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走出窑洞
26295500000130

第130章 满载而归

有志和志远赶着马车到了镇西侧的果园村,镇上的小河就从果园村的土地旁流过,这里的庄稼地有了河水的滋润也有了令人羡慕的收成,粮食金贵的今天,这里的人们却不用经受食不裹腹的尴尬。

“换红萝卜换粮食喽!”刚进村口穿着羊皮棉袄戴着小毡帽的有志停下了马车,敲两下锣喊两声,看看没人出来,继续敲锣向前走,志远牵着大白马挨着看家户的大门口。

一个女人推开大门伸出脑袋来:“换啥?”

“大嫂,换粮食换红萝卜红薯,啥都行”

“换粮食换红萝卜?”话音没落大门已经关上了。

“大嫂,俺是拿锅碗瓢盆换”有志赶紧大声喊。

“吱呀”穿着花棉袄的女人彻底开了半扇门走了出来。

“用锅碗瓢盆换?”女人好奇的看看车上。

“对,大嫂,俺用锅碗瓢盆换。”有志连忙把车上的锅和茶壶摆正了,再把装碗的筐子掀了筐盖,里面露出被碎麦秸一层一层隔开的碗,还有铁鏊子,擀面杖等等,志远见状也赶紧把车上的东西摊开来。

“哎呦,这可都是好东西奥,这小铝锅换红萝卜咋换呀?”女人看着一个半大铝锅爱不释手。

“大嫂,十四斤胡萝卜换一个半大铝锅,十斤胡萝卜换一个小铝锅。”有志随手拿起了一个小号的铝锅,太阳照在小铝锅上明晃晃的,白色的小铝锅显的煞是可爱。

女人过来又拿起了小铝锅,再看看半大铝锅,反反复复的看。

“换胡萝卜红薯换粮食嘞!”志远接过有志手里的锣边敲边吼。

“大兄弟,要搁以前一个半大铝锅别说十四斤了,就是二十四斤也有人换,可今年不一样了,大部分村里粮食不收,这粮食可比这些锅碗瓢盆金贵,十四斤太多了,十斤,顶多十斤。”女人放下小铝锅再反复看半大铝锅。

“大嫂,大家伙儿是缺粮食,可这铝锅和细瓷碗啥的,可是不好买呀!有钱都买不上。”有志看着搞价的女人一脸诚恳地说道。

随着志远的锣声吼声,两边的大门次第打开,冬天里闲在家里的老百姓们纷纷出来赶热闹,再一听是换粮食都纷纷围了过来。

“锅碗瓢盆换粮食?”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围了上来。

“大爷大娘大叔婶子大哥嫂子们,俺们不仅换粮食,还换鸡和猪,换鸡蛋,红萝卜红薯土豆,有啥换啥。”

“这锅,这细瓷碗,嗨呀,还有水壶,这可都是稀罕玩意儿呢”一个男人看着平常难以买到的稀罕玩意忍不住瞪大眼睛边看边说。

“是啊!这小铝锅真是稀罕呢,咋换呀?”一个穿偏襟棉袄的大娘忍不住问道。

“大娘,你相中哪个啦?”有志连忙问大娘。

“这铝壶和这铝锅,还有这细瓷碗,咋换呀?”大娘盯着够稀罕的铝锅铝茶壶和细瓷碗问道。

“等等,等等”第一个出来的女人赶紧挤到大娘的跟前,“婶子,咱都换咱得和他搞搞价不是?”边说边给老大娘使眼色,一旁的有志看在眼里笑在嘴上。

“是,就是,俺们都换那你就得实在点。”另一个女人也赶紧凑过来。

“俺这半大铝锅本来是十四斤换一个,铝茶壶本来是十八斤换一个,大嫂说到这份上了,咱都乡里乡亲的,这样俺给大伙儿各让出一斤来,咋样?”

“大兄弟,十斤一个半大铝锅,十四斤一个茶壶,咋样?大家伙儿说呢?”第一个开门的女人问问有志再问问大家伙。

“中,中”大伙儿纷纷响应。

志远一听搞到这份上,忍不住皱起了眉头,这对他来讲有些太亏了,更何况铝锅铝茶壶数量太有限了。

有志一时也傻了眼,这么紧俏的商品老百姓们可是难以买到的,这换的分量也确实够离谱的。

旁边的老大娘看见有志发愁的模样,“这样,后生,看你哥俩不是不得已也舍不得拿这么好的东西来换咱这地里的东西,要俺说大家伙儿也别叫俩后生难为,一样给人家加一斤,大家伙儿说行不?”

“差不多,后生,你倒是发话呀,要行俺就回家去地窖里装萝卜。”

“中,就按大娘说的来吧!”有志下了痛快话。

“那鏊子咋换?”

“这细瓷碗呢?”要换铝锅和铝茶壶的已经回去拿红萝卜红薯去了,等着换其它物件的都纷纷过来搞价。

“鏊子呢......”

“不行,再少点呗”又一轮搞价之后去拿小米的拿土豆的纷纷回去了。

“后生,你刚才说想换猪,鸡,俺家里三头猪呢,两头小猪已经快长成半大猪了,要合适了还给你?”

“行啊,大爷,你瞧咱这些东西,你想换啥?”

老大爷看看车上这也好,那也好,“看着哪个都是好东西,要不一样给俺来一两件?”

志远一听这话真是发了愁,他看看有志,有志再看看这些物件,想想出门前任杰交代他的话,“无论如何也换回去。”

“大爷,你先挑吧!两头半大猪,你觉着咋换合适?”

“后生,看着你哥俩都是好娃,这年头缺粮食你来换粮食换萝卜的,咋想起换猪来了?”老人好生奇怪地问道。

“大爷,不瞒你说,俺村现在猪啊鸡啊的都没几只了,这不是不能断种吗?想着先少养上点。”有志一如既往的诚恳。

老人以为自己听错了:“啥?都快没了?你们是哪个村的?”

“大爷,俺们是青石村的,在青石山那头,您知道藏兵山吗?就在那一带。”

“怪不得拿这么好的东西来换呢,后生,等大伙儿换完了你过来俺家,看,从这儿直直地往里走,见到戏台子,戏台子东边有棵大槐树,大槐树下的大门就是俺家大门,俺这就回去和老伴商量一下。”老人指着自己家的方向交代给有志。

“中,大爷,您先回。”

“嗯!”老人应声离去,旁边站着的帮双方定价的大娘听完也回自己家去了。

不一会儿,红萝卜红薯玉米小米都从家户里出来了,只是没有预想的数量多,过称,有的甚至是再砍价,铝锅鏊子,碗,茶壶,火柱,铁盐臼等等都到了乡亲们手里,乡亲们喜滋滋的拿着自己想要的物件回去了。

“来,装麻袋。”有志喊志远,哥俩把这些换回来的萝卜粮食等等分门别类装进麻袋,整整齐齐归置到车上,虽然每家拿来的东西不多,但家户多了,光红萝卜就收了三百多斤。

“还真是不来嘞!原先想着能收百十多斤,这下三百多斤,真不错。”有志看着车上即将变成人造肉的红萝卜高兴地说道。

“哥,这要搁平常,得多换多少呢?”志远心里可不满意。

“平常是平常,现在是现在,这可是饥荒年,志远,大伙儿能拿出来这么多已经不赖了。行嘞,去大爷家换猪。”哥俩赶着马车往戏台的方向去了。

“把猪换了?这才半大,俺舍不得。”老太太显然不同意。

“咱这老母猪一开春就又能配种,一会儿你见了那俩后生就知道了,怪实诚的俩娃,村里猪啊鸡啊都快绝种了,人家又不白要,拿着那些紧缺的铝锅呀,铝壶呀细瓷碗呀啥的换,我看成,老婆子,春天老母猪一配种,很快又是一窝小猪崽子,我都跟人家说了,一会儿就来。”

“这年头咱圈里有猪的就像地主,咱可不能上了人家的当。”

“一会儿你看着,不会上啥当,把心放进你那花袄里啊”老人哄老太太。

“大爷,在家吗?”有志在大槐树下拴好了白马来院门口喊了起来。

“来了,来了。”老人过来开大门。

“来,老婆子,快出来。”老人喊老太太。

拄着拐棍的老太太踩着一双小脚赶紧从屋里走出来。

“大娘”有志赶紧打招呼。

“哎!我瞅瞅。”

老太太看看车上剩下的为数不多的这些物件,“哎呀!真是好东西啊!”稀罕的拿起这个看看再拿起那个瞅瞅。

“俺那俩半大猪咋给俺们换呢?”老太太摩挲着稀罕的物件问有志。

有志看看身旁的大爷大娘,都是挺实在的人,“大爷,大娘,猪现在就是钱,值钱,就咱车上这些个物件,您二老看看咋合适咱就咋换。”

“俺那俩半大猪这养了也快仨月了,光粮食也喂了”老太太刚张口。

“老婆子,你就别啰嗦了,整天不就洗锅水抓把糠熬点猪食吗?咱那俩猪崽还没长上啥膘呢,咱也别耽误人家俩后生赶路,你快瞅瞅换啥合适,痛痛快快的换了就得了。”

“俺先瞅瞅还不行啊?”老太太扭头白了老头一眼。

“大爷,您一直这么喂猪的?”有志问大爷。

“可不,冬天这猪家家户户都这么喂,等春天了就喂野菜了,要不然还能咋喂?”老人不以为然的回答道。

“大爷,我教您个办法,不仅省粮食,这猪上膘它还快。”

“有这么好的事儿?”老人显然将信将疑。

有志笑笑,把任杰养猪的办法详详细细的告诉了老人,“啥?鸡屎?松针?秸秆?”老人像外国人听中文一样如听天书。

“能行吗?”老人又问道。

“大爷,您不妨试试,您试着要觉得好就教给咱乡亲们。”

老人仔细想了想,“你别说,别的鸡屎秸秆啥的俺不知道管啥用,这松针咱倒知道它还是好药材嘞!”

“松针是药材?”有志第一次听说。

“嗯!松针是药材,咱老以前就知道,要这么一想,你这养猪的方子咱倒真能试试。”

“嗯!”

“这个,这个,还有这个。”老太太几乎把剩余的物件都想拿走。

“这,大娘。”志远很是为难,转回头无奈的看看有志。

老大爷看看老伴,笑了笑:“老婆子,这些个物件可是花钱都难买上的,咱拿上咱那俩半头猪要去城里呀!顶多也就换俩铝茶壶和一个铝锅,哪儿能都要呢?”

“大爷,大娘,这样,这半大铝锅做饭快,拿一个,这小铝锅让您冲鸡蛋啥的方便的很也拿上,这鏊子炒菜瓢火柱铁盐臼一样拿一件,这细瓷碗跟您拿上仨。中不?”有志如数家珍一般给老两口挨着点。

“这可不行,后生,太多了,这铁盐臼火柱还有鏊子咱都有,就不要了。”

“咱那鏊子已经快透气了。”老太太舍不得那明晃晃摸着又挺厚实的铁鏊子。

“大娘,拿上,再给您拿个小铁锅。”

“不行,后生,不行。”

“大爷,您呀,已经是帮了俺村的大忙了,俺寻思着能换上俩小猪娃就不错了,您这都已经养了好几个月了,这是替俺们喂了好几个月的粮食呢,大爷,这些物件您和大娘就留下吧!”

“中吧!就这样吧!”老太太总算是开开心心的接受了。

“志远,给大娘送回去。”

“好嘞!”

“大爷,记着鸡粪要先发酵,秸秆要成粉。”有志不忘交代老大爷养猪养鸡的细节。

“嗯!记下了,猪要长膘快,俺就教给乡亲们。”

两只半大猪装筐子,说是半大猪,因为瘦的缘故,猪看起来并不大。把猪放好,告辞了大爷大娘兄弟俩按原路往回返。

快要走到村口的时候,刚才帮双方搞价的大娘在路边叫停了哥俩。

“大娘?您还想换啥吗?”

“娃呀!我有十几只母鸡公鸡呢。”

“您要换鸡蛋?”

大娘瞅了瞅有志,“鸡蛋,你们回去还得孵,没老母鸡咋孵啊?娃,俺给你逮几只新母**!这两天天冷下蛋少,一开春天一暖和就开始天天下蛋了。”

“那可真是太好了,大娘,可是?”有志看了看马车上寥寥无几的物件,显得有些为难。

“娃,俺刚才都听见了,你们村鸡都快没了,俺十几只呢,给你匀几只公鸡母鸡,以后村里不就有了?刚才大伙儿给你换的你亏呢,俺都知道,俺这几只鸡呀白送给你,俺邻里邻居的都东家给西家,西家给东家,咱虽不在一个村,可还是一个镇子上的不是?互相帮衬帮衬没啥。”

“大娘,这咋行呢?”志远觉得这显然很不合适。

“咋就不行呢?这娃说的。”

“中,听大娘的,不过,大娘,虽说车上都不是啥值钱的物件了,那也得给您留下些。”

“那就留个铁盐臼。走,逮鸡去。”

有志回头给志远使了个眼色,拿上铁盐臼跟大娘进院去鸡圈逮鸡了,志远从马车上拿上剩下的火柱,小铁锅和一个半大铝锅,趁大娘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放在了大娘家厨房的窗台上。

“那只,还有那只,那都是新母鸡......”几只新母鸡,一只老公鸡,全部逮住装进篓子里往马车上捆好。

“大娘,回去吧!回头俺再来看您。”有志和志远向大娘告别。

“行嘞!”

伴随着猪的哼哼声和鸡的咯咯声老白马继续上路了,“哥,俺想好了,以后俺就在公社在村里好好干工作。”志远颇有感触的对大哥有志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