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庄子逍遥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2606300000035

第35章 《庄子》作品(24)

文王观于臧①,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②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③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乘驳马④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

文王曰:“然则卜之。”

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

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出,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鞅斛不敢入于四竟。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斔斛⑤不敢人于四竟,则诸侯无二心也。

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颜渊问于仲尼曰:“文王其犹未邪?又何以梦为乎?”

仲尼曰:“默,汝无言!夫文王尽之也,而又何论剌⑥焉!彼直以循斯须⑦也。”

【注释】

①臧:地名。

②无天:天,庇护、庇佑;失去庇护。

③昔:通“夕”。

④驳马:颜色混杂的马。

⑤斔斛:量器的单位。

⑥剌:讽刺。

⑦斯须:形容时间很短,片刻。

【译文】

周文王游览到了渭水边,看到一位老人在钓鱼,但是他却不像是在专心钓鱼,他不是手执钓竿有心钓鱼的样子,只是钓钩没放在水里而在手里。文王计划推举他处理国事,叉担心大臣父兄们不安;就想放弃这个念头,又不忍心天下的百姓失去庇护。于是就在清晨对大夫说:“昨天夜里我梦见一位贤人,黑色面孔的长着胡须,骑一匹马颜色杂,蹄半边是红色的,对我说:‘把你的政事托付给臧地的老人,人民的灾难大概就可以免除了!”’

诸位大夫惊恐地说:“那不是先王吗?”

文王说:“那么我们占卜看看吧。”

诸位大夫说:“先王的命令,不用有疑虑,哪里用得着占卜呢!”

于是把臧地的老人迎来并且把国事托付给他。典章制度都没有改变,偏颇的政令也没有发布。三年以后,文王在国内察看,列士不结群,长官也不炫耀自己的功德。不同的量器不能进入国境。列士不结群,就会同心协力;长官不炫耀自己的功德,就能为国家的事务共同努力;不同的量器不能进入国境而使用,诸侯就不会产生异心。

文王于是把他拜为大师,用臣子的礼节向他请教说:“政事能够推行到天下吗?”臧地的老人沉默没有反应,漫不经心不作答。早上还能形式政令晚上就消失了,终身没有消息。

颜渊向孔子请教说:“文王还不能够使人信任吗?为什么要假借于梦呢?”

孔子说:“不要出声,你不要再说了!文王已经做得非常完美了,你又为什么要讽刺他呢?他也不过是一时顺着众人的心思罢了。”

【原文】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①,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犹象人也。

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

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②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③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注释】

①盈贯:拉满弓弦。

②挥斥:飞翔。

③恂目:眩目。

【译文】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他把弓弦拉满,放了一杯水在臂肘上,发射出去,第一支箭结束后又紧跟着第二支箭,第二支发箭后又紧跟着把第三支箭扣上弦。这时,他就像个木头人一样屹立着。

伯昏无人说:“这是用心射箭的射法,不是无心射箭的射法。我希望同你一起登上高山,脚踩着危险的石头,身临百丈的深渊,你还能射吗?”伯昏无人于是就登上高山,踩着危险的石头,临着百丈的深渊,慢慢转过身来向后退,脚的三分之二悬空在深渊,作揖邀请列御寇过来。列御寇匍匐在地上,汗水直流到脚后跟。

伯昏无人说:“至人,可以向上窥视青天,可以向下潜进黄泉,在八方自由飞翔,神色屈却不会改变。现在你惊恐眩目,想要射中就太困难了!”

【原文】

肩吾问于孙叔敖曰:“子三为令尹而不荣华,三去①之而无忧色。吾始也疑子,今视子之鼻间栩栩然②,子之用心独奈何?”

孙叔敖曰:“吾何以过人哉!吾以其来不可却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我何以过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方将踌躇,方将四顾,何暇至乎人贵人贱哉!”

仲尼闻之曰:“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劫,伏羲、黄帝不得友。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己,况爵禄乎!若然者,其神经乎大山而无介③,入乎渊泉而不濡④,处卑细而不惫,充满天地,既以与人己愈有。”

【注释】

①去:此处指被免职。

②栩栩然:自在舒适的样子。

③介:“界”的借字,阻碍。

④濡:濡湿,沾湿。

【译文】

肩吾乡问孙叔敖:“你三次做令尹却不认为荣耀,三次被免去官职也没有担忧。我刚开始的时候不相信,现在看你的鼻间是自在舒适的样子,你的内心是怎么样呢?”

孙叔敖说:“我有什么过人之处!我认为爵位到来的时候不能推却,它要走的时候也不能够阻止:我认为得失并不在于我,所以没有担忧罢了。我有什么过人之处!而且也不知道荣耀是在于令尹呢,还是在于我呢?如果在于令尹,就与我没关系;如果在与我,就和令尹没关系。我心满意足,环顾四方,怎能顾及人的贵贱呢!”

孔子听到后说:“古代的真人,有智慧的人不能说服他们,美丽的女子不能使他们淫乱,强盗不会去抢劫他们,伏羲和黄帝也不能做他们的朋友。死和生这么重大的事情也不能对他们有影响,更何况是爵位和俸禄呢!像这样的人,精神穿过大山也不会受到阻碍,潜进深渊也不会淹溺自己,处身卑微不会感觉疲惫,精神充满于天地之间,越是给别人提供了帮助,自己越富足。”

【原文】

楚王①与凡君②坐,少焉,楚王左右日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丧吾存。夫‘凡之亡不足以丧吾存’,则楚之存不足以存存。由是观之,则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

【注释】

①楚王:指楚文王。

②凡君:指凡僖侯。凡,国名。

【译文】

楚王和凡君在一起坐,一会儿,楚王的左右侍从通报了三次凡国灭亡的消息。凡君说:“凡国灭亡,不足以使我丧失生存。如果凡国的灭亡不足以使我丧失生存,那么楚国的存在也不足以保存它的存在。如此看来,可以说凡国不曾灭亡而楚国也不曾存在。”

知①北游

【原文】

知北游于玄水②上,登隐弅③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

知不得问,反于白水④之南,登狐阕⑤之上,而睹狂屈⑥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

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⑦!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⑧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

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

【注释】

①知:虚构的人物。

②玄水:水名。

③隐弅:地名。

④白水:水名。

⑤狐阕:地名。

⑥狂屈:人名。

⑦纪:纲纪。

⑧通:贯通。

【译文】

知往北游历到玄水的岸边游玩,登上隐弁的山丘时,恰好遇到了无为谓。知告诉无为谓说:“我有问题要向你请教:怎么思谋、考虑才能明白道?怎样处身、行为才能够安于道?通过什么途径,什么办法才能够得道呢?”连续问了三次无为谓都没有回答,不是不回答,是不知道回答。

知没有得到问题的答案,返回到白水的南边,登上狐阕的山丘,看到了狂屈。知又问了狂屈同样的问题。狂屈说:“唉!我知道答案,但是想告诉你,心里却忘记了要说的答案内容。”

知一无所得,于是就回到帝宫,拜见黄帝然后向他请教。黄帝说:“没有思谋考虑才能明白道,没有居处、行动才能安于道,没有途径和方法才能得道。”知问:“我和你知道,但他们不知道,谁是正确的呢?”

黄帝说:“无为谓是正确的,狂屈差不多是正确的,但是我和你却始终不能接近道。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因此圣人教化别人不用语言。大道是不能招致的,德是不能达到的。仁是能够有所作为的,义是能够亏损的,礼是互相虚伪的。因此说:‘失去道以后就有德行,失去德行以后就有仁,失去仁以后就有义,失去义以后就有礼。礼是道的浮华,是祸乱的开始。’因此说:‘求道的人一天比一天少,屡次减少,直到无为的境界,达到无为的境界就可以无所不为了。’现在大道已经被形成了物,想要使它回复本原,不是很困难吗?假如容易的,只有那些得道的大人了!

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开始,有谁能够知道其中的规律?人的出生,是气的聚合,气体聚合就是生命,离散就是死亡。假如死生是同类的,我又有什么担忧呢!因此说万物是一体的,这样是把自己爱好的看做是神奇的,把自己厌恶的看做是臭腐;臭腐转化为神奇,神奇转化为臭腐。因此说:‘整个天下就是通于一气罢了。’圣人因此看重同一。”

知告诉黄帝说:“我向无为谓请教,无为谓不回答我。不是不回答我,是不知道回答我。我向狂屈请教,狂屈内心想告诉我但是却没有告诉我,不是不告诉我,是忘记了要告诉我什么。现在我向你请教,你知道,为什么却说不接近道呢?”

黄帝说:“无为谓是正确的,因为他不知道;狂屈是接近正确的,因为他忘记了;我和你始终不能接近道,是因为知道了。”狂屈听后,认为黄帝的话是知言。

【原文】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①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合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沈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珞得其序。惛然②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注释】

①明法:明显的规律。

②悟然:昏暗幽昧的样子。

【译文】

天与地具有大美却不说话,四时有明显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形成的道理却不说话。圣人能探寻天地的美而通晓万物的道理。因此至人顺应自然,大圣人不妄自造作,这是说向天地取法的原因。

天地神妙精纯,参与万物的变化,万物的生死方圆,没有人知道它的根本。它们自然茁壮地成长,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六合是巨大的,但是却不能超出它的范围;秋毫是微小的,但是却要依赖它才能形成体。万物没有不沉浮变化的,终身不会永久固定;阴阳之气与四时的运行,都遵循自己的顺序。大道昏暗幽昧似乎不存在然而却存在,自然的产生没有一丝迹象却有神奇的用途,万物都受养育但是却不能自知。这就叫做本根,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用于观察自然之道。

【原文】

啮缺问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①,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②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

言未卒,啮缺睡寐。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

【注释】

①度:思索。

②瞳焉:单纯无知的样子。

【译文】

啮缺向被衣请教关于道的事情,被衣说:“你要端正你的形体,目光专一,就会引来自然的和气;把你的聪明收敛些,思考时专注些,精神就会聚在一起。德会显示你的美好,道会成为你的住所。你纯真的样子好像刚出生的小牛,不会追究缘由。”

被衣的话还没有说完,涅缺已经睡着了。被衣非常高兴,唱着歌离开了,说:“形体固定好像干枯的树枝,内心沉静好像死灰,他真的领悟了大道,并且不对自己的成见有矜持。昏昏昧昧,没有心机也不能谋议,那是什么人呢!”

【原文】

舜问乎丞①曰:“道可得而有乎?”

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

曰:“是天地之委②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注释】

①丞:舜的老师。

②委:委托。

【译文】

舜向丞请教说:“道可以得到并且持有吗?”

丞说:“你的身体都不是你所有的,怎么能得到道而持有呢?”

舜说:“我的身体不是我所有的,那是谁所有呢?”

丞说:“这是天和地托付给你的形体;生命不是你所有的,是天地托付于你的和气;性命不是你所有的,是天地托付于你的顺和之气;子孙也不是你所有的,是天地托付的蜕变。因此,出行时不知道要去往哪里,居留时不知道把持,饮食不知道口味。只有天地间的运动,怎么能够得到并且持有呢!”

【原文】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①,敢问至道。”

老聃曰:“汝齐戒,疏瀹②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窗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③。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

“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渊渊乎其若海,巍巍乎其若山,终则复始也,运量万物而不匮。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

“中国有人焉,非阴非阳,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将反于宗。自本观之,生者,喑醣物也。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臾之说也。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果菔有理,人伦虽难,所以相齿。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道也;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渗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弢,堕其天裹,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彼至则不论,论则不至。明见无值,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

【注释】

①晏闲:清闲,安闲。

②疏瀹:疏导。

③崖略:概略。

【译文】

孔子对老聃说:“今天比较清闲,向你请教什么是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