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多彩的世界让自己更快乐
2586100000039

第39章 用快乐的方式战胜自卑和困境(2)

罗忠福少年时代成长在中国的政治血统论、唯阶级成分论的五六十年代,他深为自己出身于资本家的家庭而自卑。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尝受被歧视、被批判的屈辱。读了半年大学,因为家庭成分问题而被当地卡住户口,被迫痛苦地退学。

20岁时,父亲辞别了人世,母亲只好给人看孩子、洗衣服、挑煤维持生活。母亲被迫干这种低贱的工作,使敏感的儿子深深感受到人生的耻辱。25岁时,他被分配到一家小工厂当合同工,“师傅”竟以成分不好取笑他:“会读书有什么用,还不是跟我这个不会读书的人当学徒?”

命运的不公、屈辱和刻薄,使他深感难以摆脱的自卑。一次,他在长江边徘徊,一呆就是一天。他真想往长江中一跳,以死来解脱这折磨人的“自卑”与屈辱。

正是这个自卑到不想活的年轻人,奋发寻找人生的新出路。当他从“文革”牢狱里出来时,已经是四十岁的人了,他居然从头开始,学习经商,不畏失败挫折,顽强奋斗十多年,终于成为亿万富翁,成为世界知名的中国民营企业家。

这是一条从自卑到自信,从失败到成功,从渺小到伟大的光辉灿烂之路。这条路人人都可以走,只要你相信自己并愿意改变自己,那么,你就能走上一条成功大道。世界上许多成功人士之所以做成大事,走的就是这条超越自卑的路。事实上,自卑的超越需要动力的升华,对由挫折、自卑到成功卓越的人士来说,是互相关联、互相依存的。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卢梭,曾为自己是孤儿,从小流落街头而自卑;存在主义大师、作家萨特,两岁失父,左眼斜视,右眼失明,失去亲情与身体的残疾使他产生极重的自卑;法国第一帝国皇帝、政治家、军事家拿破仑年轻时曾为自己的矮小和家庭贫困而自卑;美国总统林肯出身农庄,9岁失母,只受一年学校教育就下田劳动,林肯曾深深为自己的身世而自卑;日本着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4岁家败,9岁辍学谋生,11岁亡父。但后来这些人都取得了很大成功。自卑一直是他们奋进的动力,正因为战胜了自卑,他们才有了最后的成功。

承认自卑的感觉,但决不让这种感觉控制自己。与其因自卑而悲观丧气,庸碌一生,不如变自卑的弱点为奋斗的力量,扼住命运的咽喉。拼搏一生,争取成功。

不要活在自卑的阴影里

只要改变心态,将自卑变为发奋的动力,就能走向成功和卓越。战胜自卑的心态,其实就是战胜一种丧失信心的自我。这种自卑感若不加以克服,则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使你人生蒙上一层阴影。自卑感并非无法克服,就怕你不去克服。纵观世上,许多成功者都是在克服了自己的自卑后走向成功的。他们能,你也能。

曾经有一位推销员,他在开始从事这份工作之前,也常为自卑感苦恼。每当他站在某位大人物面前,就会变得局促不安,结结巴巴地不知道在说什么。但最后他终于克服了这种困难。

他在开始从事推销工作之初,非常胆怯,虽然对方亲切地款待,但他总觉得站在人家面前自己变得很渺小。他透露当时的心情说:“在那些人面前,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个小孩。由于自卑感作祟,当时我脑袋里一片空白,原已演练多遍的推销辞令变成乱无章法的喃喃自语。坐在大人物面前,我只觉得自已不断地缩小,他们一个个都变成了可怕的巨人!”

“但这种现象我没让它持续下去,因为我惊觉,如果不想办法扭转逆势,这种工作再干下去也没什么意思。而且那时候我也快被自卑感逼至崩溃边缘,但我又一想,把大人物看成是穿开裆裤的小娃儿又会是什么情况?”

“从我开始有了这种想法,便开始尝试,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当然,他们并不是真正变成小孩子。只是在我眼里他们都成了十四五岁的毛头小伙子。不过,事情真的是有所转变,他们都像朋友一般,说起话来非常自然。我也一样,自从能站在平等立场与他们交谈之后,我的心情就变得轻松自然多了。从此之后,我的观念就有了180度大转变,自卑感也不见了!”

自卑是自信的俘虏,当你树立了自信之后,自卑也就自然而然地烟消云散了。你若想在自己内心建立起自信心,就应像清扫街道一般,首先将相当于街道上最阴湿角落的自卑感清除干净,然后再种植信心,并加以巩固。

在树立信心的道路上,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的自我主义、胆怯心、忧虑及自认比不上他人的感觉小时候就已存在,而自己和家人、同学、朋友之间的摩擦即为这些否定感觉充塞敏感之心所导致。

若对此能有所了解,你就等于迈出了克服自卑感的第一步。为了证明你不再是孩子,你若能将小时候不愉快的记忆从内心消除,即表示你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成长需要过程,在扫除自卑障碍的同时,你不妨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能、专长全部列在纸上,这样你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另外,你也可以将长处制成一览表。譬如,你会写文章,记下来;你善于谈判,记下来;另外,你会打字、你会弹奏几种乐器、你会修理机器等,你都可以记下来,知道自己会做哪些事,再去和其他人做比较,你便能了解自己的能力程度,从而不断克服自卑,走向自信。

世界是多彩的,生活面临着一个又一个挑战。只要改变心态,将自卑变为发奋的动力,就能走向成功和卓越。

面对不完善的自我

古语云:甘瓜苦蒂,物不全美。从理念上讲,人们大都承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如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一样,也不存在精灵神通的完人。但在认识自我,看待别人的具体问题上,许多人仍然习惯于追求完美,求全责备,对自己要求样样都是,对别人也往往是全面衡量。

难道那些精英、名人果真那么光彩夺目、无可挑剔吗?绝非如此。任何人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有过一千多项发明,被誉为发明大王,但他在晚年却固执地反对交流输电,一味主张直流输电。

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创造了生动而深亥0的喜剧形象,但他却极力反对有声电影。

人是可以认识自己,操纵自己的,人的自信不仅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价值,同时也相信自己有缺点有毛病。我们放弃了完美,就会明白我们每个人的两重性是不可改变的。所以,我们应当保持这样一种心态和感觉,我们知道自己的长处、优点,也知道自己的短处、缺点,我们知道自己的潜能和心愿,也知道自己的困难和局限,自己永远具有灵与肉、好与坏、真与伪、友好与孤独、坚定与灵活等两重性。

自我容纳的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自己,也能正确理解和看待别人的两重性,这样就会抛弃骄傲自大、清高孤僻、鲁莽草率之类导致失败的弱点。我们以这种自我肯定、自我容纳的观念意识付诸行动,就能从自身条件不足和所处的环境不利的局限中解脱出来。去说自己想说的话,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必藏拙,不怕露怯,即使明知在某方面不如别人,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事,就要果敢行动,我行我素。因为任何一个人只有经过东倒西歪、羞怯紧张的阶段,才能学会走路、讲话、游泳、滑冰、骑车、跳舞等一切本领和技能。

任何人都有缺点和弱点,任何人也不都是全知全能的,只不过表现在不同的事情上而已。因而,每个人在自我表现和与人交际中都会有笨拙的表现。有些人由于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缺点,不敢拿出勇气去革新自己、突破自己,所以,他们情愿不做事、不讲话、不玩乐交际,也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如在灯火绚丽、乐曲悠扬的宴会厅里,他们很想站起来跳舞,可是怕别人笑话自己笨拙,宁愿做一晚上的看客。跳得好的人越多,他们就越鼓不起勇气。

倘要所有的人没有短处,其结果最多是一个平庸的组织。所谓“样样都是”,必然“一无是处”。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往往也越明显,有高峰必有深谷。

谁也不可能十项全能,与人类现有的博大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汇集总和相比,任何伟大的天才都不及格。尽管追求完美两达不到理想的目标,但我们可以促使自己有所改进和提高!我们要有所改进和提高,必须要通过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学会自我接受,自我肯定。因而,我们只有放弃完美,才能树立起自信自爱的意识,才能真正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追求。

任何人都有缺点和弱点,只有放弃完美的人,才能自我接受、自我肯定。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

一个人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去了解别人;但了解自己的前提是要有“自知之明”,要清楚地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才能正确地对自己做出评价。

有一位老师,常常教导他的学生说:“人要有自知之明,做人就要做一个自知的人。惟有自知,方能知人。”

有个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道:“请问老师,您是否知道您自己呢?”

“是呀,我究竟知道我自己吗?”老师想,“嗯,我回去后一定要好好观察、思考,了解一下我自己的个性,我自己的心灵。”回到家里,老师拿来一面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容貌、表情,然后再来分析自己的个性。

首先,他看到了自己亮闪闪的秃顶。“嗯,不错,莎士比亚就有个亮闪闪的秃顶。”他想。

他看到了自己的鹰钩鼻。“喂,英国大侦探福尔摩斯——世界级的聪明大师就有一个漂亮的鹰钩鼻。”他想。

他看到自己具有一张大长脸。“嗨!大文豪苏轼就有一张大长脸。”

他发现自己个子矮小。“哈哈!鲁迅个子矮小,我也同样矮小。”

他发现自己具有一双大撇撇脚。“呀,卓别林就有一双大撇撇脚!”他想。于是,他终于有了“自知”之明。

“古今中外名人伟人聪明人的特点集于我一身,我是一个不同于一般的人,我将前途无量。”第二天,他对他的学生说。

没有自知之明的人,不可能了解自己,更谈不上了解别人。正确认识自己是了解别人的前提。

不要扼杀自己的信心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自卑感便是其中的一种,有些人常发现自身缺少某种能力,却认为他人都拥有那种能力,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我们当中很多人因此会感到自卑,与自己过不去,轻视自己,这是许多悲剧的根源所在。我们希望像他人那样去生活,买相同的衣服、相同的家具,像他人一样地说话、做事,我们将自我置于别人的标准之下,批判自己,无限夸大别人的能力。这种夸大又反衬出自己的渺小。我们总觉得自己的人格极不完善,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不足。而别人却完美无瑕,显得沉着自信。这种感觉是极其荒谬的,我们应该明白,别人的内心世界也同样残留着过去失败所留下的伤疤。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再把自己破裂的伤口看得那么严重。

把自己的能力看得过低,这在生活中并不罕见。有一个女孩,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觉得自己配不上幸福的爱情,为此感到很自卑。有很多优秀的男子向她求婚,她都置之不理。本来她有良好的品格,受人尊重,应该拥有美满的婚姻,但结果却把事情给弄得一塌糊涂,人们对她的看法也因此改变了。

生活中类似的事例比比皆是:商人认为自己注定要失败,不敢抓住机会去扩大经营规模;专业人员总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思想比同事稍逊一筹;成绩优秀的学生为大学里的考试惴惴不安;年轻女子迷人可爱,但与邻居的女孩相比较后,又对自己的社交能力颇感失望。这些人本来极为优秀,但在内心里却看低自己,他们内心焦虑不安,没有自己的主见,用别人的判断标准扼杀了自己的信心。

有些人沉沦在自卑感的迷雾中,而其实,他不知道自己却戴着有色眼镜,透过茶色的镜片来看自己,这难道不是很可悲么?摘掉有色眼镜,变得成熟起来,像周围的人一样去承担自己的责任,投身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去。要认识到,你有足够的能力去应付自己遇到的问题,你比你自己想象的要更优秀、更成功、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力。

正确全面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相信自己的能力,就能消灭自卑,找回自信。

敢于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这是但丁的名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要这样做需要很大的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他自己创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

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狗捉耗子的。”另外,达尔文在自传上透露:“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我与聪明是沾不上边的。”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学的命运。

罗丹的父亲曾怨叹自已有个白痴儿子,在众人眼中,他曾是个前途无“亮”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的叔叔曾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托尔斯泰读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被劝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的兴趣”。

如果这些人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别人的评论所左右,怎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人生的成功自然包含有功成名就的意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只有做出了举世无双的事业,才算得上成功。世界上永远没有绝对的第一。看过马拉多纳踢球的人,还想一身臭汗地在足球队里混吗?听过帕瓦罗蒂歌声的人,还想修炼美声唱法吗?其实,如果总是担心自己比不上别人,只想功成名就,那么世界上也就没有帕瓦罗蒂、马拉多纳这类人了。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得好:“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当叫,就让它们各自用自己的声音叫好了。”

实际上,追求一种充实有益的生活,其本质并不是竞争性的,并不是把夺取第一看得高于一切,它只是个人对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那些每天一早来到公园练武打拳、练健美操的人,那些只要有空就练习书法绘画、设计剪裁服装和唱戏奏乐的人,根本不在意别人对他们的姿态和成果品头论足,也不会因没人叫好或有人挑剔就停止练习、情绪消沉。他们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当众展示、参赛获奖,而是自得其乐、自有收益,满足自己对生活美和艺术美的追求。

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努力地去实现自我,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缺乏自信是生活的危机

一个人如果在自卑的陷阱中爬来爬去,可以说这是最大的生存危机,有了这种危机自然就会导致挫败。如果不能从自卑中挣脱出来,那么就成不了一个能克服危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