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姓氏大探源
2630000000035

第35章 邓--渊流各异

邓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4%。

邓姓大探源

关于邓姓的渊流历来有四种说法:

(1)出自炎帝:据《江苏无锡邓氏谱》载,邓氏为炎帝之后,赐姓曰姜,周时封侯于邓(今河南省邓州市)。其子孙以国为姓。

(2)出自黄帝:朱熹在《序江西武阳邓氏谱》中说,邓氏出自黄帝曾孙高辛,高辛生后稷,嗣传至吾离,被封于邓。吾离是邓国第一位君主,他的祖先在商代姓曼,殷高宗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赐姓曼,曼季的后代就将国名和地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

(3)出自子姓:该说认为,曼季出自黄帝第二十五子帝喾,帝喾次妃有娥氏感元鸟之卵而生契,契为唐虞司徒,封于商,赐姓子。契传11世至商朝开国君主成汤,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极大地扩展了商朝的版图,占领了当今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并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许多小侯国。武丁把叔父曼季分封在邓,传至吾离时,便以国名为姓。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源于契的系统,所以说出自子姓。

(4)出自李姓:这部分邓性是南唐王室的后代。南唐后主李煜封第八个儿子为邓王,南唐亡国后,邓王为避难而改姓为邓,其后人也改姓为邓。

繁衍之迹

邓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而播迁入闽、粤则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汉代中期,邓况自楚迁居南阳新野。至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宋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广西等地。明末,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今天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邓姓名人

1.三国名将邓艾

邓艾(公元197~264年),字士载,三国时曹魏名将。邓艾多年在西北前线防备蜀汉姜维;后来作为灭蜀的主要军事指挥之一,他偷渡阴平,迫使蜀汉投降,建立奇功。

邓艾早年丧父,家境贫寒,还有口吃的毛病;但他胸怀大志,每见高山大泽,就揣摩规划如何营建布置军营。

公元263年,曹魏大将军司马昭策划大举伐蜀,命征西将军邓艾率三万余人纠缠住屯田汉中的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余人断其归路,钟会统十余万众进攻汉中,廷尉卫瓘监军。钟会攻破汉中,姜维退守剑阁,相持不下。十月,邓艾挑选精锐,从阴平小路无人之地隐蔽前进。山高谷深,粮食将尽,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66岁的邓艾用毛毡裹住自己,翻滚着下山,于是将士们也都攀缘山崖树木,鱼贯而进。奇兵出现在江油,蜀汉守将马邈投降。邓艾率军迅速攻破绵竹,蜀汉卫将军诸葛瞻战死。不久,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2.甲午军魂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年),近代著名海军将领,祖籍广东番禺,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在1894年9月17日海战中捐躯报国。

邓世昌及其将士壮烈殉国后,举国上下一片悲愤,威海百姓自发出海打捞英雄们的尸体,当地流传着"通商卖国李鸿章,战死沙场邓世昌"的歌谣。

海战失利,朝廷震动。光绪皇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鸿章也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重的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抚恤。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