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最佳选择与放弃
2603400000058

第58章 在选择中不断超越自我(5)

属于我们这一代的东西,必然是承先启后的,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站在古人的肩上高瞻远瞩,而不是顶着古人的头颅作为标榜。

“承先”是我们学到的传统,“启后”是我们自我的创造。因为,凡只会守成、师古的人,再成功都算不得狮子,只称得上是只会吃苦的骆驼。

由于医学的进步,上个世纪初,平均50岁的寿命,今天已经延长到近80岁;再过50年,更可能增加到130岁。

所以,过去几千年,古圣先贤思考的模式和价值观都可能得改变了。过去50岁的人已是“半百老翁”,而今正是“春秋鼎盛”;过去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常讲“人生七十方开始”;过去50岁的学者,已经教我们“放下”,今天50岁的我们,却可能正要“拿起”。而且正要走下这个山头,去攀登另一个山头。

生命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当下”,因为一切古往今来,都是由“当下这一瞬间”累积的,不把握当下,就不能创造永恒。

人生是要积极超越与创造,才能被肯定的。我们的一生,都在寻找,寻找生命的道理,寻找我们自己的定位。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的那一刻,由“望尽天涯路”到“走向天涯路”,我们都在找。

然后,找到了,我们为那理想“衣带渐宽终不悔”。尽我们的力量,把今生的理想实现。

最后,我们人老,如同秋天,是丰收也是凋零的季节,因为每个成熟的生命,像成熟的果实,都得告别枝头。经历了积极的一生——超越自己,使我们不再是初生的自己,我们得到了精进;创造自己,使我们没有白来,我们有了自己的下一代,且为下一代铺了路;肯定自己,我们回首前尘,历历在目,有好的、有坏的、有悔的、有悟的,我们做完了这一生的功课。只有“不负生”的人,能够坦然地“面对死”。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不断地为难自己

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穷的,连他自己都无法察觉,关键在于是否善于强迫自己、经营自己。

音乐系的卡尔走进练习室,在钢琴上,摆着一份全新的乐谱。

“超高难度……”卡尔翻看着乐谱,喃喃自语,感觉自己对弹奏钢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谷底,消失殆尽。

已经三个月了!自从跟了这位新的指导教授之后,他不知道为什么教授要以这种方式整人。

勉强打起精神,卡尔开始用十指奋战、奋战、奋战……琴声盖住了练习室外教授走来的脚步声。

指导教授是位很著名的钢琴大师。授课第一天,他给自己的新学生一份乐谱。“试试看吧!”他说。乐谱难度颇高,卡尔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还不熟,回去好好练习!”教授在下课时,如此叮嘱学生。

卡尔练习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让教授验收,没想到教授又给了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试试看吧!”上星期的课,教授也没提。卡尔再次挣扎,向更高难度的技巧挑战。

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形持续着,卡尔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所困扰,然后把它带回去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临两倍难度的乐谱,却无论如何也追不上进度,一点也没有因为上周的练习而有驾轻就熟的感觉,因此,越来越不安、沮丧和气馁。

教授走进练习室。卡尔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须向钢琴大师提出这三个月来何以不断折磨自己的质疑。

教授没有开口,他抽出了最早的那份乐谱,交给卡尔。“弹奏吧。”他用坚定的目光望着卡尔。

不可思议的结果出现了,连卡尔自己都惊讶万分,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精湛!教授又让他试弹第二堂课的乐谱,他依然发挥出超高水准的技艺……演奏结束后,卡尔怔怔地望着老师,说不出话来。

“如果,我任由你表现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就不会达到如今这样的水平。”……钢琴大师缓缓地说。

其实,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穷的,连他自己都无法察觉,它如同一座金矿埋藏在我们平淡无奇的生命中,一个人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这座金矿,关键在于是否善于强迫自己、经营自己。人们往往习惯于表现自己所熟悉、所擅长的领域。但如果我们愿意回首,细细审视,就会恍然大悟:看似紧锣密鼓的工作挑战,永不停歇难度渐升的环境压力,不也就在不知不觉间养成了今日的诸般能力吗?

成功路上的相对论

无论与你的目标之间有多远,也要学会轻松地走路,只有那样,在走向目标的过程中,才不会感到烦闷,才不会被遥远的未来吓住。

美国专栏作家弗兰克·A·格拉顿年轻时深受英国作家威廉·科贝特的影响,辞掉了报社的工作,一头扎进创作中去。由于没有收入,连房租都交不起。白天,为了躲避房东催交房租,只好漫无目的地在马路上走来走去,何时才能写出自己的鸿篇巨制呀,他感到有些绝望。

一天,在42号街遇到了他当记者时曾采访过的俄国著名歌星夏里宾先生,没想到这位名噪一时的人物还记得他。格拉顿忍不住向夏里宾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夏里宾昕过之后,对他说:“我的旅馆在103号街,跟我一同过去,好不好?”

“什么,103号街?我怎么可能一下子走这么远的路?”格拉顿惊叹道。

“是呀,从这里到103号街要过60个街口,少说也要走上两个多小时!”夏里宾换了一种口气说,“我们不到我的旅馆了,咱们向前走,过6条街,到贝里射击游艺场玩玩怎么样?’

夏里宾的这番话打消了格拉顿的顾虑,他们到了游艺场门口,看了一会儿两名屡次射击不中目标的水兵。然后继续前进,不一会儿就到了长纳奇大戏院,“现在离中央公园只有5条横马路了,我们去看看那只奇怪的猩猩吧!”夏里宾愉快的话语让格拉顿感到说不出的轻松……就这样走走停停,不知不觉间已到了103号街。原该精疲力竭的他,却并没感到一点累。格拉顿掏出怀表看了看,时间已过去了将近4个小时。

夏里宾先生满意地对他说,“并不大远吧。现在我们到我旅馆附近的餐馆去吃饭吧。”在餐桌上,格拉顿听到了让他终生难忘的一席话,“今天走的路你要记在心里,你无论与你的目标之间有多远,也要学会轻松地走路,只有那样,在走向目标的过程中,才不会感到烦闷,才不会被遥远的未来吓住。”

后来,格拉顿把自己的这番经历写成文章,发表在当地的一家晚报上,从此开始了他的专栏作家生涯,并写出许多像《莫德》、《交际》、《利格斯的档案室》等数百部名篇佳作。

格拉顿去世后,他的后人在一篇纪念他的文章里这样写道,我们的目光不可能一下子投向数十年之后,我们的手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触摸到数十年后的那个目标,其间的距离,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快乐的心态去完成呢?那样,我们就不再会为自己的付出感到丝毫的累。

事实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我们可以每天都能尝到成功的甘甜,体味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只有这样,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我们才不会感到是一种付出,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

卡耐基面对批评

避免所有批评的惟一方法,就是只要做你心里认为是对的事。

美国心理励志大师卡耐基先生多次讲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很多年以前,我所在的成人教育班和示范教学会中,多了一个从纽约《太阳报》来的记者。他毫不给我留情面,不断攻击我和我的工作。我当时真是气坏了,认为这是对我极大的侮辱,不能容忍。我马上打电话给《太阳报》执行委员会的主席古斯,特别要求他刊登一篇文章,以说明事实真相,而不能这样嘲弄我。我当时下决心要让犯错的人受到应得的处罚。

“现在我时常为我当时的举动感到惭愧。我现在才了解,买那份报的人大概会有一半人不会看到那篇文章,看到的人里面又有一半会把它只当做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来看。而真正注意到这篇文章的人里面,又有一半在几个礼拜后就把这件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卡耐基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虽然你不能阻止别人对你做任何不公正的批评,但你可以做一件重要的事,你可以决定是否要让自己受到那些不公正批评的干扰。

“尽可能做你应该做的事,然后把你的破伞收起来,免得让批评你的雨水顺脖子后边流下去。”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也曾告诉过卡耐基她在白宫的行事原则:避免所有批评的惟一方法,就是“只要做你心里认为是对的事——因为你反正是要受到批评的。做也该死,不做也该死”。

任何人好像都有批评你的权力,无论你做任何一件事,你要把握好的就是:哪些是听都不要听的,哪些是礼节性地应付,哪些是真正有益于你的工作的。

不再等待我们

对一件事,如果等所有的条件都成熟才去行动,那么当条件成熟之时,机会却失去了。

1973年,英国利物浦市一个叫科莱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是一位18岁的美国小伙子。大学二年级那年,这位美国小伙子和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因为新编教科书中,已解决了进位制路径转换问题。

当时,科莱特感到非常惊诧,因为他来这儿是求学的,不是来闹着玩的。再说对Bit系统,默尔斯博士还未全部教完,要开发Bit财务软件是不可能的。他委婉地拒绝了那位小伙子的邀请。

十年后,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位退学的小伙子也在这一年,进入美国《福布斯》亿万富豪排行榜。1992年,科莱特继续攻读,拿到博士后学位;而那位美国小伙子的个人资产,在这一年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仅次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达到65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二富豪。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已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了;而那位小伙子却已绕过Bit系统,开发出Eip财务软件,它比Bit快1500倍,并且在两周内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个代表着成功和财富的名字——比尔·盖茨也随之传遍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认为,只有具备了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从事创业。然而,世界创新史表明: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才从事发明创造的人并不多,不少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在知识不多时,就直接对准了目标,然后在创造的过程中,根据需要补充知识。比尔·盖茨哈佛没毕业就去创业了,假如等他学完所有知识再去创办微软,他还会成为世界首富吗?

在这个世界上,似乎存在着这么一条真理:对一件事,如果等所有的条件都成熟才去行动,那么当条件成熟之时,机会却失去了。

因为世界不再等待我们。

把对手扶起来

击倒一个对手有时很简单,但没有对手的竞争,是乏味的。

在北方某大城市里,诸多电器经销商经过明争暗斗的市场较量,在彼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后,有赵、王两大商家脱颖而出,他们又成了经常掀起市场波澜的最强硬对手。

这一年,赵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采取了极度扩张的经营方式,大量地收购、兼并各类小企业,并在各市县发展连锁店,但由于实际操作中有所失误,造成信贷资金比例过大,经营包袱过重,其市场销售业绩反倒直线下降。

这时,许多业内外人士纷纷提醒王——这是主动出击,一举彻底击败对手赵,进而独占该市电器市场的最好商机。

王却微然一笑置之,始终不曾采纳众人提出的种种妙策。

在赵最危难的时机,王出人意料地主动援助,拆借资金帮助赵涉险过关,最终,让赵的经营状况日趋转好,一直给王的经营施加着压力,迫使王时刻面对这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有很多人曾埋怨王的心慈手软,说他是养虎为患。可王却没有丝毫后悔之意,只是殚精竭虑,四处招纳人才,并以多种方式调动手下人拼搏进取,一刻不敢懈怠。就这样,王和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既是朋友又是对手,彼此绞尽脑汁地较量,让双方各有损失,但各自的收获却都很大。多年后,王和赵都成了当地赫赫有名的商业巨子。

面对事业如日中天的王,当记者提及他当年的“非常之举”时,王一脸的平淡。击倒一个对手有时很简单,但没有对手的竞争,是乏味的。我们的企业能够发展壮大到今天这种程度,应该感谢对手时时施展的压力,正是这些压力,化为我们想方设法战胜困难的动力,进而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一种危机感……

哦,把对手扶起来,原来不止是一种襟怀,还是一种智慧啊……

小处不可随便

小处端正的人往往能取得人们的信任,人格好比是“纲”,“小处”好比是“目”,人格健全就能纲举目张。

传说有人把于右任先生写的“不可随处小便”重新组合装裱,于是就有了“小处不可随便”的典故。其实“小处不可随便”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一条处世原则。古语道:“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不踬于山,或踬于堞。”告诫人们时时提防被小土堆绊倒,这或许是“小处不可随便”的最古老的教诲。

不光是中国,外国人也有差不多的观念。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小处随便的人往往不受欢迎,在某些特殊的场合甚至会造成致命的后果。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大概是18世纪的法国公爵奥古斯丁了。1786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东尼到巴黎戏剧院看戏,全场起立鼓掌。放荡不羁的奥古斯丁为了引起王后的注意,面向王后吹了两声很响的口哨。当时吹口哨被视为严重的调戏行为,国王大怒,把奥古斯丁投入监狱。而奥古斯丁入狱后似乎就被遗忘了,既不审讯,也不判刑,就日复一日地关押着。后因时局变化,曾有过两次出狱的机会,但阴差阳错,终究还是无人问津。直到1836年,老态龙钟的奥古斯丁才被释放,当时已经72岁。两声口哨换来50年的牢狱之灾,实在是天大的代价。

与此相反,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小处端正的人往往能取得人们的信任。法国有个银行大王,名字叫恰科。但他年轻时并不顺利,52次应聘均遭拒绝。第53次,他又来到那家最好的银行,直接找到董事长,希望通过面谈,让董事长了解和接纳自己,可是没谈上几句就又被拒绝了。恰科既有些失意,又有些气愤,但表情还能保持平静,礼貌地说完再见,转过身,低头向外走去。忽然,他看见地上有一枚大头针,横在离门不远的地方。他知道大头针虽小,弄不好也能对人造成伤害,就弯腰把它捡了起来。第二天,他出乎意料地接到了这家银行的录用通知。原来,他捡大头针的举动被董事长看见了。从这个不经意的小动作中,董事长发现了他品格中的闪光的东西。这样精细的人,是很适合做银行职员的。于是,董事长改变主意,决定聘用他。恰科也因此而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走向了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