相对来说确实划算再购买。消费者需要全面了解礼券使用条件细节,在商场内找到全部要买的东西,然后确定最划算的购买顺序,不要看到一件买一件。

诡计27:标签即时贴

贴个标签,产品就摇身一变,成为高档高价的产品了,这个您相信么?

所谓"掺杂"、"掺假"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入杂质或者造假,进行商业性欺骗的行为。所谓“以假充真”是指生产者、销售者用他种产品冒充此种产品,进行商业性欺骗的行为。所谓“以次充好”是指生产者、销售者以低档次、低等级的产品冒充高档次、高等级的产品,用废旧产品冒充完好产品进行商业欺骗的行为。这些行为,严重的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危害性及大,因此,受到国家法律的禁止。

情景再现1:

赵女士上周去逛建材市场,在一家知名地板品牌的展厅内,看到了一款红檀香木地板,售价每平方米近300元。与销售人员反复协商后,赵女士拿到了九折优惠,满意地付了定金。可没想到,在距离不远处的另一家地板展厅内,赵女士发现了另一款红檀香特价地板,每平方米只要80多元。

“为何同样是红檀香,价格却有如此大的差距?”赵女士大惑不解。两款地板的标价签上,同样都注明了品种为红檀香,肉眼判断,它们的外观和色泽也很相似,区别仅在于价格的不同。赵女士再三询问特价地板的销售人员,为何这款红檀香卖得如此便宜?销售人员白了她一眼:“这是厂家为了回馈消费者所作出的大幅让利。给你便宜难道还不好?”

诡计揭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