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西方思想史
2637400000030

第30章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主义(5)

马克思在第二卷中向我们科学地说明了资本既有并存性,又有连续性的特点,资本的运动是一种立体并存的连续运动。也就是说,社会总资本必须作为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而并存,同时资本又必须通过这三种资本存在的职能形式而不能在任何一个阶段上停留下来。这种继起性运动与并存性的相互联系和转化就把资本运动的内在复杂的辩证结构为我们展示出来,我们也就明白了剩余价值不仅要生产,而且要通过流通实现的全部过程。

要实现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作为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资本,必须依次通过循环、转化为货币资本,才能认为是实现了的剩余价值。这样,在资本循环的一个阶段中所发生的直接生产过程被全部循环所掩盖和歪曲了,剩余价值从流通中产生的假象就是这样形成的。而剩余价值从流通中产生,按照价值规律只能是等价的,这显然是个逻辑矛盾。这个逻辑矛盾的解决只有在资本循环中加以科学说明,揭示这种假象是如何产生的。这样才能保持逻辑上的一贯性。马克思关于资本流通的理论,就是要排除流通上的贱买贵卖、此盈彼亏的假象来展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现象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关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在理论上也是一个创造。因为在资本主义的生产结构中,成本价格取得了一个虚假的外观,似乎它是价值生产本身的一个范畴。其实,成本价格这一范畴与商品价值的形成和资本的增殖过程毫无关系。由于成本价格中所费的可变部分和不变部分,作为商品价值中补偿预付的资本是同时存在的,因而在资产阶级当事人的意识中,成本价格也就颠倒地反映成创造和构成新价值的要素,成本价格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也就消失了。这种颠倒反映的实质,就是劳动的消耗被资本的消耗所掩盖,因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就隐而不见。马克思关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理论,不仅能深刻地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而且形成了关于资本有机构成的学说,有利于说明资本运动的规律。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并不是一个纯观念的产物,而是一个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客观过程。因为全部资本,不管是当作劳动手段还是当作生产材料和劳动,都一样会在物质上当作产品的形成要素来发生作用。所以,总资本只有一部分参加价值增殖过程,与在物质上总资本全部参加现实的劳动过程是同时存在的。要揭示剩余价值的本质和起源,就必须把参加价值增殖过程的那一部分资本同总资本区别开来,也就是把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区别开来。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来考察它的外在形式,即阐明在利润这个转化形式上资本家是如何占有剩余劳动的。

利息和地租是利润的派生形式。在利润和利息、地租之间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逻辑中介,即平均利润;不通过平均利润,利息和地租便无法得到说明。马克思有说服力地指出,抽象地说,利息是为贷款的贡献而付出的部分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下,利息不过是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下,地租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中,他是按照地租一般——级差地租——绝对地租——资本主义地租这样的次序来展开论证的。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对地租的分析在理论上是极其完备的,他是从资本主义条件下土地所有权出发来说明什么是地租的,然后说明地租一般。再去分析那些地租中所包含的外来构成成分如级差地租,最后才提出绝对地租来,并从总体上对资本主义地租加以说明。马克思第一次在政治经济学史上提出绝对地租理论。他指出了农业资本构成低这一历史现象涸而农业资本能够推动较多的活劳动,使农产品的价值大于生产价格,同时又因为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作为一种外力阻碍资本向农业的转移,从而阻碍农业的剩余价值参加利润平均化的过程。这就指出了绝对地租的来源,又说明了绝对地租的产生原因。绝对地租得到说明之后,资本主义地租就容易理解了。

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按价值形态分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又按实物形态分成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两大类,相应地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从而阐明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和运动规律,创立了严密、完整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学说。同时,他还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认为这个矛盾的发展,必然要阻碍和破坏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的条件,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成为不可避免。

马克思对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作了精辟分析:“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荣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桔。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这个结论,是马克思主义中最重要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基础。

《资本论》的科学地位是不容动摇的。一百多年来它一直照亮着人类进步的道路。也许有的人认为他超过了马克思。但是正如法国学者阿尔都塞说的:“我们必须在我们以及一切认为超过马克思的人们中间谴责这种无知。我在这里指的仅仅是那些最杰出的人物,但他们也只是处于马克思发现和开辟的领域的边缘。”《资本论》蕴含的丰富的精神财富,往往是人们所难以估计的。在人类思想史上,《资本论》是一座宏伟的里程碑。

四、小结

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的人民和民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是在西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已十分严酷的条件下产生的,它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与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进行着斗争,同时又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唯物史观和《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宝库中两个最为灿烂的部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和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光辉,它不仅为人们所接受和传播,而且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提供了最锐利的思想武器,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历史前进的方向,告诉我们历史是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的,人类总是在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来创造、发展的。革命的策略既不能超越现实的历史条件,也不能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阶段。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世界和国家、民族的状况,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去夺取胜利。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学习、研究和分析历史、社会、经济等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武器。以唯物史观为例,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为研究历史带来了全新的观念。西方历史学年鉴学派的学者勒高夫说过:从问题选择、学科交叉、宏观与长时段等角度看,马克思都是新史学的先师之一。马克思把历史研究从孤立政治事件的研究转向长时段的社会和经济的全面研究,强调要从研究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人手,并在此背景下研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并把阶级斗争作为历史的推动力。直到现在,西方还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派在研究历史。马克思对社会学、经济学的研究的影响也是经久不衰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马克思主义还在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上为我们树立了经验研究和理论思维相结合的典范。经验事实固然重要,是研究的出发点和依据,但是理论的抽象思维也是必不可少的。《资本论》的研究经验告诉我们,马克思正是用经济是社会关系体现的科学概念来取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经济看作是物与物之间关系的错误观念,才使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解剖走上科学的道路。马克思突破了那种线性的平面的因果联系概念,代之以立体的全面的层次结构的系统性概念,把社会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有机体。这种方法论的启示,后人可以受益无穷。

当然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体系,它的生命力在于结合实践不断创新;思想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任何理论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都是十分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