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和亚历山大密谈之谜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俄关系一度紧张,开战不断。但是,当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和沙皇亚利山大一世也曾友好会谈过,并最终导致两国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但对于这次密谈,学术界却一直存在争论。
1805年12月2日,被誉为“三皇之战”(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的奥斯特里茨战役最终以法国的胜利落下了帷幕,这标志着第三次反法同盟的瓦解,也充分体现了拿破仑的军事才能。此次战役之后,拿破仑成为欧洲的霸主。
俄国军队退入波兰,1807年6月法军又在波兰大败俄国军队,年轻气盛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再次受到沉重打击,选择了和拿破仑和谈。于是,1807年6月25日这一天,拿破仑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俄国与普鲁士边境的提尔西特(又译蒂尔西特,即今苏联加里宁格勒州苏维埃茨克市)附近的涅曼河的一个木筏上进行私人会晤。
有人猜测,在会谈中,拿破仑在亚历山大面前表现出了他极高的表演天分,对亚历山大表现出一种兄弟式情意的亲密感情,想方设法打动亚历山大,抨击英国是欧洲一切纠纷的制造者,并以他拉丁人奔放的想象力使亚历山大神魂颠倒,最终蛊惑住了这位年轻气盛、经验不足的沙皇。但到底拿破仑是如何说服亚历山大的,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答案。
在拿破仑和沙皇亚历山大这次秘密会谈之后不久,1807年7月7日,法俄双方就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宣告法兰西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结成了反对英国的同盟。
对于拿破仑与亚历山大的密谈,我国作家张慧剑在其民国时期的著作《辰子说林》一书中描述道:
“一八○七年,俄皇亚历山大在拿破仑军威之下,与拿氏成立一种不正常的友好关系,欧洲史上所谓‘的尔西特之会’是也。
拿氏彼时以惊人之坦率接待俄皇,一再表示对俄无领土野心,且愿予俄皇以对付芬兰、土耳其之充分自由,拿氏所要求于俄者,仅合作打倒英国之大陆势力而已,俄皇亦欣然以此诺之。
史谓俄皇当时情不自禁,竟向拿氏发问:‘欧洲究在何处?’
拿破仑答曰:‘你与我联合起来不就是欧洲吗?’(一译‘欧洲不就是在你我之间吗?’)
不幸此光辉灿烂、热烈缠绵之美梦,未及五年即瓦解冰消,紧接而有一八一二年拿破仑征俄之举。亚历山大对拿氏此一军事冒险切齿痛恨,辄申申詈曰:‘拿破仑独夫,汝不讲信义,终必自食其果!’
客观之历史批评家曰:‘无论如何,亚历山大多少总是上了拿破仑的当!’”
为什么要说“亚历山大多少总是上了拿破仑的当”呢?这是因为尽管法俄同盟在表面上维持了五年,但俄国却没有从中获得太多的利益,亚历山大很快就发现了:他在这个同盟中赢得的不是和平,而仅仅是时间。
和拿破仑签订《提尔西特和约》,并没有使俄国丧失什么土地,反而获得了普鲁士割让给它的别洛斯托克地区。但是,亚历山大一世必须承认法国在德国占领的地方和拿破仑在那里所修改的疆界,以及拿破仑对伊奥尼亚群岛的统治权,同意成立华沙大公国(这是法国在俄国边界上的一个进攻基地)。法国还要求俄国与土耳其进行和平谈判,如果和谈未成,法国将帮助俄国进攻土耳其。此外,法国要求俄国参加对英国的封锁(即所谓大陆封锁),正是此举导致了欧洲大陆和平的崩溃。
其实,在签订完《提尔西特和约》之后不久,年轻的沙皇亚历山大就感觉自己上了拿破仑的“当”,尤其是到了1810年12月31日,沙皇也深深地感觉到,参加大陆封锁严重损害俄国的贸易,于是选择对中立国的船只开放了俄国的港口。为此,拿破仑的附庸华沙大公国对俄国给予威胁。可此时的沙皇亚历山大已不再是当初那个“毛头小子”,毅然决绝地无视法国的威胁,这直接促使法俄同盟的最终解体。拿破仑于1812年6月入侵俄国。
亚历山大在提尔西特时表现的软弱和后来对抗拿破仑的强硬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人们不禁猜想,在拿破仑和亚历山大那次涅曼河上木筏中的会谈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呢?拿破仑到底是凭借什么说服亚历山大低头为从的呢?这仍旧是个谜。
是谁放火烧了莫斯科
当法俄之间的和平关系不再,拿破仑毅然选择了对他昔日的盟友开炮,并迅速攻占了沙俄首府莫斯科。然而,拿破仑刚开始享受在沙皇宫殿的生活,一场莫斯科全城的大火吓得他落荒而逃。到底是谁放的这场大火呢?
尽管1807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与沙皇亚利山大一世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宣告法兰西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结成了反对英国的同盟。但没过多久,年轻的亚利山大一世就发现他上了拿破仑的当,在这场法俄的同盟中他并未获得多大利益,他赢得的只是时间,而非和平。因此,他很快改变了对拿破仑的忍让策略,开始强硬起来,并与英国重新建立起联合抗法的同盟来。
对于沙俄的“背叛”,拿破仑十分愤怒,同时也为了真正实行他对欧洲大陆的统一,拿破仑在对英国的战略进攻失败后,意识到只有打败俄国才能打败英国,因此他于1821年6月24日对俄国不宣而战。
面对突如其来的法军,俄国由于没有防备,非常被动,俄军很快溃败,国土大片丧失。1821年8月9日,在经过一场血战之后,法军占领了斯摩棱斯克。两天之后,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任命“天才统帅”米·伊·库图佐夫为俄军总司令,带领俄军抵抗法国的入侵。8月26日,库图佐夫指挥20万大军,与法军在莫斯科西郊展开了著名的“博罗迪诺会战”,双方死伤无数,损失惨重。库田佐夫为了保存实力进行反击,决定放弃莫斯科,莫斯科城里的居民也随同军队一起撤离。
就这样法军攻占了莫斯科,拿破仑也住进了沙皇的皇宫之中。但是侵略者几乎没有过上一天太平日子。9月17日早晨,拿破仑从睡梦中惊醒,他透过克里姆林宫的窗户向外眺望,只见莫斯科全城烈焰腾空,一片火海。这位法国皇帝顿时惊得面如土色,连声叫道:“多么可怕的景象!”实际上,从法国军队侵入莫斯科的第一天——9月15日深夜起,莫斯科就已经起火。16日晚到17日,由于狂风大作,火势更加猛烈。克里姆林宫附近、莫斯科河南岸一带和索良卡等地,火逐风飞,烟焰满天。最后,连克里姆林宫的特洛伊茨塔也燃起了呼呼的火苗,拿破仑和他的随从人员只得狼狈逃出。这场来势凶猛的大火整整烧了一个多星期,当大火熄灭后,昔日风光绮丽的莫斯科变成了一片令人心悸的废墟。
由于莫斯科的被烧,法军无法从莫斯科取得补给,同时由于法军挺进太深,后方援助不能及时到达,法军的粮草供给非常紧张,在不得已的情况下,10月19日,拿破仑被迫从莫斯科撤军。
得知法军撤退的消息后,俄军在沿途不断予以狙击,迫使拿破仑不得不随时改变撤退路线。到12月,拿破仑才终于撤出了俄境,虽然逃离了俄国,但损失惨重,军力损失达47万余人。
对于拿破仑这次军事冒险的失败,人们不足为奇,可对于莫斯科当时那场罕见大火的起因,多少年来,却一直争论不休。
更多的人认为,当时的那场大火应该是莫斯科人自己放的。当年由于敌强我弱,库图佐夫决定放弃莫斯科,莫斯科人民也决定随俄军一起撤退。为了不给入侵者留下任何有用的东西,莫斯科居民忍痛放火烧了莫斯科城。拿破仑就一直认为“放火烧城”是莫斯科军政总督罗斯托普金蓄意谋划与部署的。因为当法军企图救火时发现,偌大的莫斯科城内居然没有一件消防水龙头和灭火工具,显然是事先有人把它们都运走了。另外,城里城外同时起火,显然也是有计划、有部署的预谋。而当时法军逮捕了一些纵火嫌疑人也交代是罗斯托普金指使他们这样干的。据说,罗斯托普金在后来也曾说过,是他命令放火烧城的。
从战略的角度看,放火烧城的决定虽然代价惨重,但却十分正确。这是一次十分勇敢的“焦土政策”,它表明了俄国人民不惜一切代价抗击侵略者的决心。若真正追究放火的元凶,应该是法国人,正是由于他们的入侵,才迫使莫斯科人民不得不烧毁自己美丽的家园。
也有人认为,这场大火是莫斯科人和法国人共同所为,更为激进的说法则是法国人蓄意纵火。苏联的一位历史学家就在他的论著中这样写道:“看到莫斯科大火的俄国人证明,拿破仑是事先有计划地来焚毁和破坏莫斯科的。”
然而,无论是谁放的火,都让莫斯科城遭到了一场空前浩劫,战争带给莫斯科人民深沉的伤痛。
沙俄贱卖阿拉斯加之谜
阿拉斯加这块不毛之地下面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金、铜、铂、银等地下宝藏,也是盛产鲑鱼和大比目鱼的世界著名渔场。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它都是一块宝地,然而,多年以前,沙俄政府却选择了将这块宝地拱手让给了美国,这是为什么呢?
美国自1766年正式建国以后,就一直热衷于扩充自己的领土。1803年从法国购得西路易斯安那,1819年迫使西班牙让出佛罗里达,1845~1853年夺占墨西哥多块领土,1898年吞并夏威夷……在这些金钱加大棒的领土扩张战略中,1867年美国花720万美元从沙俄购买了占美国领土面积1/6的阿拉斯加一事却颇受争议。
19世纪,英美俄法各国都忙着扩张领土,为什么沙俄会将自己辛辛苦苦开发的殖民地——阿拉斯加贱卖给美国呢?
之所以说是贱卖,因为阿拉斯加是有着丰富资源的一块宝地。尽管阿拉斯加1/3的面积位于北极圈内,气候严寒,除南部沿岸外,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可这块“不毛之地”却拥有丰富的地下宝藏——石油、金、铜、铂、银等。特别是北极地区滨海凹陷地带为石炭纪以及三叠纪和白垩纪地层,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极大。此外,太平洋东北部暖流使阿拉斯加南部沿海峡湾岛屿成为世界著名渔场,盛产鲑鱼和大比目鱼。它的价值远远超出720万美元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