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艾森豪威尔(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2604000000025

第25章 点燃“火炬”(1)

“火炬”行动既为艾森豪威尔提供了机会,也向他提出了挑战。在进攻目标和时间没有明确的情况下,他全力以赴地准备着。为减少盟军登陆的伤亡,取得更大战果,艾森豪威尔又在筹划一场政治战。在排除了与戴高乐将军合作的可能后,他接见了一位神秘来客——美国国务院驻北非的高级间谍墨菲。然而墨菲推荐的那位68岁的独腿老头竟然要取代艾森豪威尔的总指挥位置……不管发生什么情况,“火炬”行动还是按原计划于11月8日打响登陆北非的第一枪。

按照1942年7月24日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上达成的“火炬”行动协议,英美联军将在法属北非登陆,然后再由西向东对德意军队发动进攻,以彻底消灭北非的德意军队,控制地中海,巩固中东,为之后在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的军事行动创造有利的条件。

剑指何方?

7月底,伦敦夜晚的温度还是很高。教堂的钟声已经敲响了10下,格罗夫纳广场上艾森豪威尔的办公室里还亮着灯。艾森豪威尔坐在转椅上,面对着摊在办公桌上面的一大堆资料和地图,闭着眼睛,似乎是睡着了。昏暗的灯光下艾森豪威尔显得略有些疲惫、消瘦,他明显地见老了。

突然,艾森豪威尔睁开了眼睛,像年轻人一样一跃而起,快步向办公桌的左边走去,在一幅20万分之一比例尺的北非地形图前停下来。“卡萨布兰卡、奥兰、阿尔及尔、突尼斯——”他的嘴里念念有词,他在地图上奥兰、阿尔及尔和波尼三个地点上重重地画了三个红圈。然后,他走回办公桌,坐下来,开始起草他的作战计划,他写道,“……经过考虑,我认为‘火炬’计划的登陆地点应确定为……”

作为“火炬”行动的总指挥,从接受任命的第一天起,艾森豪威尔就感受到了身上担子的沉重。对于这场大规模的两栖登陆战役,他并没有十足的信心,这倒不是因为他没有指挥实战的经验,而是因为有许多实际困难摆在他的面前。

尽管“火炬”计划确立了法属北非为进攻方向,但是对于具体的进攻目标和进攻时间英美两国还存在着分歧。而对于一支军队来说,只有确立了进攻的目标和时间,才能对需要的兵力、武器进行评估,才能制定出相应的作战预案,并提前做好准备。因此,尽快使英美两国达到一致,尽早确立进攻的目标和时间对艾森豪威尔来说,是当务之急。

在选定登陆地点时,艾森豪威尔首先考虑的是“从我们的护航舰队进入敌轰炸机航程内直至登陆完成为止的这一时期,能否为他们提供适当的空中掩护”。因为当时盟军的航空母舰很少,只得用以陆军为基地的飞机提供空中掩护,而能够为“火炬”战役提供可资利用的基地只有直布罗陀,因此只能把进攻的范围限制在几个主要点上。

一开始,艾森豪威尔及其参谋人员曾经考虑在宾泽特、突尼斯地区直接进行一次登陆作战。因为如果能够占领宾泽特、突尼斯地区,以此为基础便可以从陆海空三个方向袭击隆美尔的供应线,而且有利于下一阶段的非洲之战。但是,由于到那个地区作战远远超出了战斗机能够提供支援的航程,而且在那一海域,英国驶往马耳他的护航舰队曾不只一次惨遭覆没,这项计划被认为是超出了正当的冒险范围而被很快放弃了。

之后,艾森豪威尔又提出了四个重要港口作为进攻目标,它们分别是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和阿尔及尔以及地中海岸的波尼地区。他认为,卡萨布兰卡位于穿越阿特拉斯山脉的那条横贯奥兰、阿尔及尔到达突尼斯的铁路的起点,可以在直布罗陀海峡被德军封锁的情况下,为盟军运送给养。如果没有这条铁路,所有进入地中海的部队都有可能被切断退路,即使是突围也要冒极大的风险。此外,在卡萨布兰卡登陆,还可以对西班牙产生影响,因为卡萨布兰卡靠近西班牙的北方“保护地”,同时还能够避免法国维希政府利用摩洛哥的部落制造麻烦。

奥兰和阿尔及尔都是重要港口,阿尔及尔还是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特别是奥兰港附近的机场对日后的作战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占领了该机场就可以更为方便地为前线提供护航或参加战斗。因此,奥兰和阿尔及尔是势在必夺。

但是,在上报作战计划时,艾森豪威尔还对此进攻目标进行了调整。一方面是他考虑到在卡萨布兰卡登陆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另一方面是他仍然想尽快占领一个方便开进地中海的基地,而卡萨布兰卡离地中海较远,以此为基地开进地中海,必然会有额外的风险。“既然战争需要风险,为什么不再努力一步,取得更大的战果呢?”艾森豪威尔再三考虑和研究的结果是,计划把全部兵力开进地中海。于是,进攻的目标便被定为奥兰、阿尔及尔和波尼。

但是,美国参谋部却反对将卡萨布兰卡从进攻目标中抹去。他们认为,盟军一定要迅速占领卡萨布兰卡至奥兰的铁路,以作为万一轴心国对直布罗陀海峡下手时的补给“生命线”。而且,他们还认为,如果不派一只强大的部队在摩洛哥登陆的话,西班牙可能站在轴心国一边参战或允许德国假道西班牙从后方包抄盟军。而波尼距离驻意大利和西西里岛的轴心国部队太近,加上盟军缺乏足够的空中掩护能力,进攻波尼将冒很大的失败风险。于是,到9月20日,英美两国将“火炬”行动的进攻目标被确定为卡萨布兰卡、奥兰和阿尔及尔。

得知这一计划后,艾森豪威尔没有过多的评论,只是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占领突尼斯城的可能性已经由眉睫之下变成遥不可及了!”后来,正如艾森豪威尔所说,由于种种原因,原定于结束突尼斯战斗的时间由1943年2月被推迟到1943年4月底。

进攻地点确定之后,下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确定进攻的时间。进攻时间过早,则可能无法集合起足够的作战实力,过晚则有可能贻误战机。此外,天气的恶化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进入秋天以后,大西洋日益凶猛的波涛将会对登陆带来极大的困难。当然,导致时间迟迟确定不下来的主要原因还是两国首脑对此次战役行动的分歧。最后,在艾森豪威尔的强烈建议下,登陆时间由原定的10月份推迟到11月8日。

艾森豪威尔建议推迟一个月发动战役是有理由的。没有哪个国家曾经试图完成像“火炬”计划一样的由多国部队参加的从基地跋涉万里,并以一场重大进攻为归结的海外远征,任务的难度和艰巨性可想而知。何况,在艾森豪威尔接手这项计划时,除了不清楚进攻地点和进攻时间外,他也不完全知道多国部队的兵力和装备情况。要想取得战役的胜利,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既需要挑选合适的人选充实战役所需的指挥机构,也要考虑到人选的国籍,以便调动各国部队人员的参战积极性;既需要解决部队的运输和集结问题,又要做好人员的训练和装备的准备工作;既要拟订总体战略预案,也要提供详细的战术计划、编制计划和后勤计划等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影响战役全局。因此,必须做好必要的充分准备,在有十足把握而又不失战机的前提下才能发动进攻。

当然,对于艾森豪威尔本人来讲,指挥“火炬”行动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面临着指挥一个战役,而且是如此巨大规模的战役。“火炬”行动一方面能够使他在军事上成名,前程远大,另一方面,想到可能遭受的失败后果,也难免让人不寒而栗。进攻地点和时间迟迟确定不下来,令艾森豪威尔感到焦虑。就像一把利剑已经出鞘,但却找不到劈刺的对手。但是,艾森豪威尔明白,在这种情况下,等待是不行的,必须尽快地做好准备,并让部队的每一个人明白准备的重要性。

9月15日,艾森豪威尔召集克拉克、史密斯等将领举行了一次会议,主要目的是使本战区的所有主要军官对尽力准备“火炬”行动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由于前一段时期的紧张工作,与会的军官都略显疲惫,但是他们的精神都很振奋。

艾森豪威尔站在前面,环视了各位军官一遍,缓缓地开口了:“我知道在座的各位最近都很辛苦,很多人为‘火炬’行动的准备工作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艾森豪威尔的话锋一转,“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完全意识到准备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艾森豪威尔的话使少数军官的脸上泛起了红潮。

艾森豪威尔加重了语气继续说道:“‘火炬’行动绝非是一项普通的任务,只需要用一般的努力和适当的方法就能成事。相反,一定要把它当作一项严重的危机看待!”

“危机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要求我们在人类能够做到的范围内,尽一切可能做好为达到战役胜利目的而做的准备工作!”

“可是,将军,我们连什么时间开始战斗都不知道!”有人在下面小声嘀咕了一声。

“对,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战斗!”艾森豪威尔接过了话头,“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战斗很快就要打响。也许一个月,也许两个星期,也许就在明天!”

“如果你们不做好充分的准备,也许等你们接受命令准备开进的时候,才发现脚上连鞋都没有!”

艾森豪威尔突然提高了声音:“准备任务的成败,足以衡量每个人的价值,包括我个人在内。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如果军官中任何对交给他的任务,在执行上有显著成效,我将为他向军部禀报,其晋升将是不受限制的;反之,如果在执行使命上遭到失败,那就意味着这个军官的任用就此终了!”并要求所有的军官把这番意思传达给自己的部属。

最后,艾森豪威尔鼓励说:“我相信,‘火炬’行动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寻找最佳合作伙伴

然而,要想取得“火炬”行动的胜利,仅仅靠军事上的准备是不够的。

法属北非,包括法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其中,摩洛哥是1912年沦为法国的“保护国”的,同时,摩洛哥北部狭长地区和南部一个地区还被划为西班牙的“保护地”。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端,东南与阿尔及利亚为邻,南面与西属撒哈拉接壤,西临大西洋,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西班牙相望,是扼地中海人大西洋的门户,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阿尔及利亚则北临地中海,隔海与西班牙、法国遥遥相望,西部与突尼斯、利比亚接壤,南部与尼日尔、马里、毛里塔尼亚交界,面积约238万平方公里,1930年起沦为法国属地。突尼斯北临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峡与意大利相望,东南与阿尔及利亚相邻,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1881年成为法国的“保护国”。

尽管德国和意大利在法属北非直接驻扎的军队不多,但是法国维希政府却在那里驻有20万兵力,500多架飞机,70多艘各类舰艇,其中包括现代化战列舰“黎塞留”号和驻泊在达喀尔的巡洋舰和驱逐舰舰队,可以说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盟军强行登陆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如果这些部队坚决抵抗,坚持到德军能够通过进驻西班牙和法国基地提供支援的话,盟军的登陆行动很可能会遭到重大挫折;二是通过奋战,盟军能够损失不大而又顺利占领了法属北非的话,德国人将有可能占领法国全境。这样一来,法国维希政府将被迫在完全听任德国人摆布、继续甘为傀儡或者再次同英国人一道对德国开战中间做出选择,而后一种的可能性非常小。当然,如果能够通过政治手段,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引导法属北非和西班牙做出有利于盟军的反应,那就完全是另一种景象了。如果盟军能够不动多少干戈就可开进去的话,其在北非的行动不仅可以稳操胜券,而且还可以沉重地打击法西斯轴心国集团。

英国与法国的关系,是寻求与北非法国当局合作的一大障碍。20世纪上半叶,英国与法国犹如一对前世结亲、现世结怨的恩怨夫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国军队并肩血战4年余,打败了德军,两国的关系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为了保住半壁江山,保全海军舰队,法国却与英国分道扬镳,做了纳粹德国的“走卒”,令英国政府大为反感,甚至感到气愤,两国关系开始恶化。1940年6月,为防止法国海军落入德国人手中被用来进攻英伦三岛,英国派兵对泊靠在奥兰、米尔斯比尔、达喀尔的法国军舰实施突袭,造成了法国海军的严重伤亡。英国此举,严重伤害了法国人的感情,使两国关系更加紧张,并导致相当多的法国人痛恨英国人。同时,英国政府支持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并袭击过维希政府的舰队,法国维希政府中的许多军政要员更是对英国恨之入骨。法属北非的维希政府驻军很可能因而对有英军参与的登陆作战进行殊死抵抗。

此外,法国在北非的维希政府受法国海军和右翼分子的控制,都忠于贝当元帅,极度敌视人民阵线政府。在这些人心目中,非法的就是反对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民族利益的戴高乐将军以及其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和法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群众的抵抗运动。在这种典型的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叛徒哲学理论的支配下,要想使他们与盟国合作可谓是难上加难。幸运的是,希望尽管渺茫,但还是有的,关键要看如何去争取!

首先,维希政府与美国的关系还说得过去,因为在整个战争期间,标榜“中立”的法国维希政府一直与美国维持着外交关系。维希政府及其在“法属北非”的军政首脑,与美国国务卿赫尔利有联系,其中魏刚、吉罗、朱安等法军将领,也与美国驻阿尔及尔的总领事墨菲关系密切。魏刚曾向墨菲表示:“假如你仅仅带1个师来,我将向你开枪;假如你带20个师来,我就要拥有你了!”其次,在法属北非存在着一股反对德国法西斯和维希政权的情绪,甚至在某些陆军军官中也是如此。可见,大部分人不愿意站在德国人一边打仗。

考虑到以上复杂的政治因素,艾森豪威尔认为,如果把“火炬”行动尽可能地装成是一次完全的美国人的行动,法国人可能就会好接受一些。而在大兵压境、显示出盟军强大实力的同时,如果能找到一个在法属北非具有非凡影响力的人物与盟军合作,法军可能在做出轻微的、象征性的抵抗后放下武器,甚至会站到盟军一边,共同抗击德国法西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