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自己想做的人
2586500000033

第33章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形象与地位(7)

“越位”是职场的第一大忌。阿亮26岁,长得很帅,身高一米七八,脸蛋也很俊俏,在一家公司销售部任业务主办。在公司上下,阿亮很受女孩注目。他讲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在跟外商谈判中,时常露脸。

相比之下,阿亮的顶头上司——部门经理比阿亮逊色多了,无论在个头、学历、水平和能力上都不及阿亮。有一次阿亮和经理在跟外商谈业务的聚会上,得意地跟外商频频举杯,潇洒飘逸,用英语跟外商海阔天空地闲聊,把经理冷落到一旁。临跟外商分手时,阿亮竞抢在上司前面跟人家握手道别,搞得部门经理满脸不高兴。没几天,阿亮就被调到另外一个不太重要的部门,后来阿亮才听说是部门经理向公司老总打了小报告,说阿亮太浮浅,不适合做销售业务。

后来经朋友点拨,阿亮才知道自己犯了职场忌讳——“越位”,没有找准自己的角色位置。自己只是业务主办,充其量只是个大办事员,受部门经理的领导,在各种场合应当以上司为中心,突出上司的主导地位。如果喧宾夺主,旁若无人,在公众场合抢“镜头”,使上司陷入了尴尬的处境,上司当然不愿意把这样犯上“僭越”的下属留在手下,势必给你穿小鞋,你打起铺盖走人是早晚的事了。因此,在新部门,阿亮汲取了教训,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对上司恭敬有加,跟上司在一块走路时,后退一步;与客商谈生意时,阿亮在一旁保持缄默;在应酬场合,阿亮也突出上司的中心地位。阿亮的谦虚和谨慎终于博得上司的信任和赏识,后来有一天,新部门的上司请阿亮喝咖啡,向阿亮吐露衷肠,说阿亮其实比他强,部门经理的位置应当是阿亮的,阿亮在他手下干有点委屈了。后来他极力举荐阿亮任另外一个部门的经理。

如果你是下属,又时不时犯这样的毛病,领导就会视你为“危险角色”,时刻对你保持警惕,甚至给你“小鞋”穿。这时,即使你有意同领导配合,也为时已晚了,人家可能已不愿赏识你的配合了。

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平台

选择公司一定要理性,根据自己的定位选择一家适合自己的公司,打造施展抱负的平台,“适合”才是最重要的。

许多人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一份职业,但是当他一旦进人职业角色时,发现实际上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于是就会产生挫折感,甚至丧失了对这份职业的信心,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应该选什么样的企业才适合自己呢?

很多人认为,应该是选择社会上最热门的职业,什么挣钱多做什么等等。其实,选择职业一定要选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选择公司一定要看公司的文化。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多年以前,电信和市场营销是两个最热门的专业,但是如今电信领域的需求已经饱和很难进入,市场营销更是不太好找工作。热的东西往往能吸引很多人的注意,但是很多人都注意了,往往就埋下了某种问题和危机。如同股票市场一样。

而且,做任何事情都可能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很多事情看起来很吸引人,但做了两天就觉得枯燥无味。所以,往往是要跨过枯燥无味的学习和摸索过程,才能真正到达游刃有余的有意思的阶段。而跨越这个阶段,个人的兴趣就是最大的支撑和动力。真正感兴趣往往就不觉得枯燥,不觉得辛苦,起码觉得是有苦有甜的,只有能够坚持的人才能真正成功,走出另外一番景象。

所以应该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方向的发展,另外注意培养和保护自己的兴趣。

选择公司要看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就像一个人的性格一样,企业也是有性格的。有些企业大刀阔斧,有些企业扎实,有些企业节俭,有些企业注重创造力,等等。企业会有选择地偏好那些能够发扬他们企业文化的员工,同时也会自觉地影响其他员工的发展和属性。你要做什么样的人,你的定位怎样,公司能对你有多少有多大的帮助,你在公司里能有多大发展,无一例外要受到所在企业文化的影响。

当然并不是说别的因素不重要,只是这方面的因素往往被人忽视,但却非常重要。

许多人频繁辞职,并不是因为他们厌恶自己的职业,而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平台——公司无法给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他们也许会选择继续从事某一职业,却会在不同公司转换。

每个行业都有众多公司,而每家公司的前途和命运大不相同。一旦我们选择了一份职业,就一定会选择一家与职业相关的公司,无论是为他人所聘用,还是自己创业。

有关专家曾作了一个有关职场环境的调查。调查组曾以为人才对企业的期望值会因年龄、教育程度、性别、职位的不同而相异,因此调查组选取了不同层次的人参与调查。但调查的结果却发现,在人才对理想的企业看法上,几乎达到了一致。

在大多数调查者心目中,能否拥有一个开放式的沟通环境是理想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所有的人才都希望在企业中,自己的想法能在公司得以实现。有30年工作经验的人力资源部主管张莉表示,当员工们的想法和意见被忽略时,他们往往会有偏激的表现,并可能做出有损公司的事。许多企业现在已将员工意见的调查、反馈作为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并将调查结果作为调整决策的重要依据。因为在一个充满尊严、尊敬、公平气氛的工作环境中,员工会产出更高附加值。

职场中人与以往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更加注重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平衡状态。一位知名企业的总经理表示:“我年轻的时候从来没有因为家庭而中断过自己的工作,但现在时代改变了,相信企业也需要适应这种变化。”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认为,理想中的企业组织应该有“一个充满创造力的环境,在那里,我有作出自己决定的自由”。现在的职场人士,更容易被工作所激励,也更愿意走出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去迎接新的挑战。

比起公司的前途,现代人更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一项统计调查显示:许多刚刚进入公司的新职员,考虑公司前途而就业的比例已经开始低于10%(而此前一次调查居然高达25%),他们更多考虑的是职业内容。

同样一份调查显示的结果也是如此,对公司选择标准一项中,最多的是“发挥自己的能力”,占总数的31%;接下来分别是“工作有意思”和“能够掌握技术”。回答“公司前途”的人只有9%。

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是导致许多人职业生涯失败的重要因素。一家卓越的公司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才能使“工作变得更有意义”。公司和个人的职业前途是相辅相成的,为了“个人能力发展”而随意选择一家公司的做法是十分不负责任的。

安妮小姐对时装业十分感兴趣,于是找到了一家时装公司,在她看来所有的公司都不过是一个学习锻炼的场所,自己最终会选择独立创业。但是,不久后她发现整个时装公司内部职员彼此之间钩心斗角、各怀鬼胎,气氛相当紧张。老职员之间相互排斥,新职员则莫衷一是,完全不是自己所希望的那种宽松的公司文化环境。为了保住自己的一席之地而被迫卷入人事纷争之中,结果将自己的满腔热情白白荒废了。

选择职业往往与某一个具体的机构联系在一起,任何职业都必须有一个载体,学校、政府机构、公司、军队,都是一种职业,更何况大多数人在一生中都有一段时间是从事商业活动的。

当然,如果你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创业型的人,那么工作的历练就成了为创业所做的准备,这时候你对工作的选择又会有不同的标准。总之,给自己进行职业定位时不并凭一时的热情和社会上的风潮,只有做到理性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舞台。

勇于割舍取已所需

一个人如果什么都想要,其结果可能是什么也得不到。在为自己定位时,面对光怪陆离的诱惑,只有勇于割舍,只取自己所需,定位才会准确,才会达到自己的目标。

美国《时代》杂志曾经报道过一则封面故事“昏睡的美国人”,大概的意思是说:很多美国人都很难体会“完全清醒”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因为他们不是忙得没有空闲,就是有太多做不完的事。

美国人终年昏睡不已,昕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不过,这并不是好玩儿的笑话,这是极为严肃的课题。

仔细想一想,你一年之中是不是也像美国人一样,没多少时间是“清醒”的?每天又忙、又赶、熬夜、加班、开会,还有那些没完没了的家务,几乎占据了你所有的时间。有多少次,你可以从容地和家人一起吃顿晚饭?有多少个夜晚,你可以不担心明天的业务报告,安安稳稳地睡个好觉?

大多数的时候,你是不是都无法专心,总是担心这个,害怕那个。要不,就是想要这个,但又觉得那个也不错,贪心地想将所有的东西一网打尽。

这正是现代人共同的写照:一心数用。在这里却有大部分人已经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可以手脚并用同时完成很多事。

应接不暇的杂务明显成为日益艰巨的挑战。许多人整日形色匆匆,疲态毕露。放眼四周,“我好忙”似乎成为一般人共同的口头禅,忙是正常,不忙是不正常。试问,还有在行程表上能挤出空当的人吗?

美国作家杰夫·戴维森形容“狂乱湍流正袭卷着当今每个人的生活”。他还引用着名的趋势预言家托夫勒在1970年出版的着作《未来冲击》中所说的一段话:“人们将成为选择泛滥的奴隶……”然而,太多的选择也同时威胁着人们心灵的悠游空间,带来更大的焦虑,令人觉得时间与自由受到剥夺。

不幸被托夫勒先生说中,太多的选择让人们分心。一心数用的结果:你不能专心地做好每一件事,不能思考、不能交谈、不能运动、不能体闲……据说,即便是一家团聚,也要提前预约。

奇怪的是,尽管大多数人都已经忙昏了,每天为了“该选择做什么”觉得无所适从,但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认为自己“不够”。这是最常听见的说法:“我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就好了”,“我如果能赚更多的钱就好了”,好像很少听到有人说:“我已经够了,我想要的更少!”

正如托夫勒所言,太多选择的结果,往往是变成无可选择。即使是芝麻绿豆大的事,都在拼命消耗人们的精力。根据一份调查,有百分之五十的美国人承认,每天为了选择医生、旅游地点、该穿什么衣服而伤透脑筋。

如果你的生活也不自觉地陷入这种境地,你要来个“清理门户”的行动,那么以下有三种选择:第一、面面俱到。对每一件事都采取行动,直到把自己累死为止;第二、重新整理。改变事情的先后顺序,重要的先做,不重要的慢慢再说;第三、丢弃。你会发现,丢掉的某些东西,其实你一辈子都不会再需要他们。

当你发现自己被四面八方的各种琐事捆绑得动弹不得的时候,难道你不想知道是谁造成今天这个局面?是谁让你昏睡不已?原因很简单——是你,不是别人。所以,是你要对它们负责,而不是要它们来对你负责。

懂得割舍的人,就能清醒地活着,才能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定位,才能享受更大的自由。

不能脚踩两只船

如果你给自己的定位是适合做一个公务员,就不要在如何挣大钱上花费太大的心思,相反,如果觉得自己适合在商海中一搏高低,就不要再惦记官场上的得与失,否则,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那个俗语:“脚踩两只船。”先请看成语词典对此的注解:两边都占着,以观测风象,投机取巧。也形容摇摆不定。

大概发明这条成语的时候,人们对“脚踩两只船”已经认定是不太可能,也不太可取的,故而已经明喻“脚踩两只船”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传统的道德观念、社会舆论对此也大都持否定态度的。“小猫钓鱼”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然而,古往今来,“脚踩两只船”的人仍然不绝如缕。因为大多数人是没有办法逾越自己的天性的。最普遍最容易做的就是青年男女在恋爱时,假如碰到两个条件相仿的对象,一时割舍不下,遂就“脚踩两只船”,今天同你约会,明天同他见面,再见机选择。这在初恋阶段,“短平快”地运用一下,也许不算坏事。但怕就怕,长此以往,见这个放不下,见那个又舍不得,剪不断,理还乱,一旦穿帮,其结果往往是鸡飞蛋打,里外不是人,很可能得不偿失。故而清代李绿园所着的小说《歧路灯》中有人就说:“若再有人提媒,你休脚踏两家船。这可不是耍的事。”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山不转水转。曾几何时,生活中“脚踩两只船”的事越来越多,而且有时不由你不“脚踩两只船”。君不见,有的人白天为公家干,晚上为自己干;平时在单位干,周末在外面干:“灰色”收入超过“正当”收入,而劳保福利一分不少。还有的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妻子和情人之间周转得滴水不漏;更有的家庭妻子留在国营单位,丈夫则下海闯荡,一家“两制”,整个家庭“脚踩两只船”。

凡此种种,都说明社会生活的剧变,使许多以前不可能的事变得可能了。因而许多人为此情不自禁,跃跃欲试,大有“天降大任于斯”的感觉,唯恐错过了大好的机会。

然而且慢,虽然我们不再急于用简单的是非标准来判断任何事物,我们承认,现在是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时代,有太多的机会,太多的诱惑,太多的追求目标,可我们毕竟分身乏术,无法同时走好多路。脚踩两只船还可以应付,脚踩三只、四只船恐怕就是妄想了。这其实也是上帝造人的时候就已经限定好了的,人不可能有三头六臂的。许多时候,得到就是失去,失去就是得到。“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而且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就像“脚踩两只船”这种水上运动,并不是人人都能玩的。初学者除了要有良好的平衡感之外,还需要一位好的教练和一件救生衣。万一失去平衡摔落水中,则必须迅速让双脚与船分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再站起来得有非凡的能力。

脚踩两只船为自己定位,也绝对不是个聪明之举。

要懂得大弃大得的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不用之物的处理往往体现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尽其用的概念已经成为多余。现时,家家都有不少已被更新淘汰但并未完全丧失功能的物品,有些人家舍不得丢弃,日积月累,无用之物越积越多,等到堆放不下了,只能惋惜地集中扔掉,并在疲劳的同时慨叹着“早知今日,何必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