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2637300000031

第31章 资产阶级文化与教育(3)

资本国际化程度,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期是大小不一的。从总体来讲,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国际化主要表现在商业资本上,即以商品输出为主;在二战前,资本国际化主要表现在借贷资本上;二战后,产业资本在国际化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跨国公司是产业资本输出的主要工具,它遍布世界各地,1980年跨国公司的海外机构达十万零四千家。但跨国公司重点仍在西欧和北美。跨国公司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已占举足轻重的地位。1978年跨国公司的产值巳相当于发达资本主义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这说明,战后产业资本国际化已达到世界性规模,国际资产阶级用了二百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商品输出到大规模的产业资本输出的转变,资本的规模已越出各民族国家的狭隘范围。

资本主义生产是扩大的商品生产,它的发展趋向是社会化。生产的社会化趋向。除了表现在国家干预工业生产之外,而且更主要地表现在全球性的生产和经营上。二战后,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空前发展。这除了跨国公司纷纷建立之外,还出现自由贸易区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可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世界主义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外延上都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世界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社会意识,它是建立在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之上的,它既可以作为西方资产阶级掩饰其侵略扩张的工具,又可以作为东方资产阶级出卖民族利益的掩蔽物。它与建立在共产主义思想基础之上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当然,我们对资产阶级世界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应给予肯定。世界主义相对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封闭式的保守主义,是有一定的进步性的,它使世界形成一个整体,大大促进了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广泛交流和融合。从而加快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第二节)资产阶级文化与教育

18世纪西欧开始步入工业社会,资产阶级机械唯物主义的文化随之产生。传播和发展这种工业文化的教育也应运而生。文化的性质和特征,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二者这种密切关系,在资产阶级文化与教育中也充分地体现出来。

一、自然主义与教育

机械唯物的自然主义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特征之一,它在资产阶级文化的许多方面都表现出来。自然主义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社威等人的自然教育理论和实践上。

卢梭作为一位著名的启蒙学者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在教育思想上也颇有建树。他针对基督教的人性恶而提出了人性善的理论。他认为,儿童出生时是善的,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保护这种先天善的本性,发展儿童的潜能。要保护儿童不受环境的恶劣影响,直到他有能力抵抗邪恶为止,就必须依其天性之善来教育他。他这种自然教育理论,在他的《爱弥儿一论教育》一书中充分地阐述出来。

卢梭从人性善出发,强调后天教育。后天教育来源有三:一是来自自然;二是来自周围的人们;三是来自外界的事物。只有当这三种教育的方向相一致,又能圆满地配合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在这三种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不由人所决定的。因此,教师要爱护儿童,珍惜童年的生活,顺其自然,按照学生的年龄去对待。遵循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自然的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使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卢梭认为,劳动对人的生存有重大意义,只有自食其力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教育就是培养不依赖他人为生,和不攫取别人劳动果实的自由人。卢梭还主张,要根据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分阶段进行教育。为此,他将儿童的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从初生到五岁的婴儿为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保障婴儿的身体健康;五岁到十二岁为第二阶段,继续进行体育锻炼和发展各种感觉,培养儿童的自信心,满足感和独立性;十二岁到十五岁为第三阶段,要进行广泛的学习,其学习内容是地理、天文、自然科学、农业知识和手工艺技术等,并接受劳动教育;十五岁到二十岁为第四阶段,主要任务是道德教育,因为在此之前,个体发展受着身体情况的限制,理性也只刚刚产生,现在则不同了,随着本性的自然发展,情欲出现了,他需要有一个异性伴侣,由此可以引出所有更高等的德行。在此期问,青年人要学习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有关人类的科学,在老师的帮助下,战胜各种邪恶之念,并培养友谊、爱情、正义、仁慈、感恩和同情等高尚情操。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我们从裴斯泰洛齐和社成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影响。

裴斯泰洛齐(1746—1827年)是瑞士著名教育家。在求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他了解社会下层广大群众的疾苦,并给以深切的同情。为此,他一生致力于孤儿教育事业。

他继承和发展了卢梭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人是依循特定规律发展的有机体。地下的种子会自己长起来并开放出美丽的花朵,新生的幼儿也如此,只要有一定的环境,他就能发展自己的固有天性,成为一个优秀的公民。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发现这种发展规律,并建立一种能有效体现这一规律的教育结构。他认为一通过规劝、启蒙和教育,能激发人们的善良心愿,从根本上改变贫苦人民的生活状况。因此,他主张所有的人都应受教育。在教育对人的作用问题上,他特别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也就是说,教育必须激发和发展儿童的天赋能力和力量。从适应自然的原则出发,他把发展人的天性和造就完善的人作为教育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使人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和谐的发展,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他这种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体育和劳动教育。他把体育看成是人的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他认为体育的任务就是要把人体中的生理上的力量,全部发展起来。他还把体育看成劳动教育的初步阶段,认为如果没有各种体力的发展,那么劳动的教育就谈不到。由于他把劳动教育看成培育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手段,所以,他特别重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不过,他这里要求教育与劳动的结合,只是对劳动人民的子女而言的,对富有子弟就没有这种必要了。可见他的思想局限性。二是道德教育。他把道德教育视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根据他的设想,道德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联系,通过对儿童慈母般的爱,来激发和唤起儿童的爱、信任和感激的种子。他十分重视教师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三是智育。他认为智育对人的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在他看来,所有的人生来就有各种才能。智力教育就在于激发儿童的这些天赋的才能。但他又承认智力的发展不能离开一些知识的积累。正是从这一基本见解出发,他主张在初等学校,应给予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并尽可能地通过观察、练习去获得。

裴斯泰洛齐一生都献身于教育事业。他办了好多学校,例如布格多夫学校和伊弗东学校。他在办学中,屡遭挫拆,但并不气馁。他的教育活动引起西方世界的关注,拿破伦曾到他办的伊弗东学校参观访问。很多国家的青少年前来学习。例如,1808年普鲁士政府派遣十七名青年,到裴斯泰洛齐学校学习三年。这批学生学成归国后,成为普鲁士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西欧各国都掀起裴斯泰洛齐运动,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教育的发展。为了表彰他在教育上的功绩,法国政府于1792年授予他“法兰西共和国公民”的称号,1814年他又被俄国的亚历山大皇帝封为爵士。

杜威(1859—1952年)是美国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也带有浓厚的自然教育的色彩。他著作甚丰,其主要著作有《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等。杜威根据自己的教育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的本质问题。一是从生物化心理学理论出发,杜威把教育看作促进儿童天性本能和欲望生长的过程。二是从教育即生长出发,以及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出发,杜威提出教育本质就是生活。三是从获取知识的角度看问题,杜威把对经验的改造或重新组织,看作教育的本质。

从做中学是杜威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教材和课程上,他强烈反对传统教育所使用的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教材,和由这种教材所组成的学科课程。他极力主张,一教材的源泉是儿童自己的活动所形成的直接经验。他提出,在课程中占中心位置的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例如木工、铁工等。在教学方法与步骤上,他主张在活动中进行教学。在他看来,以儿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活动作业既是教材,也是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即通过学习活动的几个步骤来实现学生的经验不断地改造。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他主张活动教学。在课堂上,要为儿童准备具有充分活动的地方,备有适合儿童活动场所需要的各种教料和工具,要在学校里设实验室、工场、园地等,让儿童在制作的活动中学习,而不是静坐在有秩序的桌椅上听教师系统讲授。在有关教师的作用上,他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再起主导作用,而只是起一种协助学生活动的助手作用。

杜威是位世界性的人物。他不仅吸引了数千名学生到哥伦比亚大学来跟他学习,而且还经常充任访问教授、讲师和顾问。1919年,他在东京帝国大学讲授哲学和数学。以后的两年他在中国北京大学作访问教授。他还被邀请帮助土耳其、俄国、墨西哥和其他国家的政府制定教育制度。

二、自由主义与教育

自由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在英国和美国表现得较为突出。

18世纪的英国政府仍然不介入教育。这时期的教育还是民间性质的。家长享受着选择学校和教师的充分自由权利。人们为了保留这种自由权,极力摆脱国家对教育的控制。英国的宗教领袖们也千方百计地控制教育,继续使教育与宗教结合在一起。由于这诸多因素,英国的国家教育体系一直没有形成,一直处于自由化的状态。

中上层阶级子女的教育,由父母和监护人负责,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各种私立学校与教师。所选学校和教师的级别是与他们的社会地位相一致的。学校和教师都带有商业性,可以自由寻找赞助人,教授所要求的任何课程,几乎没有什么强加的限制。他们之中,较为富有的子弟一般进英国有名的九所公学学习。所谓公学,最初是因为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所定教学目的又在于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所以称公学。它是私立文法学校。公学师资设备等条件优越,学费昂贵,一个学生的学费每年高达四百英磅,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全年的工资。公学主要进行古典文科教学,因为公学与教会关系密切,所以教学中重视宗教课程。公学只招收预备学校的毕业生,学习六年,学生全部寄宿。公学学生毕业后大多升人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名牌高等学校。

广大下层工农群众的子女一般进慈善学校学习。早在1699年,英国国会在国内成立了基督教知识促进会,由这个宗教组织创办慈善学校,招收穷人子弟。这种学校除宗教灌输外,也教一些初等的读写算知识,教女孩一些缝纫常识,并进行道德习惯的训练与说教,让儿童们勤于劳动和安于卑微的社会生活。这种学校开办不久,各地纷纷效仿,慈善家们竞相捐款办学,成为一时风尚。这类学校的名称很多,诸如乞儿学校、劳动学校、贫民日校等,总称为慈善学校。这些由教会、民间慈善团体或私人开设的初等学校,设备条件简陋,师资水平很低,上层社会的子弟基本上是不人这种学校的。对于贫苦儿童也只能收容一部分,并且大部分不能进入中等学校继续学习。

19世纪初,受法国卢梭的民主教育思想的影响,英国的慈善教育进一步发展。这时英国政府也对慈善教育表示关注。此问,出现了三种重要学校,即主日学校、导生制学校和幼儿院。每种学校都有自己的赞助人。他们还组织了一些团体,在英国和美国推广这些学校。

主日学校由约瑟夫·阿莱恩首创。贫穷子弟一般都工作,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没有时间学习星期日休息,主日学校就把他们收拢来,教他们读、写、算和宗教知识。主日学校一般由教会主持,并作为教堂附设机构之一。

导生制学校由安德鲁·贝尔(1753—1832年)最早创办。他从班级里选几个聪明学生,先用一部分时间教给他们当天的功课,然后让每个人负责一个小班,转教同样的课程。这种办学方式很受欢迎,在很短的时期内,导生制学校就遍及英国。1808年,《皇家兰卡斯特协会》成立,它专门负责征集资金和建立导生制学校。

美国原是英国的殖民地,大部分居民都是来自英国的移民,英国的文化传统在这里根深蒂固。按照英国的传统观点,教育是父母或监护人的责任,国家应尽量不加干涉,学校由私人和宗教慈善团体去办理。英国国教会资助它的慈善团体、在美国殖民地为穷苦儿童开办了免费学校。但到18世纪,所有教派都纷纷地自由办学,自由地争取赞助人和学生。它们还各自小心翼翼地护卫着自己的地位,不允许任何入侵犯这一自由。

后来,由于工商业的发展,私立办学之风兴起。在城市和城镇,一批由教师个人出资开办的私人学校应运而生,希望成为商人、职员、簿记员、会计、技术人员和海员的年轻人都涌进这类私人学校。在这些私人学校中,以杰明·富兰克林所创办的中等学校最为典型,其他慈善家、教会、有事业心的教师、教育社团等,纷纷仿效他这所学校而在整个美国开办学校,因此,中学很快在美国普及,到1800年,估计这类学校已超过一百所。

私人中学的课程,依学生的具体要求而不同,一般有拉丁语、希腊语、英国文学、修辞学、代数、三角学、测量、地理、历史、天文、初等物理和化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基督教教义等。女生学习的内容是音乐、舞蹈、女红、朗读、绘画和法语。

虽然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各州建立了一些公立学校,而且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加强对教育的管理和干预,但私人办学之风依然盛而不衰。

在英国和美国,不仅创办初等和中等教育具有自由主义倾向,而且在创办大学教育方面自由主义之风也很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