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最佳选择与放弃
2603400000040

第40章 激流勇退,扬弃缺点与不足(4)

懦弱者不敢与人针锋相对,他们也害怕刀剑,进攻与防卫的武器在他们的手里捍卫不了自身。他们当不了凶猛的虎狼,只愿做柔顺的羔羊,而且往往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懦弱总是会遭到嘲笑,而遭到嘲笑会使懦弱者变得更加懦弱。

懦弱常常会品尝到悲剧的滋味。中国历史上南唐后主李煜性格懦弱,终于没能逃脱沦为亡国之君、饮鸩而死的悲惨命运。

当初,宋太祖赵匡胤肆无忌惮、得寸进尺地威胁欺压南唐。镇海节度使林仁肇有勇有谋,听闻宋太祖在荆南制造了几千艘战舰,便向李后主奏禀,宋太祖实是在图谋江南。南唐忠君人士获知此事后,也纷纷向他奏请,要求前往荆南秘密焚毁战舰,破坏宋朝南犯的计划。可李后主却胆小怕事,不敢准奏,以致失去防御宋朝南侵的良机。

后来,南唐国灭,李后主沦为阶下囚,其妻小周后常常被召进宋宫,侍奉宋皇,一去就得好多天才能放出来,至于她进宫到底做些什么,作为丈夫的李后主一直不敢过问。只是小周后每次从宫里回来就把门关得紧紧的,一个人躲在屋里悲悲切切地抽泣。对于这一切,李煜忍气吞声,把哀愁、痛苦、耻辱往肚里咽。实在憋不住时,就写些诗词,聊以抒怀。

李煜虽然在诗词上极有造诣,然而作为一个国君,一个丈夫,他是一个懦夫,是一个失败者。

对于胆怯而又犹疑不决的人来说,获得辉煌的成就是不太可能的,正如采珠的人如果被鳄鱼吓住,是不能得到名贵的珍珠的。事实上,总是担惊受怕的人不是一个自由的人,他总是会被各种各样的恐惧、忧虑包围着,看不到前面的路,更看不到前方的风景。正如法国著名的文学家蒙田所说:“谁害怕受苦,谁就已经因为害怕而在受苦了。”懦夫怕死,但其实,他早已经不再活着了。

世上没有任何绝对的事情,懦夫并不注定永远懦弱,只要他鼓起勇气,大胆向困难和逆境宣战,并付诸行动,依然可以成为勇士。正像鲁迅所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说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待炬火。”

拨开心灵的尘网

你一定见过你家的家具被蛛网缠绕,它囤积灰尘,使你无法看到角落的真实情况。你的手表上月丢了,你曾经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去找,翻遍了家里所有的抽屉和箱子,用扫把在床底和沙发底下捅了好久却一无所获。你带着一身臭汗,坐在那里生闷气。但你为什么不去角落看看呢?是的,蛛网微不足道,但它既然可以遮蔽你的目光,那它就不是微不足道的。它纵横交错,使你瞬间就打消了寻找的念头,其实,你的手表就在里面……

灰尘越积越厚,错误越拖越多。你心灵上的蛛网,正暗自以你无法看见的姿态和无法预想的速度生长。你原本可以不这样:对同事发牢骚,对家人发火,对工作不负责任,对明天感到绝望,对昨天感到后悔,对着街上的“宝马”愤愤不平,对着别人的脊梁指指点点,对别人的进步不屑,为自己的退步找理由,你觉得天上星星是造成你到现在一无所有的罪魁祸首,你狠狠地把路边的瓶子踢到路中央去。

你的心灵也是这样,你的不小心的嫉妒、愤怒、泄气、自卑都在你的心灵上结网,即使你心底有很多善良和认真,天长日久没有出现在你的内在视线里,你就会以为自己真的是那样,最后对自己丧失了信心。请别怕脏,你越是嫌弃脏就越脏得厉害,勇敢地把它扯开,然后找到你的手表,把它擦拭干净,对着太阳照照,然后微笑一下,戴在手上,并且记住,下次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其实,拨开它们并不算难,你只需要找出丝网的源头,也就是找到使心灵蒙网的事情,然后冷静下来想清楚,自己和事情本身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你对自己、别人和事情本身是不是都存在误解,自己可不可以换一种心境去理解,而不是让情绪一直走到底端。放纵自己的情绪是最不安全的事情,坏情绪肆虐起来,浑身的良性循环系统都会受到冲击;好情绪肆虐起来一方面给人积极的姿态,但如若理性的辅助也会失控。

简单地说,一个人应该具有成熟的心态,即理性和感性交融的、自我调节能力平衡的状态。猥琐退缩或好大喜功都会把一个人推向看起来清晰直接,其实模糊混沌的思维状态。人不可能没有情绪,所以不能强求自己一定要心如止水,而要用有效的思维和积极的心态来调节。如果你高兴,就防止自己高兴过头;如果你情绪急剧下落,就遏制住势头,从而使心态转向平和。因为只有一个心态平和的人才能有效并明智地运用理性的洞察,做那些大而细腻的事情。

心灵的智慧在于晶莹与剔透。

保留一份纯真

每个在职场里的人,到了岁末年初,总要将自己的办公桌彻底清理一次——扔掉那些毫无保存意义的信件、材料,再将其他的重新进行归类整理,使之井井有条、耳目一新,给自己创造一个相对宽松、舒适的环境。虽然如此,总有一些东西年年都舍不得丢弃。人们总习惯以“可能有用”为借口而保留一件件、一堆堆“废品”和“垃圾”,直到有一天狠狠心将它扔掉,生活中也不觉得少了什么时,才明白它是多余的东西,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

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洗礼、阅历的丰富、知识的积累与沉淀,人们对生活注入了新的思考与认知,同时也对传统思想、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审视、反省与诠释,对一切诸如习惯、观念、想法、经验、爱好等无形的东西也在不断地进行筛选和更新,一些过时的或给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不便的,我们要有勇气随时丢弃它。这样一来,我们才有机会和足够的时间、精力、空间,学习和接纳一些科学的、新鲜的事物。

丢弃某些东西不易,要守护某些东西也并不轻松。

保留一份天真与单纯,坚守一份信念与追求,保留一份正义与良知,坚守一份尊严与操守,保留一份向往和梦想……

尊严、道义、气节、操守、信念、志向,它不仅仅是个人的事,而直接关系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声望、前途和命运,我们没有理由和借口去回避和拒绝。“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以及近现代的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爱国仁人志士的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启迪、鞭策、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前途、命运,置个人安危生死于度外,出生入死,即使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辞,用个人的青春、幸福、鲜血、生命换取民族的觉醒、希望和革命事业的成功,铸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之魂。

同时,在人欲膨胀、物欲横流的时代,面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激荡冲击而滋生出的种种物质或精神的刺激、诱惑和陷阱,人们内心仍无法割舍对功名利禄的追逐,经受着种种的挑战和考验,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也相应的发生了一系列的嬗变与革新。许多经得住革命战争的枪林弹雨洗礼的胸膛,却被用钞票包裹的“糖衣炮弹”所击穿;许多人能坦然地面对和迎战各种困难、挫折、厄运,却不能欣然面对和接受“绚烂归于平淡”的事实,而晚节不保沦为人民的千古罪人。

现实生活往往不是一种单纯的取与舍,不要斤斤计较失去的,有时我们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可贵和美好!

得意与失意

世事纷扰,人生不易,在人生的旅途中,人大多在得意的巅峰与失意的低谷之间沉浮,如何平稳地把握自己的生命之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说得意与失意是人生的两极,那么得意就是正极,失意就是负极。

作为正极,得意能从正面给人以精神上的“刺激”,使人心情舒畅,意气风发,信心百倍。唐代诗人孟郊在《登科后》一诗中唱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他当时考取进士之后的那股得意劲儿,从诗中就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一“爽”,便能促使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能够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许多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国吴国名将周瑜在赤壁之战时,正是“春风得意”之时。苏轼在《念奴娇》一诗中是这样描述周瑜的:

“人道是故垒西边,三国周郎赤壁。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指挥若定,风度潇洒,确实与他当时事业初成,婚姻圆满给他带来的喜悦心情不无关系。

作为负极,失意则能使人产生精神上的“抑制”,使人心灰意懒,意志消沉。杜甫在三十六岁到长安时,踌躇满志,曾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诗篇。但当他没有得到重用之后,便心情忧郁起来,诗中也满含悲愤,如“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可见,失意对人的打击是很大的。

由于得意与失意对人具有一种较大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因而它最容易使人走向两个极端。

一是得意而忘形。古人云:“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有的人一得意,就忘形,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就骄傲自满,刚愎自用,忘乎所以,及时行乐……其中,有的得意忘形者,是没有远大理想的人,他们本来就胸无大志,只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而奋斗,一旦有人喝彩,自然就忘形了,就乐不思蜀,不再进取了。有的得意忘形者,是喜欢投机取巧的人,为了得到一时的荣华富贵,靠了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小伎俩侥幸取得了一点成绩,做出了一点事业,就自鸣得意,以为有了炫耀的资本、享乐的本钱;有的得意忘形者,是喜欢趋炎附势的人,一旦攀到有权有势有钱的主子,就狐假虎威,不可一世。

历史上的得意忘形者并不鲜见,但大多以喜剧开场,悲剧告终。北宋时的奸臣蔡京就是如此。他在徽宗当政时四次人相,可谓权重一时,春风得意,但他得意而忘形,大施淫威,害人不浅。待到神宗即位后,他被贬到了岭南,途中死于潭州,殊不知他在八十一岁时也会有倒霉的这一天。

二是失意而失志。这种人大多是意志薄弱者,虽然也雄心勃勃,但一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于是,很快就失其志、失其势、失其神了,从此一蹶不振,大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叹。如我国历史上南唐的国君李煜,他在位时,整天沉湎于琴棋诗画、莺歌燕舞之中。公元975年,他被北宋军俘虏后,吓得魂不附体,愁得以泪洗面,更谈不上有东山再起的雄心壮志,最后被宋太宗毒死。

在人的一生中,要做到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志,首先应把握好得意与失意之间的度。得意也好,失意也罢,在情绪表现上,在所作所为上要做到适可而止,善于自控、自警、自省。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强烈的事业心、自信心和意志力是不行的。

曾国藩可以说是一个得意而不忘形的典范。他在清政府中做了一辈子官,但他“抑然”了一辈子,生怕得意忘形。他常诵的格言是:“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常求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他战功显赫,但仍然“寸心兢兢,且愧且慎”,而且“唯力尽人事,不敢存丝毫侥幸之心”。同治三年七月,他打败了太平军,于是又被朝廷加官进爵,他却“弥增歉悚”。正因为他得意而不忘形,所以他武运极佳,仕途顺利,直至寿终正寝。

蒲松龄可以说是一个失意而不失志的楷模。他四次应试举人都名落孙山,但他志存高远,并未因落第而悲观消沉下去,而立志写一部“孤愤之书”。他在压纸的铜尺上镌刻了一副对联,联云: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以此自警自勉。以后,他终于写成了《聊斋志异》这部文学巨著,成了万古流芳的文学家。

两位古人的成功之路,对于我们后人来说,是不无现实指导意义的。我们不妨以古人为镜,照照自己,免得在得意与失意的沉浮中迷失自己。

精明与糊涂

精明与糊涂是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人世中,有确实精明的人,也有确实糊涂的人。确实精明的人,如《三国演义》中的孔明。他智慧超群,神机妙算。他三气周瑜,巧布八阵图,七擒孟获等等,都无一不表现了他的精明能干。确实糊涂的人,如三国时的刘禅。孔明在世时,他毫不操心,全靠孔明掌管军政大事。孔明死后,他宠信宦官黄皓,一切听从黄皓的摆布,蜀汉的政治被他弄得一塌糊涂。他被司马昭挟持到洛阳之后,又乐不思蜀,人称“扶不起的阿斗”。

糊涂的人也不是事事糊涂。即使是刘禅也有精明的时候,当他得知司马昭想杀他的时候,他就更加糊涂了,这样的糊涂也许正是他的精明之处。不然,他就会性命难保了。

过于精明的人并不一定真精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就是个十分精明的人。她巧如簧舌,工于心计,办事泼辣干练,她的精明在贾府上下是大家公认的,几乎所有人都领教过她手腕的厉害。但是,她的这种精明是人人都知道的,而且也是人人都十分痛恨的。这样的精明又算不得真正的精明。

过于糊涂的人并不一定真糊涂。郑板桥就是这种类型的人。当时,清朝大兴文字狱,“专制官吏之淫威,文风之严密,文人苟非韬晦自全,鲜有不遭杀之祸者”。他鉴于金圣叹等人的前车之覆,故意不问国事家事装糊涂。他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人是精明好,还是糊涂好?这本是不言自明的。一个人大事小事不糊涂当然好。但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精明。

说到这里,自然会想到另一位历史人物吕端。此人心有大略,但他平时嘻嘻哈哈,大大咧咧,从不计较个人恩怨。赵普对他的评价是:“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府之器也。”当时,吕蒙为相,宋太宗想用吕端替代他,有人反对说,吕端糊涂,并略举事实为证。太宗坚持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心擢用。吕端拜相之后,“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在关系国家的兴亡、百姓的安定幸福的事情面前,他心明眼亮,毫不糊涂。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在某些方面相当精明,但在某些方面却又相当糊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大事精明,小事糊涂。如数学家陈景润,在数学的王国里,他是相当精明的,凭着这种精明,他一举夺得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皇冠上的明珠”;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却是一个相当糊涂的人。

二是对有些事情精明,对有些事情糊涂。如著名的当代农民企业家禹作敏,他在发展经济方面是相当精明的,但在得到金钱、地位、荣誉、权力之后,就变得忘乎所以了,在民主与法制等问题上开始犯糊涂:草菅人命,妄自尊大,目空一切。最后,落了个身败名裂的可悲结局。

在大事上精明,在小事上糊涂,是一种人生智慧,一种处世艺术;在小事上精明,在大事上糊涂,是一种愚蠢做法,短期行为。

精明过度,就会变得糊涂。比如,在某~方面过度精明,在其他方面就会糊涂;在小事面前精明,在大事面前就会糊涂。

糊涂之后,就会变得精明。糊涂之后必有教训,汲取教训之后,就会变得精明起来。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