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姓氏大探源
2630000000073

第73章 孔--黄帝后裔,源流清楚

孔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9%。

孔姓大探源

孔姓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他们的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帝喾高辛氏。帝喾是黄帝的孙子,曾经继黄帝及其父少昊之后,领导中华民族七十年,因此孔姓的人,当然也是黄帝的后裔。

孔姓是出自殷商的子姓,而殷商的开国之君殷汤,则是帝喾的次妃所生的儿子契的后代,殷汤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是吞乙卵而生,就取字为乙,传了若干期,到了春秋时代,在宋国的孔父嘉,为华督所杀,他的儿子就跑到鲁国避难,并且在鲁国定居,所以孔子才会是鲁国人。

通过对史料记载的分析,可以看出殷汤的后代以孔为姓,是始自孔父嘉。孔父嘉是春秋时代宋国的人,所以孔氏之得姓,应该也已经有了三千年的悠长历史。

孔子是孔父嘉的六世孙。据考证,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祖父是伯夏,伯夏则是防叔之子。由此可见,孔父嘉不但是孔姓的创造人,而且的确是2000多年来举世同钦的至圣先师孔子的六世祖。

孔子以下的孔氏家谱,历两千余年如一日,把每一代子孙都记载得原原本本。因此,孔子的历代子孙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各种史书上的记载也未曾间断过,而且交代得清清楚楚。

像这样,能够把孔氏的世系追溯得分毫不差,岂不是孔姓的人比别姓的人幸运而又足以自豪自傲的地方!孔,的的确确是一个尊荣无比的汉族姓氏。

繁衍之迹

孔姓最初的发源地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后因避战祸而逃到鲁国,此为孔姓家族的第一次东迁。这次迁徙,使鲁地逐步成为后世孔氏繁衍之中心。进入秦朝,孔姓在鲁地已成为一大望族,并不断向四周邻近省份迁徙繁衍。两汉之际,孔姓族人除有部分居鲁地祀奉孔子香火外,还有部分入仕,成为当朝高官,地位显赫一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连年战乱,孔姓族人又一次大规模南徙,进入浙江、安徽等地。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士族壮大,孔姓繁盛,郡望与名人大量涌现,家族播迁也愈加广泛,逐渐分居于江苏、浙江、江西等江南各地。元、明两代,孔姓族人又广播于江夏(今属湖北)、临川(今属江西)、江宁(今南京市)、池州(今属安徽)等地,且陆续向四周徙居繁衍。至明末清初之际,又入迁福建、广东、贵州、云南一带。清朝以后,孔姓子孙已遍布全国各地,还远播海外,使孔姓成为我国诸多家族中一个著名的大宗族。当今孔姓族人分布很广,以山东、江苏、吉林多此姓,上述三省孔姓约占全国汉族孔姓人口的73%,而孔姓"圣地"山东独占60%。国外孔姓则以南韩居首。

孔姓名人

1.大圣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早年时即丧父,家境贫寒。

孔子"三十而立",这时他开始收徒讲学,如颜路、曾点、子路、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来学习,可见孔子办学已闻名遐迩。

公元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从鲁国躲避到齐国。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然欣赏孔子的话,但却不能实行。

孔子在齐国不得志,只好又返回鲁国。"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阳货被逐之后,孔子才被重用,他先被任命为中都宰,这年孔子51岁。

孔子在鲁国任职,使齐国很恐惧,害怕鲁国强大之后会兼并自己,于是就赠送女乐给鲁定公和季桓子。季桓子接受了齐国赠送的女乐,以致三日不去听政。孔子的政治抱负眼看难以施展,就带着颜回、子路等十多名弟子离开了故乡鲁国。从此,孔子开始周游列国,这一走,竟是十四年之久的颠沛流离。这年孔子已经55岁了。他们先到了卫国,开始时受到卫灵公的礼遇,后来又受到监视,孔子担心获罪,就想到陈国去。路过匡地时,被围困了五天。解围后原来想过蒲至晋,但因为晋内乱而没有去,只得返回卫国。在那里,因为拜见南子夫人,引起许多的猜疑。后来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国至宋。宋国的司马桓魁想加害孔子。孔子只好微服过宋,经郑至陈,这年孔子60岁。此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被困于陈蔡之间。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当时孔子已68岁。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起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2.建安七子之首孔融

孔融(公元153~208年),字文举,鲁国(今曲阜)人,孔子二十代孙;东汉末期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曾任北海相,故后人又称孔北海。其父孔宙为汉泰山都尉。

孔融少时聪慧达理。4岁时他与兄长们一同吃梨,他总是拣小的,父亲问时他说;"我年龄最小,应当吃小的。"此后,"孔融让梨"的故事被传为美谈。

孔融13岁丧父,由于能极尽孝道常被人称赞。孔融入仕后,先任侍御使。因与同僚见解不同,托病回家。不久,他应朝廷所召做中军侯,很快又担升为虎贲中郎将。汉献帝建都许昌后,孔融做了"少府",因与丞相曹操谋划不一,时有顶撞,遂被以"败伦乱礼"之名治罪,全家被害。孔融文学造诣很深,尤以散文见长。魏文帝曹丕将他的作品同西汉辞赋大家杨雄和东汉史学家班固并列。

3.《桃花扇》作者孔尚任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清代著名戏剧作家。

孔尚任是孔子六十四代孙。他早年受封建家族的传统教育,并曾应科举试。他爱好诗文,精通音律,学习的范围很广。

1685年,康熙皇帝南巡北归时到曲阜祭孔子,孔尚任因御前讲《论语》受到褒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一年后,因疏浚黄河海口,多次往来于南京扬州等地,所以与明朝遗老、南方名士结交,触发起对前朝兴亡的感慨,历经十年,创作出昆曲名剧《桃花扇》。

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再现南明兴亡始末,用儿女之情衬托国破家亡之痛,集中地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桃花扇》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造诣。文学史上有不少传奇通过男女主角的悲欢离合,串演一代兴亡的历史故事,但《桃花扇》的出现,却使这类创作达到新的艺术高度。剧中人物的构思与描写颇具匠心,剧中词曲清婉流畅,感情色彩极为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