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2637300000021

第21章 基督教文化与教育(5)

在使徒时代,教会组织是分散的,各自为政的。各地的教徒在自发的集会中,自然出现一些组织者,这些组织者成为教会的长老和执事。公共用膳和救济贫苦教徒,也需要人管理财务,这种财务管理人就叫监督(bishop)。最初,管财务的人地位在长老之下。随着富有教徒逐渐增多,教会所收捐赠也多起来,财务管理日渐重要。后来,财务管理员的地位就高于长老和执事而成为教会的主持人。到了公元2世纪,教会主持人不仅掌握了财政,而且也掌握了神权,成为一个地区的教会首脑即一教之主。于是,监督人(bishop)就成为主教。公元2世纪上半叶出了一个最早主教是土每那的主教坡里卡普。大约到二世纪中叶,各地的基督教会都由主教来领导了。主教制最终形成。主教区一般统辖几个以教堂为中心的小教区。

在君士坦丁大帝确立了基督教的合法和统治地位之后,教会组织又按罗马省划分出大主教区。大主教区一般是以一个大城市为中心,统辖若干个主教区。例如,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安条克和耶路撒冷,都是大主教区的核心。这些大城市的主教,自然也晋升为大主教了。

教皇源于希腊文,意为父亲。公元4世纪时,所有主教都享有这个称号。随着教阶制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称谓仅属子大主教。只是到了后来,教皇才有罗马主教所垄断,成为西方罗马天主教会的最高首脑。

教会为了拢络自己的信徒,‘培养教会接班人,与世俗政权和世俗文化进行斗争,教会就把教育放在重要地位。所以,在教会织织建立之后,教区学校也随之产生,教育并成为教会内部的一个主要职能。主教教堂是所辖教区的教育中心,在主教的监督下,有三种类型的学校进行教学活动:一是教给儿童读、写、算的一般知识和传授宗教基本功的学校;二是为边远教堂的牧师培养年轻助手的学校;三是训练唱诗班儿童的歌唱学校。主教所辖的各个小教堂的牧师们,则组织本教区的三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一是对教区子女进行基础教育的教区学校,二是为了进行宗教活动而进行唱歌培养的唱歌学校;三是训练新教徒的学校。在公元4世纪,这种教会初级学校已普及。公元381年在君士坦丁堡宗教会议上,通过一项决议:在一切城市和乡村中都要设立免费教育儿童的教会学校。

奥古斯丁根据原罪说,提出人性恶的思想。人要弃恶从善必须加强后天的教育和修养。这种人性恶的教育思想促使基督教徒把自己的子弟送到教会里受教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救赎的目的。这样一来,教区学校就成为基督教教育的主体。

基督教的教育是宗教性质的教育,它与罗马帝国的世俗教育是格格不入的。在二者的对立和斗争中,基督教的教育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壮大而由弱变强,罗马帝国的世俗教育则随着帝国政治经济危机日益加深而走向衰落。最后,基督教学校几乎成为唯一的教育场所。

(第三节)基督教文化与中世纪教育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进入封建社会。罗马天主教作为罗马文化的继承者也和日耳曼征服者一同步入中世纪。日耳曼征服者都是没有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人,他们是在马背上夺取的天下,当然一开始他也习惯于在马背上治理天下。所以,中世纪初,他们对教育不重视。这样就出现了文化和教育几乎全部被教会所垄断。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世俗封建主对教育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关心。因此,文化教育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8世纪,教育结构发生新的变化,教会教育是主体,世俗教育业已出现。中世纪中期,经院哲学和中世纪大学相继产生,大大推动了基督教文化的发展。

一、信仰主义与中世纪早期的教育

在罗马帝国时,基督教教育已有相当的发展,特别是教会的学校教育已初具规模。在中世纪,教会的学校教育又有新进展。这时,教会学校有三种类型: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1.僧院学校

僧院学校是随修道院制度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西欧修道院制度的建立和推广是与本尼狄克的改革密切相关的。公元529年他在意大利南部卡西诺山上创建了本尼狄克修会,制定了新的会规:足够的、简单而有营养的食物,适合时令的、舒适而朴素的衣着;充足而不受干扰的睡眠时间;诵经祈祷的时间有一定限度;每天有规定的看书时间,注意培养修士们的学问。

本尼狄克还建立了相应的大修道院,并有一套类似的会规。他的姐姐斯科拉斯蒂卡担任了女修道院的第一任院长。

本尼狄克修道院对西方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每个修道院都建有图书馆,收藏了今天所有的古代罗马和早期基督教拉丁文献,并提倡学术研究,为以后经院哲学和大学的兴起创造了一定条件;每个修道院还创办学校,为西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本尼狄克修道院制度符合西欧历史发展的需要,所以,到8世纪在整个西欧地区普及。9世纪时,几乎所有的修道院都建立了僧院学校。当时比较著名的憎院学校有德国的福尔达、法国的都尔,英国的坎特伯雷等。

在僧院学校学习的学生分两大类,一是准备充当僧侣的儿童,二是学成后仍为俗人。前者称内学,后者称外学。人僧院学校学习的儿童一般是贵族子弟。西欧封建主一般实行长子继承制,次子们把僧侣学校作为未来升迁的门路。学生人学年龄十岁左右,学习期限八至十年。

教学内容主要是七艺。所谓七艺,就是古希腊智者学派提出的三艺和柏拉图提出的四艺。这也是罗马人所说的人文学科。公元5至6世纪,七艺被基督教接受过来,加以改造,为神学教育服务。中世纪七艺的内容不能单纯根据其名称来判定,其实际内容是相当广泛的。文法包括拉丁语和文学的基本常识。学生掌握拉丁文后,可选读古典文学家和基督教文学家的作品。修辞学包括散文和诗的习作,也兼含一些历史和法律知识。学习修辞学是为了分析经书的文体,训练宣教的口才。辩证法的内容与现代的形式逻辑类似,是一种进行论战的方法,学习的目的是为教会的宗教信条进行辩护,并打击异端。算术是用来作为计算宗教节日的方法。几何原来只有一些地理知识和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后来包括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和测量知识。天文学原来只有一些行星运行、寒暑更替等日用知识,后来包含了托勒密和亚里斯多德的天文学论著。音乐,除宗教音乐外,还含有音乐史和音乐理论,它是为礼拜和举行宗教仪式服务的。总之,从内容上看,这七艺完全是为基督教信仰服务的。

基督教会为了达到为信仰服务的最佳效果,还在教学中加进许多神秘主义的东西。例如,算术中的数目字,把“1”解释为唯一的神,即上帝;把“2”解释为耶稣具有神性和人性两重性格,把“3”解释为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把“4”解释为四个福音传道者等。这样学习算术就变成了学习神秘莫测的神学课。

为了维护对基督教会的信仰,树立神学思想的权威,学校强迫学生盲目地崇拜《圣经》的教条,绝对服从教师,在学习中不准提问,更不允许对所学内容有所怀疑。因而,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按照神学观点,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必须折磨肉体才能拯救灵魂,为此,学校不设体育课,并时常对学生施以体罚。

2.大主教学校

大主教学校设在大主教的所在地,学校的性质和水平,以及课程的设置,与僧院学校类似。大主教学校也是面向贵族子弟的,学校设备条件比较好,而且不收学费。学校经费全赖自由地产的收人和贵族们的捐赠。

3.教区学校

教区学校属于初级学校,它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里。学校规模很小,设备简陋。这是教会主办的一般面向世俗群众的学校。学校只向学生教授一般读、写、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识。用拉丁文教学生识字和读祈祷文,有的学校还教唱赞美诗。学校向学生收取一定的学费。

中世纪的基督教会是封建等级教会。我们从三类教会学校入学对象的不同,可以看到基督教会的封建性赋予了教会教育的等级性质。

二、中世纪早期的世俗教育

当民族大迁徒的暴风骤雨猛烈地冲击着欧洲大陆的时候,文化中心便转移到英伦三岛。

早在3世纪,爱尔兰人就建立了文科、法律和军事学校。就在这一世纪,基督教传人爱尔兰,到4世纪末已成为人民生活中的一种力量。由于爱尔兰阻止了外部入侵者的进入,使该岛的文化教育得以保存和发展。特别是修道院,一面在乡村从事农业垦殖,一面从事教育活动,成为文化和学术研究的中心,吸引了许多英格兰和大陆的青年人来此学习。当一些国王和皇帝需要学者来帮助他们建立进步的学校和提高王国的文化水平时,他们就求助于爱尔兰。因此,毕业于爱尔兰学校的有学之士便成为传播文化的使者。

英格兰随爱尔兰之后,也在罗马帝国衰落之后发展了一种独立于罗马权威之外的基督教文化。当公元407年撒克逊人人侵英格兰时,这一文化受到破坏。土著居民克勒特人,有一部分被奴役,有一部分逃往爱尔兰。后来,撒克逊人与盎格鲁人和裘特人建立了若千个日耳曼小王国。爱尔兰的传教士来到英格兰,重新建立了基督教。接着,在公元596年,罗马教皇派来使团,威塞克斯王国首先接受了罗马天主教,把坎特伯雷作为大主教的驻节地。公元664年,整个英格兰都转向罗马天主教。英格兰自此进入文化教育繁荣时期。很多有成就的学者也陆续旅游到欧洲大陆,从事教学和文化活动,为查理曼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定条件。

查理曼于公元768年承袭王位。他通过五十多次的扩张战争,几乎把整个西欧大陆都纳入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公元800年他加冕称帝,建立了加洛林帝国。繁忙的政务,需要大批知识分子协助办理。这时单单依靠少数有文化的僧侣已远远不适应政务的需要。查理曼从治国出发,便对教育实行改革。

早在查理·马特时期,法兰克王国就建立了一所宫廷学校,专门培养王室儿童。查理曼进一步扩建了这所宫廷学校,变王室子弟学校为贵族子弟学校,这就为振兴王国的教育迈出可喜一步。

为了把宫廷学校办成王国学校的样板,查理曼不惜重金从英格兰和西班牙等地聘请了许多知名学者前来任教。公元782年,查理曼聘请英国著名僧侣阿尔琴到他的宫廷,帮助他改进国家的教育工作,并任宫廷学校的校长。阿尔琴原是约克主教学校校长,通过他,又从约克聘请了三名优秀教师,协助他管理宫廷学校。查理曼还邀请西班牙诗人苏都弗斯,比萨的彼得和意大利副主祭保罗前来讲学授课。这些学者写了一些史诗、赞美诗和教科书,供教学使用。

宫廷学校的学员有皇后、皇子、公主及其他王室成员,贵族子弟,甚至有些出身门第不高的人。法兰克王国的牧师和学者也前来学习。查理曼本人也经常来听课。

宫廷学校开设的课程有文法,修辞学、辨证法、算术、天文学、神学等。教学方法是因年龄而异的,对成年人较为宽松,无固定和系统的教法,对儿童则较严格,一般采用当时僧侣学校所盛行的回答方法。例如皇子丕平与教师的一段对话:

问:生活是什么?

答:对幸福的人来说是快乐,对不幸的人来说是悲哀,对大家来说是死的等待。

问:什么是人?

答:人是死亡的奴隶,是自己家中的客人,是过往的旅客。

通过这种回答,使学生掌握一些有关自然、社会和神学知识以及某些哲理。虽然这种教育第一次摆脱了教会的控制,但从教员到教学内容,依然渗透了神学性质。

宫廷学校在加洛林帝国分裂之后,仍继续办理。公元845年左右,秃头查理曾邀请爱尔兰著名学者约翰司各脱在拉昂宫廷学校任首席教授长达25年之久。

宫廷学校的兴办,不仅开了封建世俗教育的先河,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而且还为中世纪世俗教育的大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中世纪的骑士学校

骑士教育是西欧封建阶级的又一种世俗教育形式,它随骑土制度的产生而兴起。骑士制度是在封建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军事封建制度,它盛行于公元11世纪至14世纪。在这期间,由于贵族军事化,所以,骑士便成为贵族的代名词。骑土的这种特殊社会地位使骑士称号成为最高荣誉。上自国王、公爵、伯爵,下至中小封建主,都要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得它。当时,最主要的途径是骑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