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唐尧至圣而四凶在朝,周成仁贤而四国作难,高后称制而诸吕窃命,孝昭幼冲而上官逆谋,皆凭世宠,藉履国权,穷凶极乱,社稷几危。非大舜、周公、朱虚、博陆,则不能流放擒讨,安危定倾。伏惟陛下诞姿圣德,统理万邦,而遭厄运不造之艰。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久令陛下蒙尘忧厄,幽处虚邑。入神无主,遏绝王命,厌昧皇极,欲盗神器。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宜亭侯备,受朝爵秩,念在输力,以殉国难。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将安国家,宁克旧都。会承机事不密,令操游魂得遂长恶,残泯海内。臣等每惧王室大有阎乐之祸,小有定安之变,夙夜惴惴,战栗累息。昔在《虞书》,敦序九族,周监二代,封建同姓,《诗》着其义,历载长久。汉兴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诸吕之难,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备肺腑枝叶,宗子藩翰,心存国家,念在弭乱。自操破于汉中,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奉辞在外,礼命断绝。昔河西太守梁统等值汉中行,限于山河,位同权均,不能相率,咸推窦融以为元帅,卒立效绩,摧破隗嚣。今社稷之难,急于陇、蜀,操外吞天下,内残群僚,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未建,可为寒心。臣等辄依旧典,封备汉中王,拜大司马,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
这道长长的表文,是蜀汉政权建立的宣言书,是讨伐曹操的檄文,是公开树立的兴复汉室的旗帜。
这道表文是广汉县人李朝的手笔,但其策划及立意却是诸葛亮。实际上,整个拥刘备为汉中王的事件都是诸葛亮的大手笔,它体现着诸葛亮的智慧,体现着诸葛亮的谋略,体现着诸葛亮对时机的准确把握,体现着诸葛亮高超的政治斗争艺术,体现着诸葛亮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时寄托着诸葛亮的政治理想。而这道表文,是这篇大文章中的一个精彩段落。
按当时的形势,献帝形同虚设,汉廷名存实亡,有实力者称王称霸,无实力者成为强者之食。在这种情况下,刘备称王汉中是件简单的事。而刘备称王的过程也确实简单,奏表写完,无需批准,便在沔阳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将奏表一读,把王冠往头上一戴,便就是汉中王了。
然而,就是这件极其简单的事情,却被搞得相当复杂。刘备称王前,不但群臣写了上奏表文,刘备称王后,又亲笔上书汉帝,除表明自己为群僚所迫正式即汉中王位的态度外,再次揭发曹操谋权篡位的罪行,以及自己决心重振汉室的宏愿。刘备这封上书,与他的群下的奏书没什么两样,甚至有些措词都是一样的。
同样的内容,为什么要反复说呢?汉献帝既然形同虚设,为什么诸葛亮发动这么多人向他上封刘备为汉中王的奏章呢?我们知道,此时的皇帝不过是曹操手中的政治玩偶,朝廷就是曹操,曹操就是朝廷。诸葛亮把奏书上给朝廷,实际上就是交给曹操。奏书中把刘备说成汉朝宗室的肺腑枝叶,说成是兴复汉室的中坚力量,公开、鲜明地打出灭汉贼、兴汉室的旗帜。这在当时是很:具有号召力的。刘备称汉中王之时,正是曹操代汉的准备工作接近完成之际。曹操的代汉趋势,明眼人早就看出来了。拥护曹操的人积极劝进,陈群、桓阶就认为曹操应天命之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应该“畏天知命,无所与让”。夏侯悖也对曹操说:“今殿下即戎三十余年,功德着于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也有许多人不赞成曹操代汉,建安十七年,曹操准备进爵为魏公,行九锡之礼,派董昭去探察荀彧对此事的态度。荀彧认为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听了,心中很不高兴,将他逼死。张绣的儿子张泉、刘廙的弟弟刘伟、王粲的两个儿子,都参加了魏讽反对曹操的活动。图谋推翻曹操的除了魏讽等人之外,还有金祎等人。史载:“时有京兆金祎字德祎,自以世为汉臣,自日碑讨莽何罗,忠诚显着,名节累叶。睹汉祚将移,谓可季兴,乃喟然发愤,遂与耿纪、韦晃、吉本、本子邈、邈弟穆等结谋。”这说明,尊奉汉室的正统观念在一部分人当中还是有市场的,在这种情况下,灭汉贼、兴汉室的旗帜就不会失去其号召力。
曹操代汉与朝中一些人保汉必然要发生尖锐矛盾,曹操在处理这个矛盾时是坚决的,不留情面的。琅邪王刘熙谋欲渡江投孙吴,曹操将其杀死。议郎赵彦曾为献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献帝的皇后伏寿,亲眼见曹操因董承之事杀其女董贵人的过程。当时董贵人正怀有身孕,多次请求曹操留其性命,但终被杀死。伏后见状,便给父亲屯骑校尉伏完写信,尽言曹操残忍地将董贵人逼死之状,令其父密图曹操。后来,此信被曹操发现,曹操大怒,逼汉献帝废掉伏后,并派华歆、郗虑率兵进入后宫逮捕伏后。当时,伏后闭户藏壁中,华歆将她从屋中强拽出来。伏后披头散发,徒步跣行,哭着对献帝说:“你身为天子,不能救我一命吗?”献帝无可奈何地说:“我的命都不知什么时候就没了,怎能保你?”后来,伏后被杀,她生的两个皇子全被用毒药毒死,伏后的兄弟及宗族死者达百余人。诸葛亮在请求封刘备为汉中王的奏书中,列数了曹操的不轨行为,对曹操操纵汉帝、杀戮皇后、鸩害皇子的行为进行声讨,用以激起更多人对曹操的义愤,这是奏书的又一目的。
关于诸葛亮拥刘备为王,还有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从时间先后顺序看,刘备是先取得成都,后取得汉中的。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早点拥刘备为蜀中王,而要等以后拥他为汉中王呢?这样做主要出于两点考虑。第一,在历史上,蜀王是被秦国所灭的亡国:之君,而汉王是最终战胜霸王取得天下的开国之主。据史书记载,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王巴蜀三十一县。刘邦怒,欲攻项羽,萧何劝他说:“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且语日‘天汉’,其称甚美。夫能屈于一人之下,则伸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愿大王王汉中,抚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刘邦听了萧何的劝告,最后终于利用汉中及巴蜀的人力物力,收复关中,进而打败项羽。诸葛亮不尊刘备为蜀中王而尊其为汉中王,就是不希望他像蜀王那样被人所灭,而是像汉王那样打出关中,统一天下。第二,诸葛亮拥立刘备为汉中王,是针对曹操的。如前所述,曹操在建安二十一年五月进爵为魏王,名为魏王,但实际上的权力早已远远超出“王”的范围。他可以戴天子的十二旒冠冕,坐天子规格的马车,用天子规格的仪仗,像天子那样出警入跸。诸葛亮对曹氏代汉的趋势早已看得清清楚楚,他拥立刘备为汉中王,就是告诉曹操,不要以为天下唯你独尊,在你的西南方,还有一个具有和你同样权力的、与你分庭抗礼的汉中王。你若敢代汉为帝,汉中王就可承继汉统,伐逆复汉。
诸葛亮向汉帝上呈奉刘备为汉中王的奏章,还有一个用意,就是向世人表明,刘备是受益州各类人拥戴的合法的汉中王。上汉帝表中,署名者有马超、许靖、庞羲、射援、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赖恭、法正、李严等。马超是新降附刘备的关陇人,许靖、庞羲、射援、法正、李严是刘璋的旧部,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赖恭是刘备的旧部。这三部分人非常具有代表性,这表明无论是新降附的外州人,还是过去刘璋的老部下,都已经和刘备的旧部合为一体,共同拥戴刘备。
这不是诸葛亮在虚张声势,他确实为了三种人的团结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让我们看下面几件事。
马超在刘备攻克成都中起了重要作用,受到刘备的重用。关羽听说马超归降刘备,便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才能可与谁相比。关羽有个毛病,不喜欢别人比自己强。对此,诸葛亮特别了解。怎样回答他呢?把马超说得太好,关羽会很不服气;说马超不行,既不符合事实,也会伤害马超的自尊。于是,诸葛亮便给关羽回了一封分寸把握得十分得体的信。信中说:“马超文武兼备,气概雄烈,过于常人,可称得上一世的豪杰,是黥布、彭越一流的人物,可以与张飞相提并论,但是赶不上美髯公您超逸绝群。”因为关羽胡须很美,所以诸葛亮称他为美髯公。关羽见信后果然很高兴,没有与马超发生什么不快。为了维护新人与旧部的团结,诸葛亮在点滴小事上都是这样谨慎。
零陵熏阳人刘巴,在刘备占荆州后就不顾诸葛亮的挽留,南下交耻。又因与交陆太守士燮不合,辗转来到益州,被刘璋重用。后来,刘璋想迎刘备人蜀,刘巴闻听,劝阻说:“备,雄人也,人必为害,不可纳也。”当他听说法正已经带着刘备进入益州,又劝道:“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因此,刘备对刘巴怀恨在心。而诸葛亮则多次向刘备称赞刘巴的见识与才干,建议刘备重用他。在诸葛亮的称举下,刘备在攻成都时下令不许伤害刘巴,“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刘备占领成都后,任刘巴为左将军西曹掾。但刘巴为人清高孤傲,张飞曾到刘巴那里,刘巴却连话都懒得跟他说,惹得张飞心中愤恨不已。诸葛亮听说后,便找到刘巴,对他说:“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不料刘巴却说:“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仍我行我素。刘巴对张飞的态度使刘备非常生气,说:“孤欲定天下,而子初(刘巴字)专乱之。其欲北还,假道于此,岂欲成孤事邪?”诸葛亮便对刘备说:“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袍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运筹帷幄,诸葛亮决不会不如刘巴,诸葛亮这样说,意在让刘备注重刘巴的长处,不要计较刘巴的傲慢。
南郡枝江人董和,在刘璋任益州牧时任过牛鞞(治今四川简阳)县长、江原(治今四川崇庆东南)县长、成都令等职。他所治理过的地方,“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后来,他又任益州郡(治今云南晋宁东北)太守,“清约如前。与蛮夷从事,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对于这样一个有治理才干的人,诸葛亮建议刘备加以重用,刘备便任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献替可否,共为欢交”。
上述三件事,第一件是处理刘备旧部与新降者的关系;第二件是对待刘璋旧部有小毛病却有大才干的人;第三件是对待刘璋旧部的人才。这三件事都得到妥善的处理,都浸透了诸葛亮的心血。
第二个措施:打通汉水。
广阔的汉中平原,有一条着名的河流从西向东穿过,这就是汉水。关于汉水的源头,据较早的古代地理书记载为甘肃天水南的蟠冢山,传说大禹治水,自蟠冢山导漾水东流为汉水。以后,由于地理的变化,至汉末三国时,汉水的源头出于武都沮县(治今陕西略阳东)的东狼谷。汉水从东狼谷发源,南流至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西)折头向东,一直穿过汉中地区,流入今湖北境内。再经襄阳(治今湖北襄樊)一直向南到竟陵(治今湖北潜江西北)又折向东方,一直流入长江。汉水的上游又称沔水,它像一条绸带,蜿蜒曲折在鄂西山地中,把汉中和襄樊联系起来。
刘备取得汉中之后,立即派孟达北上进攻襄阳西面的房陵(治今湖北房县)。孟达自从随法正人荆州迎刘备以后,就被留在荆州。刘备占领益州以后,孟达就被任为宜都(治今湖北宜都)太守。孟达接到命令,立即率兵溯江西上,从秭归(治今湖北秭归)弃舟北上,直逼房陵。很快,孟达便将房陵攻下,并杀死了曹操的房陵太守蒯祺。占领房陵后,孟达又奉命西进攻打上庸(治今湖北竹山西南)。与孟达西进的同时,刘备又派他的养子副军中郎将刘封沿汉水东下,与孟达会攻上庸。刘封迅速攻下汉水边上的西城(治今陕西安康西北),然后直扑上庸。在刘封、孟达的东西夹攻下,曹操的上庸太守申耽抵挡不住,率众投降。至此,被称为汉中“东三郡”的西城、上庸、房陵全部落入刘备集团手中。刘备任降将申耽为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任申耽的弟弟申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任刘封为副军将军,总管“东三郡”。
占领“东三郡”,是为了打通汉水,因为“东三郡”都与汉水有紧密的地理联系。西城县是西城郡治,故城就座落在汉水北岸。上庸县是上庸郡治,上古时为庸国。“昔武王伐纣,庸人往焉,故《牧誓》云‘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注云‘庸、濮在江、汉之南’。”庸县在汉水之南,一条由西南流向东北的堵水把庸县和汉水连结起来。《水经注》记载:“堵水又东北经上庸郡,故庸国也。《春秋》文公十六年,楚人、秦人、巴人灭庸,庸小国,附楚,楚有灾不救,举群蛮以叛,故灭之以为县,属汉中郡,汉末又分为上庸郡,城三面际水。房陵县是房陵郡治,它的东面是流人汉水的粉水,而出于房陵县西北叶山的筑水,又从房陵县流过,注入粉水,因此,粉、筑二水,又把房陵县与汉水连结起来。西城、上庸、房陵三郡,地处襄阳之西,均有水系与汉水相联。占领了三郡,就打通了从汉中到襄阳这段的汉水。打通汉水,正是为了贯彻“隆中对”的战略意图。诸葛亮的“隆中对”指出,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率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则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实行对中原的两路夹击。占领汉中,使北进秦川有了可靠的根据地,而要实现率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攻占襄阳则是必要的前提。襄阳在刘表时曾是荆州的州治,曹操退出荆州后,留下重兵把守襄阳,对刘备集团来说,占领襄阳绝非易事。刘备集团占领三郡,打通汉水,一个重要战略意图,就是从西部策应由江陵北上攻打襄阳的关羽军。
第三个措施:派关羽北攻襄阳、樊城。
继打通汉水计划实施之后,关羽也率军从江陵北上,发动了襄樊战役。
应当注意,从刘备夺取汉中以后一系列军事行动看,攻打襄阳、樊城很可能不是关羽的擅自行动,而是刘备、诸葛亮进一步完善“跨有荆益”待机夹攻中原战略行动的一部分。
有两点可以证明这个推断。
第一点,刘备汉中称王后,以汉中王的名义,“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假节钺”,是当时帝王给臣下的一种权位极重的待遇,假节钺者拥有代行帝王旨意、掌握生杀的特权。当时关羽正积极准备北上攻打襄阳,此时给他这种待遇,显然是为了让他在此战役中,更大限度地发挥指挥和统帅作用。
第二点,建安二十四年五月,刘备占有汉中,大约六月底打通汉水的战役胜利结束,七月初关羽率荆州军北上襄阳、樊城一线。这三次战役如此紧密相连,一环扣一环,绝非偶然的巧合,而是实行完整地跨有荆益的整体战略的统一安排。
上述两件事表明,关羽进攻襄樊一线,是得到刘备的命令而发动的,是诸葛亮整个战略计划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