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胜在制度赢在执行
2630700000012

第12章 制度不能写在墙上,要从墙上“走”下来(2)

检查与考核是管理员工的一对孪生兄弟,只查不核,检查缺乏力度;只核不查,考核便失去行使依据。强有力的查、核是推进各项制度落实的锐利武器。不检查、不督促,就难以保证制度有效的执行。因此,跟踪检查应该成为管理者一项日常性的工作内容之一。

查、核是一道强力“防火墙”, 查、核的过程既是落实制度的过程,也是揭露问题和修正错误的过程。对于检查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能当场纠正的绝不留到日后去处理;如系复杂问题不能当场解决的,应立即汇报至有关部门抓紧处理。世界零售巨商沃尔玛有一个著名的商业原则,那就是“日落原则”,即要求沃尔玛的所有员工,当天的事情必须在当天完成,也就是要在日落以前结束当天应干的事情,做到日清日结,绝不拖延。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检查工作,如果把检查工作作为日常性工作的话,暴露出来的问题就不应拖延到第二天。蚁穴也能毁堤,世界上许多本不该发生的故事就是这样发生的。

任何制度,没有了监控与考核,都会不了了之,这是人类的惰性使然,因为懒惰是人的天性。但是事业和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克服惰性,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加强监控,同时配以公正的考核,并且运用好奖惩机制进行导向。无论是谁违反规定,都要严格按地照规定进行行政的、经济的处罚,绝不能视对象不同而不同对待,甚至是姑息迁就。否则,因违背规则没有得到惩罚,即违背规则的机会成本很低,潜在收益可能很大,则大家就没有积极性去执行规则,反而有积极性去违背规则。规则一旦被破坏,哪怕只有一次,就失去了作用。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坚持原则、常抓不懈,做到严制度、严要求,守者奖、违者罚,养成按章办事的优良作风,营造尊崇制度的良好氛围。

加强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在苟陂县一带修建了一条南北水渠。这条水渠又宽又长,足以灌溉沿渠的万顷农田,可是一到天旱的时候,沿堤的农民就在渠水退去的堤岸边种植庄稼,有的甚至还把农作物种到了堤中央。等到雨水一多,渠水上进,这些农民为了保住庄稼和渠田,便偷偷地在堤坝上挖开口子放水。这样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一条辛苦挖成的水渠,被弄得遍体鳞伤,面目全非,因决口而经常发生水灾,变水利为水害了。

面对这种情形,历代苟陂县的行政官员都无可奈何。每当渠水暴涨成灾时,便调动军队去修筑堤坝,堵塞涵洞。后来宋代李若谷出任知县时,也碰到了决堤修堤这个头疼的问题,他便贴出告示说:“今后凡是水渠决口,不再调动军队修堤,只抽调沿渠的百姓,让他们自己把决口的堤坝修好。”告示贴出以后,再也没有人偷偷地去决堤放水了。

故事虽小,但背后的寓意却值得我们深思。如果在推行一项制度之前领导者就把这当中的利害关系对执行者讲清楚,他们也许就不会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做出损害企业利益的事情了。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领导者只管埋头制定制度,制度下发之后就不闻不问了,不学习、不贯彻、不领会,这就失去了执行制度的基础。

制度制定出来,并不是发布完之后就万事大吉了。执行者对制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是关系到制度执行与否、执行好坏的关键。

我们知道,各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总会发生一定的衰减,如果在传递过程中不有效地增强信号,到终端时信号会衰减得很厉害,甚至失去了使用价值。而对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就起到了一个增强信息的作用,保证制度执行者对制度内容有充分的理解。

企业的各种制度应该通过适当的、正式的和顺畅的信息渠道发布。在发布制度时,制度制定者应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所说的,他们能够听得见吗?能够听得全面吗?能够“原汁原味”地理解,并将其记住吗?对于架构复杂、层级众多的大型企业集团,信息链条长,信息传播的失真度高,则尤其应该注重制度的传播管理工作。

应该充分利用多种信息传播工具,特别注意信息渠道的可选择性,以避免过多无关信息而使接受对象产生选择疲劳。使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制度公布和管理的信息平台,并建立制度学习的责任矩阵关系,是比较可行的方式之一。建立信息读取的责任机制,如接收签名、阅读登记等,也有利于制度信息的有效传达。

更重要的一点是,制度不但要传达到位,而且要促使管理对象理解到位,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的培训职能。要给员工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更多地接触到制度化管理的内容。只有向制度执行者提供及时的学习机会和咨询支持,才能促使其全面理解制度要求,扫清认知障碍,从而各种规章则潜移默化地进入他们的主观意识。

另外,还应建立定期的制度“应知应会”考核,强化制度执行者对制度内容的记忆,有助于其在日后工作中具体执行。这也是一件常抓不懈的工作。

总之,对制度的宣传与教育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领会与理解的过程。制度宣传与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制度的执行效果。我们对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形成制度化、长期化和专业化,宣传贯彻到制度所涉及的各个部门和员工,并且让这样的学习和教育成为一种常态。通过宣传教育工作,使员工充分认识企业制度化管理的重要性,强化全体员工的制度观念和制度管理意识,改善企业推行制度化管理的环境,使广大干部、员工从被动执行变成主动自觉执行,达到从内心深处树立起规则的权威的目的,使企业逐步走向制度化管理。

让制度活起来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很多管理者都希望企业的制度能从墙上“走”下来,走进员工们的心里,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从而因为选择和执行正确的路径而形成好的路径依赖。然而在现实工作中,结果往往不是那样好。员工们阳奉阴违,如能少做就不多做,尽可能地不承担责任,钻制度的空子等行为,让管理者们很苦恼。

四川有一家著名的制药企业,曾经花了几十万元请专家、教授制定了一本非常详细的《企业文化制度大全》。该制度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其中一位教授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意,并在大学课堂上将其作为案例讲解,听课的企业家们都很羡慕,教授讲到得意之处,请这个企业的一位高管将他提炼的概括企业文化的一句话经典复述一下,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这句不足10个字的经典之语,却没有被这位高管说完整,教授也很尴尬;课后,这位高管向同学们解释,企业并没有组织大家进行培训学习,更谈不到落实了。

一位教授在大学里为企业家讲课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A企业,早上8∶30员工着公司统一正装,打卡上班;该企业全体员工有一周一次的升国旗活动,一季一次的评选合理化建议活动,一年一次的集体旅游活动,两年一次的员工体检活动。B企业,早上9∶00上班,着装随意,可将工作带回去做,不计下班时间。C企业,不计上班时间,不过要与公司先预约,公司上班时间还提供点心、水果等。问A、B、C三个企业中制度管理最好的是哪一个。

大多数企业家都选择了A企业。而教授的答案是:A企业是中国一家曾经很著名的民营企业,但仅存活了9年;B企业是微软;C企业是谷歌。

这样的结果让企业家们很纳闷,A是制度最好的企业,为什么会很快被淘汰了?教授解释说,现在的一些民营企业,也将制度制定得细致到了规范员工的具体动作的地步,把员工当成了做事的工具,天长日久,员工形成了对这一环节的路径依赖,按照工作流程做好本职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设计和创新是管理者和专家们的事。

“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具有极强的制约作用,并且是影响企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路径选择正确,制度变迁就会沿着预定的方向推进和发展,并能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从事企业效益最大化的活动,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促进企业的经济增长和健康发展。

制度有威信,执行更到位

打造团队个人能力绝不等于团队价值,但一定是团队的关键价值。团队价值除了能力的塑造,还有思想的塑造;领导能力塑造;制度执行与掌握原则的塑造;管理模式与执行机制的塑造;文化环境的塑造等。凝聚力是将团队各种能力完美而有效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不要把你的团队变成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