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姓氏大探源
2630000000069

第69章 熊--以国为姓,源自芈姓

熊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2%。

熊姓大探源

熊姓起源主要有二:

一是以国号为姓。据史书记载,相传黄帝姓公孙,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市),故号轩辕氏。又由于其建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市),所以又称之为有熊氏。其后人有以国名为姓的,称熊氏。

二是起源于芈姓。商代末年有位贤者名叫鬻熊,相传是季连的后裔。他很有学问,曾做过周文王的老师,着有《鬻子》一书。他的后代以他的名为氏,称熊氏。后来周成王时追封先王的功臣,遂封鬻熊的孙子熊绎于楚地,成为楚国的开国之君。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楚王的后人遂以熊为姓。

繁衍之迹

熊姓发源于古时的楚国,即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自然这一地区也成了熊姓首先繁衍的主要地区。秦汉之际,熊姓仍旧以上述地方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但亦有少数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魏晋南北朝时,熊姓已迁入我国江南广大地区,经过长时间的繁衍发展,逐渐在湖北之江陵、江西之南昌繁衍壮大起来。唐宋年间,熊姓后人陆续向江苏、浙江地区迁移,而南昌与江陵两地的熊姓依旧长盛不衰,人才辈出,族大人众,而宋初移居福建建安(今建瓯县)等地的熊姓,也逐渐成为望族,后世出了不少名人学子。明初洪武年间,熊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陕西等省。明代以后,熊姓子孙陆续向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海南各处迁徙,并有融入苗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者。到清朝,熊姓已散居全国各地,亦有闽粤之熊姓渡海赴台,进而迁居海外,侨居新加坡等国者。如今,熊姓分布以湖北、江西、四川、湖南等省为多,上述四省之熊姓约占全国汉族熊姓人口的66%。

熊姓名人

1.一代名将熊廷弼

熊廷弼(1569~1625年),明朝军事谋略家、名将,字飞百,江夏(今武汉武昌)人。他有胆略,知兵法,善用奇计。

熊廷弼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中进士,授保定推官,进工部主事,后改任御史;万历三十六年,巡按辽东,针对辽土多旷,上言实行军屯,推行诸边;继奏防边以守为上,增兵制械,缮垣建堡,防备正在崛起的后金军;在辽东数年,使辽东军势复振;历年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中明军大败,明廷以熊廷弼熟悉辽东边事,升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取代杨镐经略辽东;赴任前闻开原(今属辽宁)失守,请朝廷速遣将士,备粮饷,修器械,巩固辽东防线;出山海关,又闻铁岭复失,沈阳、辽阳诸城军心不稳,遂昼夜兼程赴辽东,严明军纪,诛斩逃将,劾罢拥兵不救的总兵李如桢;安抚逃民,督将士造战车,治火器,浚濠缮城,严行军令,经数月整治,军心民心始固;又奏守御策,建议集兵18万分守代阳(今本溪东南)、清河、抚顺诸要地,挑选精悍者乘隙更番袭扰,疲惫后金军,然后相机进剿;次年,遭廷臣诬陷去职。天启元年(1621年),明军在沈辽之战中大败,辽东告急,被召入朝献三方布置策:在广宁(今北镇)厚集步骑,牵制后金主力;天津、登州(今属山东)、莱州各置舟师,乘虚入辽南,迫其内顾;东联朝鲜(今朝鲜、韩国),以壮声势;山海关设经略,节制三方。旋升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再次经略辽东军务,坐镇山海关。熊廷弼主张先固守、后进战,与握有重兵、力主进战的广宁巡抚王化贞不协,受其掣肘,三方布置策难以施行,致辽西重镇广宁等40余城堡失守,被革职入狱,在狱中还与新任关外监军袁崇焕共商守辽大计,五年八月遭冤杀。崇祯年间昭雪,谥襄愍。

2.为官刚正的熊赐履

熊赐履,字敬修,湖北孝感人,顺治年间中进士,以刚直不阿、直言陈事出名。

清康熙初年,鳌拜辅佐康熙,擅作威福,专权跋扈。熊赐履不像有些人那样趋炎附势,助纣为虐,而是敢于向皇帝进谏,要求惩办腐败,矛头直指鳌拜。他上书要求皇帝治贪倡廉,慎重地选择辅弼大臣,不要受奸佞小人蒙蔽。要求皇帝不耽声色,读圣贤之书,修养德行,特别指出汉族官员在朝中不应过于迁就满族官员,要朝夕献策进谏。此疏一上,鳌拜大怒,欲治熊赐履以妄言之罪,幸亏有皇帝保护才幸免于罪,后官至刑部尚书。

熊赐履曾主持经筵大典,为康熙讲解儒家经典、为王之道。他曾负责编修《太宗圣修》、《孝经衍义》、《明史》等官书,有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