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建议每一位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重视孩子的高考是必须的,但是首先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帮助孩子解决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密切观察,看看孩子成绩不好是否与强迫现象有关,如出现强迫现象,应及时带其到正规机构进行治疗。
焦虑与学习成绩
焦虑是一种伴随某种不祥的事件即将发生的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感,严重的焦虑表现为恐惧不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实验:如果把健康的兔子放在老虎旁边,无论如何照料兔子,兔子在恐惧心理影响下总会不久即死去。这种恐惧心理被心理学家称为“虎兔效应”。
据调查,目前我国有很大一部分中学生存在学习焦虑心理,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受到严重负面影响。就像上述的兔子一样,学生的焦虑心理也是来自不祥预感而产生的不愉快情感。学习焦虑情绪可以分为两种:一、性格性焦虑,即由于性格不良因素导致学生遇到任何事都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二、情境性暂时焦虑,即学生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即将发生时出现的焦虑,如开学前的担心、作业检查前的不安、考试前的紧张等,都是学习焦虑的表现。情景性暂时焦虑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会因条件的改变而形成或消失。中学生的学习焦虑大多数属于第二种情况。
存在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烦躁不安、心神不足、心慌头昏等症状,甚至一见书本、一进课堂就感到头痛心慌。学习焦虑是因学习而产生,又反过来直接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焦虑学生害怕和讨厌学习,遭到学习困难很容易放弃,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水平低、不牢固,导致学习成绩逐步下降。不仅如此,学习焦虑还会影响学生原有水平的发挥,表现为考试焦虑,如一些学生考试前异常紧张,吃不好、睡不着,考试时大脑空白、浑身冒汗,会做的题也做不出,考试成绩自然一团糟。
据调查,有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中等生和少数优等生。对于中等生,一方面他们担心沦为后进生、被人瞧不起而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另一方面又因焦虑心理而无法克服学习困难而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少数优等生总想学习领先,总担心如果考不好老师、同学及家长的看法,导致在学习中对考分患得患失、焦虑不已,结果越急越学不好。
另外,学习焦虑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到健康心理的形成。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人际关系不好,心理耐挫力差,对文娱、体育等方面也不容易产生兴趣。总之,学习焦虑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焦虑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原因很多,除了心理特点决定因素以外,不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外在的学习压力、社会舆论的压力等也是形成学习焦虑心理的重要原因。
(1)不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
我国的中小学教学评价体系,把着眼点放在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上,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于是,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就是“人才”,学生的特长和个性被忽视或排斥。这种评价体系,必然导致社会和家长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心态来评价学校的好坏,自然学校、班级也以学生的分数高低论奖惩、排名次。这种评价氛围中,学生难免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和伤害,产生学习焦虑心理几乎是必然的。
(2)过重的学习负担
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突出表现为学习要求过高、作业量过大、考试过于频繁等,虽然早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但至今没有实质性的改观。我国中学教学用同一个教学目标、按照同一个教学要求去要求不同个性、不同兴趣爱好的个体,自然会形成部分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部分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而形成学习负担的局面。为了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老师们不断地加大学习量,使这些学生的学习负担更为沉重。过重的学习任务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焦虑乃至恐惧心理,危害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3)高考以分数为录取依据的政策
我国的高考制度以考分作为升学依据,从高分到低分的依次录取。这种政策使教育陷进应试的沼泽,学校和学生片面追求考分而忽视全面素质的培养。过分地追求分数,使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心理。
那么,应该如何防治学生的焦虑心理呢?焦虑心理的防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多层次的共同努力。从社会层面上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是根本之策;从学校方面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关键。目前实际教育状况下,主要应再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1)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成绩不理想是产生学习焦虑心理的直接原因。因此,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是克服焦虑心理的直接手段。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很多,大多数是因为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注意学习效率,如合理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和工作有张有弛、不能拼命蛮干等等。
(2)注重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
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素质是学生产生焦虑心理的内在原因。学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要加强学生的耐挫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通过集体活动和各种途径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卑惑、树立自信心;要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点点滴滴地去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例如,对于考试焦虑,可强迫学生做考前简单活动、引导学生考前放松,建议考后不去和别人对分数、只看错在什么地方等。
(3)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树立自信是防治学生学习焦虑心理的重要手段。有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往往因成绩差而产生自卑感,并且总担心成绩不如别人、被别人瞧不起而产生心理压力。据调查,在中学阶段同学之间互相瞧不起的情况只是少数,因此这种心理压力多数是自己的疑心造成的。学校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和作业中的失误,引导学习焦虑的学生学会自己评价自己、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不要过多考虑别人的评价。
(4)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学生的情绪对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学习焦虑会使学生情绪不好,而情绪不好又会加重焦虑。学会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经常处于愉快、恬静、欢乐的心境之中,是克服焦虑的良方。调节情绪的简单方法有音乐调节法、活动调节法和睡眠调节法等。
抑郁与学习成绩
【个案一】一位中学生,在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因为有几百元压岁钱而遭到几个高年级同学的抢劫,并在厕所里将他打了一顿。虽然伤不重,但他从此对学校产生了恐惧心理,经常逃课上网,然后一发不可收拾。不久,他患了抑郁症:经常坐在家里发呆,一天说不了几句话,饭也吃得很少。他本来学习成绩还不错,可是最后连高中也没考上,父母为此伤透了心。
【个案二】小雅今年13岁,已经长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女孩。她平时学习成绩很好,经常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但小学毕业考试时,由于失误,她成绩不理想。于是,她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用的孩子,十分沮丧。可是她又无法向家人倾诉心里的感受,因为她的母亲早年因病去世,爸爸再婚,继母与她的关系一直不好。长期压抑之下,她逐渐出现了闷闷不乐、精神不振、沉默少语、睡眠不佳等症状,患了抑郁症。
抑郁是一种较持久的、忧伤的情绪体验,并伴有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问题。抑郁多发生于青少年期,一般女孩多于男孩。青少年抑郁情绪主要表现为:由于在学校发生过一些矛盾,深感环境的压力,经常心烦意乱、郁郁寡欢,经常逃学或者要求父母为其调换学校;情绪低落,对一些原来喜爱的事情失去兴趣,对生活或学习提不起精神;不整理自己的东西,不关注自己的仪表;对于某次考试成绩提高无喜悦之情,甚至会感到忧伤和痛苦;有厌学情绪,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劳,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失眠、头晕、胸闷,身体感觉异常,特别注意自己的身体;女学生异常脆弱,常不知为何就哭哭啼啼,男学生异常警觉,认为有人在监视或谩骂自己及家人;不与父母交流,无论父母说得对否,都在默默抵触或发脾气;情况严重时,会出现自杀意识和行为。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抑郁障碍(抑郁症或抑郁性神经症)患者明显增多。抑郁学生在发病初期,老师和家长往往认为是简单的厌学和身体不适,于是经常被老师叫去单独做思想工作、学习上“吃小灶”,家长则强化“督导”、为孩子购买健脑安神的补品或药品。这些方法自然是没有效用的。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有些学生不得不含泪辍学,家长们仍没醒悟,有的继续做孩子的思想工作,有的家长甚至去求神拜佛,有的家长干脆把孩子送进了精神病院。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学生意识到自己得了抑郁症,想求助于心理医生。可很多家长不信孩子心理有病,并且认为找心理医生是丢面子的事,因而加以阻拦,贻误了治疗时机。
青少年学生的抑郁心理时如何造成的呢?原因复杂多样,如学习压力过大、被同伴孤立、家庭不和睦、有抑郁家人等都属此列。对于高中生,患抑郁症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心理发育不良,这是患病的内因。心理发育不良有多种类型和表现,如有些学生一味透支脑力读书,不会休整,无其他兴趣爱好;有些学生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嫉妒心强;有些学生不容出错,事事追求完美;有些不善交流,性格内向;有些依赖性强,总想得到他人的同情理解,不能自强自立;有些很在意别人看法和评价,太过敏感,等等。二、家长、老师对自己期望高而引起心理压力,这是患病的外因。例如,有些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包揽其他一切事务,动不动就表白对孩子的期望,使孩子觉得考不上大学对不起父母,心理包袱沉重;亲戚、邻里之间经常对孩子们进行相互关心和比较,使孩子觉得考不好就丢进家族脸面;学校反复考试摸底排名,以成绩优劣安排前后座位,对那些有望考上大学的学生重点指导,使另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学生心理难以承受而失衡、不堪重负而抑郁。
那么,怎样克服学生的抑郁心理呢?应注意这样几点:
(1)教师和家长应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成为他们的朋友,然后引导他们从引起不良情绪的情境中摆脱出来;
(2)教师和家长要给他们机会与勇气,可以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情、缓解心理压力;
(3)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减轻青少年过重的心理负担,调整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鼓励他们放下心理包袱,鼓起必胜的信心和勇气。
(4)学生个人应该在平时加强体育锻炼,还可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能产生希望、畅快的心情和增强自信的音乐,对矫正自己的抑郁情绪很有效果。
(5)抑郁症不是思想品行问题,不是神经衰弱和大脑缺乏营养,不是脑子里“长了东西”,更不是精神病。正确的诊断治疗应来自临床心理(精神)专科医生,家长不要乱下结论,贻误治疗时机。家长和个人都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躯体化与学习成绩
【个案一】一名小女孩叫小琳,今年7岁,马上就要读小学二年级了。眼见就要开学了,小琳却莫名其妙地全身上下不舒服,家长以为她生病了,送到医院诊治,医生却建议小琳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通过仔细询问解开了谜团,原来小琳因为上学期期末考试考得不好,担心开学后被老师批评、同学笑话,因此害怕开学去学校,慢慢引发了情绪障碍,进而产生了浑身上下不舒服的躯体化症状。
【个案二】一名三年级小学生进课堂就心慌气短,经常昏倒,不得不断断续续请假。家长心急如焚,以为他得了什么脑病,于是带孩子求医。可医生经过检查,并未发现什么身体异常。后来经精神分析医生诊断,原来他得了“学校恐惧症”。医生说,这样的学生一谈到学校、课本、老师,一面对课堂、同学,就会心生恐惧,心理恐惧又躯体化,导致出现头晕、恶心、抽搐或者昏厥等生理反应,甚至行为反常。
所谓躯体化,就是说人心理上的失调反应在了身体上。除了上述案例的情况外,学生的躯体化症状还多出现在考试前。比如,很多学生平时身体不错,可一到考试就拉肚子,吃什么药也不管用,等考试完就什么事都没有了;有的学生在考试前不停地上厕所,尿频尿急;还有的同学每到考试就吃不下饭,甚至胃痛;等等。心理问题躯体化,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必须认真对待。
上述问题,很多的家长以及学生本身都不了解来由。他们通常以为是简单的身体不舒服,不知道是深层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现,因此往往只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很明显这样只会暂时缓解症状,不会根治。
对于家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调节孩子的心理状态上下功夫,把孩子从心理不平衡调节到心理平衡,从过度紧张调节到适度紧张,帮助孩子克服厌学和学习恐惧情绪,那么躯体化症状就会逐渐消失。上面提到的“学校恐惧症”是导致身体不适的重要原因,对这样的孩子如不及时进行疏导治疗,耽误孩子的学习不说,还会渐渐使孩子形成自信心不足、遇到问题逃避、对人对事过于敏感、人际交往中总是防御戒备等具有明显缺陷的性格特点。治疗“学校恐惧症”主要有四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