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十万个为什么(全集)
2606500000034

第34章 地球新鲜事(3)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土壤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红色,有黄色,有黑色……真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

我国内蒙古、新疆一带,气候极其干旱,土壤在形成过程中钙化、石膏化和盐化作用很明显,所以表层颜色是灰白色的。

我国的四川盆地,成土的母质是紫砂色的石灰性砂页岩,所以土壤显紫色。

在高温多雨的海南岛等地,土壤里含有较多的氧化铁成分,所以土壤看上去是红色的。

黑龙江、吉林的黑土地里,有机质的含量高达5%—10%,所以土壤呈现黑色。

我国热带和亚热带的山地及平原,土壤里含有铁的水化物,所以土壤也就变成黄色的了。

我国北方地处温带,气候温和且较干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一些不易溶解的物质如硅、铁、铝等留在土壤里,所以土壤呈现栗色或棕色。这种土壤较肥沃,适宜于种植苹果、梨和杏等。

由此可见,土壤的颜色与土壤里有机质的含量以及矿物质的组成有关,是由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知识点:土壤、有机质、矿物质、自然条件

为什么沙漠中会有绿洲

在一些内陆地区,由于降水稀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而气候干旱、湿度小,植物很难生长。久而久之,这里形成了黄沙盖天、不见绿色的沙漠。这里几乎无人定居,到处是流沙和大风吹蚀而成的风蚀蘑菇、风烛城堡等。但沙漠中并非处处荒凉,有些地方也会出现小河流水、两岸滴翠的景象,这就是生机勃勃的绿洲。

那么,沙漠中怎么会有水呢?

原来,沙漠里干旱少雨,但地下有时也能贮存水。沙漠里的地下水,有的是雨水渗入到地下的;有的是因沙漠昼夜温差大,空气中水汽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渗入到地下的;还有一种地下水是由高山上的雪融化后形成河水流至沙漠地区时下渗而成的。在有地下水的地区,人们靠地下水灌溉,形成绿洲。另外在山前的山麓地带,靠高山冰川融水灌溉也能形成绿洲,如新疆石河子垦区。

在我国西北河西走廊和新疆等地,绿洲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基地。这里的绿洲主要分布在背靠高山的地区。这里地势自然倾斜,地下水和河水极为丰富,加上土层深厚,因而适宜农作物生长。绿洲上草丰水美,与周围邻近的沙漠景观截然不同,人们定居在绿洲之上,过着安定的生活,过往的商客也依赖这些水源地歇息、补给,所以绿洲上的名城古镇是很多的。

知识点:沙漠、绿洲、地下水、灌溉

为什么我们感觉到的温度与实际气温不同

夏季,滚滚热浪袭来,人们汗流浃背,好像下火一样,让人无处躲藏,企盼气温下降。冬季寒潮阵阵,寒风刺骨,人们期望着气温回升。冬夏时节,人们非常关注新闻媒体播出的天气预报。但是经常听到一些议论:“明明今天比昨天热,可预报的气温却与昨日相同?”“今天比昨天冷多了,可天气预报却说气温与昨日一样?”

其实,夏季气温较高,接近人的正常体温。人体的热量主要靠出汗来散发。这时如果空中的水汽多,汗水不容易挥发,所以感觉闷热异常。此时,电扇一开,一阵阵风吹来,人体热量散发加快,所以人们感到比较凉快,其实气温并未下降,只是人们自我感觉温度降低了。

人体感觉温度,同气温、空气湿度和风等都有关系。科学家安排了两间建筑方式、结构完全相同的实验室,其中都有空调和风扇等设备。科学家们将两个实验室气温调到一致,但湿度、风速不同,当试验者走出这两个房间时,都说这两个实验室内的“气温不同”。与此对应,科学家们让两间实验室的气温不同,并在风速和湿度上作了调节,当试验者走出这两个实验室时都说:这两个实验室的气温相同。

从上可以看出,实际气温相同,人们感觉不同,是由于大气湿度及风速影响的结果。

知识点:人体、气温、空气、湿度

为什么会出现雨夹雪天气

深秋和冬季,我国江淮地区在阴冷的天气中常有雨和雪夹在一起降落下来,并且持续时间比较长,因此在这个地区流传着“雨夹雪,不停歇”的天气谚语。

为什么江淮地区会出现以上天气现象呢?

我国江淮地区正是北方冷空气南下,南方暖湿空气北上的通道。入秋以后,北方冷空气占着优势,因此冷空气南下的机会增多。冷空气的南下,常常会引起下雨天气。到了冬季,冷空气势力更强了,此时,江淮地区的气温也比较低,一旦有强冷空气南下,常常使地面的气温降低到0℃以下,使空气中多余的水汽凝结成小冰晶,当许多小冰晶增大时,变成了大片的雪花。所以在冬季的江淮地区一般下的是雪。

有时南方的暖湿空气比较强,就会使冷空气南下的速度减慢,当冷暖空气在江淮地区相遇并形成锋面时,暖湿空气在锋面上不断爬升,冷却凝结成大片云区,如果近地面层温度在0℃以上,则从云中降落的冰晶小的可能全部融为雨水,大的会部分融化,成为湿雪。于是降落到近地面时既有雪又有雨,被称为雨夹雪。

由于暖湿空气势力较强,使冷暖空气之间的锋面能较长时间停留在江淮地区,暖湿空气不断地在锋面上爬升,冷却凝结因此形成较大范围的雨夹雪,并且在短时间内,天气不会很快变晴。所以,“雨夹雪,不停歇”在我国江淮地区是最常见的天气。

知识点:强冷空气、通道、锋面、凝结

雨后为什么常出彩虹

夏天雨后,乌云飞散,太阳重新露头,在太阳对面的天空中,常常会出现半圆形的彩虹。

我国早在北宋时候,对天空中的虹就有了科学的解释。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中引用孙彦光的话说:“虹,日中雨影也。日照雨,则有之。”虹是由于阳光射到空气中的水滴里,发生反射与折射造成的。

原来,当太阳光通过三棱镜的时候,前进的方向就会发生偏折,而且把原来的白色光线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带。

在下雨时,或者在雨后,空气中充满着无数个小小的能偏折日光的棱镜——水滴。当阳光经过水滴时,不仅改变了太阳光的方向,同时被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色光,如果角度适宜,就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虹。

为什么天空中的彩虹有时宽,有时窄;有时色彩鲜艳,有时颜色暗淡呢?原来这种现象是由空气中水滴的大小来决定的。当空气中的水滴大,虹的色彩就鲜艳,彩带就窄;相反,当空气中的水滴小,虹的色彩就暗淡,彩带就宽。如果水滴像雾滴一样大时,则虹的色彩淡成为白虹。

天空中不光会出现一条虹,有时会出现两条、三条,以至五条虹,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多条彩虹生成的原因同样是由于阳光在水滴里发生反射、折射造成的,不过光线的路线更加复杂罢了。

知识点:彩虹、阳光、水滴、反射、折射

为什么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

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它是一种物质,是由许多种气体分子组成的,它也受到地心的吸引力。由于空气是可以压缩的气体,上层的空气压在下层空气的上面,下层空气的密度就被压得变大了。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受到更上层的空气压缩的力量越小,所以密度也是越向上越小。而密度的大小,是指空气浓密或稀薄的另一种叫法。

根据研究,如果地面上每立方厘米空气中有2550亿亿个分子的话,在离地面5千米的高处,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就只有1530亿亿个分子了;在地面以上50千米高的地方,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只有2.4亿亿个分子;在离地面100千米的地方,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分子少到18万亿个;在离地面1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分子只有10万个左右,其空气密度大约只及地面的260万亿分之一,所以说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

知识点:缺氧、空气密度

地球上为什么可分为热带、温带、寒带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由于太阳光线照射到地球表面的角度不同,因此,在不同的地区吸收到的太阳热量有明显的差别,这就产生了地区之间的气候差异。科学家们把一种气温、降水特征和自然景观相似的地带,归结为同一气候类型,而把另一种气温、降水特征和自然景观相似的地带,归结为另一气候类型,这就产生了不同的气候带。

我们通常把地球划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气候带。由于温带和寒带在南北半球各有一个,所以地球上共有五个气候带。

热带气候又可分成三种不同类型的气候,即赤道气候、热带气候和副热带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