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巴顿(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2600100000034

第34章 称雄法莱斯(1)

公元前216年,迦太基军事统帅汉尼拔在坎尼之战中采取了诱敌深入、两翼包抄的作战方案,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战胜了强大的罗马大军,从而名垂青史。此后,人们往往把包围全歼敌军的大会战称为“坎尼”。这一战例为历代的军事家所推崇和仿效,创造出不少辉煌的战例。历史发展到1944年8月,盟军在法莱斯地区也遇到了可能重演坎尼之战的良机。

这一时期,盟军在欧洲腹地的攻势完全是依照既定计划进行的,各路兵马正在快速地全线推进,而德军则节节败退,似乎已经失去了抵抗能力。在北路,英加军队把攻击矛头分别指向孔代一阿让唐和法莱斯公路。由于遇到的抵抗轻微,故进展顺利。南路美军也在大踏步前进,快速向栋夫龙、阿朗松和勒芒等战略目标进攻。整个战局呈现出一面倒的形势。

但在8月7日,巴顿的情报处长科克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敌人的大规模反攻已经迫在眉睫了。就军事常规而言,面对占绝对优势的盟军的大举进攻,德军即使不全面撤退,至少也应该收缩一下战线,在防御的过程中寻找战机。而刚愎自用的希特勒此时就像一个输掉了血本的赌徒一样丧失了理智,制定了一个全面反攻计划。他命令德军调集兵力,立即发起一场大规模反攻,第7集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美军防线,在莫尔坦至布列塔尼之间歼灭美军。希特勒狂妄地认为,这一攻势一定能够粉碎盟军的“霸王”行动,并成为他一生中最辉煌的胜利。实际上,希特勒的这一举动完全是孤注一掷的疯狂冒险,正如他在给部下的电话中所说的:“机会难得,要不惜一切代价,围而歼之!”

对于德军的前线指挥官来说,希特勒的计划无异于让他们自投罗网,加速毁灭的过程。德军西线司令官冯·克卢格将军看到,面对盟军的强大攻势,德军防线已经全线动摇。他刚刚调整部署,初步稳住了阵脚,而希特勒的命令把一切部署全打乱了。所以,德军的反攻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8月7日清晨,德军的进攻开始了。德军左翼第116装甲师的攻势一开始就严重受挫,前进的步伐异常缓慢。德军第2装甲师向美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企图打开一条通道,但美国第3装甲师岿然不动。只有德军第1、第2装甲师在莫尔坦至勒梅斯尼一带的进攻收到了成效,他们把美军防线撕开了一道巨大的缺口,德军步兵蜂拥而人。到了中午时分,原来遮天蔽日的浓雾逐渐散去,露出万里晴空,盟国空军开始发挥威力了。很快,天空中密密麻麻地布满了英国的“飓风式”和美国的“野马式”飞机,它们轮番向德军的坦克、战车和步兵部队猛烈轰炸。德国的地面部队几乎得不到防空炮火的掩护,损失极其惨重,到处都是被炸毁的车辆和德国人的残肢断臂,德军的士气一落千丈。到后来,一听到有飞机飞临上空,德军士兵就马上离开公路,躲到树林草丛中,无心恋战。美军地面部队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精确的火炮和反坦克炮火的支援下,步兵以压倒优势阻止了德军的进攻。与此同时,美军后续部队也源源不断地开到前线。此时的情势表明,德军败局已定。

8日,德军继续发动进攻,竭力向纵深推进,但美军阵地固若金汤。到了11日,德军的进攻已成为强弩之末。很快,美军的大部队已全部到达预定战位,开始全面反攻了。

正当盟军领导人都在关注莫尔坦战役的时候,如同往常一样,巴顿的目光早已越过了莫尔坦,他正在构思着一个更加大胆的作战方案。

巴顿第一次实施他的这一构想是在8月4日。这一天,他命令第15军向前突击,首先夺取马延城,再夺勒芒;命令第20军,奔袭卢瓦尔河,建立稳固的桥头阵地,为下一步发展进攻做好准备。巴顿嘱咐他们,必须马不停蹄地前进,准备迎接更大的战斗!在巴顿精神的鼓舞下,部队行进得非常迅速。8月4日,部队就越过了马延河,两天后,又先后攻克拉瓦勒和勒芒,第20军也到达了卢瓦尔河。这时,巴顿又下达了一道新命令:改变进攻路线,挥师北上。巴顿的作战意图非常明确:利用德军发动正面进攻之机,对敌实施侧翼迂回,围歼德军。

当然,巴顿并不是惟一看到这一良机的人。在稍晚一点的时候,除了巴顿之外,至少还有两个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是: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

在莫尔坦战役爆发之后,蒙哥马利制定了一个“大纵深包围歼敌”的计划,即正面的盟军牵制住前来进攻的敌军,主力部队则对敌两翼实施迂回包围。巴顿的第15军作为先锋,对右翼之敌穷追猛打,首先攻克勒芒,而后北上。左翼的加拿大部队向南朝法莱斯和阿让唐方向推进,与巴顿的第15军汇合,完成对德军的合围。蒙哥马利认为,如果德国人继续执行希特勒的反攻计划,巴顿就能与加拿大部队对接成功。那么,德军的这支主力部队就会被围而歼之。因此,他要求美、英、加军队按照他的安排立刻行动起来,迅速向各自的战术目标挺进。

一向以稳健著称的布莱德雷是在8月7日意识到这一机会的。他通过研究战局变化得出结论:德军的错误是战略性的,他们已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但他反对巴顿和蒙哥马利的远距离迂回包围计划,主张采取更为简捷的“近距离合围”战术。后来通过交涉和进一步研究,他基本接受了蒙哥马利和巴顿的方案,决定由正面部队继续牵制德国进攻部队,左翼英加军队攻至法莱斯一阿让唐一线,右翼美军向北奔袭,直取阿让唐,以形成合围之势。

年迈的难民在乡间小路上蹒跚而行。战争的到来是如此地突然。以至于他们在逃离家园之前,没有来得及带上一些生活用品。事隔多年之后,在关于围歼德军这一行动计划应该归功于谁的问题上,人们发生了争论。蒙哥马利、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都直接或间接地宣称拥有此份荣誉,只有巴顿保持了沉默,因为此时他早已作古了。但历史记录表明:早在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前,巴顿已经在战场上实施这一作战意图了。但巴顿确实没有制定过这样一份作战计划,这不是他的职责。所以战役结束后,当一位战地记者向巴顿提出“法莱斯围歼战计划到底是谁制定的”这一问题时,巴顿的回答既简要又肯定:“是布莱德雷,他是我的上司。”

为了使盟军更好地协同作战,贯彻实施围歼德军的计划,8月8日,艾森豪威尔将盟军司令部迁往诺曼底,直接参与战役的指挥工作。

按布莱德雷制定的作战方案,巴顿所辖的第15军是钳形攻势南翼的先锋。根据布莱德雷的命令,该军立即做90度大转弯,迅速挺进塞厄斯一阿让唐一线,为整个战役提供侧翼支持。

巴顿是8月9日接到这一命令的,他当时的心情十分复杂。使他感到高兴的是,布莱德雷终于下命令打一场大规模围歼战了。但同时他心里也有几分不快:首先,他认为,布莱德雷的计划其实完全是他的主意(在前一天上午,巴顿向布莱德雷大讲特讲他的这一战略意图时,布莱德雷采取了不置可否的态度),但却是以布莱德雷的名义下达的,这使他的自尊心受到某种打击;其次,他认为布莱德雷的计划过于保守,由于包围圈过小,很可能使战场拥挤不堪,使坦克部队失去回旋的余地。但不管怎样,使巴顿聊以自慰的是,布莱德雷总算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自己的作战意图终于可以实现了。

巴顿立即给海斯利普的第15军下了一道具有重要意义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