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胜在制度赢在执行
2630700000004

第4章 用制度管人,执行制度要与管人结合起来

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是所有成功企业共同的特点。毫无疑问,规范与制度是企业必不可少的软件设施,也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石。因为企业是由各类人员组成的组织,而人的复杂多样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质,要求企业必须营造出有利于企业理念和价值观形成的制度和文化环境,并约束、规范、整合人的行为。

“修路”理论与制度建设

著名管理咨询专家刘光起先生说:“管理就是管出道理,道理就是规则规范。”这里所讲的规则规范,指的就是管理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思想,也阐释了规章制度的基础性作用。

约翰和亨利到一家公司联系业务。这家公司的办公室在一幢豪华写字楼里,落地的玻璃门窗,显得非常气派。可是,由于玻璃过于透明,许多来访的客人因不留意,头往往会撞在高大明亮的玻璃大门上。不到一刻钟,竟然有两位客人在同一个地方头撞在玻璃上。

亨利忍不住笑了,对约翰说:“这些人也真是的,走起路来,这么大的玻璃居然看不见,眼睛长到哪里去了?”

约翰并不赞同亨利的说法,他说:“真正愚蠢的不是撞玻璃门的客人,而是设计者。如果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地方犯错误,那就证明这个地方确实存在缺陷。应该考虑怎么修正缺陷,而不是嘲笑那些犯错误的人。”

于是亨利向该家公司的经理提了意见,在这扇门上贴上一根横标志线,从此再没有来访客人撞到玻璃门了。

这个故事涉及的是“修路”理论,即当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两次以上同样的差错,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地方出现同一差错,那一定不是人有问题,而是这条让他们出差错的“路”有问题。此时,人作为问题的领导,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管人——要求他不要重犯错误,而是修“路”。

管理进步最快的方法之一就是:每次完善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每个人每一次都能因不断地修“路”而进步一点点。这里所讲的“路”就是制度和规范,“修路”就是指制度建设。

“修路”理论告诉我们,管理工作最重要的不是直接去管人,而是去制定让人各行其职的制度——修筑让人各行其道的路。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三国演义》里有一个“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

为保护农民的利益,曹操传令三军:经过麦田时,不得践踏庄稼,否则一律斩首。这一天,曹操正带领军队征讨张绣,一只斑鸠突然飞过,曹操的坐骑受惊而蹿入麦田,踏坏一大片麦子。曹操要求行军主簿对自己进行军法处置,主簿十分为难。曹操却说:“我自己下达的禁令,现在自己违反了,如果不处罚,怎能服众?”当即抽出佩剑要自刎,左右随从急忙解救。这时谋士郭嘉急引《春秋》“法不加于尊”为其开脱。此时曹操说:“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但还是拿起剑割下自己一束头发,掷在地上对部下说:“割发权代首!”叫手下将头发传示三军。将士们看后,更加敬畏自己的统帅,没有出现不遵守命令的现象。

在制定和执行制度的时候要始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特别是在执行制度时要一视同仁,谁都必须遵守,尤其是企业的管理者必须率先贯彻执行。如果在制定和执行制度的时候,忽略了公平公正这项基本原则,那么企业的管理制度将成为一纸空文,成为粉饰自己的“花瓶”。

1.制度要全面细致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要保证企业在制度执行上的公正性与严格性。但是,如果制度本身制定得过于严格、苛刻,不近人情,在执行中往往就会暴露出很多问题,并严重影响员工的士气和工作积极性。因此,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心理承受力,使制度本身保持适度的弹性。这是人本管理中最关键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体现出制度中的人性化关怀?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是严格而不是苛刻。如今已不仅仅是策略的时代,也是策略执行的时代。我们希望通过发掘执行力的基因,帮助这些管理者认识问题产生的根源,形成一种正确的管理思维方式。

2.制度需要保证执行

制度建立后,关键在于执行。被严格执行的制度才有生命力。但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人只看到了规章制度对自身的约束性,而没有看到规章制度对员工的保护性。他们利用种种手段,想方设法去逃避制度,或者根本视制度为无物,我行我素。更为严重的是,在违反制度的同时,因为违纪者的职位,或者与其他相关人员的关系,使得违纪的行为不仅难以制止,而且难以得到应有的处罚。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企业内不允许有不受制度约束的特殊人、关系人。如要在企业内超越工作关系,超越规章制度办事,只能让其选择离开。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企业的管理者有很好的悟性,一些好的规章制度制定得非常科学严密,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像是一拳打在棉花上,不能落地生根。执行力不是一个表象问题,要达到“提高执行力”的目标,我们首先要找出执行体系中的关键要素——那些起到特别作用的要素,其次要制定相应的法则,这样才能保证执行力的健康发展。

3.导入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繁忙的企业日常运营中,公司管理者往往无法从具体事务中脱身而出,缺乏全局观念,考虑问题都是从自身位置出发,容易就事论事,而无法跳出问题来看问题。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最好的制度早就隐藏在他们的工作中,创造竞争,就是创造财富。因此,站在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时就会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复杂。就像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一样,竞争机制的导入必将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平等。

4.有责任一同分担

作为管理者,对平等的理解理应比别人更深刻一些,因为从来都是只有妄自尊大的李自成,没有高傲的蔷薇花。

当员工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问题常常很难得到解决。要打破这种僵局,就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只有如此,才能解决不同层级间的冲突。在解决内部矛盾时,所应奉行的原则只有一条:平等地对待各方,仔细地权衡各方的利益,并与当事各方一起寻找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当责任随同分工分给了企业中的每个人时,每个人都要开始他的责任之旅。有责任一起分担,不光是员工,更是中层主管甚至高层主管都应该认识到的问题。谁出了问题就找谁,对于管理者自己也一样。

这样一种认识值得关注:企业执行力差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员工不能正确执行公司的制度,一方面是因为员工缺乏正确的意识,另一方面则是员工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因此,管理者总是希望让员工接受大量的培训,通过培训来改变认识、提高专业技能,从而强化执行力。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他们将注意的焦点过于集中在员工身上,采用的也是“治标不治本”的手段。这样问题的出现,与管理者自身的态度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谁出了问题就找谁,这是人人平等原则的精要。

对企业来说,一套完备的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制度建立后的执行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更多地去维护、去完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谁都懂,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将其落实到自己的行为当中!执行一次两次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执行。“把简单的事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坚持做好就是不平凡。”因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一个成功的梦想。

制度是一种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对于企业来讲,制度其实就是告诉员工正确做事的方法。因此,制度的第一属性就是全体成员的“共同遵守”。只有有了共同遵守,制度才在现实上有了意义。制度的落实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协同合作和共同努力。

曾经有个工厂经营不下去了,被一家外企收购。此时工厂的员工们既有一种求生的渴望,又有一种对前途的担心:一方面员工害怕企业裁员,自己要面对下岗的困境;另一方面,员工希望新的老板能使企业起死回生,让大家能够获得工作和生活的稳定。新上任的老板并没有进行什么新的改革,只是找出原厂制定的规章制度,让所有员工学习并且切实落实。几个月过去了,工厂开始扭亏,一年过后开始赢利。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没有大家的合作与协同,制度只是一纸空文,无法得到很好的落实;只有大家一起努力,一起遵守,制度才有意义,团队和企业才能获得发展。

曾挽救过世界著名企业IBM的经理人郭士纳在谈管理经验时曾讲过一句话,“员工只做你要检查的事情,而不做你期望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团队领导要带头落实制度。

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必须从我做起。德国作家歌德曾经说过:“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能手,只有法律才能给我们自由。”在作为企业之法的各项规章制度面前,每一名管理者必须审视自己手中的权力,每一名员工必须比照自己的言行,每一名操作者必须检讨自己的每一次操作流程。

制度贵在落实,而落实则离不开团队成员的精诚合作。

制度的惯性

惯性指的是企业具有保持自身发展范式稳定的内在要求,是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表明企业对变革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变革的发生有惰性特征。由于它的存在,企业的发展遵循这样一种规律,即在感受不到压力、威胁、危机或挫折等“外部力量”时,保持原有的发展路径与运行模式不变。

戴尔从小就思考:为什么不尽可能地省掉一些看起来是天经地义的中间环节,直接一步到位?这并不是痴人说梦,凭借着这个念头再加上自身的奋斗,戴尔在年仅18岁时就创造了神话般的电脑直销奇迹,并创立了一种划时代的经营模式!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管理环节——它们只是由于惯性作祟才持续存在,并非不可缺少。如果细细推敲,省掉一些环节,机关、企业照旧运转得有条不紊。

一位年轻有为的炮兵军官上任伊始,到下属部队视察操练情况。他在几个部队发现了相同的情况:在操练中,总有一名士兵自始至终地站在大炮的炮管下面,纹丝不动。军官不解,究其原因,回答: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要求的。军官回去后反复查阅军事文献,终于发现,长期以来,炮兵的操练条例仍遵循非机械化时代的规则。站在炮管下士兵的任务是负责拉住马的缰绳(在那个时代,大炮是由马车运载到前线的),便于在大炮发射后调整由于后坐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所需要的时间。现在大炮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很高,已经不再需要这样一个角色了,但操练条例没有及时地调整,因此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军官的发现使他本人获得了国防部的嘉奖。

当一个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就会导致工作流程和方法随之而变,岗位设置与工作思路就应该跟上,否则“不拉马的士兵”就会层出不穷,从而使组织走向瘫痪。

合格的管理者必须能将所管员工的本职工作、责任及考核范围界定清楚。“能者多劳”的本质就是懒人对能人的剥削。

制度是让人遵守的

《韩非子》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赵国有个叫董阏于的人新到一地为官。当官的走马上任,都是先对管辖区域做个视察。

有一天,他走在石邑山中发现一个数百米深的山涧,站立其边,它的陡峭程度令人头昏腿软,不敢下望。于是他问当地乡民:“可曾有人下去过?”乡民答:“没有。”又问:“莽夫、傻子、疯子可有人下去过?”乡民答:“没有。”又问:“牛、马、猪、狗可下去过?”乡民答:“没有。”

这位新官顿悟一理:依法治理,就是要让法谁见谁怕。则法可行矣!

“制度法规要让人怕,政策讲话要让人爱”,这两句话是管理上的要律,道理很简单,制度法规是让人遵守的,而政策讲话是要引导和指导方向、让人相信的。

下面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的一个真实故事。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美国空军,为了降落伞的安全性问题与降落伞制造商发生了一起纠纷。当时降落伞的安全性能不够,合格率较低。厂商采取了种种措施,使合格率提升到99.9,但军方要求产品的合格率必须达到100。厂商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他们一再强调,任何产品都不可能达到100合格率,除非奇迹出现。99.9的合格率已经相当优秀了,没有必要再改进。

99.9的合格率乍看很不错,但对于军方来说,这就意味着每一千个伞兵中,会有一个人的降落伞不合格,他就可能因此在跳伞中送命。后来军方改变了检查产品质量的方法,决定从厂商上周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让厂商负责人装备上身后,亲自从飞机上跳下。这个方法实施后,奇迹出现了:不合格率立刻变成了零。

原本认为不可能的事,但制度一改,奇迹就发生了。关心自己的利益是人的本性,怎样让制度顺应这种本性,以此激发人的工作热情,是制度设计者需要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