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姓氏大探源
2630000000058

第58章 汪--防风氏后裔,历史悠久

汪姓是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七位的大姓,拥有人口五百三十多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8%。

汪姓大探源

汪姓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氏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史。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干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第六子后裔皆姓汪。

繁衍之迹

汪姓发祥地应在山东、安徽歙县和浙江武康等地。发源于浙江武康的汪姓,历来播迁的幅度和范围都不是很大,他们播迁的路线,大致是先江苏,后至江西和安徽。另两支汪姓在我国早期历史上,成为汪姓在南方和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带,其中在北方的山西境内形成一大望族。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足奇与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其死于国事,以成人之礼安葬,这是见于史册最早的汪姓人物。大约在东汉献帝年间,有会稽(今浙江绍兴)令汪文和举家迁居新安,后发展成为新安旺族,南朝时有汪姓一支从新安迁安徽歙县,隋初有一支迁河北河间。唐初,有汪姓将佐自光州固始随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当地,这说明在唐代以前中原已有汪姓聚居点。盛唐时,歙县的汪姓族大支繁,已经有了"十姓九汪"的现象,唐代以后的江西、贵州、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汪姓,大多是从安徽迁徙过去的。两宋时,汪姓继往开来之昌盛,并已成为全国大姓之一,尤其称盛于黟(今安徽黟县)、歙(今安徽歙县)、婺源(今属江西)等地。元末明初,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先是驱逐鞑虏,再后为争夺皇权互相攻讦,使中原、华东、中南各地人口锐减,当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决定移民以使荒芜之地再现生机,汪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的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河北、天津、东北等地。自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姓陆续有人移民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如今,汪姓分布很广,但尤以安徽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44%,其次为湖北、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上述六省的汪姓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72%。

汪姓名人

"扬州八怪"之一汪士慎

汪士慎(1686~1759年)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天都寄客、甘泉山人、晚春老人等,清休宁人,寄居扬州,为"扬州八怪"之一。

汪士慎自幼勤奋好学,能诗善画,兼精书法、篆刻;性格孤傲,作画不守成规,构思新颖,气魄豪放,笔力刚劲,格调韵致非同凡响,具有"倔强不驯不气";工画花卉,尤擅梅竹。

暮年,王士慎双目先后失明,但仍悉心钻研不辍,为人作书画,其妙绝灵秀胜于未盲时,世人视为胜宝;平生穷愁潦倒,寄情书画,嗜茶成癖;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病卒。

王士慎存世作品甚多,主要有《行书群花诗》10开册、《行书诗翰》13开册、《梅花》8开册、《梅花图》12开册、《梅花》卷、《江路野梅图》、《空裹疏香图》轴、《兰竹石图》轴等。着有《巢林诗集》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