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感悟百年哈佛
2586900000021

第21章 感悟四:用思考改变世界(2)

但是,哈佛人说:先有想法,再想办法。重要的是下定解决困难、冲破逆境的决心。只要下定决心,自然有解决办法。这种自信的心态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成就杰出之道。

当年,斯蒂文·乔布斯和斯蒂芬·沃兹尼克合作创业时,就面临“有想法没办法”的困境。他们的头脑中有一幅美好的未来设计图,但没有钱,拿什么构筑事业大厦?他们认为,没有钱不要紧,只要干起来,自然会有办法。于是,他们卖掉了一辆老掉牙的大众牌汽车,得到1500美元。这些钱能做什么?可能刚好够一次不太愉快的西部之旅。对于斯蒂文·乔布斯和斯蒂芬·沃兹尼克这两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来说,这点钱甚至无法支付办公室的租金。他俩只好在一个旧车库里安营扎寨。然而正是在车库里,第一代苹果电脑诞生了。一个电脑业的巨子迈出了第一步。

当时,两个毛头小伙子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国际商用计算机公司(1BM)——一个财大气粗的巨无霸。1500美元,对IBM来说,还能叫做钱吗?还有那个肮脏的车库,它能被叫做厂房吗?

但是,从车库里诞生的苹果电脑,成功地从IBM手里抢走了荣耀和财富。

斯蒂文·乔布斯和斯蒂芬·沃兹尼克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努力向上的想法,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会无所作为。即使没有钱,即使在一个肮脏的车库里,同样可以产生奇迹。

当然,从事任何事业,都不可能心想事成。因条件所限或时势变化,我们也可能遭遇挫折或失败。这是成功途中必经的过程。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在挫折或失败中增长才干和变得成熟。只要我们抱定永不放弃的决心,我们终能达成自己的目标。

法国着名思想家圣西门曾说:“我的生活每况愈下,但它没有过错,因为我不仅没有跌倒,反而始终斗志昂扬。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每一次下降,并没有使我退回到出发点。”这段话,道出了生活的规律之一那就是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退一步讲,至少是总趋势呈线性上升状态的过程中延伸的正弦波型,既有波峰也有波谷。

法国另一位文豪巴尔扎克则说:“逆境,是天才的晋升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这段话,阐述了逆境——这个集困难、失败、苦难为一体的产物,对于不同的人群,它的“面孔”和“威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哈佛人则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正因为存在困难,才会有凑巧碰上但又合理存在的失败:正因为存在失败,才会有不甘失败的奋斗所带来的许多成功和精彩。

这就是说,“困难”、“失败”、“奋斗”、“精彩”、“成功”等因素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是生活的道路上结伴而行的朋友,是生活的内容里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的风帆在生活的长河里飞驰而过时,遇到并激荡出的层层涟漪和浪花朵朵,更是生命走向成熟、设计变为现实的必经之道。

当惠尔特和普克德刚从学校走上社会时,他们尝到了经济不景气带来的生活苦涩。大街上到处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陷入困境的人,他俩为了得到一份工作,不得不四处奔波。有一天,当两个人遇到一起时,忽然产生一个想法:与其处处求人找工作,不如自己去开创一番事业,为别人创造工作的机会!

于是,他俩决定合伙开创自己的事业。两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总共才凑了538美元,这点钱当然不能有像样的工作环境。于是,他们和苹果公司的那两位一样,在加州的一间车库里,办起了一家公司。

这家公司以两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来命名,这就是后来蜚声世界的惠普公司。

以后的事情大家都很清楚了:经过艰苦创业,惠普公司现在是全球最重要的电子元器件、配套设备供应商之一,总资产达300多亿美元。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从困难中走过来的,困难的存在是永恒的,逃避困难,就等于拒绝接受成功。困难锻炼强人,困难考验强人,困难造就强人。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感谢困难。为什么呢?越是困难的事情竞争者越少,机会和效益也越大;越是困难的事情越值得我们去做,一个人如果能把有难度的事情做成功,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欣赏、承认和尊重,才能有更多动人的故事被人接受和传颂。每部名人传记,都是面对困难并战胜困难的人生经历。

困难是成功的阶梯,困难是成功的伴侣,成功的过程根本离不开困难,不经历困难与失败,就不会走向成功。困难是成功的里程碑,困难是对我们采用方法的不断验证,任何事业都需要困难与失败的经历。对意志坚强的人,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没做完的事情。成功与失败,我们都需要。有人曾嘲讽大科学家爱迪生:“你失败一千次了,也没能找到做灯丝的材料。”爱迪生却说:“我已经成功了一千次,我每次都验证了那种材料不能做灯丝,所以才找到了可以做灯泡的钨丝,并照亮了全世界。”

困难会使我们成熟。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和失败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的环境最能够锻炼人,也最能出现人才和取得事业的成功。

困难会使我们理智。生活的困境,常常使我们变得清醒和冷静,而清醒和冷静的获取,其中最有效的途径那就是上苍赐予你的种种困难和失意。经历过困难的人,会慢慢远离因为生活的顺畅随之而来的得意忘形和种种对于生活的臆想。

困难会使我们坚强。美国着名企业家吉姆在回首自己成功路时曾说:“我用自己的经历悟出了苦难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苦难能使人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得到真正的锻炼,人往往在越是困难的时候意志越坚强,奋斗的目标也越清晰。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今天的苦难可能就是明天的辉煌,只要你愿意努力,总会有所成就。人生的机遇,是在自己苦苦奋斗中争取来的。”

所以说,面对困难我们不能轻言失败——因为我们能够站在这世界上,并顽强地活着,那就证明我们是自信和有所作为的,这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总体上取得的成功。或者说,至少我们还有创造奇迹或实现梦想的很大的机会!

敢于采取与众不同的行动

几乎每个美国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一个名叫摩根的年轻人被公司派往古巴的哈瓦那采购海鲜货物。回来的时候,货船在新奥尔良码头作了短暂的停泊休憩。闲来无事,摩根便在码头上信步闲逛。

突然,一位陌生的白种人从后边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并问他是否有兴趣购买一船咖啡。对任何事都感兴趣的摩根就跟他交谈起来。从谈话中得知,此人是一艘巴西货船的船长,正在为一个美国商人运来一船咖啡。可是,货到了,收货人却破产了,无法接收,只好就地贱卖抛售。

摩根看了船长拿出的样品,觉得咖啡的成色还不错,于是果断地决定全部买下。

要知道,对一位职员来说,做出这样的决定要冒极大风险。第一,摩根初出茅庐,还没有商业实践经验,万一判断失误怎么办?第二,摩根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万一这批货卖不出去,后果不堪设想。第三,此事还未经过公司批准,万一上面怪罪下来怎么办?

但摩根凭着自己的直觉,果敢买下这批咖啡,然后用电报通知公司。他很快接到公司的回电:赶快退货。这样,摩根陷入进退两难之境。但是,他相信自己的直觉判断没错,并没有畏惧退缩。于是,他决定向自己的父亲求援。他的父亲也是一个冒险家,对儿子的行为十分赞赏,当即决定投资。受到父亲的支持,摩根索性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把码头上其他几条船上的咖啡也以很便宜的价格买了下来。气魄之大,令人惊叹。

不久,巴西咖啡因为受到寒潮侵袭而产量骤减,市场供应量猛然少了许多。物以稀为贵,咖啡的价格一下子涨了好几倍!

于是,摩根由此大赚特赚,取得了第一笔巨额的风险收益。

此后,摩根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进行了一次又一次令人惊叹的风险投资,大获其利,并最终成为左右美国经济达半世纪之久的金融巨擘!

摩根的这种敢想敢干的作风,在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中被视为经典。从这个案例中,哈佛学子得到的经验是:“当机会到来时,切不可优柔寡断,左顾右盼。一定要主动出击,奋力一搏。”

哈佛人认为,“不愿冒险是最大的风险”。这是因为,在风险面前止步不前,你将失去所有的机会,成为必然的落伍者。害怕风险所导致的失败风险比奋勇一搏所带来的失败风险更高一倍。所以,一个人若想创出一番大事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就不能只有幻想,只有等待,而必须奋斗、拼搏、冒险。只要你看准了,你认为它可以改变你的现状,可以使你过上更好的生活,就大胆地去干吧。冒险是一切成功的前提。

作为一个杰出的哈佛人,比尔·盖茨在冒险方面的体会要比别人深得多。

1983年10月的某一天,盖茨的战友史蒂夫·鲍默尔闯进他的办公室,一脸沮丧地说:“糟透了!比尔,我看我们遇到麻烦了。”

然后,鲍尔默说出了一个坏消息:图像公司的图像软件即将上市。

比尔·盖茨当然知道这个消息的严重性。一旦其他公司抢先搞出能显示图像界面的软件,微软公司那些只能显示文字界面的软件将被横扫出市场。他沉默片刻,突然像下了决心似的,轻轻一拍板台,说:“史蒂夫,我看我们有必要铤而走险了!”

“你想怎么干?”

“开个新闻发布会,宣布我们的‘视窗’在年底推出。”

鲍默尔怔一下,说:“有把握吗?我们的‘视窗’刚刚开始启动,按以往的经验,没有这样快。”

比尔·盖茨微笑一下,说:“我们不是第一次冒险了。”

不久后,微软公司在纽约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微软“视窗”将在年底推出。与此同时,微软组织精干的营销人员,不停地给客户们打电话,请他们不要买别人的软件,而要等待微软公司即将推出的最完美的“视窗”软件。

比尔·盖茨明白,他根本不可能在年底推出“视窗”,他向客户和公众的许诺无疑是一个名誉冒险。但他决定冒险。

没有人认为比尔·盖茨敢冒这种风险,他们认为“视窗”也许真的将在年底出现。所以,新闻发布会后,微软的“视窗”开始成为人们关注和期待的焦点。

到了年底,微软却没有拿出“视窗”,而是许下一个新的诺言:来年的第一季度,全世界都将看到令人惊喜的“视窗”。

第二年第一季度结束后,“视窗”的交货时间又被推迟到5月;然后从5月推迟至8月。

于是,传媒给视窗取了个令人难堪的绰号——“泡泡软件”,以挖苦微软公司在许诺上的胆大妄为。

记者们还借此事写出一篇篇文章,对比尔·盖茨进行讽刺,其中有这样的“妙语”:要是你想当比尔·盖茨那样的亿万富翁,只需像他一样吹出一个又一个气球似的大泡泡就行。微软公司演出的是世界上最长的肥皂剧,充满悬念,叫你永远看不完。

比尔·盖茨并不管新闻界怎么聒噪,吹出一个比一个更大的肥皂泡。由于人们还在等待“即将上市的更好的视窗”,所以,当其他公司的图像软件上市时,没有形成热销。比尔·盖茨利用空口许诺赢得的时间,加紧研发“视窗”。

1985年11月,人们等待了近三年的“视窗”软件正式上市。比尔的冒险终于取得了应得的报酬。“视窗”软件的销量迅速跃升至排行榜首位。同年10月,美国《福布斯》杂志将比尔·盖茨列入美国400名富翁的第29位。他当时股票价值超过10亿美元。

常人的观点,常规的思维,大众化的行动,只能获得普通人拥有的财富;独到的见解,超常规的思维,与众不同的行动,是获得巨额财富的前提。

真正的成功者,无不具有冒险与拼搏的精神。他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战斗。他们通常认为过于平静的死水看一会儿就会使人厌烦。大海之所以好看就在于它的汹涌澎湃,涛声怒吼,山水之所以好看就在于它的变化万千,山泉叮咚,一会儿急流,一会儿缓行,它们是那样的千姿百态,五彩缤纷,这正是它们令人神往的原因所在。同样,生命也因一次一次的冒险而日益精彩。

哈佛的优秀标准

哈佛大学有两个特色:一是培养实干家,二是培养通才。

艾略特出任校长时,对哈佛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修订。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培养实干家和能做出成就的人,他们成功的事业生涯可以大大增进公共福利。我们不要培养世界的旁观者、生活的观众或对他人的劳动十分挑剔的批评家。”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人,他们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对别人指指点点,批评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但他们却不能用行动证明自己比别人做得更好。相反,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浅薄无知,他们尽可能不干实事。哈佛人认为,这样的批评家对世界毫无价值。他们的目标是成为实干家,为世界奉献真正的价值。

百年哈佛的每一位校长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念,但是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把哈佛学子培养成一个天才,一个全才。

哈佛大学毫不讳言:多造就出总经理式的通才,就意味着办学成功。哈佛学子入学标准高,成才率也高。历年来,哈佛大学入学分数几乎为全美最高分,录取率和毕业率亦居全美之冠。美国许多大学者、大作家、大诗人、大科学家、大实业家、大政治家都出自哈佛门下。哈佛大学获诺贝尔奖者多达37人,其中哈佛大学教授就占11人,在美国历届总统中哈佛学子多达7人。

培养通才的“哈佛模式”最主要的内涵就是格外注重素质,从学生招收、遴选到教学管理,从培养方式到综合实践,自始至终强调综合素质。

所谓综合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包括自我学习的能力、体育和文艺方面的才能、自我展示的能力例如演讲辩论、组织和领导的能力、社会活动和社会服务的能力等等。由于以哈佛为代表的美国的一流大学普遍都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强,使得想进这些大学深造的学生很小就开始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在美国的高中里,看不起死读书的学生是普遍风气。

每个有机会进入哈佛的学生,体会最深的都是哈佛喜欢全面发展的学生甚于喜欢具有某方面天才的学生。哈佛着眼于培养未来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综合素质是这类人物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你拿过国际奥林匹克数理化金牌,但英语写作只在平均水平之上一点,或者你各科成绩都不错,但在社会活动方面很被动,你就不可能被哈佛招生人员喜欢。所谓全面发展,主要指的是优秀的学业、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及贡献于事业和社会的热情。

哈佛喜欢有创造性的学生甚于喜欢按部就班的学生。不管是学业还是社会活动都一定要有亮点。各门功课成绩好只能说明你聪明而用功。成绩稍差一点,但拿过州际或省际某些竞赛的冠军,更说明你有成功的潜能。另外如果你参加学校好几个俱乐部,只说明你兴趣广泛;但如果你主持某个俱乐部后,翻新花样,吸引加入俱乐部的人数翻倍,则表明你有感召力,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