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受欢迎的哈佛心理课
2647200000020

第20章 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快乐心理学(2)

人们往往会认为自己在事前就可以预测到结果,其实他们未必可以如自己想象的那样准确地作出预测,这就是后视偏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马后炮"。在你的周围,常会出现这样的人,他们自得地跟你炫耀自己如何料事如神:"其实我早就料到最近一段时间某某公司的股票会大涨""某某刚刚谈恋爱的时候,我就知道那段感情长不了""房价的上涨趋势全在我的预料之内"……当然,你也可能在不自觉的状况下,"事后诸葛亮"般炫耀自己的预知。

当产生后视偏见后,对人们认知世界、获取经验、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其一,如果一个人认为很多事件的结果都在自己预料之内,他便不会从中吸取经验,比如,当一个所投资的股票出现暴跌后,如果他认为自己当初已经预知到这个结果,只是因为反应迟钝而没有出手手里的股票,他便不会仔细分析自己投资失误的真正原因;

其二,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预知能力产生崇拜,甚至认为可以提前预测出他人的行为,这样便很难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举个例子,一天,你的朋友很沮丧地向你倾诉,告诉你对方遭遇了裁员危机,很可能将面临失业的危险,如果你过于高看自己的预知能力,不屑对对方说:"我早就知道你们公司很难度过金融危机,当初你加入这家公司的时候,我就觉得非常不妥。"面对这种说辞,很可能的结果是,你的朋友再也不对你真心相对,因为你在炫耀自己的预知时,也无形中侮辱了对方的眼光。

当然,其实你往往没有自己所想象的那么有先见之明,这不过是一种认知偏见罢了。一个改变后视偏见的最简单易行的方式是,当一些重要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在你不知道事情结果的情况下,将你的判断写下来,并阐述你判断的缘由所在。因为你的记忆常常会欺骗你,当你在没有文本证据的情况下回忆事实时,你只会记起那些与事情的结果相符合的证据,那些不相符的证据则被你自动略过了。

为什么无辜的人总会成为"出气筒"

有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他气愤难耐地回家后,正好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沙发上跳来跳去,不由得把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感到非常委屈,就用身边的猫泄愤,狠狠地踢了一下猫。于是,猫逃到了街上,恰巧一辆卡车开了过来,司机赶紧避让,结果撞伤了路边的孩子。这便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形象地说明了坏情绪的互动感染,指出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的心情,一般会随着社会关系链条逐级传递,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由强者传向弱者,最终,无处发泄的最弱小者便成了恶劣情绪的牺牲品。

发生"踢猫效应"时,人们一般都会选择身边的亲密的人为发泄对象,因为这些人不太倾向于把恶劣情绪"转赠"于你,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对你的发火无动于衷,其实,虽然他们采取了默默承受的态度,但是他们对你以及你们之间的关系却产生了失望的情绪--这种不良的人际互动自然会导致人际的疏离感、冷漠感,从而对你的心理造成潜在的伤害。

此外,"踢猫效应"也启示我们,有时候我们认为他人与我们所期望的行为相差甚远时,其实并不是因为对方的行为真的如你想象的那么让人难以接受,而是因为我们自身已经蓄积了恶劣的情绪,这种情绪无处发泄,导致我们不自觉地将其他人视为了泄愤对象。人们常会有这样的情绪体验,如果对某一天的职场生活非常满意,回到家后,便会觉得恋人非常体贴;而如果恰好某一天你被老板炒了鱿鱼,回到家后,恋人温暖的笑意也会被视为一种嘲笑,甚至悲观地认为恋人早已认为自己是个十足的笨蛋。

不可避免地,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但是客观事实是人们无法控制的一种存在,如果一个人学会了从容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即使在面对生命的无常时,他也会是强大的一方。否则,一个人便会在恶劣情绪的蛊惑下,无形中伤害了自己生命中最爱他的人。

为了尽量不伤害那些无辜的人,我们便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关于如何克制愤怒的情绪,一个小男孩的故事非常有启示意义。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经常和伙伴们吵架。有一天,他的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颗钉子。一周以后,男孩在篱笆上共钉了36颗钉子。后面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尽量避免发脾气和别人吵架,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容易得多。终于有一天,他一颗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并没有表扬他,而是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拔掉一颗钉子。"男孩按父亲的话去做了,终于有一天,钉子全部被拔光了,他忙去告诉父亲。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干得不错!但是,篱笆上的这些钉子洞,永远也不可能消失。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就在他心里留下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

不要轻易伤害那些爱你的人,因为插一把刀子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即使后来拔了出来,也会留下伤口,无论你怎么弥补挽救,伤痕始终会留在那里,无声地讲述着一个关于伤害与被伤害的故事。

你是什么,你看到的便是什么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买了一件新衣服后,如果你发现正好有人穿了与你一样的衣服时,你便会感慨怎么有这么多人买了与你一样的衣服;如果你大龄未婚,偶遇了几个同样单身的高龄人士后,你就会觉得单身未婚的人士太多了……总之,对于那些你平时不怎么关注的东西,当你关注的时候,你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下子增加了很多。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视网膜效应",指的是当我们自己拥有一件东西或一项特征时,我们就会比平常人更多注意到别人是否跟我们一样具备这种特征。

"视网膜效应"也可以解释为:你所看到的世界,正是你内心世界的外在反映。假如你觉得这个世界都是抱怨的人,也许说明你平时便喜欢抱怨,如果你觉得周围的人脾气都很糟糕,很可能意味着你是一个脾气不太好的人。美国的戴尔·卡耐基先生很久以前就提出一个论点,那就是每个人的特质中大约有80%是长处和优点,而20%左右是我们的缺点。当一个人只知道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而不知道发掘自己的优点时,"视网膜效应"就会促使这个人发现他身边也有许多人拥有类似的缺点,进而使他的人际关系无法改善,生活也不会快乐。

不妨环顾一下你生活的四周,你会发现,那些常常抱怨人性本恶的人,自身便是一位品德低下、脾气很坏的人;而那些认为周围的人都十分友好的人,他们自身便是与人为善的人。由此可见,我们心里的大部分忧伤其实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你之所以会产生失落、悲观、空虚、无助等消极的情绪,是因为你自身便充满着负面的事物。所以关于如何改变恶性情绪的命题,最终的落脚点是你自身,如果你试着让自己变得积极起来,你所看到的便会是一个十分可爱的世界,此时,你的不良情绪也便烟消云散了。

其实你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

某一天,你换了一个新发型,改变了以往的穿衣风格,穿了一件以往从来没有穿过的蓝色裙子,当你走出家门以后,不论是在上班途中,还是进入公司的大门后,你都会感觉所有的人都在看着自己,都在对自己的外貌和穿着品头论足,这种现象便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焦点效应"。

"焦点效应",也叫做社会焦点效应,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的关注度。也就是说,人类往往会把自己视为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

关于焦点效应,心理学家季洛维奇曾经用实验验证过,在实验中,他让一名被试者穿了一件画有喜剧演员头像的T恤。然后以等候参加实验为借口,让这名被试者坐在其他另外五位穿普通衣服的学生中间。随后,实验者让被试者作出判断,让他估计一下那五位学生有几名注意到了他的T恤。被试者回答说大概50%以上的人。然而,事实上,当向那五位学生提问时,只有10%~20%的学生回答说注意到了被试者的穿着。

焦点效应常会导致人们过度关注自我,过分在意自己在公众场合的表现,为一些自以为是的小尴尬而懊悔郁闷,比如,你会为参加同学聚会时不慎把饮料撒在身上而懊恼不已,你会因为在一个Party上摔了一跤而感到万分尴尬,你也会因为在员工会议上回答不出老板的问题而恨恨不已。其实这种负面的心理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因为事实上很多人都没有留意到你所认为的窘态。

很多时候,都是我们对自己过分关注,并以此联想到别人也会如此关注自己。其实,这不过是"焦点效应"在作怪罢了,总觉得自己是人们视线的焦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受着监控,这样就会让人产生社交恐惧。社交恐惧者总是"感到"在人群中大家都在关注自己。不自觉地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误和公众心理疏忽的明显度。比如,一个人不小心触动了图书馆的警铃,或者自己是宴会上唯一一个没有为主人准备礼物的客人,他可能会非常苦恼。但是研究发现,个体所受的折磨别人不太可能会注意到,还可能很快会忘记。

如果你不是演艺明星,或者某个位高权重的人物,通常来说,其实你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在人群中,你所受到的关注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因此,你根本没有必要为自己在公共场合的失当之举而耿耿于怀,或者因为害怕他人评价而不敢尝试某件事情,因为不论你的表现是好还是坏,他人遗忘的速度总是快于你的想象,甚至转身以后,他们便不再记得你曾经做过什么。

哭不一定比笑差

随着我们渐渐地长大,形形色色的压力也接踵而来,升学压力、就业压力、业绩压力、社交压力、家庭压力……当面对这些压力的时候,有一种理论是:挺住,打死也不能哭!否则便说明你在向这个世界示弱,是一种弱者的表现。然而心理学证明,当一个人遭遇极大痛苦的时候,哭不一定比笑差,适当地释放反而有助于缓解不良的情绪。

英国诗人丁尼生在一首诗中记述了一件事:一位战士战死,有人将他的尸首带到他妻子面前。妻子见后发呆,强制告诉自己不能哭。丁尼生说:"她必须哭,否则她将会死去。"但始终没有办法使她哭。后来一位聪明的奶娘将她的小孩带到她的眼前,看着失去父爱的孩子,妻子情不自禁哭了出来。她对孩子说:"我亲爱的孩子,我将会为你好好活着。"通过一场痛哭,妻子强压的高度心理紧张得到了缓解,使其能够坦然地面对失去至爱的伤痛。

因哭泣而产生心情舒畅、避免不幸后果的现象,在心理学中有一个专有名词,称为"哭泣效应"。那么,为什么哭泣会产生积极的效应呢?原因有如下两方面:

其一,通过流泪能排泄出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在通常情况下,哭泣会扰乱人的生理功能,使呼吸失去规律,造成不规律心跳。有的人哭泣后会出现睡不好觉、吃不下饭的情况。不过,当人在遭遇到严重的精神创伤时,毫无顾忌地大哭一场,反而有利于人摆脱不良情绪。1957年,美国化学家布鲁纳西首先发现,动感情的眼泪与因洋葱刺激而流的眼泪,其化学成分是不同的。美国生物学家弗雷也认为,一个人在悲痛时流出的眼泪与因伤风感冒或风沙入眼流的眼泪,所含的化学成分是不同的。他们认为,人在悲伤时流出的眼泪是有益于健康的。也就是说,人在悲伤时的哭泣等同于一个排毒的过程。

其二,哭泣有助于缓解人极度紧张的状态。大量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就会分泌出去甲肾上腺素类的荷尔蒙,这种荷尔蒙适量分泌对人体有益,但此时已大量分泌,远远超过限度,因此血压就上升,血流就不畅,从而引发高血压,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并生成过氧化脂质这种老化物质,从而大大提高患病率,因此,有人称"精神状态紧张是万恶之源"。关于对抗精神紧张的法宝,哭泣无疑是非常有效的一个。

因此,当你遭遇痛苦的时候,与其把自己封闭在家中独自消沉,不如与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见一下面,趴在他的肩膀上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当哭泣终结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悲伤抑郁的情绪已经不翼而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