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史
2640400000021

第21章 内宫制度(2)

内宫虽是隔在九重,但是也决不是一片净土。正相反,那里同羊弥漫着由权欲所驱动的血与火的争夺;很多时候,这种争夺又是与外廷的权力竞争紧密相连,相互促动,有力地影响朝政的发展。两汉的外戚,借助裙带而官据要津,总纲朝政。他们与皇后视为一本,一荣俱荣,一败皆败。而皇后的立废,又直接影响皇太子的地立;反过来也是如此。皇后、太子与外戚,往往是三位一体的。可见身处深官的皇后本人,即使把不问外廷政事奉为科条,也始终悬命在政治权力争夺的旋流中,身不由己。譬如汉武帝的卫皇后,原慢一名歌女,邂逅得幸,生太子据,得册立为皇后。弟弟卫青,姊子霍去病,都是当时极盛的权贵。霍、卫的功业固然是由于他们卓越的军事天才与成就,然就其出身而言,可以说,没有卫皇后,也就没有霍、卫脱颖而出的机缘。而一旦太子和武帝之间的矛盾爆发,太子兵败,逃亡,自杀,无辜的卫皇后也被废自杀。功勋卓著的卫氏一门,也悉遭惩灭。至于外戚在外朝的政争中失败,而累及宫中的皇后被废,也是历史上常见的事例。在无尽的权力角逐中,蛰处深官不问外事的皇后,事实上却是想躲也躲不开的。

后妃之间,为了争人。争位,也进行着肮脏与残酷的斗争。争宠也便是为了争位。晋武帝喜乘羊车在宫中漫游,恣其所之,就于沂至之处宴寝。羊性喜吃新鲜竹叶和黏咸,于是宫人便在自己的宫门外竞相插上竹枝,洒上盐水,以吸引羊来。隋炀帝的西苑十六完,每院有四品夫人居之。她们都竞以骰馐精丽相高,求市恩宠。吕后在刘邦死后报旧怨于戚夫人,“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大暗药,使居厕中,命日人彘”(《资治通鉴》卷十二)。晋惠帝皇后氏“性酷虐,尝手杀数人。或以戟掷孕妾,子随刃堕地”(《晋书》羞三一《后妃上》)。真正心狠手辣、不择手段,全无人性的要数武则天。唐高宗王皇后无子,帝有宠于萧淑妃。王皇后知道高宗未忘情于被安置作女尼的原太宗才人武氏,于是便把他引进宫,联合起来,达到排挤萧淑妃的目的。武氏得宠后又反过来排陷王皇后。武氏生下一女,王皇后前来探看。武氏在王皇后离去后,亲手将女婴掐死,诬陷为王皇后所杀,最终达到了废王皇后而代之的野心。被废黜的王皇后和萧淑妃都被她“杖二百,剔其手足,反接投酿瓮中,曰:令二妪骨醉!数日死,殊其尸”(《新唐书》卷七六《后妃传上》)。让我们今天读起来犹觉得毛骨惊然。

一般的妃嫔,唯一的希望就是有机会能够得到皇帝的御幸。据蔡邕的解释:“御,进也。凡衣服加于身,饮食人于口,妃妾接于寝,皆日御。亲爱者皆日幸。”(《独断》)如果能生下来一个王子,那就是天大的幸运。极少数人也因缘时会,所生的王子后来终于成了皇帝,于是她便生时得济列皇太后之尊,虽死也可以得到一个皇后的封赠。不过,许多妃嫔一辈子连皇帝的面都很少能够见到,临幸的机会更是难期于万一。她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凄苦寂寞、老死深宫。即便是那些青年时候以色得幸的妃嫔,如果不见生育,待到人老珠黄、色衰爱弛的时候,也就变成一个锦衣玉食的活死人了。一般的宫女命运更加悲惨。白居易写过一首题为《上阳人》的诗,它是一篇宫女们对天无告的血泪控诉。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胜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官,一生逆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而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国。

今日官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

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

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极度怨愤的激励下,这些冤苦难名的弱女子,也曾干出过震惊当时的大事来。东晋的孝武帝司马昱荒于酒色,每天都很少有清醒的时候。他宠幸的张夫人年纪快三十岁了。一天,他对已被玩弄腻了的张夫人说:你这年纪已到了当废黜的时候了。张夫人怒恨交加,当晚,这位皇帝酣醉,遂致“暴崩”。当时人就怀疑这是张夫人行弑。唐宣宗:中中,宫女谋弑,为宦官季救免。金世宗大定二年,放免一小批宫,称心等数人在放遣之例,所司失于检照,不得出宫,她们遂于十六位放火,延及太和、神龙、厚德诸殿。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十月,宫婢)金英、苏川英、张玉香、邢翠莲、姚淑翠、杨翠英、关梅秀、刘妙莲、陈菊花、王秀兰与宁嫔王氏联合,乘世宗睡熟时,用绫带把这个皇帝勒至半死。另一个官婢张金莲急忙告变于皇后,立刻抢救,才保住了这条命。预乱的人及其全不知情的族属皆被处死。世宗也从此移居西苑,敢再回到大内来。(《国榷》卷五七)这都是那些幽闭深宫的弱女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激成的绝望挣扎。

(二)宦官组织

给事宫庭的内侍组织,在秦、汉时代属少府。少府掌山泽破池之税,以供宫内的用度,并通掌宫中服御诸物,如衣服、宝货、珍膳之属。主持这些工作的有六丞。属官有尚书(文书之任)、符节(掌符玺)、太医(掌医药)、大官(掌御饮食)、汤官(主饼饵)、导官(主舂御米及作干糒)、乐府(文歌舞)、若卢(主诏狱,或日藏兵器)、考工室(主作兵器、弓弩刀铠之属,成则传执金吾人武库,及主织缓诸杂工)、左戈(佐助弋射之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主造陵内冥器)十六官令丞。又有胞人(即疱人,掌宰割)、都水(主陂泽)、均官(主市贾)三长丞。上林中十池监。还有中书谒者(掌凡选署及奏下尚书文书众事)、黄门(以宦者为之,主宫中诸宦者)、钩后(宦者,典诸近池苑囿游观之处)、尚方(掌上手工作御刀剑诸好器物)、御府(宦者,典宫婢,作中衣服及补炼之属)、永巷(宦者,典宫婢侍使)、内者(掌中布张诸衣物)、宦者七官令丞。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皆属之。当时的少府所属,并不都是宦官。武帝时,内侍的规模和人数,随着内朝对政务的控制、宫苑的扩建、妃嫔人等的增加,以及游幸、弋猎等活动的增多,也日形扩大。武帝更考工室为考工、左戈为做飞、居室为保宫、甘泉居室为昆台、永巷为掖廷。做飞设九丞两尉,太官七丞,昆台五丞,乐府三丞,掖廷八丞,宦者七丞,钩盾五丞两尉。内廷的迅速膨胀,以及皇权的进一步强化,是汉武帝时政权的一大特点,有关的讨论,我们在下篇中还要详细叙述。

东汉的少府属官,与西汉相比,一方面是那些掌领宫中生活杂役的部门,通过简省而更为集中。撤除了宦者、昆台、做飞三令二十一丞以及一些机构,所存有太医、太官、上林苑令、黄门、中黄门冗从仆射、掖廷、永巷、御府、钩盾、中藏府、内者、尚方等单位。另一方面,有关从事政务的侍从则大大增多。据《后汉书·百官志》所列:

待中,比二千石,无定员,掌侍左右赞导从事,顾问应对。法驾出,则多识者一人参乘;余皆骑,在乘舆车后。本有仆射一人,中兴转为祭酒,或置或否。

中常侍,千石(后增为比二千石),无定员,以宦官充,掌侍左右,从入内宫赞导内众事,顾问应对给事。

黄门侍郎,六百石,无定员,侍从左右,给事中,关通中外,及诸王朝见,于殿中引王就坐。

小黄门,六百石,宦者,无定员,掌侍左右,受尚书事。上在内官,关通中外,及中宫已下众事。诸公主及王太妃等有疾苦,则使问之。

中黄门令,无定员,宦者,比三百石,掌给事禁中。尚书令,一人,千石,掌凡选署及奏下尚书文书众事。尚书仆射,一人,六百石,署尚书事,令不在,则奏下众事。尚书,六人,六百石。西汉成帝初置四人,分四首,东汉增为六曹。左右丞,各一人,四百石,掌录文书期会。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一曹六人,主作文书起草。令史,十八人,二百石。各曹有三主书,后增剧曹三人,合二十一人。

符节令,一人,六百石。

御史中丞,一人,千石。

兰台今史,六百石。

以上这些官员,皆所谓“以文属”,即以文书参赞而给事皇帝左右。它们的大量增多,表明皇帝直接参与和掌握外朝政务的活动较前大大地加多了。此外,应该特别提出的是,在属官中,宦者的数字也大为增多。其中如中常侍、小黄门、中黄门、黄门令、中黄门冗从仆射。掖廷令、永巷令、御府令、钩盾令等,皆以宦者充之。后廷与外廷的分限趋于严格。如中常侍、小黄门,原皆以族姓担任。“自和熹太后以女主称制,不接公卿,乃以阉人为常侍、小黄门,通命两宫。自此以来,悉用阉人,不调他士。’(《通典》卷二七《职官·诸卿下》)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唐代,原少府的一些政务官整齐为中书与门下两省,而原少府与大长秋所属的宫中器用生产与诸职役,则分别为少府、殿中监和内侍者承担。唐少府监之职,“掌百工伎巧之政令,总中尚、左尚、右尚、织染、掌冶五署之官属,庀其工徒,谨其缮作”。中尚掌供郊祀之圭壁及岁时乘舆玩器、中官服饰。雕文错彩、珍丽之制。左尚掌车舆制造,右尚掌鞍、帐及刀剑等物,织染掌造冠冕,掌冶掌铜铁铸造。可知它们已成为专供制造宫廷部分器用的工官。而殿中监所掌,则有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六局,专理内延之供奉。至于内侍省,则成为一个专由宦官组成的内宫服役组织。

内侍省置监二人、少监二人、内侍四人。监掌内侍奉,宣制令,从三品。下设掖廷、宫闱、奚官、内仆、内府、内坊六局。少监、内侍为之贰。内常侍六人,通判省事。内给事十人,掌丞旨劳问,分判省事。内谒者监十人,掌仪法、宣奏、承敕命及外命妇名帐。内谒者十二人,掌诸亲命妇朝集班位,分莅诸门。内寺伯六人,掌纠察宫内不法。寺人六人,掌皇后出人执御刀冗从。掖廷局,掌工人簿帐、女工。宫闱局,掌侍宫闱,出入管奚官局,掌奚隶、工役、宫官之品。内仆局,掌中官车乘。内府局,掌中藏宝货给纳之数,及供灯烛、汤沐、张设。太子内坊局,掌东宫阁内及官人粮禀。(《新唐书》卷四七《百官二·内侍省》)

宦,《文选》李注:“养也,养阉人使其看宫人。”俄五十《宦者传论)对这种人的称呼有很多:宦官、宦者、宦人、阉人、阉宦、寺人、腐厂、中宫、太监、貂珰、内官、中臣、中人、内侍、内监等等。他们是一种经过阉割,丧失性与生殖能力的男子。皇帝的内宫是宫女嫔妃的世界,除皇帝外,不允许别有男性存在。但生活中某些职役,包括对外联系,又不是女性所可以完全担负。这就为这种特殊人的存在,提出了必不可少的需要与可能。《后汉书·宦者列传》:“《易》曰:‘天垂象,圣人则之。’宦者四星,在皇位之侧。故《周礼》置官,亦备其数。阍者守中门之禁。寺人掌女宫之戒。又云:‘王之正内者五人。’《月令》:‘仲冬,命阉尹审门阎、谨房室。’《诗》之《小雅》,亦有《巷伯》刺谗之篇。然宦人之在王朝者,其来旧矣!”(卷七八)据推测,早在夏、商时期,中国可能已使用宦者。周以后,则已多见于文献。然春秋之前,“内竖之名见于载籍,而官号之次,即无闻焉”。“战国之际,赵有宦者今之职。秦并天下,并建官号。少府之属,有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七官令丞,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皆属焉。其詹事之属,王有中长秋、私府、永巷、宫厩、祠祀食官令长丞诸官皆属焉。又有将行为皇后卿及中常侍之职。汉因之。’(《册府元龟·内臣部》总序)这就明,宦官制度实际上是秦以来专制主义皇权制度的派生物。从政治角度看,由皇帝个人,采专制独断的办法,统治一个广袤的东方大国,百自己又身处九重,与外隔绝,他惟一可以依赖的只是供奉在自己周围与外界又无奥援的宦者。尤其是母后或女主擅政的情况下,“万机殷远期臣国议,无由参断帷幄,称制下令,不出房闱之间,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国命。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廷永巷之职,闺牖房闼之任也”(《后汉书》卷七八《宦者列传》)。再从生活的需要看,内宫的职役也离不开宦男。因此,正如皇帝必需有一大批服役内宫的宦官一羊,专制皇权制度也便必然产生了作为皇帝近侍心腹的宦官进行窃权、乃至擅权的土壤。在中国古代的政治舞台上,宦官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多次影响到皇帝本人的立废,乃至朝代的衰亡。

宦者的来源主要是遭受腐刑的罪犯或者是出身低贱的人奴。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受到极大的摧残,并受到人们的贱视,因此,他们的心态是很不正常的。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极言其伤痛说:“悲莫痛于伤心,行奠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在这种心态下活下来的人,能够像司马迁那样发愤而大有作为的人,终究只是凤毛麟角;而一般人则是人性被扭曲、感情受侮辱、性格呈变态。大则暴戾恣睢,贪婪无耻;小则乖僻异常,不近情理。而一旦让这种人掌握了权力,甚至窃取到一部或大部分无上皇权,浊乱败坏,无所不为,自然是不可避免的。秦赵高的窃权乱政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