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解读
2631300000034

第34章 叶适:“兴起天下之人才”

一、叶适(叶水心)简介

叶适(1150~1223),是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字正则,号水心。浙江瑞安人(其祖上自处州龙泉黄南村徙于瑞安)。叶适少年时代,家境贫困。父亲性情开朗,有大志而未入仕途。从名儒陈傅良学习。15岁时学诗、时文。后长年在永嘉(温州)、婺州地区讲习、游学。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进士第二名(榜眼)。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进士第二名(榜眼)。历仕于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曾任太常博士、权兵部侍郎、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知建康府等要职。他力主抗金,反对和议。南宋大臣韩侂胄伐金失败,叶适以宝谟阁待制主持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因军政措置得宜,曾屡挫敌军锋锐。金兵退,他被进用为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曾上堡坞之议,实行屯田,均有利于巩固边防。后因依附韩侂胄被弹劾夺职。卒谥忠定。

叶适在哲学上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他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空谈性理,提倡“事功之学”,重视商业,主张提高商人地位,观点与朱熹、陆九渊对立。强调“道”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由气构成,五行八卦都是气的变化形态。提出“一物为两”、“一而不同”的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的命题,认为事物对立面处于依存、转化之中,但强调“止于中庸”。认识上主张“以物用不以己用”,提倡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反对当时性理空谈,对于理学家们所最崇拜的人物如曾子、子思、孟子等,进行了大胆的批判。认定《十翼》非孔子作,指出理学家糅合儒、佛、道三家思想提出“无极”、“太极”等学说的谬论。在哲学、史学、文学以及政论等方面都有贡献。在诗文创作上,继承韩愈“务去陈言”、“词必己出”的传统,从观点到文字均力求新颖脱俗,提倡独创精神,主张“片辞半简必独出肺腑,不规仿众作”(《归愚翁文集序》)。其文雄赡,才气奔逸,尤以碑版之作简质厚重而著名当世。他不满江西诗派奇拗生硬和“资书以为诗”的诗风,而倾向于晚唐,尤其尊崇姚合、贾岛的流利清淡。与“永嘉四灵”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等人友善,曾刊印他们的诗集,并极力推崇,如在《徐文渊墓志铭》中说“四人之语遂极其工,而唐诗由此复行矣”。他的诗“用工苦而造境生”,“艳出于冷,故不腻,淡生于炼,故不枯”(《宋诗钞·水心诗钞》)。所作不限于五律,多五七言古,题材大于“四灵”。

其著作有:《水心先生文集》29卷、《水心别集》16卷、《习学记言》50卷等。

在教育思想方面,叶适主张“兴起天下之人才”,造就“豪杰特起之士”。他对当时的学校与科举感到不满,说州县学校只是“徒以聚食”的供学生吃饭场所;而“用科举之常法,不足以得天下之才”。他提出学习范围和方法有下列各点:

一、明古今百家之学,融会贯通各种流派思想。

二、学贵致用,志在拯救当前危局,出为世用。

三、独立思考,有新见解。

四、不断学习与积累知识经验,才能有所成就。

五、学思结合,经验和思考不可偏废。

二、叶适的教育思想

叶适提倡学以致用,百家为学,敢于批判。而且他还提出学习者要有立志、勤苦、虚心等正确的学习态度。叶适的功力教育对中国封建后世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教育目标:学以致用

叶适认为培养目标应该是适合实际社会的人,叶适主张教育应该培养明晓道义、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文武兼备、博学又多能的人,以为封建君主服务。

他认为,真正的士首先要有道义的修养,“秉义明道,以此律己,以此化人。”但是道德修养必须应用到救国,建功立业中去。“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真正的人才,不仅要有道德修养,还要有真本事。

他深刻批评当时的人只会空谈生命道德,却不关心国家存亡,他认为这些人都是庸才,于世无益,于人也有害。他极力反对重德轻艺、学用脱节的学风,深刻揭露和嘲讽了道学家“处而学”与“出而仕”相脱节的现象,“其平居道通先古,语仁义、性与天道者,特雅好耳,特美观耳,特科举之余习耳。一日为吏,簿书期会迫之于前,而操切无义之术用矣。曰徒学也,此政也,学与政判然为二。”

2教学内容:百家之学

叶适的教育内容范围很广,包括了《流经》,诸子百家之学,

又包括从现实情况中求知识。但都是“据经陈史,质证今事”的。南宋初期70余年,当时的人都是为了应付科举而考试,而算术、水利等专门的实用的科目却被人忽视了。

而叶适强调教育内容应该广博通洽,应该学百家之书,在学校里应该提倡百家可读,时政可议。叶适主张遍习诸子百家,认为“深于学,必测之古,证之今,上该千世,旁括百家。”通过广采博取以合于时用。他主张经世致用,视儒家经典于古代文献,具有“史”的性质,读它可以总结历史的成败。

事功学派的突出特色是研究历史上的兴亡成败,考订各代名物制度,把历史文献知识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叶适的《学习记言》是探讨各家学说的历史性著作。他的《进论》论及纲纪等,都是考订历史、依据实事、改革弊政的建设性意见。

除此之外,叶适很重视艺能,提倡学艺以理百事。如其许多的著作中都认为古人“未有先不知稼穑而能君其民以使协其君者”。但这并不是说要学生去耕地。而是这些知识是佐治人才必须知晓的学问。叶适说:“百家殊方异论,各造其及,如天地之宝并列于前,能兼取而无祸。”

3学风:质实、讲论、创发

(1)质实:立的放矢、讲求实效功利教育方法和学风的基本特色。它重视锻炼学生的实际才能,反对理学家“专以心为宗主”的学习方法,认为“专以心为宗主,虚意多,实力少;测知多,凝聚狭,而尧舜以来内外交相成之道废矣。”

叶适反对朱陆理学静坐读书,涵养心性、空谈德性的内求方法,认为心性之说并不能救国。他认为应该实事求是,而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当前和历史的昌盛、衰败以及详加考订,要通古今之变。叶适说:“君子不以须臾离物也。”

(2)讲论:功利教育所要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所以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真才实学。叶适极其重视师友间的讲论,认为师友讲论、争辩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方式。他时常与学友往来,共同讲论学问,并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变其故习,无以利诱,择当世之大儒,久于其职;而相与师友讲习之道,使源流有所自出。”在《宋元学案·水心学案》中既记有叶适同刘愚、项平甫“讲学不倦”,又记有叶适批朱熹治学空寂虚妄,朱熹驳叶适之说“不成学问。”其实,叶适的事功教育思想本身,就是在同理学等学派的论争辩难中发展起来的,他的学术成就多得自于师友讲论的方式。

(3)创发:叶适要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叶适集中批判了以朱陆为代表的理学教育思想,同时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流派,尤其对佛学极为痛斥,甚至对人人都奉若神圣的“六经”也敢于怀疑,他将它们看作一般的参考文献,可以损益变通。

他对“至圣”孔子的言论,也不盲从,如《论语·雍也》载,孔子独赞颜渊好学,把其他弟子均于摒弃好学之列,叶适认为孔子持论不公,“诬天下以无人,固余之所不敢从也。”他提倡敢于创新。黄宗羲赞叶适“弄识超旷,不假梯极,……其意欲废后儒之浮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叶适“所论喜为新奇”,“讲学析理,多异先德。”这实际上成为叶适不盲从、讲求创发的证明之一。

4学习态度:立志、勤苦、虚心

(1)立志:叶适认为,要有效地获得知识,就必须端正学习态度。叶适提倡的李志有两层意思:一是,人生所追求的总目标,“志者,人之主也,如射之的也。”叶适所提倡的人生惟一正确的志向是孔子所说的“志于道”,就是成为明道义,有实学,德才兼备、文武兼备,智勇仁义的人。二是指在实现人生理想过程中虽“备荼苦而蓼辛”,但是有毅力能够坚持下去。

总之,叶适主张的是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提出读书学习要忧时志学,要抗金救国,“尊王攘夷”,着眼于实政实事。

(2)勤苦。叶适治学非常严谨,他不承认有什么人才,认为只有通过刻苦的学习,才能成为人才。他少时曾读书于乐清北山,“常沿流北山,读书以忘日月。”他极力推崇孔子“学而时习之”的思想,认为学问道德全要靠努力,慢慢的积累。他十分明确地提出:“学非一日之积也,道岂一世而成哉?”又说:“智者知之积”,“非一日之勤所能为也”。

(3)虚心:叶适指出,学习时应该具有“自立于己,虚受于人”的态度,即在学习中有自己的观点,又要向他人学习,不自以为是。这是因为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所以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接受别人的教诲,相互成长。因此叶适说:“其智交相明,其材交相成”。但是向人学习的时候,叶适提出不可盲目,要有主见,不可“虚受于人则失己,自立于己则失人”,要在既不要强人就已,也不要屈己从人的基础上达到人己的统一。即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融合别人的长处,并且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会有所进步。

综合上述,叶适的功利思想,提倡以学以致用、开物成务为教育目标,实理实事为教育中心内容,严谨治学、勇于批判创新为学风。叶适的这种思想,不仅与当时理学等教育思想相抗衡,而且上承北宋王安石等“经世应务”的教育思想传统,下启明、清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的启蒙教育,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