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罗克”时代
在文艺复兴以后有一个短暂的文学时代,叫“巴罗克”时代。它的作品的内涵是和当时的社会混乱程度相适应的,情调显得沮丧。阴暗和绝望。这一点,我们在《哈姆雷特》、《李尔王》里已经依稀感觉到了。在形式方面,“巴罗克”时代比较讲究华丽、诡谲、破碎。我们阅读其作品,有点像在阅读20世纪的小说。它是20世纪文学的一个早产儿,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很多特点,在“巴罗克”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但没过很长时间,欧洲出现了一个更为强大的文学潮流:就是现在要讲的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文学的诞生,或者说它的最辉煌的表现,是在法国路易十四时代。路易十四又称为“太阳王”,他创造了一个稳定、繁荣、强大的法国,当然为时不是太长。他能够创造辉煌,并不意味欧洲的封建政治势力依然强大,相反,这是回光返照。路易十四之所以能够创造强盛的法兰西,是因为他利用了资产阶级这个龙头拐杖。当时法国的资产阶级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具有相当的实力,但是还没有到足以推翻封建王朝的程度,因此,就形成了一个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妥协的时期。在这两大阶级妥协的时期,老态龙钟的封建君主依靠资产阶级这个拐杖,创造了暂时的繁荣。在这个时期,在文学上的表现,也是一种封建专政思想、宗教思想和资产阶级新思想的混合物。路易十四非常重视艺术,特别重视戏剧,他创立了法兰西学土院,对当时有才华的思想家、艺术家给予比较高的礼遇,比较优裕的生活。这就给了艺术家们一个比较好的艺术创造的环境。当然,既然寄寓在宫廷的恩施之下,就很难突破宫廷的限制,从这个角度来讲对文艺又是一种束缚。这个时期形成的文学主潮,自称是承袭古罗马时代的文学传统和艺术传统。各位可能还记得,文艺复兴时代也强调“复古”,但是它强调恢复古希腊的艺术传统。而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家强调的是恢复古罗马的艺术传统。前面讲过:希腊的传统和罗马的传统是有区别的。大体上可以说,新古典主义文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拥护王权,赞美开明君主,抨击和嘲讽腐朽的和愚昧的封建主和宗教势力。也就是说,新古典主义的作品,大都是要表示拥护王权的,但赞美的是开明的君主。什么是开明的君主?说得本质一点就是带有一定资产阶级思想倾向的君王。作品抨击的对象是那些腐朽、愚昧、反动的专制势力,还有就是教会的邪恶势力。
第二个特点,标榜崇尚理性,这个理性是带有很强的封建色彩的理性,和后来资产阶级启蒙的理性是不同的。它强调人的情感要服从于理性,特别是爱情要服从政治的调节,就是说个人的情感生活要顾及国家,顾及政权的需要。
第三个特点,在形式上、语言上强调严整、典雅,对戏剧来讲,要恪守“三一律”。什么叫戏剧的“三一律”呢?它要求一部戏故事发生在一个地点,长度不超过一昼夜,而且只有一条线索,这就是三个“一”。对典雅的要求,体现在人物上,主人公都应该是贵族和有文化教养的人。小市民、社会底层的人,不能够充当戏剧的主角,甚至不能登上高贵的舞台。语言方面的纯正要求,对法兰西的语言纯洁和规范化是有贡献的,但于文学而言,也是一种束缚。然而话说回来,对文学的形式、语言提出某些规范化的束缚,是否就一定妨碍艺术的发展呢?不能简单地这么认识。有些人把新古典主义文学叫做“带着锁链跳舞的艺术”。是不是带着锁链跳舞就不好呢?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死刑犯从监狱里跑出来,手上和脚上都带着镣铐,他打不开这些镣铐。为了求生,他投靠一个马戏团,马戏团收留了他,但是不能白养活他,要求他表演节目。一个带着手铐和脚铐的人能表演什么节目呢?他努力地在铁链的羁绊下学习跳舞,慢慢地,他带着手铐和脚铐把舞跳得很精彩,很有特色,成为马戏团的一个受欢迎的节目。晚上,他躺在床上想,如果没有这手铐和脚铐的限制,我的舞一定会跳得更好。这一天终于盼来了,国王大赦,他的手铐和脚铐被打开了。但是,他非常惊讶地发现,他根本就不会跳舞了。他上台跳的舞没有人高兴看,一点都不精彩。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如果把它借用在文学艺术上,就是如果你提出来的那些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规律,它们有可能会推动艺术的发展。
为了对新古典主义的特点有更加具体的了解,我们举一个例子。在这个时期有两位戏剧大师是相提并论的,他们是高乃依和拉辛。我们以高乃依的代表作——《熙德》作为例子,来分析一下新古典主义的作品的内涵。剧中男主人公叫罗狄克,女的叫施曼娜,两个人热恋。但是,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施曼娜的父亲是宫廷里的大臣,罗狄克的父亲也是宫廷里的大臣,两个人发生了口角。在口角当中,施曼娜的父亲啐了罗狄克的父亲一口唾沫,啐在他的脸上。罗狄克的父亲是个体面的贵族,很有声望的人,怎么能忍受这种侮辱呢?一生气,就死了。罗秋克作为儿子,他应该给父亲报仇,但是他复仇的对象恰恰是自己所热恋的情人施曼娜的父亲。罗狄克心中产生了激烈的斗争,他意识到个人的情感应该置于次要的位置,家族的荣誉是更重要的。因此,他和施曼娜的父亲决斗,并且杀死了他。这件事情对施曼娜打击非常大:自己的父亲被杀死,而杀死父亲的是自己热恋的青年。怎么办呢?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施曼娜意识到,家族的荣誉高于自己的私情,于是就到宫廷里去要求皇帝处死罗狄克。一个巨大的难题摆在皇帝的面前。恰好这时,摩尔人进攻这个国家,国王就让罗狄克戴罪立功,去迎敌。罗狄克英勇杀敌,获得了“熙德”这样一个民族英雄的称号。他凯旋归来以后,施曼娜依然要求国王处死他,但是国王说罗狄克已经获得“熙德”的荣誉称号,成为国家威力的象征,如果处死,于国不利,因此赦免了他的死罪,并且命令施曼娜和罗狄克结婚。国王的这个命令恰中两个年轻人的心怀。在这部戏里,我们看到了新古典主义的要求。有一首诗大家都很熟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们模仿这首诗的句式,把高乃依这部戏的主题概括为:“爱情诚可贵,爸爸价更高,若为国家故,两者皆可抛。”剧中人的选择分三个层次:第一个是爱情;第二个是家族,就是爸爸;第三个是比爸爸更高的国家的利益。在这部戏里还表现了国王的英明。如果没有国王的英明,矛盾就没办法解决了。总起来说,这部戏歌颂了王权,歌颂了开明君主;它也强调了理性;它的主人公都是贵族,结构也符合“三一律”。可以说它是新古典主义的典范型作品。但是在当时它也受到指责。什么地方受到指责呢?在我看来是剧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施曼娜是为爸爸报仇呢,还是保护罗狄克呢?在这两者之间选择的时候,有一段非常富有感情色彩的诗句。演出时被某些人指责为“淫荡”。从这个事例,我们也看到新古典主义的局限,它不可能不被人们打破,因为它无法容纳人们的自由情感。
二莫里哀
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成就最高的代表性作家是莫里哀。当时路易十四国王问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家布瓦洛:“你认为谁是当代最好的剧作家?”布瓦洛回答说:“陛下,是莫里哀。”
莫里哀的父亲是宫廷的一个供应商,专门负责宫廷采买,是很肥的一个差使。他用自己的钱买了一个贵族称号,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承继自己的财产和贵族称号,继续做宫廷供应商。莫里哀也曾经充满兴趣,按照父亲的要求参与一些工作。但是到了21岁的时候,他的命运被他自己改变了,他迷上了当时流行的戏剧和一位漂亮的女演员。他跟随一个剧团,离开了自己的家,过起了流浪式的生活。他就这样离开了他的贵族家庭。在以后的几十年生活中,可以说他经历了各式各样的痛苦,被侮辱,被损害。但是莫里哀终身无悔,他不仅是一个好演员、好导演,更是一个卓有才华的编剧。他终于被当时的法兰西学士院所发现,被宫廷的贵族所赏识,成了一个在当时最走红的戏剧艺术家。他的代表性作品,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可笑的女才子》。在这部喜剧里,他向当时流行的矫饰世风进行了猛烈的进攻,而他的进攻武器就是讽刺。戏里的女才子,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求规矩,甚至交友、恋爱、订婚到结婚,要经历多少个步骤,每个步骤要怎么做,都一板一眼地制定出来,一步一步照章去做,结果自然笑话百出。在路易十四的法国,宫廷里有各种各样礼仪,我们也不能简单说这些礼仪都是不好的,但是礼仪一旦流于一种徒有形式的东西,它就会培植人的虚伪性格。从《可笑的女才子》起,莫里哀开始了对社会的虚伪风习的进攻。
在《可笑的女才子》之后,莫里哀又创作了《太太学堂》、《丈夫学堂》、《悭吝人》、《伪君子》,还有《恨世者》。其中特别值得介绍的是《伪君子》。这部戏的原名叫《达尔杜弗》。达尔杜弗是戏里的主人公——一个骗子的名字。这部喜剧讲的是一个由外省流落到巴黎来的、自称是最虔诚的基督徒的骗子。他来的时候穷得一文未名,他那件破烂不堪的衣服恰恰使他扮演了一个苦修士的角色,他在教堂不停地虔诚祈祷。这个骗子盯上了富商奥尔恭。他在奥尔恭面前作各种表演,比如说他不小心捏死了一个虱子,便极其痛苦地长时间地仟悔。这个富商奥尔恭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感到世间的人实在是太坏了,他渴望寻找真正的圣徒。当达尔杜弗在他身边为捏死个把虱子而痛苦地进行忏悔的时候,奥尔恭大为感动,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真正的圣徒。他极虔诚地把达尔杜弗请到了自己家里,奉为座上宾。
奥尔恭的儿子跟他的母亲觉得奥尔恭已经痴迷到了极端荒唐的地步,怎么办呢?只好用骗术来对付骗术。他们设计了一个计谋:奥尔恭的妻子假意答应达尔杜弗的约会要求,把他约到自己的卧房,让奥尔恭在床底下偷听。这次达尔杜弗真是失策了。达尔杜弗如约来了以后,奥尔恭的妻子假装扭扭捏捏地说:我想答应你的要求,但是我感到对不起我的丈夫,我在上帝面前感到有罪。达尔杜弗说:上帝如果妨碍我们的感情,我们就把它扔掉。你的丈夫已经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傻瓜,我说什么他就信什么,现实发生什么他就不信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奥尔恭终于看清了达尔杜弗的真实面貌,他从床底下钻出来,愤怒斥责这个卑劣的家伙。这时戏剧突起波澜,达尔杜弗说:我要到国王那儿去告你,奥尔恭马上脸色变得苍白,为什么呢?奥尔恭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因为反对国王而获罪,他有一些东西存在奥尔恭家里。奥尔恭出于对达尔杜弗的信任,竟把朋友的箱子交给了达尔杜弗,并把这件事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达尔杜弗说:我要到国王那儿去告你,说明你和叛臣有密切来往,你的家里还窝藏他的东西。达尔杜弗说完便抱着那个箱子走了。家里人非常紧张,觉得大祸临头了。但是,还是国王英明:国王的使臣莅临,代表国王赦免了奥尔恭,抓走了达尔杜弗。
在这部戏里,莫里哀使用的主要的剧手法是讽刺。莫里哀自己说,恶习变成人人的笑柄,就是致命的打击。人容易受苦,可是人受不了椰榆。也就是说,人有恶习,有坏毛病,你正面地说他,骂他,他可能受得了,但是你讽刺他,椰榆他,你给他鼻子上抹一块白,他可能受不了。这就是讽刺的特殊的力量。
别林斯基说过,击中伪善这条毒蛇的人是伟大的。《伪君子》给了伪善以致命一击。莫里哀是伟大的。
伪善是同没落联在一起,而真实同生命的自信联在一起。《伪君子》的面世标志着封建与教会势力的衰落。教会尽管利用它的权力对莫里哀进行疯狂的迫害,但它无法阻止一个历史巨人的脚步,一场新的巨大的历史变动正在到来。在莫里哀的剧作中,我们听到了滚滚雷声。
莫里哀的成就,标志着法国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转换:封建势力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妥协调和的状态已经无法维持,资产阶级开始了对封建和教会势力的冲击。资产阶级已经把夺取政权、掌握权力这样一个历史任务提上了日程。夺取权力的斗争需要文学与思想的帮助,这种帮助就叫做“启蒙”。
三启蒙主义的文学特点
启蒙主义在文学上的表现,我们如果把它和新古典主义作一个对比的话,大概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最鲜明地、毫不掩饰地、尖锐地、彻底地批判封建政治势力和教会。我们讲新古典主义的时候说,它虽然对封建势力和宗教教会的腐朽和黑暗有所揭露、批判和嘲讽,但是它有个前提是拥护王权,赞美开明君主。那些激进的启蒙主义者(特别是在新古典主义盛行的法国)不仅尖锐地揭露封建王朝和教会的腐朽、黑暗,而且明确地提出推翻封建王朝的历史性号召。
第二个特点地强调理性,但是这个理性和新古典主义所讲的理性是不同的,新古典主义时代提倡的理性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而启蒙主义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的纲领,即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它严正地要求把所有世间存在的事物都提到资产阶级理性的审判台上,来判别它们是否有存在的理由,对于和资产阶级理性相对应的情感,不是束缚而是解放,即解放个人的情感。它尊重个人自由、个人尊严。
第三个特点,启蒙主义文学,它的主人公,和新古典主义文学的不同。新古典主义文学的主人公大半是贵族,或者是皇帝,或者是宫廷里的大臣;但是启蒙主义文学的主人公大半变成了资产阶级,变成了平民。有一些启蒙主义学者,虽然本身是属于资产阶级这个范畴,但是他们能够突破自身的这个拘囿,表现出对贫苦的城市平民和农民的深切的同情。
第四个特点,启蒙主义文学在形式上和新古典主义不太相同。有一些启蒙主义学者依然遵守新古典主义的艺术法则,但是相当多的启蒙主义学者突破了这些法则,在艺术形式、语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创造。比如说启蒙主义文学有新古典主义文学所不允许或不曾有过的一些形式,像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哲理小说等等。他们在语言方面的创造也是很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