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史
2637500000032

第32章 现代科技与文化(7)

轿车已成为家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1950年,美国注册的小汽车为4900万辆,1970年增至8924万辆,1988年增至1.47亿辆,平均每户1.8辆。

八十年代以后,在个人和家庭的消费结构中,用于文化娱乐、学习、运动、旅游等非物质消费的支出呈上升趋势,而用于衣食住等物质消费的支出则有所下降。

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以美国为例,过去美国人认为:只要勤奋工作,不吸烟,不酗酒,不赌博,就能得到经济上的回报,拥有生产资料和财富,不为他人所主宰,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但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旋涡中,个人获得生产资料越来越困难,更多人是被他人所雇佣,社会财富分配更为不均,雇佣劳动者完全丧失独立性。为了找回个人意识,美国入迷上了消费。通过比别人买更多更好的消费品,以使自己有一种优于他人的感觉。从赚钱和花钱中,个人意识得到了体现。这种意识迫使人们进行各方面的攀比,如从衣着打扮外表的光艳,到汽车的品牌和出入的俱乐部、夜总会的档次等。美国的这种消费心态很快影响到其他工业发达国家,即使在同时期的苏联、东欧等国家,人们在渡过了战后恢复的艰难后,也越来越渴望舒适的生活。

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使人们的劳动时间不断减少,收人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必为生存和温饱奔命,他们可以把节省出来的空闲时间用于看电视、看书报、听音乐、人际交流、体育运动、旅游等,消遣和娱乐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目前,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一个从追求“生活水平”到追求“生活质量”,从单一追求到多样化追求的新时代。

在20世纪西方出现了一个缓慢而深刻的“社会时间革命”,使人们的劳动时间逐渐减少。如在1919年,法国就已经通过了小时工作日,到1936年,实现了40小时工作周及带薪休.假。英国在三十年代也普遍实施了8小时工作日和每年休假一周等措施。在五十至六十年代,多数欧洲国家每周的工作时间为4119小时。到九十年代,欧洲的工作时间日趋减少,如德国工业部门,每周工作时间大多为38小时,全年实际工作时间下降到1519小时。

劳动时间的减少,相应增加了人们的休闲时间。以德国为例,根据1991年劳资协议确定,平均休假为31个工作日。3/4的德国人每年至少度假一次,70%以上的德国人出国旅游,其国外支出达到680多亿马克。目前一个普通德国家庭用于休闲的费用大约占到总收入的1/5。

大众传媒电视、广播、电话和报刊,被认为是现代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它不仅使民众拓宽了视野,丰富了文化生活,了解了国家和世界的形势,而且还能使民众的声音通过媒介传向社会。广播和电视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对大众的影响力也最大。

无线电广播是利用电子的流动而进行的声音传播形式。1906年,无线电广播由出生在加拿大,后定居于美国的费森登教授首次发射成功。以后经过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实验时期,到二十年代才取得飞速发展,并真正为传播界带来了一次世界性的革命作为一种先进的传播事业,它首先在一些经济和技术较为先进的国家发展起来,随后逐渐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而作为收听电台广播的收音机,开始变得像一件摆设,成为电视未普及前起居室里最显眼的物品。它把外部世界送进每一个家庭,把艺术、娱乐、音乐、教育和新闻直接送到千家万户,抓住了成千上万听众的注意力和想象力,成为家庭娱乐的中心。广播公司煞费苦心的经营使新奇的节目和著名的播音员层出不穷,对于改善人们日常生活情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时期,夜总会和戏院都冷冷清清,而广播公司的生意却相当兴隆。

电视的鼻祖是德国工程师保罗·尼普科,1884年他发明了一个电视扫描盘,后经过数位科学家的不断努力和探索,电视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20世纪五十年代末,电视逐步普及。1962年美国利用通信卫星进行电视传播。为了提高收视率和吸引广告,电视节目大都反映了现代消费文化,表现为娱乐信息的增加。电视节目经过技术加工、剪辑,并配以文字、音乐、色彩乃至激情的解说,把一些观点和思想传给观众,使电视舆论导向比广播、报刊等的导向更富感情色彩,形象而直观,以其不可辩驳的说服力给大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美国1960年的总统竞选电视辩论,使肯尼迪成为大众崇拜的偶像,一时掀起了肯尼迪热。现在电视更成为各国总统制造舆论的有效工具。谁能塑造更好的电视形象,谁就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政治优势。电视已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随着大众媒体的不断发展,其职能也有所变化,开始成为监督政治权利的一只眼。一些西方人把它称为与议会、政府和司法并存的“第四种权利”,它通过提供信息和意见使公众得以了解和监督议会、政府以及国家行政部门的活动,促使其依法行政,依法治国。

体育文化体育属于人类文化中为数不多的最具有普遍特性的文化活动之一,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生活内容,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独特魅力。尽管第一届古代奥运会于公元前776年就开幕了,但它毕竟是一种偏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一隅之地的地域性竞赛活动,虽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1894年已告诞生,不过在规模、竞赛、参与人数、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无法与二战后的相比较。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体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无论在大众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教育还是竞技体育运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近代体育的兴起,希腊人民希望恢复古代奥运会。在1859—1889年间,希腊曾举办过4届奥运会,做了初步尝试。自1883年开始,法国人顾拜旦致力于古代奥运会的复兴。经他与若干代人的努力,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于1894年6月23日成立,这标志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1896年,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行,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共举办了二十七届。

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有了一定的休闲时间,需要追求更多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包括体育运动和体育娱乐,体育不再是历史上有闲阶级的特权和专利。绝大多数人或者参加娱乐性或对抗性的竞技运动,或者参加体育健身锻炼,或作为现场观众,或通过传播媒介关注体育运动,许多国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体育运动。目前,体育运动的发展水平以及体育运动的普及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众与体育的密切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国际奥委会强调“每个人都有参加体育运动的权利”,并对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进行资助。有的国家通过立法,规定凡建造居民住宅区必须有一定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加以配套。在推进学校体育教育和大众体育活动开展方面,各国都有相应的措施,如日本通过了《振兴体育法》,联邦德国实行了“请您锻炼”和“人人搞体育”活动,苏联在三十年代实施了摊备劳动和卫国》全苏体育综合制度等。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各国体育运动的发展。

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和世界杯足球赛几乎成了一种全球性的庆典,在同一时间通过卫星转播观看比赛的观众已经超过10亿人。有时,一场体育比赛的胜利,很可能引起一个国家的民族主义胜利的凯旋式的狂欢,反之,也可能触发一场街头的民众骚乱。体育运动对大众的吸引力,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体育场里的许多“痴迷者”,有时并不是单单为了欣赏竞赛技艺,而是为了在人群的聚集中宣泄自己的情感,于是,集体歌唱、大声喊叫、鼓乐震天、此起彼伏的人浪以及其他各种花样,已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一种宣泄情感的方式。

随着体育运动的不断普及,它与商业的结合更为紧密。即使历来被视为体育“圣洁之地”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其创始人顾拜旦所倡导的那种“纯粹的”完全没有铜臭味的奥运理想.也难以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因此,1980年当选为国际奥运会主席的西班牙人萨马兰奇就任不久就明确地指出:“没有商业的赞助,奥林匹克运动将走向死亡。”随后,国际奥委会对《奥林匹克宪章》进行了修改,推动了奥运会向商业化方向发展。目前,各国都把争办奥运会看作显示自己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争取商业利益的大好机会。

体育的商业价值愈来愈被各商家重视。一些职业性的体育比赛,如美国“NBA”篮球赛、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世界重量级拳王争霸赛、达卡尔汽车拉力赛等,都得到了各商家的巨额商业赞助,商家的脚也通过各种传媒介绍到了世界各地。

奥运会自从走向商业化发展之路以来,对举办国的影响更大。如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的举办者原先的经费估算是1.2亿美元,但最后的实际开支达到了12.7亿美元,是预算的10倍多,巨额超支使该市市民不堪负担,影响了该市发展。而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举办,不仅提高了韩国的国际地位,也为韩国产品打开了国际市场销路,据统计,奥运会的召开为韩国带来了近70亿美元的生产和销售,同时还为3.4万人创造了就业机会。

在现代社会,体育作为一种政治手段或外交手段也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作用。如1960年为反对南非当局所实行的种族隔离政策,奥委会各成员国对其实行了长达32年禁止其参赛的制裁,直到九十年代种族隔离政策被取消后,才允许它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七十年代初期,“中美乒乓外交”使小球成功地推动了大球,这是体育外交最著名的例子。总之,体育对于各国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增进友谊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