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随意改行
2587100000021

第21章 执着是迈向成功的基石(4)

做任何事,都不要一股脑地往前冲,留点空间和时间休息,或停下脚步重新评估、审查,这样你才不会冲过了头,以致让自己一不小心掉进失败的陷阱。有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工厂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由于薪资优厚,工作环境也相当好,伐木工很珍惜,也决心要认真努力地工作。第一天,老板交给他一把锋利的斧头,划定一个伐木范围,让他去砍伐。伐木工人非常努力,这天砍了18棵树,老板也相当满意,他对伐木工人说:“不错,一定要坚持下去!”

伐木工听见老板如此夸赞,非常开心,第二天他工作得更加卖力。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天他却只砍了15棵树。第三天,他为了弥补昨天的缺额,更加努力砍伐,可是这天却只砍了10棵树。伐木工人感到非常惭愧,他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老板,真对不起,不知道为什么,我越是卖力工作,砍倒的树却越少。”

老板温和地看着他,接着问:“你上一次是什么时候磨斧头的?”伐木工望着老板,诧异地回答说:“磨斧头?我每天都忙着砍树,根本没有时间磨斧头啊!”

有句古语叫:“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忙碌不是最好的工作方式,但却是掩饰一个人无能的最好伪装。聪明的人忙碌,是手脑并用的勤奋,而愚人的忙碌,却是手脚并用的莽撞。

执迷不悟是顽疾

做人做事太过偏激,是一种难以治愈的顽疾。常有人这样说:“事情既然做错了,改正不就可以了。”要知道,即使做到这一点,对于偏激的人来说也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在生活与工作中,执迷不悟的态度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方方面面,甚至会决定他的一生。

执迷不悟的人看问题总是带着有色眼镜,以偏概全,固执己见,钻牛角尖,对人家善意的规劝和平等商讨一概不听不理。执迷不悟的人怨天尤人,牢骚太盛,整天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只问别人给他提供了什么,不问他为别人贡献了什么。

执迷不悟的人缺少朋友,人们交朋友喜欢“同声相应,意气相投”,都喜欢结交饱学而又谦和的人,而他老是以为自己比对方高明,开口就梗着脖子和人家抬杠,谁愿意和他打交道?

人生是一种自我经营过程。要经营就要学会在追求中变通,在执着中应变。人生在世,总是要追求一些东西,追求什么是人的自由,所谓人各有志,只要不违法,手段正当,不损害别人,符合道德伦理,追求任何东西都是合理的。比如,有的人勤奋工作、奋力拼搏为的是升职;有的人风里来雨里去,吃尽苦头,为的是增加手中的财富;有的人废寝忘食、发奋读书是为了增加知识;有的人刻苦研究艺术,为的是增加自己的文化品位:有的人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实践中,为的是增加才能……

人生的追求与执着,使人生更富有、更丰富多彩。一个进步的社会应该鼓励个人用自己的双手,增加人生的价值和内涵,伎人生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更加富有和充实。加法人生的原则是提倡公平竞争,不论在物质财富上还是在精神财富上胜出者,都应给予鼓励。

所以,执着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但是任何事情没有绝对,执着同样需要“减法”,哲人说人生如车,其载重量有限,超负荷运行促使人生走向其反面。人的生命有限,而欲望无限。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人生,看待得失,用减法减去人生过重的负担;否则,负担太重,人生不堪重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人生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华盛顿是美国的开国之父,在他第二届总统任期届满时,全国“劝进”之声四起,但他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坚持卸任,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减法,至今美国人民仍自豪于华盛顿为美国建立的制度。他的人生哲学值得我们去回味和思考。

执着不是匀速前进,它有时需要停下来,有时需要转弯,有时也需要加速。人生的道路尽管很漫长,但要紧处往往就那么几步。如果你把握不住关键的几步,那么,你因此落后的距离将是成倍的!奋斗固然重要,但能否抓住机遇也是十分关键的。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一次努力能抵得上平时几次、几十次的努力,一年的奋争能抵得上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的奋争。所以,不要认为自己不急不躁、不紧不慢地专注于一件事就是执着,更不要认为自己把某种习惯持之以恒地贯彻下去就是执着。执着,还需要你在关键时刻把握住人生的转折点、机遇。比尔·盖茨在人生关键时刻选择了微软,这一选择为他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假如他当初不选择这一行,他完全可能变成一个普通的人。

所以,执着并不是说每一件事情都固执己见、一成不变。执着的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而不是过时的习惯与行为规范,更是不固化的思维。有时适时的放弃也是一种执着。这时,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智慧与素养。聪明的人把暂时的放弃作为再一次前进的策略,而愚者则会把它定义为一种失败,并放弃再一次努力。一位成功学家所说,在世界上,执着是无可替代的——才能无法替代它,有才能却失败就是蠢才;天才无法替代它,没有报偿的天才只是个蠢才;教育无法替代它,世界上到处都是受过教育的蠢才。只有执着和决心才是无所不能的。

因此,一个人一旦立定志向,纵然一再遭遇挫折,也不可失意颓唐。正如脚下的路,一旦开始了行程,就要坚持到底。世事变化无常,机遇瞬间就可能改变。成败的关键在于,你是一意孤行,还是在执着中变通。

不思变通的执着就是无知

诺贝尔奖得主莱纳斯·波顿曾说过:“一个好的研究者知道该发挥哪些构想,而哪些构想应该丢弃;否则,会浪费许多时间。”牛顿早些时候曾是一个永动机的追随者,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取证后才放弃了这一构想。在失败面前,他感到失望,他明智地选择退出对永动机的研究,这成为他日后成功的一块基石。

如果牛顿当初执迷不悟,别说他会取得惊人的成就,恐怕连取得一点进步,甚至想继续从事科学研究都会变得很困难。所以任何事情,只有先做对,才可能进一步做好。就如同你要到一个地方,就必须先要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一样,对生活、工作,并不是说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如果你一开始就把事情做错了,付出的越多,损失就会越大。所以,做任何事都要懂得变通,这样的执着才不是愚执。

每一个人都富有理性,并且是依靠理性的执着,行动才被导向所趋的目的。没有理性的支配,任何事物都不会持久。对一个不思变通的人,执着意味着死路、意味着偏执、意味着走极端。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狗与心理学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有一批狗在一个很简单的任务上都失败了。

实验中,有一个很大的笼子,底由铁皮做成。笼子中间有一个铁栅栏,把笼子分为两半。把狗放进笼子的一边,在笼子底上通电,狗受到电击会感觉到剧烈的刺痛。一些狗受到电击后,会很快地跳到笼子的另外一边去,从而躲避了电击。在另一边受到电击时,这些狗又会很轻松地跳回来,到没有通电的一边去。这个实验是很简单的,随着通电的部位变化,狗就在这个箱子中间穿梭跳动以躲避电击。

因此这个箱子也被形象地称为“穿梭箱”。但是,有另外一批同样的狗,它们在穿梭箱中受到电击时,不做任何跳跃和挣扎的动作,只会浑身发抖,低声哀鸣。为什么这些狗会表现出这种任人宰割的惨象呢?

原来,心理学家在把这些狗装进穿梭箱前,对它们进行了如下的操作:把这些狗拴在一个铁柱子上,时不时地用电刺激他们,狗受到电击后会挣扎、跳跃、咆哮,但是无论它们怎么挣扎,都摆脱不了电击的折磨,经过几天数十次的电击和无效的挣扎后,这些狗都放弃了努力,在受到电击时,只是趴在地上,瑟瑟发抖,低声哀鸣,再也不挣扎了。这时,再把这些狗放进穿梭箱中,对这种轻轻一跃就能摆脱的电击刺痛,它们也认了。

这虽然是一个有趣的心理实验,实验的对象是狗,但是如果我们这样设想,把这个笼子比做人们生活、工作的环境,把那只狗比做自己。在受到外界种种“刺激时”,人们又会做出什么样的“条件反射”呢?可以准确地说,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反应。

1.只想着改变环境,不想着改变自己

现实中,这是大多数人持有的一种心理特征。他们想做成一件事情,或是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是在面对各种外在变化时,却不善于改变自己,只善于遵守规矩做事,或是执着于改变一些无法改变的“潜规则”。

“我在这儿已经勤勤恳恳地工作了30年,”一位员工向老板抱怨道,“但你为什么一定要提拔许多比我少20年工作经验的人呢?”

“不对,”老板说:“你只有一年的经验,不可否认你做事努力,但是你没有任何长进,直到现在你仍在犯第一年刚做事时的错误。”

这是许多职场人士都惯有的一种心态。在他们眼中“执着就是一生只干一件事”,“执着就是屡败屡战”,但他们却很少去思考:一生如何做好一件事?同样的错误与失败为什么屡禁不止?

要知道,效率不是忙出来的,执着也不是简单地坚持。

2.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

改变总是要付出代价的。除非你什么都不做,否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这不应成为一个人固步自封、维持现状的理由。错误对一个人造成的损失往往不在错误本身,而在于犯错人的态度。

“我们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一位年轻的助手对爱迪生说:“我们已经试了2万次了,仍然没找到可以做白炽灯丝的物质!”

“不!”爱迪生回答说,“我们的工作已经有了重大的进展。至少我们已知道有2万种不能当白炽灯丝的东西。”

这种精神使得爱迪生终于找到了钨丝,发明了电灯,改变了历史。的确,许多材料不能做灯丝,这是无法更改的事实,对于一个不思变通的人,每一次这种材料的发现都意味着一种失败。恰恰相反的是,如果变换一种方式看问题,那也是一种发现、一种成功。

执着就需要这种变通的意识与精神。在一个人的人生与事业成长过程中,各种外在变化无时无刻都存在,与此同时,如果你不能做到内在的变通,而一贯坚持你的观点、思维方式、做事风格等,那么,你只能面对两种命运:除了失败,还是失败。

自己决定做事态度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被人告诫:“请你三思而后行。”固执的人会不闻不问,我行我素,这是一种自我;一个毫无主见的人因此会听信他人,这是一种忘我;一个理解的人,他既不会让别人决定自己的态度,也不会因此忽视别人,这是一种执着。

执着不是自我的独断专行,也不是忘我的投入,而是需要一种韧性——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怎么做可以帮助你,但绝不可以改变你。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个农场主在巡视谷仓时不慎将一只名贵的金表遗失在谷仓里。他找遍了各个角落还是没有找到,于是在农场门口贴了一张告示:“谁要能帮我找到金表,立即悬赏100美元。”

面对重赏诱惑,人们都十分卖力地四处翻找,无奈谷仓内谷粒成山,还有成捆成捆的稻草,要想在其中找寻一块金表如同大海捞针。人们从清晨忙到太阳下山仍没有找到金表,不是抱怨金表太小,就是抱怨谷仓太大、稻草太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离开了。

只有一个穷人家的小孩在众人离开之后仍不死心,努力寻找,他已整整一天没吃饭,他希望在天黑之前找到金表,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天越来越黑,小孩在谷仓内坚持寻找,突然他发现一切喧闹静下来后有一个奇特的声音“滴答,滴答”不停地响着。小孩马上停止寻找,这样谷仓内显得更加安静,“滴答”声也就听得十分清晰了。小孩循声找到了金表,最终得到了100美元。

所以,执着就是正确的方法加上专注的心态。看似简单,却是一个人在做事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一项“系统工程”。也就是说,你要把自己的理解力、思考力、决断力、行动力、意志力等整合成一个综合的能力指数,这个指数直接决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如果你在一个环节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认清自己,而习惯用别人的标准来看待自己,进而有意去改变自己,那么,你将不能真实地释放自己。

1842年3月,在百老汇的社会图书馆里,年轻的惠特曼听了着名作家爱默生的演讲后,激动地说:“谁说我们美国没有自己的诗篇呢?我们的诗人文豪就在这儿呢!……”这位身材高大的当代大文豪的一席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讲话使台下的惠特曼激动不已,热血在他的胸中沸腾,他浑身升腾起一股力量和无比坚定的信念,他要渗入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种生活方式,他要倾听大地的、人民的、民族的心声,去创作新的不同凡响的诗篇。

1854年,惠特曼的《草叶集》问世了。这本诗集热情奔放,冲破了传统格律的束缚,用新的形式表达了民主思想和对种族、民族和社会压迫的强烈抗议。它对美国和欧洲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草叶集》的出版使远在康科德的爱默生激动不已。诞生了!国人期待已久的美国诗人在眼前诞生了,他给予这些诗以极高的评价,称这些诗是“属于美国的诗”,“是奇妙的”、“有着无法形容的魔力”,“有可怕的眼睛和水牛的精神”。

《草叶集》受到爱默生这样很有声誉的作家的褒扬,使得一些本来把它评价得一无是处的报刊马上换了口气,温和了起来。但是惠特曼那创新的写法、不押韵的格式、新颖的思想内容,并非那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他的《草叶集》并未因爱默生的赞扬而畅销。然而,惠特曼却从中增添了信心和勇气。1855年底,他又印刷了第二版,在这版中他又加进了20首新诗。

1860年,当惠特曼决定印发第三版《草叶集》,并将补进些新作时,爱默生竭力劝阻惠特曼取消其中几首刻画“性”的诗歌,否则第三版将不会畅销。惠特曼却不以为然地对爱默生说:“那么删除后还会是这么好的书么?”爱默生反驳说:“我没说‘还’是本好书,我说删除了就是本好书!”执着的惠特曼仍是不肯让步,他对爱默生表示:“在我灵魂深处,我的意念不服从任何的束缚,而是走自己的路。《草叶集》是不会被删改的,任由它自己繁荣和枯萎吧!”他又说:“世上最脏的书就是被删减过的书,删减意味着道歉、投降……”

第三版《草叶集》出版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久,它便跨越了国界,传到英格兰,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爱默生说过:“偏见常常扼杀很有希望的幼苗。”为了避免自己被“扼杀”,只要看准了,就要充满自信,敢于坚持走自己的路。

在工作中不让别人决定我们做事的态度很难:上司一评价你,你的态度立刻会旋转180°;同事不理解你或者否定你,你便容易变得狭隘,如此等等。当你习惯于受制于人,你便相当于一个不能把持方向盘的驾驶员,你可以控制车,但无法控制方向。

在充满竞争的职场里,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工作中,谁能自始至终陪伴你,鼓励你,帮助你呢?不是老板,不是同事,更不是下属,也不是朋友,他们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唯有你自己的才华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