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罗斯福(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2603700000038

第38章 给希特勒的下马威(4)

他在1935年的停战纪念日指出,这一代美国人“懂得,一场新的战争可能带来的快乐和繁荣(对那场战争的幸存者来说),肯定会导致比我们过去经历的任何情况还要彻底的经济崩溃和社会崩溃”。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适当作用是为人类树立能说明和平与民主的好处的“良好榜样”。过了几个星期,他向美国驻柏林大使威廉·多德发出了一份类似的电报。“我不知道美国能不能挽救文明,但是我们至少可以通过自己的榜样使人们思考。给他们以挽救自己的机会,”总统在电文中写道,“麻烦的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人民没有得到思考的权利。”

罗斯福在1936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详细谈到了全球各个火药桶对和平的威胁。他说:“一个关键的时刻已经到了,美洲国家的人民必须认识到越来越严重的敌意,进行侵略的明显趋势,越来越多的武器,越来越暴躁的脾气——这种局势具有导致一场全面战争的悲剧的许多因素。”他要求继续保持“双重中立”:禁止运送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同时努力劝阻交战国大量购买有助于它们的作战力量的其他美国产品,如石油和废铁等。他还重申,他认为,美国应该作为人类的自由灯塔,“并且通过榜样的作用和所有正当的鼓励和援助,说服其他国家恢复和平和友好的状况”。1936年,罗斯福在达拉斯发表讲话时对面临战争威胁的欧洲人表示同情,但是重申了他的中立保证。“我们想尽一切可能去帮助他们,”他宣称,“不过他们非常清楚地懂得……这种帮助将限于道义上的帮助,而且,我们不会卷入他们今后的麻烦中去。”

图9-1美军在二战是使用的军舰1936年8月,罗斯福在肖托夸的讲话中透露了他的孤立主义的思想根源。他生动地回顾了他在1918年参观法国和比利时战场的情况……那些伤员……那些被炸毁的城镇……那些寡妇和孤儿。“我痛恨战争,”他宣称,“为了考虑和计划如何使我国免于战争,我花了不计其数的时间,以后我还将花不计其数的时间……我们能够不卷入战争。”

人们常常不重视这些话,认为这些话只是竞选言辞,但是萨姆·罗森曼确信,这是总统的肺腑之言。据罗森曼说,罗斯福认为,他在肖托夸发表的讲话是他有生以来发表的最重要的讲话之一,他还把专门印刷和题字的讲话副本作为圣诞礼物送给朋友。罗森曼说,罗斯福发表这次讲话并不是为了在竞选中捞选票,而是最清楚和最确切地表白了他内心深处的信念。

罗斯福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代表了不甘心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处于守势地位的经济和政治集团,主张积极地扩大美国在国际经济和政治领域中的势力。他对于德国法西斯势力的兴起,从而威胁美国利益的形势十分警惕。他反对共产主义,但他认为法西斯主义对美国有更大的威胁。正统的孤立主义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他所希求的。但是罗斯福表现得小心谨慎。他毕竟是以战胜危机、恢复经济的“新政”的口号当选的。国内政策是他第一任期施政的重点。他不能在外交政策上使他的国内政策和政治希望遭到破坏。

事实上,经济危机使他必须集中力量应付国内问题。在对外政策方面,国内外的和平主义情绪,国会的孤立派的压力,使他受到钳制和掣肘,没有多大的回旋余地。

他在第一个任期中,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活动中,尽力不与孤立派迎头相撞,甚至有些场合还迎合孤立派的要求。

美国介入20世纪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其说是鼓励了“国际主义”,远不如说更加刺激了孤立主义情绪。一种企求确保美国不卷入欧洲事务和欧洲战争的心愿,开始在公众和国会中高涨起来。历史学家们在一些著作中尖锐地指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承担重大责任的不仅仅是德国,而且还有美国的盟国。一些有声望的著作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同美国军火商和国际金融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残酷无情地追逐利润,这就引导他们去煽动和延长世界各地的冲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恩格尔·布雷希特所著的《贩卖死亡的商人》,该书的书名不久就成为军备工业的同义语。

1934年2月,著名的孤立派、北达科他州共和党参议员杰拉尔德·奈伊要求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大公司与英法的军火交易的内幕进行调查。

1934年4月,参议院决定成立调查委员会。这是国会孤立派对罗斯福一次旁敲侧击式的警告。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罗斯福是威尔逊政府的高级官员,威尔逊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孤立派旧事重提,多少有点“项庄舞剑”的气味,可是罗斯福容忍了这次行动。

1935年8月31日,罗斯福签署了中立法案。他为了抚慰孤立派,在1935年10月的一次演说中郑重其事地宣布:“不管海外的各个大陆发生了什么事情,美国仍将而且必须不卷入其中,保持行动自由,这是很久以前我们的国父所期愿我们保持的。”

1935年中立法期满之后,又制定了禁止向交战国贷款的1936年中立法。

1937年中立法则规定不准美国船只航行到交战区,不准武装美国商船,对交战国实行非军火贸易的现购自运原则。

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不但不能采取反对中立法的行动,而且还表明自己是与普遍的情绪一致的。

1935年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1936年,希特勒进军莱茵河,罗斯福说他只能对局势“警惕地等着瞧”。这种语言,反映出罗斯福在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前,对欧洲局势发展采取坚定行动的境况。

1937年7月,日本军国主义者再次对中国发动进攻,这时罗斯福对美国介入国外战争的根本反感受到了最严峻的考验。日本由于人口猛增,使岛国拥挤不堪,于是开始在实行政治和经济控制的亚洲东部建立一种新秩序。日本无视国际舆论,因为事实证明,国际舆论根本没有制止住意大利对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的征服,也没有制止住日本早些时候对“满洲”的侵略。为了准备对中国发动进攻,日本同德国和意大利签订了《反共产国际条约》,条约规定,如果苏联站在中国一方进行干涉,它们将给予援助。日本还放弃了早在1921年华盛顿会议之后开始做出的限制海军力量的努力,开始执行一项大规模的军舰建造计划。

由于德拉诺家族历史上同中国的关系,罗斯福同大多数美国人一样,同情无依无靠的中国人。美国感到同中国有感情上的联系,自从本世纪初宣布门户开放政策以来,美国一直把自己视为中国的自封的保卫者。美国商人、传教士和教师造成了一个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而对日本却采取了越来越敌对的态度,特别是在日本的扩张被视为对菲律宾和太平洋其他海岛的威胁之后。为了抗议日本的进攻,美国人抵制了日本货,一些妇女宁可穿棉线长筒袜也不穿用日本进口丝织的长筒袜。

是否执行不久前国会修改过和已经成为永久性法律的中立法,这是罗斯福面临的问题。

虽然孤立主义者要求他宣布这项法律生效,但是他不肯这样做,因为实行武器禁运对依赖进口武器的中国造成的损害大于对日本人的损害。这项法律中的一项条款规定,这项法律要在总统发现存在战争状态时才实行,因此,罗斯福利用了这项条款,指出双方都没有宣战,因此拒不执行这项法律。在随后几个月里,这种权宜之计变成了一项永久性政策。

当罗斯福意识到他在国内的政绩和他代表的这个国家的实力,使他不得不在世界事务中发挥作用的时候,他就寻求一项将有助于维持世界秩序而又不需要美国采取会使孤立主义者感到不安的任何行动的政策。在一个短暂的时刻,他曾想对将来的侵略者采取经济和贸易制裁,但是后来又放弃了这种想法。“现在我认为,这是一个进行长期教育的问题,”他在谈到使美国人放弃孤立主义的过程时对财政部长摩根索说,“我将不做需要任何人做出明确的反应或者采取行动的事情。”

赫尔和无任所大使、政府主要对外政策顾问诺曼·戴维斯敦促罗斯福在计划于那年秋天周游全国的一次旅行中,呼吁实行国际合作和维护世界秩序。1937年10月5日,罗斯福选择了一个合适的讲坛,在孤立主义者的首府芝加哥为一座用公共工程局的资金修建的桥梁举行落成仪式。那天整个下午,人们聚集在湖边,到罗斯福站起来讲话时,参加落成仪式的人群已经一眼望不到边了。在半英里多一点的远方,孤立主义的最强硬的喉舌——《芝加哥论坛报》的大厦隐隐可见。总统在讲话中首先对这座新桥表示重视,然后转过话题谈到人类蒙受的“恐怖统治和国际上的不法行为”。罗斯福警告说:“无辜的人民……无辜的国家,正在被残酷地充当权欲狂的牺牲品。”

“如果这些情况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区,任何人都不应当设想美国能逃脱过去,美国会指望得到仁慈对待,西半球能不受到进攻,而且还能继续保持平静与和平。”他接着说,如果热爱和平的国家想维护自由,就必须同心协力反对那些违反条约和侵犯人权的国家。罗斯福把国际上不法行为的蔓延比作传染病,他说:“当人体的传染病开始传播的时候,居民们都赞成和参加对病人的隔离,以便使他们的身体不会由于疾病传播而受到侵袭……不管是宣战还是不宣战,战争都具有传染性。它能席卷远离战争发源地的国家和人民……”

在总统发表这番雄辩的讲话之后。人人都等待他采取行动,结果却不见行动。10月6日,即芝加哥讲话之后的第二天,记者们问他“隔离”是不是指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他对记者们的问题进行了搪塞。“瞧,‘制裁’是一个可怕的字眼,现在没有人用了,”罗斯福回答说,“主要的意思是最后这句话:‘美国在积极地寻求和平。’我不能告诉你们将采取什么办法。我们正在寻找某种实现和平的办法。”好像是要使孤立者放心似的,他接着说:“根本没有必要使这种办法同保持中立背道而驰。”

有人认为罗斯福不肯放弃盲目中立的政策是因为中立主义者强烈地和几乎一致地拒绝接受这篇讲话。一些作者说,罗斯福试图规定一种新的航向,顶着当时盛行的孤立主义之风前进,但是发现这股风刮得太厉害了。“总统受到了绝大多数报纸的攻击,”罗森曼说,“他们马上打来电报提出谴责……他肯定记住了这件事,他曾经对我说过,‘糟糕的是,当你试图在前面带路的时候,回头一看却没有任何人跟在后面’。”

然而,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只有孤立主义的报纸——《华尔街日报》宣称:“停止对外干涉;美国要和平”——而绝大多数美国人民似乎都一致认为,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对侵略者实际隔离”。“总统的讲话好极了。”1936年被提名为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的弗兰克-诺克斯上校说。国外也对总统表示支持。在总统讲话的第二天,国际联盟通过了一份对日本进行谴责的报告,并在布鲁塞尔召开了九国条约签字国会议,这项条约是为了保护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签订的。

罗斯福本来预料会遭到普遍的批评,这种完全意想不到的反应使他感到意外。他只是泛泛地考虑过维护和平的问题,并不想提出一项新政策。正如多萝西·博格在研究芝加哥讲话之后指出的那样,罗斯福戏剧性地表明了美国人民的和平愿望,但是没有准备再往前走。尽管如此,罗斯福认为,他拒绝实行“隔离”不是退却的表示。他把那次讲话视为教育美国人民的过程的一部分。“我希望你喜欢芝加哥讲话及其造成的影响”,他在几个星期后写给豪斯上校的信中说,“我……确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能够慢慢地而又肯定地使人民认识到,战争对我们的危险就像暴乱一样严重,在暴乱中,我们关上所有门窗躲在屋子里的危险,会比走上街头利用我们的影响制止暴乱的危险还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