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希特勒(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2588500000050

第50章 “巴巴罗萨”的执行(1)

正当德国人在西欧大陆上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时候,东方邻居苏联因为有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保证,一直饶有兴味地在那里隔岸观火。

斯大林没有能够料到,希特勒虽然陈兵百万,大有直捣英伦之势,骨子里打的却是声西击东的算盘。

战火终于烧到了苏联。

希特勒何以敢冒两线作战的风险呢?

“斯大林曾观察了德国的政策,并且清楚地了解德国的一些主要政治家。他没有发现他们有鲸吞欧洲各国的任何欲望。斯大林并不认为德国的军事胜利威胁了苏联以及它与德国的友好关系……”

舒伦堡得到这份文件十分惊喜,他赶紧以“特急”的绝密电报将它发往柏林。当年负责谈判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里宾特洛甫收阅电文后,掩饰不住由衷的激动,他对苏联政府说:“我们非常重视这个情报。”

这确实是一句大实话。

因为入侵英国的前景的消失正促使希特勒试图作出挥戈东进、攻击苏联的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到来自苏联的如此令人乐观的情报。有什么理由不重视呢?

当他这样做的时候,他还有一个未曾明示的目的——东方的战事就要开始了。但全世界都还蒙在鼓里,德国人要继续蒙蔽世人。这样,展开一场突然袭击的闪电战就能迅速制服苏联人。

苏联夺取波罗的海三国和罗马尼亚二省。希特勒为了集中力量解决西部问题却强吞了苦果。因而他的愤怒与日俱增,不能容忍苏联人继续西进。他已经动了重新转向东方的念头。

此后几个月苏德关系经常是通过争吵表现的。乍看起来,似乎纯粹是分赃之争,实际上德国人已经开始为战争作准备,只是苏联人还没有足够的警觉罢了。

莫斯科与柏林之间的争吵大多是德国人的军事行动引起的,这些军事行动乍看起来是争夺势力范围。

事实上苏联人正是这么认为的。

苏联占领了罗马尼亚两个省,德国人担心苏军继续推进。威胁到罗马尼亚的石油资源。这里的石油对德国至关重要,由于英国的封锁,德国已不再能从海路输入石油了。

罗马尼亚接受苏联割地要求后,匈牙利和保加利亚也提出了领土要求,匈牙利为了夺回一战时被占领的特兰西瓦尼亚不惜诉诸武力。

希特勒意识到,这不仅会切断德国的石油供应,而且会使北极熊(指苏联)得以借机占领整个罗马尼亚,所以他立即派兵准备在9月1日占领油田。同时,他迫使匈、保、罗等国接受轴心国的仲裁。仲裁的结果是,罗马尼亚割让特兰西瓦尼亚的一半给匈牙利。割让多布鲁甲南部给保加尼亚,然后由德国保证罗马尼亚剩下的领土安全。

这一仲裁表面上是维持公正,实际上只为了维护德国利益。而且德国保证罗马尼亚剩下的领土安全是为了德国在罗马尼亚驻军和利用其基地进行军事行动提供合法借口。

莫斯科方面对此很不好受。

当9月1日,德驻苏大使舒伦堡将空话连篇的仲裁备忘录交给莫洛托夫时,得到的反应是“与他通常的态度相反,相当冷淡”,而且提出了强硬的口头抗议。莫洛托夫指责德国政府违反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第三条。这一条规定要进行协商,而德国政府事先没有与苏方商量。

此后几天,相互责骂变得激烈起来。里宾特洛甫用电报向莫斯科发出一份很长的备忘录,否认德国违反条约,因为苏联没有通过与德协商就侵吞了波罗的海三国和罗马尼亚二省。

德国的备忘录措辞强硬,苏联的答复也毫不含糊。苏联除了重申德国违反条约外,还加了一条警告。说他们在罗马尼亚仍然有许多权益,如果德国觉得第三条带来了“某些不便和限制”,苏联政府准备修改或取消条约中的这一条。

另一件不愉快的事情是关于北方的。

9月16日,里宾特洛甫打电报给舒伦堡,要他拜访莫洛托夫,并“随便”通知他。德国将取道芬兰向挪威北部派遣援军。芬兰是苏联的北部邻国,莫斯科已经注意到了德国在那里的活动。

莫洛托夫对舒伦堡说,他通过报纸得到了德军在芬兰的有关消息,希望更多地了解德国同芬兰签订的关于通过那个国家调动军队的协定。他说苏联政府有理由得到这个协定的全文,包括协定的秘密部分在内,并希望得知协定的宗旨何在。针对何方,要达到什么目的。

莫洛托夫还指责说,在过去的三天里,莫斯科收到了关于德国军队在至少三个芬兰港口登陆的消息,“而德国却没有把此事通知我们”。

苏联人认为德国已经占领了芬兰。

11月中旬莫洛托夫访问柏林时,冷酷无情地与希特勒谈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发生了激烈而辛辣的争执,这在希特勒的外交史上还没有任何人与他这样谈过话。

莫洛托夫要求德国把军队撤出芬兰。希特勒则坚持说,德国没有占领芬兰,只是通过芬兰开往挪威。

希特勒质问。苏联是否对芬兰打算进行战争?

他得到了莫洛托夫闪烁其词的不能令其满意的答复。

“在波罗的海决不能发生战争,这会使德苏关系极度紧张起来。”希特勒强调说。很快他觉察到后一句话实际上是威胁,他又补充道,这种紧张可能带来“不可预见的后果”。希特勒想要知道,苏联在芬兰还想得到什么。

他的这位不太客气的客人回答:

“像在比萨拉比亚那样规模的解决办法。”这实际上就意味着公开的吞并。希特勒为此反应强烈。

莫洛托夫连忙要求这位独裁者对这一点表示意见。

希特勒的回答也含糊其词:

“我只能重申,决不能同芬兰作战,因为这样一种冲突可能有深远的影响。”

他们在轴心国条约问题上也发生了磨擦。

9月25日,纳粹外长里宾特洛甫向驻莫斯科的大使馆发出了一份电报。这时舒伦堡已回国休假,电报由代办接收。这是一封写有“绝密——国家机密”字样的电报。电报指示说,只有在第二天收到柏林的一个特别信号后才可以执行电报中的指示。

这项指示是要求代办通知莫洛托夫,“在今后的几天中”,日本、意大利和德国将在柏林签订一个军事同盟条约。

当26日晚上德国使馆代办告诉莫洛托夫这个消息时,这个苏联外交人民委员疑窦丛生。他立即说,按照苏德条约第四条,在这三个国家的军事同盟条约签订以前,苏联政府有权看到这个条约的全文,包括任何秘密协定书的全文在内。

这个要求没有实现。

10月2日,苏联得到里宾特洛甫的电报解释是。已签订的三国条约并不是针对苏联的,在条约之外没有任何秘密的协定书,也没有任何秘密的协议。

三国条约是9月27日在柏林一种滑稽歌剧式的环境和仪式中签订的。在第一条中,日本承认德国和意大利在建立欧洲新秩序方面的领导:在第二条中,德意则承认日本在建立大东亚新秩序方面的领导;在第三条中则规定,任何一国遭到外来进攻,就进行互助。这个条约主要是对付美国的,但对苏联也是一个警告。当然,他们是坚决否认后者的。

为了消除苏联人的疑虑甚至愤怒,纳粹竭力表明这个条约是一项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新秩序的条约,并且愿意邀请苏联参加。里宾特洛甫写信给斯大林,希望他派莫洛托夫到柏林来。以便元首可以“亲自说明他对于今后建立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的意见”。并且暗示:

看来四大国——苏联、意大利、日本和德国的任务是采取一个长期的政策……在世界规模上划分它们的利益莫洛托夫竟然真的去了柏林。

11月12日上午两位外长首次会议,里宾特洛甫以一贯冷淡和傲慢的口吻说:

“英国已经被打败,它什么时候最后承认失败,现在只是时间问题了……大英帝国现在已经开始完蛋了。……轴心国现在并没有考虑它们怎样能够赢得这次战争,而是考虑它们能够如何迅速地结束这场已经打赢了的战争。”

里宾特洛甫解释说,情况既已如此,现在就到了苏、德、意、日四国来确定它们的利益范围的时候了。

他说,元首已经得出结论,所有这四国,都自然地要向南扩张。日本已经转向南方,意大利也是这样。德国在西欧建立了新秩序后也将转向南方,打算在“中非”找到它另外的生存空间,“不知道贵国是不是也有意转向南方,寻求通往海洋的天然出口”?

莫洛托夫看出了这家伙是在玩儿把戏。“哪个海?”他冷淡地问道。

这个令人为难又很关键的问题使里宾特洛甫瞠目结舌,他一时想不出一个答复,便环顾左右而言他,大谈“战后世界将发生巨大变化”,“苏德已经一同作了一些好生意,还将继续作一些生意”等等。

但莫洛托夫坚持要求回答他的简单问题。纳粹外长终于答复说:

“从长远来说。对俄国最有利的通往海洋的道路可以在波斯湾和阿拉伯海的方向找到。”

莫洛托夫听到这里,显出一副捉摸不透的表情。他没有说更多的话,打算把他的精彩表演用来对付希特勒。

这个机会就在当天下午出现了。

希特勒在谈话的开始,重复着他的外长已经表明的意见,只是吹嘘得更加厉害而已。例如说“一旦天气好转,德国就将对英国进行最后的打击”,说“美国在1970年或1980年以前是不能危及其他国家的自由的”。说苏德两国将共同追求通往海洋的道路……

希特勒讲完了,莫洛托夫说他要提出斯大林的意见。在出国以前,斯大林曾对他作了确切而具体的指示。

莫洛托夫开始接二连三地向这位不可一世的纳粹头子提问。他说苏联政府想要知道,德国想在芬兰打什么主意?欧洲和亚洲的新秩序是什么?苏联将在其中担任什么角色?三国条约的“意义”是什么?此外,关于俄国在巴尔干和黑海的利益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土耳其有关的方面,有些问题需要仔细澄清。

他希望听到一些来自德国最上层的答复和解释。

希特勒惊讶得答不出话来,因为他对此毫无准备。这是他平生遭遇的第一次难堪。

“鉴于可能旨有空袭警报”,希特勒提议休会,明天再讨论。

第二天同样充满难堪的气氛,而且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双方谁都不满意。最后希特勒再次以“鉴于英国可能空袭”为由,中止了会谈。

会谈结束后,纳粹外长最后一次设法要使苏联人上他的圈套。他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协定草案,这个草案实际上是要把三国条约变为四国条约,让苏联成为第四成员国。

这张协议的核心内容是德、意、日、苏四国彼此尊重“自然势力范围”,它们之间的任何争执都要“和睦”地解决。正式公开协议之外,还有一个秘密协定书,阐明了每一国的领土要求,上面标明了对苏联的要求是集中于苏联国土以南,在印度洋方面。

莫洛托夫没有上钩。苏联人现在对印度洋不感兴趣,而是希望西进,自波罗的海进入巴尔干,通过海峡进入地中海。

莫洛托夫回国两周后就通知德国大使,苏联参加四国条约有四个条件:

一、德国从芬兰撤退,芬兰属苏联势力范围。

二、保证苏联在海峡的安全,苏联与保加利亚缔结互助条约,而且建立一个可以到达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陆海军基地。

三、承认在波斯湾的总方向内。围绕巴库以南的地区是苏联的领土要求的中心。

四、日本放弃在库页岛北部开采煤炭和石油的权利。

这些条件所要付出的代价,远比希特勒愿意考虑的高得多。他设法把苏联排除在欧洲之外,而斯大林竟要求得到芬兰、保加利亚以及对海峡的控制权,而且实际上还要求得到阿拉伯和波斯湾的油田。希特勒不打算再作出任何让步了。

他对他的将军们说:

“斯大林真是精明狡猾,他要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讹诈能手。德国的胜利已经是苏联所不能容忍的了。因此,必须尽快使它屈服!”

如果说几个月的争执有什么结果的话,也许这就是结果:使希特勒作出了尽快使苏联“屈服”的决定!

“把俄国从地图上抹掉”,这是希特勒根深蒂固的思想。

早在二十年代,希特勒发表《我的奋斗》一书时,就已经表现了这个思想。

希特勒写道:我们国社党人,一定要接替我们在六百年以前中止了的事业。我们要停止德国向南欧和西欧的无休无止的移动,把我们的视线移向东方的土地……当我们今天谈到欧洲新领土的时候。我们主要必须想到俄国和它周围的附庸国家。看来,命运本身希望在这里向我们指出道路……东方的这个巨大帝国解体的时候到了。犹太人在俄国的统治的终结也就是俄国作为一个国家的终结。”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他的“杰作”。依靠这个杰作,几乎使所有人。包括苏联人自己,差不多都忘记了他十多年前发下的誓言。

当德国横扫西欧之际,苏联踌躇满志地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毫不理会英国人的求援,乐于在那里隔岸观火。

但条约压根儿就没有改变过希特勒的思想,只不过是把执行的时间推迟了一些而已。

虽然时间暂时推迟了,但是希特勒阴暗的心灵里时刻也没有松懈过对东方作战的打算。

事实上,就在条约签字并被用来毁灭波兰以后不到两个月,希特勒就指示陆军说,要把已经征服的波兰领土看作是“德国未来军事行动的集结地区”。根据随从的日记,这一天是1939年10月18日。

一个月以后,正是希特勒向他的将军们大谈西线进攻的时候,他仍然念念不忘苏联。他用加强的语气对大家说:“只有我们在西线腾出手来的时候。才能够反对俄国。”

法国沦亡。英军被赶到海峡那边。英国崩溃在即。这时希特勒的思路再次转到苏联。因为他自认为西线已经差不多腾出手来了,可以集中力量对付斯大林了。

何况这段时间苏联越来越大的胃口正在吞食德国极不情愿让出的肥肉,这更增添了希特勒的愤恨。

进攻苏联的“基本的决定”,早在西线战役期间就作出了。

最高统帅部在1940年7月下旬就讨论过进攻苏联的问题。希特勒打算在1940年秋对苏发动进攻,凯特尔觉得这个计划吃不消。因为秋天天气不好,而且把大部分军队从西线调到东线也有困难,进攻难以进行。29日的一次会议上,进攻日期被推迟到1941年春。

7月31日希特勒在伯格霍夫举行了另一次会议,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受挫,促使希特勒第一次向他的陆军首脑们宣布他关于苏联的决定。他把英国拒不投降与苏联联系起来。他说:

“英国的希望在于苏联和美国。如果对苏联的希望破灭,那么对美国的希望也将破灭,因为消灭苏联以后就会大大增强日本在远东的力量。”

“如果苏联被摧毁,英国的最后希望就会被粉碎。那时,德国就将成为欧洲和巴尔干的主人。”

在进行了一番解释之后,就像他惯常所作的那样。最终宣布了最重要的决定:“由于考虑到这些情况,必须消灭苏联。时间定在1941年春天。而且越快消灭苏联越好。”

希特勒不仅仅只是宣布他的决定,还谈了详细的战略计划。这说明即使在西线战斗忙得不可开交时,他也没有停止酝酿这个问题。

他说,这次行动只有以一举摧毁苏联为目标,方值得进行。占领大片领土是不够的,要“消灭苏联的生存力量。这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