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隆美尔(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2603900000017

第17章 大沙漠里的托卜鲁克(3)

这时的天气是如此酷热,甚至拘谨、古板的隆美尔也穿上了短衣短裤。每天早上6点,他便开始用一种新奇的步兵战术在所有的士兵中进行严格的操练,这些战术正是他针对托卜鲁克地堡、连地堡的防线而设计的。在托卜鲁克的失败以及他为此付出的高昂代价,使他感到无比压抑,无论是高层的官员还是底层的士兵,对他的批评和埋怨正在悄悄滋长。

在维亚巴尔比亚公路旁,靠近托卜鲁克处有一块德军公墓,隆美尔曾多次停留在那里,或是出声地念着新增添的坟墓上的名字,或是在那里沉思。在1941年那个漫长的夏季,这里的战地公墓竟变得如此庞大。有时候,隆美尔会久久地站在他所熟悉的那些人的墓前,一动也不动,眼睛里涌动着深沉的悲哀,一种向自己的老朋友和老战友诀别时的悲哀。

短促的转机

就在隆美尔陷在对托卜鲁克久攻不下的困境中时,英国却正在筹划着在北非发起大规模的反攻。

丘吉尔对北非的战局异常关心,在英军连遭隆美尔重创之后,丘吉尔不顾本土部队装备不足的事实,断然决定增兵北非。4月下旬,他力排众多反对意见,果断地派出海军船队装载着300多辆坦克冒着巨大的危险直接进入直布罗陀海峡,通过地中海,靠岸北非。丘吉尔将这次行动命名为“老虎计划”。5月8日,这支船队果然遭到德军多次空袭,但英国凭借着自己相对于德国而言的空中优势,击落了7架德机,迅速通过封锁,5月12日,英军船队安全抵达亚历山大港。英国从本土运来的这批坦克极大地增强了韦维尔在埃及的实力,比韦维尔为保卫埃及而凑集起来的所有坦克还多3倍。同一天,丘吉尔致电韦维尔:“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在西部沙漠获得一次决定性军事胜利。”

在丘吉尔急于夺取胜利的催促下,韦维尔仓促组建了新的临时性机动部队,任命戈特准将为指挥官,没等增援的武器装备全部运抵战场,韦维尔就决定趁隆美尔在托卜鲁克遭到挫折和严重缺乏补给的大好时机下,令戈特的机动部队发起反攻。这就是英军在北非的“短促作战计划”。韦维尔打算以出其不意的方式收复靠近海岸的边境阵地,并在德军增援赶到之前,迅速消灭托卜鲁克东部几座德占城市的守军。如果得手,将考虑立即由戈特的部队与托卜鲁克的守军联合作战,把德军赶到托卜鲁克以西地区。为了加强攻击力量,韦维尔为戈特调来了两支坦克部队:第2皇家坦克团和第4皇家坦克团,共拥有26辆““马蒂尔达”达”式坦克和29辆老式巡逻坦克。

德军的装甲指挥车在行进途中。英军将发起反攻的情报很快被隆美尔的侦听电台截获,隆美尔迅速地走出沮丧的情绪,投入了对英军反攻的防御计划制订工作中。

根据隆美尔的设想,他将以一支部队紧紧围住托卜鲁克,再以另一支部队坚守塞卢姆前线,同时采取机动防御的战法,防止英军迂回到围困托卜鲁克要塞的德军背后。在兵力使用上,隆美尔让非机械化部队坚守固定的阵地,把机械化部队集中起来作为预备队。这样他就可以击退英军向托卜鲁克的集中攻击,当英军进攻塞卢姆时,他又可以随时把机械化部队东调以击退英军的进攻。

从地理上看,沿着昔兰尼加的海岸公路,从托卜鲁克往东沿着巴尔比亚公路到达另一个大城镇巴尔迪亚,需要一个小时的快速行驶。公路左边不远处是浩瀚的大海,右侧是高高的悬崖。过了巴尔迪亚,再爬近30公里的坡路,就可以抵达卡普措堡。卡普措堡是意大利人修建的石头要塞,用以扼守4公里外与埃及接壤的边界。从托卜鲁克经巴尔迪亚、卡普措堡一直进入埃及后,路途开始变成一条陡峭曲折的通往塞卢姆的悬崖坡道。道路的左边依然是大海和海岸边闪闪发光的白沙,右边是再次突起的悬崖,高达2000米,这条路直通埃及首府开罗。然而过了塞卢姆几公里,有一条向右的岔道,哈勒法亚隘口就位于那里。

当时,利埃边境上的巴尔迪亚、塞卢姆和哈勒法亚隘口诸要点都已被德军控制。塞卢姆和哈勒法亚的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坦克只有通过这里才能轻易爬过悬崖向西进入大沙漠,夺取进入利比亚的通道。德军如果丢失了哈勒法亚隘口,隆美尔就会很容易遭到来自埃及的英军的进攻,从而将被迫放弃对托卜鲁克的包围。因此,哈勒法亚隘口是个极关键的战略要地,但隆美尔却把一向作战能力不强的意大利军队布置在这里。

5月15日,英军代号为“短促行动”的进攻开始了。英军一部从正面直击哈勒法亚隘口以及整个塞卢姆防线,装甲部队则从哈巴塔地区出发,向卡普措堡发起进攻。经过50多公里的夜行军,英军于5月15日清晨出其不意地直捣哈勒法亚隘口山顶上的意军据点,俘获了数百名意军士兵。随后,负责指挥坚守塞卢姆、卡普措堡一线的冯·赫尔弗上校在英军的进攻声势下,也无以力敌,只好把所有部队都撤了下来。受此影响,在利埃边境利比亚一侧的德军见到前面据点纷纷被攻破,自知不敌,开始一路狂撤。

但赫尔弗撤下塞卢姆防线后并没有跟着后撤的德军狂奔,稍事休整后,他抓住时机于16日清早带着8辆坦克重新冲入已占领卡普措堡的英军翼侧,英军在德军反击下被迫退了回去。与此同时,从西迪巴腊尼赶来的英军恰好推进到这里,闻知德军重占卡普措堡以为德军大规模反攻开始,也赶紧撤退。这样,在16日清晨,战场上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英德双方坦克都在发狂似的向自己方向撤退。

隆美尔发现退下来的德军后,立即下令禁止后撤,并连忙从围攻托卜鲁克的部队中调来一个坦克营加强防守,准备与追过来的英国再次决战。但直到天大亮,他们也没等来一名英国士兵。这时候,英国军队仍在飞速后撤,退到哈勒法亚后也没有停止,只在那里留下第22近卫旅负责阻止可能会追过来的德军,其余部队继续撤退。

这是英军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反攻。进入非洲后一直采取攻势的隆美尔,对于这次英军的反攻似乎显得不那么自如。整个战斗过程中,他在两三个小时内向柏林发出了一连串令人心惊肉跳的电报,一会儿让人放心,一会儿又在告急。随着赫尔弗上校逐渐收复阵地,隆美尔又在报道自己的胜利了。他的这一系列神经质似的报告最终赢来了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亲自签发的一份电报,这份电报发于5月25日,长达6页,布劳希奇在电报中严厉地要求“隆美尔将军今后的报告要慎重一些”,要有“一定的连续性”,当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要喋喋不休,“在突然事件的影响下,应该避免让自己的报告时而沾沾自喜,时而悲观失望。”但隆美尔却恼怒地认为,陆军总司令的电报是“一种难堪的指责,这种现象完全与自己无关”。

鉴于英军只在哈勒法亚隘口配置了较薄弱的兵力,隆美尔决定乘机夺回这个军事要地。5月26日夜,三支攻击部队已准备就绪。5月27日清晨4点30分,德军迅速发起进攻,6点15分,赫尔弗带领的部队再次控制了这个隘口,英军余部沿着海岸平原逃往西迪巴腊尼。隆美尔缴获了大批的战利品,包括9门大炮、7辆坦克和一批卡车。

这下隆美尔有了资本,他写了一封踌躇满志的信狠狠地回敬了一次布劳希奇,并在最高统帅部那里告了布劳希奇一状。无形中,隆美尔与陆军总部的积怨加深了。

在粉碎了英军“短促行动”后,隆美尔知道英军不会善罢甘休。他已得知英军一支护航运输队正在向北非大批地运载坦克。他必须抓紧时间加强塞卢姆、哈勒法亚隘口和巴尔迪亚的防御力量。因此,他向哈勒法亚增派了步兵和炮兵,任命第104坦克团的一营指挥官威廉·巴赫上尉为该地守军指挥官。隆美尔在视察巴尔迪亚时,发现那里储存着过去由意军丢弃的、英军又未来得及搬走的大量军用物资,他如获至宝地命令把一切可用的意军大炮用于加强各要点。同时让守军在利埃边境增修了几个新据点,在据点中建起了几个临时性的修理厂,修好了不少的大炮和车辆。为了对付英军的““马蒂尔达”达”式坦克,隆美尔把他手上仅有的12门88毫米高射炮分成三组,每组四门:一组部署在哈勒法亚,一组部署在哈菲德岭,最后一组交由守卫塞卢姆前沿的第十五装甲师的部队使用。这一部署在后来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那时德军有近2/3的反坦克炮还是战前5年生产的37毫米炮,远不及英军反坦克炮的威力,对付有厚装甲的““马蒂尔达”达”式坦克毫无办法。即使隆美尔手上拥有的50门50毫米反坦克炮,也只能在极近距离内才能打穿““马蒂尔达”达”式坦克。可88毫米炮却可以在1800多米的距离内击穿这种坦克。

为了对付即将开始的战斗,隆美尔再次临阵易将,由5月31日抵达的琼汉尼斯·冯·腊芬斯坦取代了施特莱彻,而施特莱彻终于离开了北非。6月上半月,第十五装甲师全部到达北非,他让年轻的瓦尔特·纽曼·西尔科上校指挥着这个师开往塞卢姆前线。这样,隆美尔在北非已拥有两个作战能力很强的德国装甲师:第五轻装甲师和第十五装甲师,共拥有坦克150辆,此外,他还指挥着三个意大利师。但由于德国对苏联的战争即将开始,在北非支援隆美尔的德国空军却被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