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高调理事 低调做人
2585200000016

第16章 低姿态行事不等于做低级人(1)

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涓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

世间万事万物皆起之于低,成之于低,低是高的发端与缘起,高是低的嬗变与演绎。低调做人正是一种终成其高、必成其大的哲学。谙通此一哲学的人方为大智之人。方成大价之身。

做个不争者

中国的大智者老子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遍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

这可是一个充满大智慧的做人与做事的哲学。

可惜的是,两千多年来,能参悟和运用这一做人哲学的人如凤毛麟角。在名利权位面前,人们常常忘乎所以,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巴不得你吃了我,我吞了你。可到头来,这些争得你死我活的人,大都落得个遍体鳞伤、两手空空,有的甚至身败名裂、命赴黄泉。

当然,也有深谙此术并获得成功的人。

三国时的曹操很注重接班人的选择。长子曹丕虽为太子,但次子曹植更有才华,文名满天下,很受曹操器重。于是曹操产生了换太子的念头。

曹丕得知消息后十分恐慌,忙向他的贴身大臣贾诩讨教。贾诩说:“愿您有德性和度量,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礼数,这样就可以了。”曹丕深以为然。

一次曹操亲征,曹植又在高声朗诵自己做的歌功颂德的文章来讨父亲欢心,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却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话也说不出。曹操问他什么原因,曹丕便哽咽着说:“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作为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

一言既出,满朝肃然,都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动。相反,大家倒觉得曹植只晓得为自己扬名,未免华而不实,有悖人子孝道,作为一国之君恐怕难以胜任。毕竟写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国才能吧,结果还是“按既定方针办”,太子还是原来的太子。曹操死后,曹丕顺理成章地登上魏国皇帝的宝位。

其实刚开始时,曹丕是极不甘心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弟弟夺走的,他想拼死一争,却又明知自己的才华远在曹植之下,胜数极微。一时竟束手无策。但他毕竟是个聪明人,经贾诩的点化,脑瓜顿时开窍:争是不争,不争是争。与其争不赢,不如不争,我只需恪守太子的本分,让对方一个人尽情去表演吧,公道自在人心!最后,这场兄弟夺嫡之争,以不争者胜而告终。

曹丕以不争而保住太子之位,而东汉的冯异则以不争而被封侯。

西汉末年,冯异全力辅佐刘秀打天下。一次,刘秀被河北王郎围困时,不少人背离他去,而冯异却更加恭维刘秀,宁肯自己饿肚子,也要把找来的豆粥、麦饭进献给饥困之中的刘秀。河北之乱平定后,刘秀对部下论功行赏,众将纷纷邀功请赏,冯异却独自坐在大树底下,只字不提饥中进贡食物之事,也不报请杀敌军功。人们见他谦逊礼让,就给他起了个“大树将军”的绰号。尔后,冯异又屡立赫赫战功,但凡议功论赏,他都退居廷外,不让刘秀为难。

公元二十六年,冯异大败赤眉军,歼敌八万,使对方主力丧失殆尽,刘秀驰传玺书,要论功行赏,“以答大勋”,冯异没有因此居功自傲,反而马不停蹄地进军关中,讨平陈仓、箕谷等地乱事。嫉妒他的人诬告他,刘秀不为所惑,反而将他提升为征西大将军,领北地太守,封阳夏侯,并在冯异班师回朝时,当着公卿大臣的面赐他以珠宝钱财,又讲述当年豆粥、麦饭之恩,令那些为与冯异争功而进谗言者羞愧得无地自容。

另有一民间故事也可做“不争者胜天下”的佐证。

江南有一个大家族,老爷子年轻时家里有钱,风流成性,养了一大群妻妾,生下一大堆儿子。眼看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他心想:这么大一个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可是,管家的钥匙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大群。于是,儿子们斗得你死我活,不亦乐乎。这时,只有一个儿子默默地站在一边,只帮老爷子干事,从不参与争斗。争来斗去,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这把钥匙交给这群争吵的儿子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会管好。最后,老爷子将钥匙交给了不争的那个儿子。

以上三个故事都证明了同一道理——不争者胜天下,这一哲学也许更适用于我们今天的社会。

在我们这个物质还不太丰富的社会里,争名夺利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有人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它们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把无数人都卷了进去。

对此,最聪明的做法是,迅速远离它!因为在横渡江河时,只有远离漩涡的人,才会首先登上成功的彼岸。

低就也无妨

尼采曾说过:“一棵树要长得更高,接受更多的光明,那么它的根就必须更深入黑暗。”正像树一样,一个人要想成功,则要把心放在高处,把手放在低处——即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行为去实现自己的远大之志,而不是好高骛远,总让自己飘飘然。这是成大事必备的一种素质!

一个人若想成功,不可避免的要接受一些现实的问题、压力、错误、紧张、失望——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事实上却有许多人觉得无法应付生活对我们的要求。

古罗马大哲学家西刘斯曾说过:“想要达到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建议。

有不少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自以为读了不少书,长了不少见识,未免有点飘飘然,做了一点事就以为索取是重要的,对自己已经得到的也越来越不满意,几年过去了,自己越想得到的却越是得不到,于是不知足的心理就产生了。

有一位年轻人就是这样的。生活的不满和内心的不平衡一直折磨着他,直到一个夏天他与同学尼尔尼斯乘他们家的渔船出海,才让他一下子懂得了许多。

尼尔尼斯的父亲是一个老渔民,在海上打鱼为生几十年,年轻人看着他那从容不追的样子,心里十分敬佩。

年轻人问他:“每天你要打多少鱼?”

他说:“嗨,孩子,打多少鱼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只要不是空手回来就可以了。尼尔尼斯上学的时候,为了缴清学费,不能不想着多打一点。现在他也毕业了,我也不奢望打多少了。”

年轻人若有所思地看着远处的海,突然想听听老人对海的看法。他说:“海是够伟大的了,滋养了那么多的生灵……”

老人说:“那么你知道为什么海那么伟大吗?”

年轻人不敢贸然接茬。

老人接着说:“海之所以能装那么多水,是因为它的位置最低。”

位置最低!噢,原来大海是以其最低成就其伟大的!

正是老人能够把位置放得很低,所以能够从容不迫,能够知足常乐。

而许多年轻人有时并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因此经常为自己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因自己的一点优势便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夜郎自大。

相反,如果能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一些,脚踏实地,站稳脚跟,然后一步步登攀,到达顶峰才更有把握。正如一位哲人所言,很多高贵的品质都是由低就的行为达成的。要想高成,须得低就。世上绝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是从低调做人开始一步步走向人生至高点的。

通向圣贤之路

谦逊并非自我贬低、自我否定,而是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自我肯定,相信自己为人的正直与尊严。谦逊是成功与失败的融合,它使我们对于过去的失败有所警惕,对于现在的成功有所感念。我们不能让成败支配自己。谦逊具有平衡作用,不让我们凌驾于别人之上,也不让自我状态劣于自己的实际水平。谦逊即是宁静,使我们不致受往日失败的拖累,也不致因今日的成功而张狂。谦逊是情绪的调节器,使我们保持自我本色,保持平和的生活姿态。

谦逊又标志着一个人的品性,它往往能让人们从一件不经意的小事上体会出一个人的伟大与渺小,以及他所具有的能量。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1785年曾担任驻法大使。一天,他去法国外长的公寓拜访。

“您代替了富兰克林先生?”外长问。

“是接替他,没有人能够代替得了他。”杰斐逊回答说。

杰斐逊的谦逊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杰斐逊,爱因斯坦和甘地等伟人也都是谦逊为怀者。当然,他们并不自卑。他们对自己的知识、目标都充满了自信心。

谦逊不等于谦卑,它需要时间来培育,但这是值得的,因为它是快乐的源泉。或许,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巴利的自豪感最为中肯:“生活,即是不断地学习谦逊。”

一个人只有了解得越多,他才越会认识到自己知道得很少。这是一条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剑桥大学的一个学生认为自己已“学有所成”,去向老师辞行,这位老师深知这位学生的底细,看着这位“学有所成”的学生,老师慨然道:“事实上,我自己才刚刚入门。”

浅薄的人总以为下地上天无所不知,而富有智慧的哲人才深感学海无涯,自己永远是个学子。牛顿曾有感于此,他说他只不过是一个在大海边拾到几只贝壳的孩子,而真理的大海他还未曾接触。

我们比之牛顿又如何呢?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多一些谦逊吧。

做个平易近人者

一个人想成就大事就要善于凝聚人心,让与之相关的人心甘情愿地帮助自己和追随自己。而凝聚人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到平易近人。

有一本介绍“心理技巧”的书,其中提到有一次在美国田纳西州的州长选举中,兄弟二人双双出马竞选的情节。哥哥以吻婴儿的微笑战术来扩大支持者;相对的,弟弟却对于这些漂亮的姿势一概不采用。当他站在讲台上时,边摸着口袋边对听众说着:“你们谁可以给我一支香烟。”

结果是弟弟大胜。

选民们因为政治家的平易近人、能向普通百姓要香烟而对他投以更多的支持。

能够跟大人物这么近乎地打交道,在普通人看来是一件很荣耀的事。领导者有时故意做出某个举动,把自己降到普通人的地位,甚至通过语言的印象让对方感到自己格外受尊重,这是借着立场的逆转挑起对方的虚荣心。

人往往有一种逆反心理,越是强硬的命令,越是不愿意服从。然而,同样是上司的命令,如果用“拜托”这句话来置换彼此的身份,人的逆反心理便会减少,常常不会感觉出这是命令。

言语也有各种性质。使得工作岗位人际关系恶化的一种言语可以说是那些“职务言语”。

这是什么样的言语呢?

比如上司把部属叫到桌旁:“喂!听说你不听经理的命令。”怎么听也是上司的口吻。又如,“这是经理的命令”或“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不过是个普通职员”等等。不用说就知道,这种“职务言语”很容易招致职员们的反抗心理。

反之,如果不用这种“职务言语”,则会使公司内人际关系趋于融洽,工作进展顺利很多。

比如经理交给部属某件工作时,走到部属的桌旁,说:“有一件事想拜托你……”

经理本来应该用命令的语气,却对部属称“拜托”,由于措辞使得立场(身份)逆转过来。如此一来,部属便产生了干劲,去忙于被委托的工作。这种办法很奏效。

言语,原本就带有社会功能。公司中居下属地位的人,常常对上级抱有某种坏印象。但上级如果冠以“先生”来称呼下级,那么彼此之间的情势便会扭转过来,使他抱有优越感,对上级便变成尊敬和信赖。

这样一来,即使直接发布会招来抵抗的命令,也可以使部下感受到命令的人情味而去积极执行。

总之,在工作场所,为了有效地调动部属,让他们帮你成就大事,你要尽量将领导工作中的指挥、命令行为降低格调。不要在下属面前总是板着老板的面孔,要经常听取他们的建议。这也是领导者低调做人和平易近人的表现。

低调做人就是能伸能屈

有的人看上去很平凡,甚至还给人“窝囊”不中用的弱者感觉,但这样的人并不能小看。有时候,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在胸中隐藏着远大的志向,而这种外表的“无能”正是其心高气不傲、富有忍耐力和成大事讲策略的表现。这种人往往能伸能屈、能上能下,具有普通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和深厚城府。

刘备一生有“三低”最着名,也正是这“三低”成就了他的蜀汉王国。

一低是桃园结义。与他在桃园结拜的人,一个是酒贩屠户张飞;另一个是在逃的杀人犯关羽。而他,刘备,皇亲国戚,后被皇上认为皇叔,肯与他们结为异姓兄弟。他这一“低”,五虎上将张翼德、儒将武圣关云长——两条浩瀚的大河向他奔涌而来。刘备的事业,由这两条大河开始汇成汪洋。

二低是三顾茅庐。刘备为一个未出茅庐的后生小子前后三次登门拜见。不说身份地位,只论年龄,刘备差不多可以称得上是长辈,可这长辈却连喝两碗那晚辈精心调制的闭门羹却毫无怨言,一点都不觉得丢脸。这一低,便又有一条更宽阔的河流汇入他事业的汪洋,也求得了一张宏伟的建国蓝图,一个千古名相。

三低是礼遇张松。益州别驾张松本来是想把西川地图献给曹操,可曹操自从破了马超之后,志得意满,骄人慢士,数日不见张松,见面就要问罪。后又向他耀武扬威,引起对方讥笑,又差点将其处死。而刘备派赵云、关云长迎候于境外,自己亲迎于境内,宴饮三日,泪别长亭,甚至要为他牵马相送。张松深受感动,终于把本打算送给曹操的西川地图献给了刘备。这再一低,蜀汉王国最终确立。

一个人,不管你是否已取得成功,其实都应该谨慎谦和,礼贤下士,更不能得意忘形狂态尽露。心气决定着你的形态,形态影响着你的事业,学会做弱者,才能成为最终的强者。

在古代,聪明的将军即使可以一举把敌人击溃,但是只要听说御驾要亲征,就常常按兵不动,一定等着皇帝来,再打着皇帝的旗子把敌人消灭。

这按兵不动,可能会贻误战机,让敌人缓口气,因而造成很大的损失。那么为什么不一鼓作气把敌人消灭呢?

此外,御驾亲征,劳师动众,要消耗多少钱财?何不免掉皇帝的麻烦,这样不更好吗?

如果你这么想,那就错了,错得可能有一天莫名其妙地被贬了职,甚至掉了脑袋。

你想一想,皇帝御驾亲征是为什么?他不是“亲征”,而是亲自来“拿功”啊!

所以就算皇帝只是袖手旁观,由你打败敌人,你也得说都是皇上的天威震慑了顽敌。这样看低自己、抬高别人,你才能不被猜忌、免遭到暗算,最终成为真正的强者。因此说,只有那些懂得胜不骄、有功不傲的人才是真正懂生活、会做事的人。表面上看他们似乎是弱者,可他们却会因此而成为强者,成为前途平坦、笑到最后的人。

不要以为自己很重要

一个自以为很有才华的人,一直得不到重用,为此,他愁肠百结,异常苦闷。有一天,他去质问上帝:“命运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上帝听了沉默不语,只是捡起了一颗不起眼的小石子,并把它扔到乱石堆中。上帝说:“你去找回我刚才扔掉的那个石子。”结果,这个人翻遍了乱石堆,却无功而返。这时候,上帝又取下了自己手上的那枚戒指,然后以同样的方式扔到了乱石堆中。结果,这一次他很快便找到了他要找的东西——那枚金光闪闪的金戒指。上帝虽然没有再说什么,但是他却一下子便醒悟了:当自己还只不过是一颗石子而不是一块金光闪闪的金子时,就永远不要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