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史
2640400000028

第28章 丧葬陵寝(1)

贵极人寰的皇帝,在吃人喝血的基础上,享不尽的荣华富贵。遗憾的是他还是大限有期,难免一死。为了寻求不死,他们依仗权势,“上穷碧落下黄泉”,想找到一种长生不死的妙

术。秦始皇命齐人徐市率童男女数千人,前去东海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寻找不死之药,然而,一去后奋如黄鹤。接着又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之;复又遣燕人卢生入海。卢生无效而还后,又说动秦始皇作微行以辟恶鬼而迎真人。始皇恶言死,因此,虽病甚,仍牢牢地握着权力不放,对后事毫不作安排。于是而有胡亥、赵高的政变。汉武帝也有追求长生的狂热,“尤敬鬼神之祀”。对所有方士们所献的各种长生之术,他都谨守奉行,甚至执迷到明知受骗,而甘愿一而再、再而三地诚心诚意上当。一大批大言欺人的骗子就是利用他热衷而轻信长生术的弱点,以售其奸,获取好处。他最企慕黄帝。据说,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成,天上有龙垂须而下迎黄帝,他便乘龙升天,群臣后宫攀龙而上者七十余人,后人名其处日鼎湖。汉武帝对这个故事深信不疑,曾感慨地说:“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耳!”到了他的晚年,终于有所醒悟,他自责说:“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后世的皇帝中,有服药石以求长生的,“服食求长生,多为药所误”,唐太宗就是其一。有佞佛道以求延寿的,梁武帝、明世宗都是其类。这一切自然都是虚妄。因此,他们中很多变得现实起来,采取了及时行乐的态度,酒荒、色荒,无所不用其极。元顺帝就是一个例子。有西蕃僧伽磷真对他建议:“陛下虽尊居万乘,富有四海,不过保有现世而已。人生能几何,当受此大喜乐禅定。”大喜乐禅定就是一种房中术。元顺帝立即接受这个建议,广取妇女,惟淫戏是乐(《元史》卷二○五《奸臣·哈麻传》)。元朝的多数皇帝都是早死,主要是荒淫过度造成的。

皇帝死称崩。《白虎通》:“天子称崩何?别尊卑,异死生也。天子日崩。大尊像。崩之为言,崩然伏僵,天下抚击失神明,黎庶殒涕,海内悲凉。”(卷十一)礼:天子死称崩,诸侯日薨,大夫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日死。封建社会的等级差异,真可谓至死不渝。对皇帝的死,还有种种说法:“晏驾”,晏,迟也。谓皇帝的大驾不似常朝出临,而是晚出,以喻其不存在。“鼎湖”,就是用黄帝鼎成上仙的典故。“大行”,对它的解释颇不一致。《风俗通》说:“天子新崩,未有谥号,故总其名日大行皇帝也。”《周礼谥法解》:“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故“大行”即指其有大德行,当受佳谥也。另一种说法,“大行”者,往而不返之意。《史记·集解》(卷十一)即持此说。“登假”或“登遐”,《礼·曲礼》“此谓天王崩而遣使告天下万国之辞也。登,上也;假,已也。言天子上升已矣,若仙去然也”。“上宾”、“宾天”,意思也是指仙去。

皇帝驾崩,天下百姓皆应为之服丧,称国丧、国忌。宋代国忌,大臣须赴佛寺行香,禁止音乐,禁刑,不视事。清代国忌,天下臣民百日不雉发,服缟素,禁音乐百戏及婚嫁。有关皇帝的葬丧制度,范晔《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得很详细。凶礼在五礼中序列第二,然至唐初,移居第五,“而李义府、许敬宗以为凶事非臣子所宜言,遂去其《国恤》一篇,由是天子凶礼阙焉”(《新唐书》卷二十《礼乐十》)。事实上,从《晋书》开始,丧敛、山陵制度,已付阙如。显然,这是因为具体的记载,容易泄漏陵藏的秘密,而启盗发之患,所以有意保守秘密。因此,许多具体情况,我们今天已不太清楚了。

据《后汉书》所记,老皇帝病,称“不豫”。“不豫”者,不豫言,不豫政也。太医进药于尝药监,近臣中常侍小黄门以十二倍的药量尝服,怕的是有人进鸩。皇帝死,从东汉的中晚期开始,即由皇后诏令三公典理丧事。百官皆衣白单衣,白帻不冠。宫门和城门紧闭,北军戒严。礼:天子三日小敛,七日而殡,七月而葬。汉文帝遗诏:天下吏民出临三日皆释服,自崩至葬凡七日,后来的葬期都大为缩短。对皇帝的尸体,按礼仪沐浴,饭含珠王,敛以缇缯十二重,套上金缕玉衣,即所谓玉匣。它足以玉为襦,如铠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腰以下以玉为扎,长一尺二寸半为押。下至足,亦缝以黄金缕。敛毕、停柩于两楹之间,群臣临哭。随即皇太子即位于柜前。然后开宫门和城门,罢屯卫兵。百官定五日一临哭,同时也发民临哭,直至出殡。据明人沈德符所记:“本朝大行皇帝、皇后初丧,每寺各声钟三万杵。盖佛家谓地狱受诸苦者,闻钟声即苏,故设此代亡亲造福于冥中,非云化者有罪,为之解禳也。声钟一事,累朝皆见之诏旨。盖自唐宋以来,相沿已久。惟冥镪最属无谓,今贵贱通用之。如周世宗发引,以楮为金银裸,黄者名泉台上宝,自者谓冥游亚宝,已为可笑。至宋高宗梓宫就道,百官奠用纸钱差小,孝宗不悦。谏官云:‘纸钱乃释氏使人以过度其亲者,本非圣主所宜。’孝宗曰:‘邵尧夫何如人?祭先必用纸钱。岂生人处世如汝辈,能一日不用钱乎?’则此亦相沿故事,本朝虽用而不以此相高,贤于前代多矣。”(《万历野获编》卷二《大行丧礼》)纸钱始于唐玄宗时的王玙,这的确是一大“创造”,纸币的行用,很难说不是从中找到启示的。

皇帝的棺柩称梓宫。《风俗通》:“宫者存以所居。缘生事死,因以为名。”礼,天子殓以梓器,故日“梓宫”。又有“攒宫”之名。《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殡也,节能涂龙,以停,加斧于车盾上,毕涂屋。”郑注:“菆木以周龙輴,加椁而涂之。天子殡以輴车,画辕为龙。”鼓,丛也。斧即黼,白黑文也。輴吾车即载柩车。这种葬法,《后汉书·礼仪志下》称之为“黄肠题凑”。“题”,头也。“凑以头向内,所以为固也。”“汉家之葬,方中百步,已,穿筑为方城,其中开四门四通,足放六马。然后错浑杂物、扦漆、缯绮金宝、米谷,及埋车马、虎豹、禽兽。”元帝葬,乃不用车马、禽兽等物(同上王注引《皇览》)。1974年所发现的北京大荷台西汉燕王刘旦墓,就是用万五千以上的黄心枯木,以头相攒,重叠垒堆在棺椁的周围达三十层。刘旦只是一个罪废的亲王,其墓葬规模之大,已足让人惊叹。黄肠题凑的葬式延续到什么时候?《晋书·礼志》说,魏晋以来,丧礼大体同汉,但已多所简省。(卷二十《礼中》)估计这时已不再行,大概可以肯定。

皇帝的坟墓日陵、陵寝。古王者墓而不坟,坟者,聚土使高也。春秋以来,始有称丘者。既谓之丘,必是因山而高大者,但可能仍是特例。秦国王者则多以陵称。秦始皇即位,就在新丰西南十里的骊山建造陵墓。“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停。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减皆知之,减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闻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称始皇陵。据刘向所述,其陵“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又多杀宫厂,生薶工匠,计以万数。”(《汉书》卷三六《刘向传》)贾山则谓其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钢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为葬惑之侈至于此”(同上卷五一《贾山传》)。始皇墓的营建,费时三十七八年,单是土方量就达50,714,945,97立方米,墓壁砌石面积5,9,2平方米,建筑铺瓦300万平方米以上。(王学理《秦始皇绫研究》)其规模之大、墓藏之富,我们从今天考古的测量与兵马坑发掘,就可以窥见一斑。项羽人咸阳,“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人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樟”同前《刘向传》)。后赵石虎时,又使掘秦始皇冢取铜柱,铸以为器《晋书》卷一○七《石季龙下》)。

汉因秦制,坟土为陵,置国令,掌守陵园,案行扫除;校长,主兵成盗贼事;食官、令,掌望晦时节祭祀。又有均官,为主山陵上稿输入之官。园令及均官均属太常。《汉旧仪》:太常月一行陵八参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七上》、《后汉书·百官志二》)秦始皇开始,就在骊山设丽邑,一次就徙来三万家。汉代亦大徙富豪之家于陵邑,以达到内实京师、外消奸滑和守护陵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