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数学教学正进入直式运算阶段,学生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从低位向高位顺序运算,惟独林刚别出心裁从高位到低位进行逆向运算,经老师指出后,他竟仍一意孤行。爸爸妈妈问他时,林刚振振有词:“从左边算到右边是我想出来的窍门。”
听他这么一说,爸爸妈妈意识到林刚虽然违背规律进行运算,却透露出一种萌芽状态的独创精神。于是爸爸妈妈在对他的“找窍门”给予充分肯定之后,循循善诱地告诉他,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要多方位观察,对思维结果还需验证,验证的标准就是看它的实际效果。然后,爸爸妈妈与他一起分析逆向运算的弊端。最后,他口服心服地忍痛割“爱”了。既肯定了小林刚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小林刚的思维、判断和推理能力。
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就没有独立性。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就要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觉:什么对,什么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如今,有的父母把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从来就没有什么事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去想办法、去解决、去处理,长此以往,会扼杀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现在,有不少孩子在面对自己应该独立思考的问题时,存在着束手无策的现象。他们由不相信自己的思考能力、不相信自己渐渐发展为失去思考能力。有家长曾说:“现在的孩子也不知道怎么了,什么都不缺,就是一遇到事就没主意。我们家儿子下学期就要分文理科,到现在都没想好到底是学文还是学理,结果还是我和他爸替他作决定了。”
有人做过一次调查: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之后,问学生这是什么?小学生的回答最为丰富多彩,说是零、圆圈、苹果、太阳、月亮、气球、车轮、铁环、月饼等等;初中生除了说是零、圆之外,还有说球的;高中生除了说是零、圆之外,就不能说出更多的答案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随着知识的增多,独立思考能力反而下降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失去思考能力的孩子,其共同表现为:凡事只有一个答案或没有答案;不敢反驳别人的意见;习惯附和他人的看法,缺乏创意。但这些特征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与孩子的想像力、创造性此消彼长。而扼杀后者的,正是我们的教育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失思”的孩子必定有“扼杀型”的父母。
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世界著名作家歌德小时候,他母亲常给他讲故事,但她讲故事比较独特,总在讲的中途停下来,留下一个让小歌德想像的余地。让他发挥想像,续说下去。由于自小就受到想像力的培养,歌德后来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作家。
现在很多成人喜欢给小学生讲故事,但这些故事大都太完整。其实,从培养小学生的想像力这点说,这是不利的。
想像力是人类独有的才能,是人类智慧的生命线。在创造发明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想像力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它不仅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实,而且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努力,使我们预言未来,看到可能产生的后果。
爱因斯坦说:“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极具想像力的“天才”。还未经文明熏染和污染的孩子,其思维模式还没有被纳入社会公认的体系中,他们天马行空、稀奇古怪的想法其实正是可贵的想像力的火花。
老师提问:“雪化了变成什么?”
“变成水!”大家异口同声。
一个小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像力,又是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因为老师认为,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
父母问孩子:“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一只之后,树上还剩下几只鸟?”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当然是想让孩子回答:“一只也不剩下,都被枪声吓跑了。”据说这是一道“脑筋急转弯”的试题,可以测试你的聪明程度。
孩子回答:“还有三只。”父母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回答,又是一个极现实的回答。可是,父母却大声呵斥:“什么乱七八糟的?你脑袋里从来就没想过正经事儿?”
孩子记住了“标准答案”,可谁来计算他们失去的东西?
敢于别出心裁
美国的莱特兄弟是一对爱别出心裁、搞点花样的人。兄弟俩本来是靠修理自行车过活的,本可以守摊混饭吃,但他俩并不满足现状,喜欢别出心裁,搞点花样。
一天,兄弟俩在门前马路上试骑刚修好的自行车,由于车闸失灵、路陡坡大,自行车一下冲了出去,吓得路上的鸡、鸭到处乱飞。
“哎!要把咱们的自行车变得能往天上飞,那该多好?”“把汽车、火车都安上翅膀,就都能上天了!”兄弟俩真想搞点花样了。
孩子都明白,铁跟空气比谁重谁轻,想让很重的发动机飞上天,那不成了神话了吗?莱特兄弟的“花样”受到很多人的反对。
但是,莱特兄弟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经常观察雄鹰盘旋、燕子高飞,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家钻研。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制成了第一架双翼飞机。兄弟俩高兴地把这架用自制发动机做动力、用木料做骨架、用帆布做基本材料的飞机叫做“飞行者号”。从此,莱特兄弟给人类开辟了航空科学的新纪元。
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法国化学家莱思曾说:“除了传播知识和推动技术进步外,科学给予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就是赋予一种科学精神,使人们理智地面对世界、面对社会、面对生活。”
科学精神,是推动科学进步的精神动力和一名科学家应有的基本素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是同样。科学的态度应该是相信科学而又不迷信于人类已有的知识,更不迷信权威。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曾说:“要在科学上有所建树,就应该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实践,大胆探索。”
读一读
生活的意义在于创造,而创造是独立自在、没有止境的!
——高尔基
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经过许多失败的经历而后成功的。
——华罗庚
现在的一切美好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
——穆勒
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起有待创造的东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雨果
创造,或者酝酿未来的创造,是一种必要性;幸福只能存在于这种必要性得到满足的时候。
——罗曼·罗兰
做一做
同学们,你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并在生活中保持这样的习惯,相信你也能成为创意大王。
1.确立你的目标。明确的目标,能不断激发创造力。先有了目标,然后再围绕目标,具体一步一步地做下去。任何事情都充满着各种奇思妙想的胚芽。关键不在于这些胚芽,而在于如何让它们萌发。
2.相信自己。激发创造力最大的绊脚石,是认为自己缺乏创造力。很多人有这种观念,完全源自父母、师长错误的灌输。他们以为创造力是不可企及之物,应该以敬畏之心看待发明家。但是,即使是最伟大的创新点子,也并非无迹可求、难以琢磨的。以电视游乐器发明人诺南·巴希奈为例,他的灵感即来自游戏与电视这两项最受人喜爱的东西,经他一结合,变成了价值5亿美元的点子。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联想。
3.灵感来临,随时记下来。当意识进入睡眠状态,或沉浸在其他事情时,潜意识仍会继续活动。诗人雪莱曾说:“伟大的作家、诗人和艺术家,都曾经证实自己作品的灵感来自于潜意识。”
4.敢于打破安于现状的束缚。创新,就是要敢于对现状不满,敢于置疑,敢于追求更高的目标。
5.化创意为行动。所有的构思都必须付诸实行,才能真正具有价值。不要吝于将创意付诸行动。试试看哪些点子行得通,哪些行不通,然后你就会有真正的好点子,而且对这个世界很有帮助。肯定自己的创造能力,并付诸实践,你也能成为创意天才。