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姓氏大探源
2630000000015

第15章 朱--朱、曹同祖,以国为姓

朱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25%。

朱姓大探源

根据史料记载,朱姓是颛顼帝的后代,朱姓的最早始祖是颛顼帝后代曹挟,在3000年前周武王的时候被封于"邾"这个地方。最初,附庸于鲁国,春秋时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

邾国后来被楚国所灭,曹挟的子孙就把"邾"字中的"邑"旁去掉单单留下左边的朱字,以朱为姓,以记住亡国之辱。

在历史上,朱姓的杰出人物,最早见诸于《史记》的朱亥。朱亥是战国时的魏国人,据说,他力大无穷,勇气过人,曾经凭着一只40斤重的铁锥,挽救了情势危急的赵国。

到了六百年前的元末,一名靠乞讨为生的穷和尚朱元璋,赶走蒙古人,建立明朝,把朱姓带上巅峰。

繁衍之迹

朱姓发源于今山东境内。先秦时期,朱姓族人主要生活在北方的中原地区,但发展缓慢,人少势微。到了秦汉时期,由于地域的统一,朱姓得以较快发展,名人不断涌现,先后出现了朱氏三大家族。到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终于形成了朱姓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四大望族,即吴郡朱氏、沛国朱氏、南阳朱氏、平陵朱氏。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外族入侵,朱姓族人纷纷由原来的河南、山东等北方繁衍地迁徙南方。同时出现与少数民族融合情况,令朱姓更加得以繁衍,先后出现了河南朱姓望族,江南朱姓望族等等,使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朱姓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宋元时期,居于江南的朱姓在历史的发展上又出现了一个新高潮,并使浙江、河南、河北、安徽朱姓得以繁衍。到了明清时期,朱姓发展进入顶峰,朱姓在明时成为皇姓,族大势盛,在各地均出现名门望族。到清时,由于农民起义,外族入关,朱姓进入低谷,但因避难外迁反而广布于全国各地。朱姓在今日以江苏、浙江、广东、河南等省分布最多,上述四省朱姓约占全国汉族朱姓人口的44%。

朱姓名人

1.比肩孔孟的贤哲朱熹

朱熹(1130~1200年),字符晦,号晦庵,又号称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诗人、哲学家。

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中进士。但其人平生不喜为官,致于理学,著书立说。他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福建武夷山,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晚年卷入当时的政治斗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除,朱熹的地位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2.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出身贫苦,曾为游方僧。

后来,朱元璋加入郭子兴义军,郭子兴死后掌兵权,次年攻克集庆路(今南京),改名应天府。他采纳儒生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壮大实力,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朱元璋1368年即皇帝位,年号洪武,建都南京,定国号明;同年出师北上,攻克元大都,逐步统一全国。他在位时,废秦汉以来的丞相制,极力加强皇权;设五军都督府,创卫所制度;制订《大明律》,编撰《大诰》三篇,抑制豪强、整顿吏治;经济上取消元代部分苛政,减轻农民及工匠的人身依附关系;大规模兴修水利,鼓励垦荒,推行屯田,促进了明初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大兴文字狱,有滥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