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姓氏大探源
2630000000008

第8章 赵--以邑为姓,《百家姓》中排第一

赵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3%。

赵姓大探源

翻开百家姓,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赵钱孙李这四大姓,《百家姓》为什么会拿"赵"姓来开头呢?

据说,这是由于《百家姓》是在宋朝所编,而宋朝的皇帝姓赵,当时正是赵家的天下,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顺理成章地就拿"赵"来作为众姓之首了。

据史料记载,最初以赵为姓的人是颛顼帝的子孙造父,他以善于驾驭闻名,周穆王的时候,得到了赵城这个地方为封地,就以封地的名称作为自己家族之姓,而世代相传下来。当时的赵城,现在的位置大致是在山西省赵城县西南。

赵姓从一开始便十分显赫,在春秋时代,自从赵衰辅佐晋文公完成霸业,赵氏子孙就世代为晋国的大夫,权倾当朝。

到了春秋末期,也就是周威烈王的时候,赵家的权势更大,进一步与同为大夫的韩家和魏家瓜分了晋国,而分别自立为一个诸侯,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三家分晋"。

后来,赵国的国势越来越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其都城设在晋阳,也就是现在山西省太原县的北面。由此可见,现在所有姓赵的人,最早都是山西人,后来才逐渐移居他处,"五百年前是一家",以姓赵的人来说,如果像这样认真的推溯,又岂止是500年?

繁衍之迹

西周时,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开始繁衍壮大,在三家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秦始皇灭赵后,把赵王之后迁往甘肃天水,赵王迁被流放到今湖北房县。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赵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扩大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子龙入蜀为将。北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南宋初,康王赵构南迁杭州定都,有赵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苏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饶。南宋被灭,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赵姓的播迁。明末,有赵姓不惜冒险远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构成多种多样,聚居地为东南亚和美国。如瑶族中的赵姓在缅甸、老挝、越南和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都有分布;壮族中的赵姓散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

赵姓名人

1.推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40~前295年),名雍,三家分晋后赵国的第六代国君,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长期与当时称为"三胡"的北方游牧民族作战中,他发现窄袖短衣的胡人服装及其骑射技术对军事作战极为有利,于是亲身示范,力除众议,全面推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政策,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支骑兵,进而取得"平三胡"、"灭中山"的胜利。

赵武灵王所处的时代,兼并剧烈、战争频繁。新兴封建力量正在崛起。赵武灵王提出"利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即判断一个国家政令的好坏,要以是否"利民厚国"为标准;判断一个大臣的功过,要以是否"补民益主"为准则,"补民益主"是做大臣的本分。赵武灵王认为"胡服骑射"的政策"利国""补民""益主",从而积极统一认识使胡服令得以贯彻下去。

赵武灵王的社会政治思想,反映了地主阶级上升时期积极有为、改革进取的时代要求,对于发展生产和巩固政权,都起着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

2."一身是胆"的猛将赵云

赵云(?~公元229年)三国时蜀国将领,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战著称,初从公孙瓒,后来归顺刘备。公元208年,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逃。赵云身抱刘备弱子刘禅,奋力救出甘夫人,这时他已是伤痕累累,但却奋力杀出重围,见到刘备时,刘备把婴儿扔在地上,说"为一孺子,险折我一员大将!"刘备念其功,封为牙门将军。不久,他又随刘备夺取成都,平定益州,历任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为博昌亭侯。建兴五年(公元227年),随诸葛亮驻汉中。第二年,随军取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寡不敌众,退回汉中,一年后病死。他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誉为"一身是胆"的将军。

3.北宋开国之君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是北宋王朝的创立者。他祖籍河北涿州,属涿郡赵氏后裔,是一位文韬武略兼而有之的有道明君。

北宋建立后,在一次宴会结束后,赵匡胤特地留下掌握禁兵的石守信和一些实力派将领。对他们说:"身为天子在众人眼中是何等风光,有多少人日夜惦记着这个宝座,朕一念及此,食不甘味,睡不安寝啊!"石守信等心领神会,连忙跪下请罪。太祖又说:"你们为何不解除兵权?回乡多买些土地,为子孙留下万世的基业。"石守信等清楚赵匡胤害怕他们篡权,假若不把兵权交出,自己一定不会有好下场。因此第二天,众将领个个都借故称病,请求辞官。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强化了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