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走出窑洞
26295500000103

第103章 康复

当土坡路越来越陡峭不平,走到大山跟前儿的时候,马车上的猪崽儿吱吱哇哇叫的更换了,虽然老曾父子极力让马车尽量平稳些,两个知识分子还是在马车上被颠的一脸被折磨的表情。

专家和教授还没到青石村就被眼前的山和黄土坡看呆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想“这哪儿是给我们改善生存环境呀,这明明就是来了个更穷山水恶的地方嘛。”

靳家庄和青石村是完全不一样的,靳家庄里都住的土坯房,在靳家庄能看见山,可毕竟山离的远,而这儿明显就是山里呀,再拐过弯看见窑洞的他们算是开眼界了,以前听说过还真没见过呢,远远看着别有一番风情。

已经是晚饭时间了,有志在厨房里把兑了肉汤的稀饭盛进碗里,把能捞到的碎肉多给两个知识分子添在了碗里,来这山里的第一顿饭里居然有肉,两个知识分子也真是没想到,狼吞虎咽下肚后好像相信了有志在靳家庄讲给他们的话。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完全亮有志就往五丈沟出发了,这次他背了几份粮食要往五丈沟后面比较远的几户人家去看看,走到山顶看着周围连绵不断的山脉,虽是遍地有山脉可有的山像青石山和脚下这座小山头一样整座山没有一棵树,而有的山上则满是植被和树,“究竟水源在哪儿呢?”有志自言自语完也歇过脚继续走。

太阳渐渐升起来,有志沿着山顶抄近路走,风的冷和太阳的暖交替在有志身上,恰如有志此刻的心情,希望夹杂着失望,那些偶尔出现在山窝里的几户人家此刻在这凛冽的冬风里显的格外凄冷,太阳照在山上,山窝里的窑洞像一个被冷落的孩子,冬天里太阳眷顾了能晒一会儿,被太阳忽略了或许几天都晒不到。

好容易上山下山绕过五丈沟来到这总共四户人家的小山沟里,以前迎接他的狗咬声也不见了踪影,有志走到还没被太阳晒到的第一户人家的门口,柴门紧闭。

“大娘,大娘??”在门口吼了两声,土窑里出来一个拄着拐杖的颤颤巍巍的老太太。

老太太看见有志的身影只觉得意外:“是有志?是你吗娃儿。”

“大娘,是俺”

柴门打开,有志进窑里,了解了家里的水和粮食情况,和他想象的几乎没有出入,把粮食和冻肉汤块儿放下,继续去剩下的两家,然后把大伙儿集中起来开动员会。

有志把动员内容讲完后,虽然只有二十来个人,可大家意见却仍然没能一致,年轻人主张迁移,而老年人则舍不得离开居住了多少年的地方。

有志把开春后集体给大家分六孔窑的院儿,每家集体先帮助各户挖两孔窑的计划又重申了一遍,这次年轻人更急了,几个年轻人一商量:“有志哥,俺们听你的,迁移。大家伙儿集体打猎集体找粮食多好,舍不得这儿,没雪没雨等饿倒冻倒啥都来不及了,咱也没多少家当,不够俺们几个拿呢。”

“就是,实在没水了,从青石村去挑水也好过咱走山路走一二十里去挑水强得多吧!”另一个年轻人的话也说服了三四个老人,令有志意想不到的是,大伙儿很快意见统一了,定下日子说好就搬。

告别了大伙儿,有志继续往下一个村,有了邻村整个村的同意结果,有志顺利的说服了第二个村。

等赶到五丈沟已经过了吃午饭的时间,任杰正在院子里走动着晒太阳,看见有志进来像换了个人一样精神。

“下伙子,好几天没见了。”

“叔,看见气色不错呀?”有志看见红光满面的老教授欣喜地说道。

老教授看看有志:“还不是多亏了你拿的粮食和大野兔啊。快和我说说,人找回来了没有啊?”

“叔,不仅把人领回来了,还弄回来猪崽儿和鸡蛋了,可这大冬天的,这小鸡仔咋孵出来呀?”有志说话间老杜夫妇已经给有志端了饭过来,饥饿难耐的有志顾不上客套狼吞虎咽了起来。

“你只要有了东西咱就不发愁了,剩下的等我下去了教你。”老教授神秘的对有志说道。

看看老教授精神面貌整个不一样了,有志由衷的欣慰。

“娃儿啊!俺们几户商量好了,迁移去你们村。”老杜过来又说的这句话让有志更是意外,前几天都不同意的事儿,今天意外的连续解决了三个村,这是难得的好事儿。

“太好了,大爷,等教授好了我来接你们。”有志激动地说道。

“我已经好了。”任教授连忙说道。

“真的?”有志将信将疑的把目光投向老杜。

“嗯,没错,这两天看起来确实已经好了,他一开始虚是因为之前刚感冒过的原因,任教授现在只要不干重体力活是没问题的。”老杜颇有成就感的说道。

“老杜,我是不是今天就能和有志下山啊!”任教授迫不及待的问道。

有志看见教授和在青石村时截然不同的态度有意外又欣慰,他此刻更担心教授奔波会影响身体:“叔,不急,等你完全好了再走。”

“不行,我得赶快和你回,那鸡蛋可是不能放啊!得赶快孵了。”

“这大冬天的咋孵啊?”一旁的老杜好奇地问道。

“等你迁移下去我拿上鸡蛋呀手把手的教你。”老教授拍拍老杜的肩膀说道。

“可您现在还得现在这儿养着。”有志不同意老教授今天就和自己回去。

老杜看看老教授这么执着,想了想对有志说道:“这样,如果一定要走,我牵上毛驴把教授送到下面山口,等上坡时走上,下了坡就是枣树凹了,去枣树凹借上驴车再拉上教授,这样他不会劳累,也就不会有啥问题。”

老杜的办法得到了有志和教授的一致认可,这样走的路就不算长了,三个男人一头毛驴出现在羊肠小道上。

“大爷,你们尽快下来,乡亲们都准备的差不多了,床板那些都没问题了,你们下去咱就过现成日子。”

“行嘞!”

告别了老杜,有志给了教授棍子,两个人小心翼翼的走上山的坡路,走走歇歇,走到山顶,老教授四处张望,看见绿色的满是松树的山群,兴奋的对有志说:“你看,那都是现成的养猪料啊!”

“现成的养猪料?”有志看着松柏密布的那些山头,不知道教授的意思。

“松针,松针就是把猪养肥的好东西。”

“松针?”

“对,松针,你就准备每天给我往回采松针吧!”老教授非常肯定的说道。

“松针可多了,后面好些山上都是。”有志看着远处绵延起伏的绿色山脉说道。

老教授看看脚下的山继续说道:“你们这儿还真是神奇啊!”

“叔,啥神奇?”住惯了窑洞看惯了大山的有志觉得老教授的话处处都让他感到意外,松针能喂猪他长这么大压根没听说过,除了松针养猪,干树叶喂兔子,冬天孵小鸡,难道还有啥不一样的神奇吗?

“你看,这座山和老杜家背靠着的那座山的石头就不一样。”老教授用手里的棍子轻轻地把一块石头翻了一下,“老杜家后面的石头就是红色的,而这山上的石头就是青色。”

“奥,这倒是,俺常年跑这些山,倒确实不一样。”

“这不一样啊!就有各种可能了。”老教授边说边开始下山,好在通往枣树凹的山坡比较小,不算陡,老教授和有志的步法差不多很快也就下来了。

有志熟门熟路的去老乡家借上驴车,给教授往上面垫了厚厚的干草,有志慢悠悠的赶着驴车,老教授在驴车上给有志讲了很多农业方面的知识,这让有志大开眼界。

“来,叔,慢点”有志把牲口车拴在窑顶,搀着教授下了自己的坡,老教授乐呵呵的进了有志家院儿里。

“老大哥”老教授向正在院里劈柴的老曾打招呼。

“这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想着之前刚来时任教授的态度,再看看现在的态度很让老曾吃惊,赶忙回了句:“他叔,回来了?慢点,慢点。”

窑里的另两个知识分子听见院里的动静忍不住掀开门帘:“是您?”

“哈哈,是你俩呀!”任教授也看见了窑里的张雷义和傅成志。

“你就是他们说的任杰?”张雷义问道。

“对呀!这咱们好歹一车下来的,连叫啥都不知道。”任杰笑着摇了摇头说道。

叔,外面冷,咱回窑里再说。”有志赶紧把任教授搀进窑里。

张雷义和傅成志看见有志对任杰的照顾两个人忍不住互相对视,有志把任杰安顿在炕上躺下后去厨房窑里烧热水去了。

“老任,你这是?是他们给整的?”付成志看见任杰的样子忍不住问道,可刚才院子里有志和老曾的举动他们又觉得不像。

任杰瞅了瞅他俩,神秘的笑道:“他们父子啊是救了我,可不是整了我,前几天才带我去做了个胃病的小手术,都是好人啊!”

“他们救了你?”张雷义也好奇地问道。

“嗯!”任杰肯定的点了点头,三个人在窑里开始热聊了起来。

歇了一会儿,任杰叫有志拿过鸡蛋来,有志小心翼翼的拿着笸箩把鸡蛋送过来。

“就这么点?”鸡蛋的数量显然让任杰大失所望。

有志难为的回答任杰:“叔,鸡本来就没多少,更何况大冬天下蛋又少,昨天在靳家庄就找到这些,回头我再去别的地方找找看。”

“我还以为有个半筐一筐的,就用火炕孵,这就不需要了。”任教授失望地说道。

“那俺就给您补了身子。”有志一听老教授的话准备用鸡蛋给老教授补了身子。

任杰忍不住笑了起来:“我说不需要用火炕孵了,也没说就不能孵了呀!少有少的孵法。我去你们的做饭窑瞧瞧。”

有志赶快带老教授来到做饭窑,老教授看了看泥火台,泥火台左下方有个小方洞,教授伸手摸摸,热热的,再用手四面摸一边,点了点头。

“有能放进这洞里的罐子吗?”任杰问有志。

“有”有志说完去窑里找了一个空罐子,老百姓家各种瓦岗水缸罐子是不缺的。

老教授从锅里舀了热水再兑上冷水,搅匀,用胳膊肘进去试水温,温度表在农村时间不上的,他不用问都知道,反复用胳膊肘试过之后,把十几个鸡蛋放了进去,上面盖了布垫子。然后放进洞里,洞口用用厚粗布盖上了。

“行了,以后这就是我的任务了,你只需要不要让小孩儿给我动就行了。”任杰自信满满的说道。

“中,放心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