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巴顿(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2600100000009

第9章 巴顿的征服生涯(2)

创办坦克学校的工作不亚于指挥一场重大的决战。巴顿很清楚,他眼下所做的是创造历史的事情,美军中几乎没有坦克方面的人才,也没有相关的技术资料和设备,一切都要白手起家,从零开始,而且,许多工作只能靠他一个人去完成。巴顿是一个不怕困难,敢于创造奇迹的人。虽说不怕困难,但此时,巴顿多么希望有一个能理解和支持他的人在身边,与他共同战斗。他不禁又开始思念妻子了。他在给比的信中写道:“我承认,我依然处在‘恐惧’之中,我所干的是前无古人的事情,我多么希望你能在我的身边。”

巴顿把坦克学校的校址定在了朗格勒。朗格勒城虽然不大,但其历史悠久而灿烂,城内文物古迹众多,到处可以见到古罗马时代的城防遗址和各种建筑物,还有几座中世纪的天主教堂,它们构成了这座古城的风韵和灵魂。巴顿的指挥所设在一幢独门独院的旧式木结构建筑中,不远处就有一座中世纪的古城堡——这是巴顿本人亲自选定的地点,因为他很崇拜恺撒大帝和古罗马的武士们,在这里他感觉离他们很近,这将会给他带来勇气和好运。

不久,萨缪尔·罗肯巴赫上校到任了,他是潘兴将军任命的坦克兵司令,巴顿的顶头上司。除了负责领导巴顿的坦克学校外,他还负责在英国的美国坦克兵的训练工作。

巴顿是个个性极强的人,喜欢自作主张,我行我素,所以对罗肯巴赫的到来从心里感到不高兴,生怕罗肯巴赫妨碍他的工作。而罗肯巴赫的个性也很强,而且资历和军衔都比巴顿高。因此虽然两个人是弗吉尼亚军校的校友,但关系从一开始就是冷淡而微妙的,这正可谓:一只槽上拴不住两匹叫驴。但作为职业军人,巴顿视服从命令为天职,而且他知道“官大一级压死人”的道理。因此,他在工作上很注意配合罗肯巴赫上校,很少跟他顶牛。通过一段合作,罗肯巴赫发现巴顿前一段的工作很出色,而且是个真正的坦克专家,干事很有魄力,因此他对巴顿也给予了鼓励和支持。这样,两人建立起了一种有趣的工作关系,工作上各负其责,相互支持,但从不涉及私人事务。

巴顿与罗肯巴赫虽然在性格上格格不入,但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都喜欢干实事,雷厉风行。所以罗肯巴赫一到任,他们就把工作迅速开展起来,在短期内就办了几件大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最终确定了坦克学校的校址。此后,他们又参观了英国、法国人办的坦克学校和他们的坦克部队。在这一过程中,巴顿把自己的心得体会非常详细地向罗肯巴赫做了介绍,他的认真态度给罗肯巴赫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其实这是巴顿的一个小伎俩,其目的是叫罗肯巴赫以后能按照他的理论和思路行事。事实证明,巴顿的目的达到了。

坦克学校的学员终于在年底前到达了。这是一批充满活力和激情的热血青年。但在巴顿眼中,他们却是一群“乌合之众”,军事素质很差,缺乏训练,军容不整。巴顿深感不悦。他认为:“我的手下别的东西可以没有,但决不能没有纪律。”巴顿决定,首先从军容军纪抓起,在自己的学校中塑造出一种风格,或者说是一种真正的军人风度,让人一看就与众不同。于是,他为军校学员立的第一条规矩是:注意个人仪表和着装,要衣着笔挺,内务整洁,不留胡须和长发,礼节周到。

坦克学校终于建起来了。开学典礼那天巴顿发表了演说。由于发现有不少来自陆军的高官到场,而这些人大都不重视坦克部队,所以巴顿临时决定调整讲话的内容,即在谈坦克的作用时保持低调,以免得罪这些有权有势的人,其目的是为了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在讲话中,巴顿一个劲地抬高步兵的地位,指出步兵是地战之王,对战争起决定性作用,而坦克的主要作用是与步兵协同,配合步兵作战。巴顿的讲话引起了坦克部队军官的不满,对此巴顿做了解释,认为为了坦克兵的未来,可以牺牲一点尊严。但事后巴顿又感到很后悔,好像吃了一只苍蝇一样。

坦克学校已经建成了,学员也全部到位,但却没有供训练用的坦克,这简直是个大笑话。所以在一个时期里,巴顿等人所能做的事情是进行基本设施的建设,制订教学大纲、训练手册和各种规章制度。在这方面,巴顿借鉴了西点军校的许多现成的东西。同时,他还派一些军官到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坦克部队去参观学习。为了获得训练用的坦克,巴顿费尽了周折。他先是向法国人求援,要求借几辆坦克供教学使用,法国人答应得很痛快,但行动却很迟缓。没有办法,巴顿只好把目光转向国内,敦促国内尽快组织生产坦克,以解燃眉之急。

第二批新兵又进入了坦克学校,他们立即被置于巴顿“铁腕”的管束之中。在训练营中,巴顿充分展示了他的特殊性格:刚毅严厉,甚至有几分“冷酷”。无论在纪律还是军容方面,他都规定了很高的标准,而且严格执行,绝不含糊,这令初来乍到的新兵们产生了很强的敬畏感。巴顿一向重视狠抓部队的作风和纪律,特别是在战争时期。他认为:要想打败凶恶的法西斯强盗,减少自己的伤亡,就必须执行铁的纪律。纪律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有纪律的军队能够无坚不摧,所向无敌。巴顿还很重视军容和礼节,这是他与众不同的风格之一。他认为,军容和礼节是军队不同于普通人群的外在表征,它可以壮大军威,使军人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和自信心。他认为,从历史上看,那些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往往是既威武又文明的。在纪律和礼节方面,巴顿本人是全军的典范,他的军礼姿态既威风又优美,别有风韵,为将士们所仿效,被誉为“巴顿式”。

为了监督官兵们执行规定的情况,巴顿组织了一支小型的督察队,由一批精干严谨的军官组成,经常下营区巡视。发现违规者,当场予以纠正,严重者则上报指挥部,进行通报批评或处分,对表现优异者,则在官兵大会上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在巴顿的领导艺术中,对官兵们发表演说或训话是一项重要内容,他的这种习惯是在一战中养成的。在讲话中,除宣传、教育、鼓动等内容外,他经常向官兵们提出很高的标准和要求。例如:对士兵,要求他们要坚决服从命令,无条件地完成任务;对军官,要求他们忠于职守,而且要以身作则,成为表率,以自己模范的言行影响广大士兵,把士兵们训练成技术精湛、作风勇猛、具有攻击精神的战斗员。巴顿本人也很注意自身形象的塑造,所以对自己的要求更高,而且他认为自己做得很好,值得官兵们去仿效。

1918年春,巴顿收到国内急电,惊悉艾尔先生和夫人先后辞世。此时,战争已进入到关键阶段,军中公务繁忙,无法分身,巴顿只能写一封长信,嘱咐妻子处理好丧事,多多保重身体。此时,他的内心也充满了惆怅。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直到3月下旬,法方才把坦克送来。巴顿大喜,立即召集全体军官开会,布置任务。他下令:从此时起,学校进入“实战状态”,全体教官(包括他本人)都参加训练工作,其余人员则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由于坦克的数量很少,为了保障训练工作的开展,巴顿把训练时间做了周密的安排,以做到歇人不歇车,提高坦克的利用率。由于事先学员们已经学习了相关的理论课,并到英法的坦克学校和部队进行了实习,所以训练工作进展得很顺利,学员们很快就掌握了坦克的驾驶、技战术、维修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部队的实战能力,在训练期间,巴顿曾多次组织实战演习,其中包括与步兵的协同作战演习。他事必躬亲,亲自把握训练的每一个环节,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加以研究、整改。在这一过程中,巴顿发现英法军队提供的相关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他立即组织业务骨干现场讨论,进行修改订正,不断完善坦克兵的作战技术和方式。此问,上司们经常来到学校检查工作,观摩演习,巴顿部队良好的作战素养、威武的军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久,巴顿被提升为中校。

坦克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式武器,巴顿爱上了坦克。图为1918年巴顿在法国雷诺型坦克前留影。随着训练工作顺利进展,坦克部队的创建工作也有条不紊地进行。4月,第1坦克营成立,巴顿出任营长。很快,营又扩建为旅,下辖两个营和一个维修队,巴顿又荣升为旅长。参加战争没有几天,巴顿就从一个下级军官变成了中校旅长,虽然距他的理想相去甚远,但他确实没有想到事情会变得这么快——他有些踌躇满志了。于是他在给妻子的信中,经常显露出亢奋和得意之情,夸张的言词比比皆是。在一封信中,他告诉妻子一首坦克旅的歌曲,并把其中他最欣赏的歌词抄在信里:“我们跟着旅长穿越地狱,打到敌人那边去。”此时期,巴顿性格中的缺陷也明显地暴露出来了,他对官兵们有时要求得过于苛刻,骂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巴顿并不担心官兵们会忌恨他,他认为自己是秉公办事,而且以身作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军人。他还认为,自己的目的是爱护他们,使他们不致于因胆怯、懒惰而成为“他妈的可耻的懦夫”。

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实际上已进入了尾声,战场上的形势已经非常明朗了,协约国军队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德军已成为强弩之末。特别是在1918年上半年,德军在西线集中兵力发动了5次大规模攻势,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它的有生力量基本消耗殆尽。从战略上看,德军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了。正当世界人民为战争即将结束而欢欣鼓舞的时候,巴顿却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连睡觉都不得安宁,生怕哪一个早晨起来,发现战争已经结束了。他在日记中写道:“果真如此的话,那就等于毁了我的军旅生涯。我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就是盼望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否则,一切心血不都是徒劳吗?”

由于参战心切,一段时间以来,巴顿经常到前线部队参观、走访,特别是当听说有坦克参战的时候。他总是很认真地观察一些战术细节,如坦克如何发挥其炮火的威力;如何突破敌人的防御工事;如何与步兵协同等等。有些战斗与坦克的关系不大,但他也看得津津有味,甚至很欣赏炮弹从头顶飞过时的感觉,认为很富有刺激性。

巴顿似乎就是为战争而生的,一进入战争环境他就进入了亢奋状态,精力也格外充沛。到前线进行考察使巴顿获益匪浅,但也使他看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巴顿来到了朗格勒的陆军参谋学院,拜访了一些专家学者,并选修了一些课程,以进一步充实他的关于坦克作战的知识。他在这里有幸结识了同时代许多优秀的军人,其中有乔治·马歇尔和阿德纳·查菲等人。他们在巴顿后来的生涯中都曾再度出现,对他的人生轨迹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由于在国内订购的坦克迟迟不能运到,巴顿的坦克旅只是一个空壳,不能投入战斗,这气得巴顿火冒三丈。但比他更急的是法国政府——俄国退出战争大大加重了法国的战争负担,法国急需得到美国的援助,于是法国军方大笔一挥,给巴顿调来了一批坦克。此时巴顿的坦克旅已经兵马齐备了:共计25辆坦克,900名官兵。巴顿喜不自禁,恨不得立即插翅飞上战场。他表示:“我将表现出比现在更为严厉的面孔,这将是我真正的面孔。”

此时,坦克部队是一个刚刚独立的新兵种,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很不成熟,往往习惯于用步兵的眼光去看待这一新生事物,巴顿不能不受到这种影响。但巴顿出身于骑兵,他把骑兵的精神和传统带到了坦克部队,因此,他的一些看法与他人又有所不同。他认为,坦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其机动性和速度,无论在中世纪还是近现代,这都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从这一点出发,他对法国的雷诺式轻型坦克很感兴趣,认为它比英国坦克灵活快捷,与他的作战风格非常相近。巴顿认为,既然坦克是矛与盾的综合,就不能仅仅把它当作防御性武器或进攻性武器,而应同时发挥两方面的特长,并利用这些特长,使其在快速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突破其防御工事。此外,他对于步坦协同作战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这是巴顿对坦克作战的最初认识,其中的一些思想在20世纪的两次大战中都得到了验证。

8月20日,巴顿突然接到通知,9月初美军将首次独立地组织实施大规模进攻战役,潘兴将军命令坦克兵也将参战。巴顿梦寐以求的时机终于来临了。

美军奔赴欧洲后,在1917年只有工兵部队参加了战斗,主力部队都集结在后方,为参战做准备。1918年春,德军在西线连续发动5次大规模攻势,前线吃紧。形势的变化迫使美军一方面向欧洲大量增兵,同时抓紧时间进行军事训练,战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很快就基本完成了,赴欧美军总数已达到150万人。

起初,英法要求将美军混编人协约国军队。潘兴将军认为,这一做法不仅不利于协约国军队的统一指挥,而且有轻视美军战斗力之嫌。因此,他根据美国政府的指示,抵制了这一主张,因而保持了美军建制的完整和独立的指挥权。从5月份开始,美军主力部队陆续参加了一系列大规模战役,均有良好表现,令英法军队高层不得不刮目相看。特别是在马恩河和索姆河两大战役中,美军作为一支生力军表现出了一种令人生畏的气势,作战极其勇猛顽强,指挥官也显得训练有素。但仍有人对美军的真实战斗力表示怀疑,因为美军毕竟还没有独立地组织实施战役。但这一天很快就到来了。

9月中旬,圣米耶尔战役打响了,它是美军开始独立组织实施战役的一个标志。

圣米耶尔突出部是1914年9月德军在凡尔登东南的战斗中形成的。当时,德军在这里修筑的防御工事相当系统完善。但由于近两年来这里战事很少,德国人在这里配置的防守部队兵力较少,但配置了较多的机枪和火炮,其实力仍不容小觑。

联军司令部把作战任务交给了美国第1集团军(下辖3个军)和法国第2殖民地军(下辖两个师),共计70万人。他们领受的具体任务是:夺取圣米耶尔地区,控制巴黎至南锡的铁路线,为下一步发动更大规模攻势创造有利条件。潘兴将军根据上述情况制订了周密的作战方案:主攻任务由美军第1集团军担任,第1、4军从突出部由南向北进攻,以同从西面进攻的侧翼部队形成夹击之势,而巴顿坦克部队的任务是与第1、4军协同作战。

坦克大显身手的时刻终于到了——这是巴顿日夜盼望的,他摩拳擦掌,跃跃欲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